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净土决疑论

宏海法师  2019/07/1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五讲)

好,各位闻思讲堂、正法学堂的同修们,请大家一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请大家放掌。各位晚上吉祥,又是周一,我们一起来学习《印祖文钞》中的《净土决疑论》,今天已经讲到第五讲了。

上一讲的时候,印祖把极乐世界、娑婆世界的两土教主,给判别的非常的到位,一个是折伏;一个是摄受;一个是以苦来发遣;一个是乐来接引。一般人都知道净土的修法,两土世尊的苦心,正是如此。但是我们在修学的现实生活中,几乎大家还是对净土觉得是一个太过于简单,太过于稀松平常,甚至朴实的这样的一个修法。所以往往给我们从一开始接触佛法,接触佛教,就会种下这样的印象。

因为净土确实它的铺张摄受的根器太广了,几乎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学佛的标志。世间人对佛教的认识,也几乎从这句佛号开始契机,所以我们往往会形成一个肤浅的见解,就是太简单。这里印祖一开始就来呵斥这种肤浅的见解。这个问题的提问者上座禅人,他也有这样的认识。

我们来看,印祖说:“汝只知愚夫愚妇,亦能念佛,遂至藐视净土。”

你看,这个愚夫愚妇好像在净土的教言中频频出现,有时候我们会集体无意识的把它判为,没文化、傻、愚痴、不聪明的一个代表群体,当然有时候我们确实反而衬托了,净土所被的根机广大。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知道,娑婆世界大家约定俗成所谓的愚夫愚妇,我们有没有想过,他实际上是免去了八难中的世智辩聪。这样的一种善根。他没有世智辩聪这个障碍,反而更容易上道。

所以这种容易死心念佛这样的一种习性,在俗情和道情的相互斗争中,他占尽了天然的优势。但是一般人看不到他们得到的真实利益,只能以世俗的去定位他的状态,就容易好像让人,生起了一种由于这个法对于人的判断,对于这个法也生起一种轻慢之想,看不起净土。好像我们一般看不上的人所做的事,那往往就成了看不上的事。所以印祖一开始就把广大的这种普遍的见解,做了一个喝斥。

后面开始示正见,你看:

“何不观《华严·入法界品》,善财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乃教以发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且以此普劝华藏海众乎。”

就是说,你光看到净土的这个低端的接地气,你怎么就看不到净土这个高端的让人高不可攀呢。我们但凡学习《印祖文钞》,那这种口吻,这段内容几乎也是耳熟能详。大家知道《华严经》是佛法富贵的代表剧目,它的法会的这个场景。

我们现在不是也在北京居士林讲《华严经》嘛,它既有气势又有戏剧性的这种场景,那么善财这样的一个主当机行者,可以说是经历了这个代表性的,这种殊胜的学修经历。说明善财童子的这种善根深厚,智慧高明,可以说足以自己去担当自力的成佛之路。可是最后他还是依着菩萨劝谏,入的净土法门。

而且他也不是一开始就上不了道,只好修净土,他是经过五十三参百城烟水,见过太多的高人、善知识,经历了各种法门的熏陶,最后居然还是来选修净土成就。

大家要晓得,这不是说我们见善知识,他们太了解法门了,他不是修不了了才选修净土。而是,大家看这里说“于证齐诸佛之后”,有这句话做铺垫,还发了十大愿王,然后回向往生西方。为什么?为了快速的圆成佛果。并且善财童子还只是一个引子而已,后面讲的是普劝华藏世界海所有的一切菩萨,有目共睹的,有耳皆闻的,有心的皆回向,统一往生西方。大家想想这是什么概念,什么号召力。

所以大家再次感受到这般苦心,这种缘由,这样的大利,为什么何以故说,我们说净土的境界,全体是佛的圆满境界。大家要知道,具足佛境界的净土也多了去了,为什么就独劝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为什么就说它境界圆满,因缘殊胜,快速得法界的功德呢。

这个原由,印祖这里是据实而论的,他的这个论,我们凡夫真的是够不着,只能够仰信。因为在诸佛菩萨这种情怀视野中,他一定是有这样的一种情形。这样的一种形式是什么呢?就是净土(他光说上根器的,我们不说下根器了),光说摄受上根器能到什么程度。

印祖后面注解了,说:

“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破无明,同证法性,悉能乘本愿轮,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又华藏海中,净土无量。而必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可知往生极乐,乃出苦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也”。

这段话给判的算是到家了。我们其他的都不想,大家想,这里讲到“夫华藏海众”,就是华藏世界海众菩萨,这已经是累劫、久劫修证。我们光说一下人家的这个因缘,就是在释迦牟尼佛成佛,菩提树下证得佛果以后,初开法筵,他们就来作听法庄严众。

大家想想那是什么因缘概念,就是头一遭就能赶上这个法会。我们现在不要忘了,我们虽然还能够学习他老人家的遗教,可是毕竟是遗教了,在末法了呀。而且不要忘记,我们有时候也不是生下来就续上过去的善根,能够在二十岁之前显现善根信佛的有几个呢,大多都三十、四十、七老八十了才开始信佛,才能亲近得到这个遗教。

那你想想华藏世界海众的菩萨,释迦牟尼佛成佛第一场法会,他们就参与进来,因缘是这样的因缘。那人家的境界是“无一凡夫、二乘”,全部都是圣众,没有凡夫,圣众里面全部都是大乘,没有小乘。

没有凡夫就说明没有见思烦恼,大家已经同步在一个心地海中,一个心地海中来共修佛道,就是这种境界。这种同步的互作善知识,根本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情况。大家想,连二乘有法执的都入不了数了,那就说明都能见中道实相,生在佛家,这样的材料。

我跟大家讲,虽然我们就这里这么听,也不会非常有认同感的感觉到这是什么水准,这水准太高了。

印祖这提出来,人家最基础的本事是什么?能够去无佛的世界里面,去示现八相成道,去做佛。那说明人家都可以随意往生十方净土了,华藏世界海里面的净土是无量无边的。为什么这里就说要往生极乐世界呢?大家想优势在哪里,我们思考一下。

此前给大家讲净土法门,说过无数次极乐世界的一个优势,缘起中的优势是什么,大家还记得吗?是总持选择,就是给他最为得天独厚的选择空间。还记得《佛说无量寿经》里面,世自在王佛把二百一十亿个国土现给法藏比丘看,然后用十劫思维,设计就设计了五劫的时间。

所以就把他方净土里边,所不完善的成佛之道都给屏蔽掉了,设的这种设置呢,极简单明了的成佛道场。

大家想想大菩萨,越大菩萨越明白人,他不是我们娑婆世界流通的这点佛法,我们还觉得要具足正知见。人家具足了法界的正知见。所以说极乐世界的优势,我们体悟不到,反而在他们的法眼中是绝对的优势。所以,他们也更加的比我们相应阿弥陀佛大愿王的效果。

这么多净土,就像我们读名牌大学。有的名牌大学,各个都有他们具足代表性的学科,首屈一指。可是,如果说一个真正全面的权威大学,各个学科都是权威,那大家都知道,到那儿去拿那么一个文凭学历,那就代表最高水准的人生。极乐世界也是这样子的。

所以为什么说净土无量在华藏海中,但是偏选极乐世界呢,往生极乐世界,“出苦之玄门”。

“出苦之玄门”大家要体悟这个话,轮回是苦呀。这个玄是什么意思?就是你不经意间,一不小心就入道了,一入极乐就径登不退,成佛之捷径,所有的生活内容都是同步的。

你看我们这里的话,要先皈依三宝,前两天还念皈依了,皈依完了,又不懂得受戒,不知道怎么样修学道品。可是在极乐世界,从皈依三宝到受五戒;到修学道品;戒定慧三学;乃至得神通,一念间去大作佛事,跟佛一模一样的本事具足;就是所有的从开始到最后,从低到高的手法境界,同时得。同步的,所以才叫成佛的捷径。

就直接临摹佛陀的这种生活质量,现场写生。你要知道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都是以佛为模本的话,那不就是凡夫就是佛嘛,业障即神通嘛,就这样的捷径,当然就称之为玄门。玄是什么?幽微难至,在娑婆世界,哎呀怎么也想不透,居然有这样的事。

以上是着眼于法界之事,以法界说这个事,所以说净土是根本道场。下面开始就着娑婆现世而说了,说娑婆的一切道场,是以净土法门为根本的。历代祖师的明眼,明白眼目就把娑婆世界的这种道的根本,给调和的跟大菩萨一致了,一样的见地,选修一样的内容。

大家来看:“以故”就是所以才这样,“自古迄今,所有禅教律丛林,无不朝暮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

你看,我们每天早晚课都是要念佛,念佛菩萨圣号,从中就证明净土法门这个总持能力。所有的修行人,但是修佛法的,都得从这个法界入,从这个法界出。净土法门,这个各大丛林,一切道人的一个大靠山,这是现在明摆着的事实,你不能不承认,朝暮持佛名号。

既然这样,印祖为什么要把这里所有各种宗派的丛林,都先把它拉出来说一说呢。因为你这个上座参禅人,总归得住寺院吧。你住在寺院里,常住丛林里边,一切常住师父,要随课共修,你总得上早晚课。早晚课来讲你在修什么法呢,必须修的一定有净土法门,一定要念持佛名号的,那你念这个佛号干什么呢?所以,印祖后面就开始把他给放进去,装进去说了。

“汝历参丛林,何日日修习,而反生毁谤之若是也?”

就是你在道场里面住着,天天跟着大家念佛,你这会儿反而诽谤说‘念佛法门不地道’。

“儒书所谓习矣不察,日用不知者,莫汝为甚也。”

这句话什么意思?咱们俗话说,你简直就是一个吃着谁骂着谁的人。为什么呢?如果是一个无见识的人,不知天高地厚,那么他说一番轻视净土的话倒也罢了。你也算是一个历参饱学的一个禅和子了,天天在丛林里面度日云游。

因为大家知道,古来的丛林,出家人到处去参访。到处去参访都有一个挂单,现在我们白华庵也有挂单寮。我们白华庵这边,只要是出家师父来挂单,任何缘由都不问,反正至少三天,这是丛林以前的规矩。

而且告诉大家,师父们出来参学云游,到一个庙里挂单,头三天他是要养息可以,不参加早晚课也行,参加更好。那么他有一些法务或者朝拜,或者一些参访的一些人,他自己随意。三天以后,如果他继续要住,那么道场里面也就可以给他安排个活,你先干着,打板、还是敲法器、上香都行;这就称之为挂单云水生涯。

我这儿插个小曲,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老有居士同修给我发信说,‘师父,能不能在庙里面挂单。’我说“哎呀,你有戒牒吗?”你凭啥挂单呢,光凭皈依证是不能挂单的。凭什么在庙里挂单,住十方净资集资起来修的办道道场,是因为你出家了,舍了家了,云游四方,哪里住呢?那就走到哪里,住哪里的道场,这叫十方丛林,也叫十方来十方去。

我们都知道供到庙里的钱,说十方来十方去,这个人也是十方来十方去的。但是居士同修是没有资格挂单的,你不要再跟我说挂单了。你说想到庙里来共修共修,亲近亲近常住,这也算是个如法的话。或者我这也是个不好的心一样,你觉得说,‘哎呀,外面住宿费用太高了,住庙里边,我能够沾点光,吃住稍微容易接受一些。’那也行呀,这也是人之常情,没有问题。你不要冠冕堂皇自己大摇大摆地来挂单了,你凭什么挂单,居士哪有挂单的份呢。

所以这里印祖说,你日日修学,天天出去挂单云水,你挂单哪个丛林里面,不是在修早晚功课。一代教法的标志,都是一句阿弥陀佛为一切因缘中必要缘起的佛事,自己用功;替人超度;接引佛事;回向功德。大家也都在每天念诵回向,哪一个法门离开净土嘛。

所有的天下出家人,每天道场里面必须以净土为归。你诽谤的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也参加早晚课,也会随课比如说做普佛吧,要念佛回向;给人家消灾延寿;超度亡灵,得到西方去,莲花朵朵开。你发自内心的不相应,看不上这个法,然后你依然还用这个法,混在常住里面给人家念诵,替人家消灾超度,拿着信众的结缘供养。那如果你心怀这种见地,那你就是骗人钱财呀。这个话丑,理是端的,就是吃着谁,骂着谁。

印祖的话说得在理文雅,所以这里后边的一句好像儒家说的,天天干着这个事,而不知道这个事的重要性,决定性的因素。就好像父母把我们养育成长,你不但不去孝养父母,甚至还杀害、残害父母,这样一个大逆不道的人,说你也算是一个代表人物。这句话就是这么个意思。

下面我们再往下看:“夫《华严》为诸经之王,王于三藏。《华严》不信,即一阐提。纵不生陷阿鼻,报终定堕无间。”

你看,其他的且不论,《华严经》就是一代教法的核心,王牌经典,尚且你还不能够信,还说服不了你,那你还信什么佛法呢。如果你来排挤净土的话,那你就是破佛所说呀;破佛所证呀;破佛度众生的慈心;破众生成佛的这个救命绳索。你看这讲到“即一阐提”。其实,印祖说的这个话一点都不过分,你不是阐提你是什么?阐提就是断佛种性的人呀,地狱种子嘛。

所以印祖的这一番话,一方面其实也是匡他的见地;再一个这样一说的话,也等于说给他消消业障,呵斥骂一骂他;第三个也带着开他佛法正眼的这种加持力吧。所以先把果报授记给他,若不改悔,则精准无误去地狱吧。最后印祖也可以说毫无情见,没有这种同情,所谓的情见,道不同各行各法,各修各行,尽我的份来劝诫,总之你不信就拉倒吧。

所以:“吾欲离苦而求生净土,汝欲得苦而毁谤《华严》。”

我是认准了现状了,走对了路途。你空有这个因缘,也知道《华严经》,但是,求生反堕。把醍醐当作毒药,而且还以此来下毒,还来害诸有缘,那么你最终是苦的。

最后:“汝守汝志,吾行吾道。”

印祖的这个个性又来了。当然我们也不必理解,印祖这会儿难道是起嗔恨心了吗?这就错了。印祖是一片大慈悲,实际上是又用另外一个层面来摄受他。说‘你去吧,既然咱俩道不同,你修你的,我修我的呗,个人生死个人了。’‘本无外贼唯防我,各有来因莫羡人’。所以说你去吧。

“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说的一套一套的。“汝去,吾不语汝。”

就是你去吧,不跟你说了。这是印祖既行慈悲又不失风骨。我们总是说,一说慈悲就好像没有自己的僧格了;一说到有点见解,又觉得变成棱角了。所以传老就这里说‘印祖实际上是一个铁面无私的一种示现,希望他能够回心转意。’当然讲到此处,我们也非常感恩印祖,从论中的缘起这么一位上座。

下面开始,这个禅人的问和印祖的回答,开始步入到实际问题的一个对答上。下面可以说是《净土决疑论》第一个回合的问答。但是这个问题,这个上座的问题所在呀,几乎代表了有史以来,对于禅和净;修与证;所谓的当下和西方;往生与无生;唯心自性;和十万亿国土等等这些,也就是说在这个教法中,其实最为相通,但却最容易被误解、错解的一个核心法义的问题。

今天我们再一次讲,其实我们此前大家也都从《净土十疑论》、《净土或问》乃至《弥陀要解》中都学过。但是这个问题呢,我们确实还是要再一次来学习,来贯通。否则的话,我们也会有误解或者错解,乃至思议解。什么意思呢?误解就是一种低水平,他的认识很浅表,他不能够通过深究,来出现自己的这种观点,误解;那么错解的话,这个禅人呀其实可以说都占全了。错解就是横超、竖出,他厘不清,贯通不了,而且他还死死的执著自己形成一个坚固的定见,错解;思议解,就是一味地在理论上自相矛盾,实际上他没有用心去体悟实践出来的那种真情实感,只是一种推比度见而已了。

那讲到这儿了,没有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也再跟大家说一下。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还到不了这些,都属于不解。在佛法里面,有时候禅宗不是讲到,你没有悟性或者心不到之处,说你不解风情。实际上就是我们对于这个法呀,没有到位,大家知道吗。

我身为一个讲经法师,也不是护短。有时候大家仔细体悟一下,我们常说,‘哎呀,你道理讲得再深也没有用,还是用不着。’当然这是一方面,这个道理是对的。但是这个话也要分情况来看,在某种意义上,如果你真的道理上到位了,我告诉你,如果你真的道理上明了到位,那么你境界也就相应。

主要问题是,实际上我们虽然说讲道理,我们从来根本就没有在道理上到过位,也就是说那个道理的深度、广度、圆融度,其实我们都没有弄懂。你不要说,道理讲那么多还是用不着。真的道理懂了,明了了,你也会用,下意识的就用,不用都不行。所以说你不会用,还是用不着,说明你道理没懂。大家要仔细,为什么要听法,就在这儿。

那么这个上座呢,虽然他这样的一种发难,但是他可能是被摄受了,他的这个我慢之山也被折伏下来了,他还反而祈请印祖开示了。当然他也回应得比较有礼。

大家看:“彼曰:道贵宏通,疑须剖决,师何见拒之甚也?”

就是说,那你既然这样讲的话,我们解脱之道,成佛之理,心性之极,修行的台阶,这个你既然这样,你要弘扬,要通达呀。弘扬就是你要向人说明白,你不能把我呵斥几句就完事,对吧。你让我通达,就是要有问有答,问明白呀。如果我们有疑心的话,他这里叫“剖决”。剖是剖析,剖析对错;决就是要取舍,抉择;总而言之就是要让我断疑生信,既然我的知见是有漏的,出现了问题,那么法师就不能一棒子打死,见死不救呀。说的有理,进一步又把他的问题呈现出来。

“尝闻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则但证法身,当处即是寂光净土。又何必以生灭心,舍东取西,然后为得也?”

刚才给我们讲到了,这就是禅与净;修与证;当下与西方;往生与无生;全部都是属于他提的这个生灭,舍东取西;不如当下即是寂光净土,但证法身,即是不生不灭;一个问题。

从这个问题中,我们也常听佛法中讲,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这个法身,从汉语表达的意思就是遍一切处。无处、无时、无因缘中他皆是法身本身。所以我们常讲,他成就的国土就是常寂光土。

大家学《弥陀要解》中,蕅益大师当时把它解释的很好,他说‘清净法身和常寂光土并不是两个东西,不是两码事。’从唯心的角度来看,就叫清净法身。因为唯心来讲,它是有思想,有灵动拟人化的,那我们把他描绘成叫法身。

从唯物的角度来讲,它属于世界,国土性质的,那就叫常寂光土。实际上大家这里一定要套在一起,是一个境界。常寂光,我们都知道。“常”就是从来不动不坏;“寂”就是从来都是清净无染,无分别的;“光”就是一切处的没有漏的。

既然这样,那就说明当下、当处、当体就是净土。那为什么还要去西方呢?遍一切处,就一切处皆是净土的,那娑婆也是一切处中的一处,那还要去干嘛呢。无时、无处、无因缘,当下都是。那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说往生嘛,听出来问题了吗。

“无时”就是不需要等到临命终时,或者说非要念佛、忆佛时,此时就是当下就是净土。“无处”就是不必去追求十万亿的国土,也不必从东到西,太远了,“无处”当处就是呀。“无因缘不在”就是何必还要释迦佛要发遣,阿弥陀佛来接引,还说什么苦,导什么乐,又把四十八愿发了一回,信愿行修了一辈子才是。“无因缘”就是不要缘起这一套修学体系,本身就是、现前就是阿弥陀佛净土。

所以,这里的禅者说“尝闻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那就说明他认为,无时、无处、无因缘不是这个净土,为什么要“以生灭心,舍东取西”才得这个法呢?

关于这个问题,虽然我们常听闻思,但是也必须要常来辨析思维。为什么?佛法越辩越明嘛,也就是心性的流露,流淌出来的智慧光明。

我们一直知道印祖有一个明确的主张,就是修净土的人,不要先涉及禅家一路了。为什么?你弄不清楚禅、净事相上的差别,理上的一致。为什么彻悟祖师讲到说,哎呀你实在搞不清楚生和无生这种圆融的话,与其去执著无生之理,还不如死守着求生之事。

所以大家对于这个问题,实际上还是一个矛盾点。从事理上来讲,什么是事,现象,就是西方净土;理就是常寂光土;他的矛盾点在哪里呢?不圆,没有把它圆融。从修德和性德上来讲,就性德的角度,本具的而言,当下就是。可是当下就是,你是不起来,还要怎么样,还要修德才能圆满性德,那必须求生西方。

所以蕅益大师说了‘性修不二’嘛。他把性、修给割裂开来了。这样的话,他其实把凡圣也给错乱了。为什么呢?虽然说当下就是,可是,就凡夫而言,虽然心性跟圣者、跟佛是一样的,可是现在行为是凡夫呀。人家圣者来讲,虽然示现为凡夫,但是人家是彻证圣心的呀。所以现在就把修因证果给乱掉了,说这个当下。

所以这个问题的提出,我们有几点一定要明确。首先第一点,就是一切的佛法的现实意义,大家都来学佛修行。你千万不要越位,就是一定要立足于我们是凡夫的本位,不能穿越的。

因为我们是凡夫才启动佛法的实用价值,虽然当下是说得好,可是当下只是让我们从理上来明了这个。实用价值就是,他让我们更有把握而已了。立足于凡夫说圣人的圆满境界,是为了说从凡到圣更明确。不是一味的去提倡圣人境界,忘了自己还是凡夫,这就不对了,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这个问题出在哪里,就是理想和现实的代沟。大家想我们修行人,我们都是同修,我自己也惭愧,大家也都有这种遭遇和这个实际情况吧,就是言行,为什么就不能够相应。

为什么?因为有业障,业障一障碍就有代沟。言这样直勾勾的讲出去了,可是行呢,弯弯曲曲跟进不上。虽然说业障是假的,可是它在凡夫心中产生了真实的阻隔了。那么我们就当真的要去修,以达到这个假的这种窥破,当体来见到本真。

所以说理想与现实是有代沟的,就像我们说的直线和曲线一样。虽然我们都知道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是直线,但是大家发现了没有,直线是行不通的呀,只有面对真实的地理情况,绕来绕去,才能真得到那儿。光说直线,你现在直不过去呀。就像我们生活中,不是老有一种所谓的直肠子,一根筋,他就老碰壁。

所以禅人的这个问题,刚才这种陈述表达,实际上他就是属于在知见中的直肠子,修行中的一根筋。看上去说的酣畅淋漓是对的,实际上操作起来没有现实意义。没法操作,是这个意思。

所以光讲当下就是,讲这个性德,不去事修,没有修德,性德就显现不出来。这是所有十方三世诸佛,诸佛弟子修行的必由之路,就非要经这个套路,你绕不过去。理上去悟,事相去修,缺一样成不了佛。所以说,现在我们去厌离东,欣求西,正是转凡成圣的一种事修上的历程。

你说的好,当处就是常寂光,何必说以这个生灭心去修行,有生有灭不是心修行。那么难道你现在心存有一个不必求生的心,就不是生灭心吗;难道我们舍东取西就离开了当下了吗;你说舍东取西,是一种有分别的取舍,难道不舍东不求西,就不是一种分别取舍之心了吗;再说,纵然舍东求西,正是为了入这个不东不西,假借舍这个假东,假借取舍,何妨不取不舍呢;为什么取舍就不可能是不取舍呢;你为什么把它割开呢?

所以你看,说是唯心自性,反而他不了解唯心自性。因为唯心自性确实当下是出自佛经,佛口,但是他执著把它执为死法,就会破这个求生西方之法。

所以大家想唯心,唯心其实就是唯境呀。我们一说唯心,就到处去觅心,也就是一切境界,境全是心。全体东境求生西境,也不离唯此一心,出不了这个唯此一心法。

所以大家想想,只有依佛的所教奉行,依着我们现在的生灭心,去舍东取西,才能顺势入这个不生不灭,无所谓东西的境界,大家要听明白。

所以我们常说顺境逆境,简单的理解,好像是生活中顺不顺。其实在法门上的顺境逆境就在这儿见分晓,你顺着诸佛所教真实教诲,你去修,这就叫顺境。因为这才是真实的,真正的。如果你不依着佛所教而奉行,一直对抗,那就是真正的逆境,这才是逆境。其实有时候我们唯心自性,其实都搞不清楚。

传老这里引用了两首诗,我们也给大家读一读,省庵大师的诗。一首诗就把这个问题给他解决了。

你看:“都言净土唯心是,十万余程是外求。但执妄心居在内,不知真性体全收”。都说净土是唯心净土,十万亿去这么远是心向外求。但是他不知道,实际上认为妄心是在心内,身体内。他不知道这个真正的真心,不管说当下、乃至十万亿,都是真心所一体全收的。

再一首“弥陀诸佛镜中影,极乐娑婆水上沤”。就是极乐世界也罢,娑婆世界也罢,都是像水上那个幻泡一样。那既然如此“取舍厌欣无挂碍”。就是让你取就取;让你舍就舍;让你欣求极乐,你就欣求极乐;让你厌离娑婆,你就厌离娑婆;不要再多一分的这个起心动念,实际上这就是顺着诸佛教诲而入的修行顺境。“自家屋里任优游”。多好啊!自家屋里,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大家想想,在我们修行中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说说是,谁敢呢,你悟吧。悟不到了,你就信吧。如果信不到了,那你只能好好用行吧。

虽然讲这个法呀,真的是非常的清明,又极其的微妙,已经直把这个法已经论到尽头了。但是虽然这样的核心法义,好像我们很多时候也根本关注不到这儿,什么东西呀,心性呀,常遍呀,生灭呀,什么净土法门的概念,我们好像也不关心。

我们最关心的还是什么,还是生活。生活中貌似的修行,乃至我怎么办呀,如何修呀,对不对呀,现在问题怎么解决呀,到底有没有功德呀,受不受报应呀,全耗在这些上面,完全不在信愿上去铺天盖地的提升自己。所以总上面所说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执理废事。

但是印祖对他的回答呢,反而帮他接地气了,让他回到凡夫的本位,回到人间来,不要说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话了。

大家来看,印祖怎么来责备他的过失。

“余曰:谈何容易?寂光净土,虽则当处即是。然非智断究竟,圆证毗卢法身者,不能彻底亲得受用。”

说白了,我们日常话里面也常说,理儿是这么个理儿,呵呵,谁不想呢,谁不愿意呢,可是我们只能说说而已呀。为什么?口业力量太小了,我们的身业、意业不买账。我们心中有这样的梦,说当下就现证,可是现实生活不买账。大家都是修行人,确实我们心存光明,可是我们的行为往往黑暗不买账。

所以印祖说,谈何容易,一语道破。哎呀,妙庄严路是一部血泪史呀。我给大家讲,我们现在白华庵前面那条路就叫妙庄严路。这条妙庄严路,先从码头一步一步的上,上到中间到一个正趣亭,又在哪儿一步一步的下。上的时候大汗淋漓,石板路走的也很辛苦,甚至有的人拖着行李确实很累。

下坡的时候呢,这边雨水多,一不小心还要滑,还有叉路。所以大家要知道,修行其实也是一个上坡下坡的过程。

像我们这里的阅藏法师们在看律藏的时候,前两天聊天聊起,他说‘释迦牟尼佛一辈子没有好好过过日子,天天麻烦事一大堆,完全就是一个逼迫的人生。’普陀山佛顶山上的树特别结实,特别敦厚,又矮又粗。大和尚说,‘哎哟,他们苦过来了呀。’大家知道,又说起苦了,不是没有苦了,是不觉得苦了,这叫苦过来了。台风来了刮的呀,不是说没有风了,是风刮不动了,这才叫修行呀,谈何容易。

我们造业下堕轮回,大家要知道,为什么这里谈何容易四个字,道尽了成佛之路呢。大家设想一下,就算我们现在很轻而易举的造恶业,特别很顺势就下堕去轮回,我们做这个有多么的容易,我们多么愿意投入,十分管不住自己的去干。那么修行成佛就有多少的艰难,这种被迫,硬生生的剥离,这个程度是一模一样的。

我不知道大家听明白了没有,就是我们现在入到一个自然而然,下堕的这么一个力量中,这个力量有多爽,有多容易,我们多么下意识不自觉的就去干,那么说明成佛有多难,跟这个有多容易的程度是一样的。这就不要多说,你就明白为什么说,谈何容易。

所以印祖这里说,你说的寂光净土没有错,可是这是在佛眼中倒是当处即是,可是佛是处于“然非智断究竟”的境界。智断就是智德和断德,我们常讲的三德等究竟。智德、断德是佛的一个功德,不多讲了,大家想了解去查去,字典里面一查就有。就是都修到头了,智慧修圆满了,烦恼无明断尽了,不到这个地方品尝不到,什么叫做“当处即是”。

大家想,你想全面完好无损的去投入到常寂光土,圆证毗卢遮那的法身,虽然我们当体就是,可是一定要到究竟的地步。现在我们隔着山水万千重,虽然知道山水也是假的,就是一个镜子中的重影而已,可是我们就是跨不过来呀。

我们现在所谓的修功德、积福报,有时候我们也叫‘很有善根’,大家要知道,这不叫真善根,只能叫善法。他不是脱离轮回的,还是生死一边倒的。真正的,至少你要开悟了以后,才算入了真修,也就是说,你这才可以称作叫做修行了。

我们现在所谓的放生、吃素、布施、礼拜,如果你不明白心性,都不叫真修,叫盲修。当然盲修也算修,问题是眼没有睁开呀。这里唯有净土是例外,为什么?因为我们随佛的教导修,虽然我盲,但是佛不盲呀。所以只有修净土,不算盲修。其他的法,你只要自己没开悟,都算盲修。

在这样的情况下,印祖说了“不能彻底亲得受用”,而且他把次第、教法也摊开来讲,说:

“圆教住、行、向、地、等觉,四十一位,尚是分证”。

这是讲到天台宗最高水准的教法,圆教的水平来讲,已经到了十信位。十信位是什么概念,到七信,十信里面的第七个位子,才了生脱死,但是还叫做内凡,还在凡位。因为他还没有破无明见法性,只不过毕竟了生脱死了,给的待遇好听点,叫做内,内的待遇。可是他还没有圆满的见到毗卢遮那的法身,见都没见到,不要说圆满见。

什么时候能够见一丢丢呢,从初住开始。初住,然后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四十一位地步是一品一品的破无明。也就是说一点一点地剥云,一点一点地去见常寂光,毗卢遮那法身。而且他的遗憾之处,他不是圆见,不是一目了然的见,一点一点地见,叫分见,一分一分的见。也就是说到这个地步,也不敢有资格说,当下便是毗卢遮那,他还没有当下。所以你现在还是凡夫,在这儿说什么当下。

“汝若圆证毗卢法身,则不妨说当处便是寂光。”

你哪敢说圆证嘛,先把你绕不过去的路给你摆在那儿,你自己踏上去,看看你在哪儿。圆证了才不妨说当处是寂光了,前面这些大菩萨们只能叫分证。

你看“其或未然”,你哪敢说,你只是在“则是说食数宝,不免饥寒而死也。”

你还是凡夫呀,虽然知道水,没有喝到,本人渴死了。虽然听过月,一直没抬头,不知道它什么样子。大家要知道这个上座,为什么说阎浮提众生难调、难服,非常刚强的,还不死心,还非常的固执己见。

后面又提出来他的论点,那么时间关系,我们下一讲,第六讲再讲。好,今天到此为止,请大家随我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萝密 。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我们下一讲再见。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把净业三福作为日常行为的指导

问: 法师开示的净业三福很好,但是做起来就好难,对现...

释迦牟尼佛也是念佛成佛的吗

释迦牟尼佛到底是怎么成佛的,这也是众生根性不一,他...

四十八愿中的天人、声闻、菩萨有什么区别

问: 《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有国中天人...

一日无常到,唯有业随身

我们众生现在梦中,在这里造业,在这里寿命短暂,在这...

往生则必证不退转

问:前面提到博地凡夫,只要得生净土,便可位登不退,...

「从生至生」是什么含义

问: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有这样一段经文:二人...

【推荐】临命终时是我们最困难的时候

我们临命终时是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无量劫以来乃至今生...

净土法门具体怎么修法

净土本可无修,修是因为众生迷失真心才不得不有种种法...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晚课蒙山施食仪...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住寺院应注意哪些问题

再接下来第三科是有缘暂宿等法。有因缘,像我们来到寺...

懂得因祸得福

一粒沙子嵌入了蚌的体内,蚌无法将其排除体外,就分泌...

戒杀与吃素

我国大乘佛教的传统,特别重视不杀生与素食,因此吃素...

消灾延寿的药师佛

药师佛,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大医王佛、医王善...

【佛教词典】不退菩萨

阿毗跋致之菩萨。阿毗跋致,华译不退,即于无上菩提不...

【佛教词典】作法界

(术语)摄僧摄衣等之地界有作法界自然界之二。依天然...

常想地狱苦,道念由此生

我们如何才能使菩提心不退呢?我们应如佛所说:「常想...

禅坐时身体应该如何放松

在所有的禅修姿势里面,坐是一个最理想的姿势,因为在...

一碗白饭的恩情

曾看过一则感人的故事――数十年前,台北市的旧市区有...

为什么要戒杀放生

问: 为什么要戒杀放生? 方海权答: 欲知世上刀兵劫...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洞山禅师有一天在过河时,看到河面上反映出自己的影子...

苦难的源头

鱼篮 捕鱼的人在河中设置只能进、不能出的竹篮,旁边放...

了凡四训:改造命运的窍诀

前 言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居士写给孩子的四篇家...

《华严经》到底有多少版本

我们平常诵读的《华严经》多为《八十华严》,对佛教经...

乌龟报恩

有一则寓言故事:有位年轻人,与父亲相依为命,靠著一...

如果不忏悔,罪业会增长广大

《龙舒净土文》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

人生的十个好习惯

1.说了就要做(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

念了一辈子,也没念出往生的善根

因果同时 这个是在讲菩萨修善。一个人没有成就心中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