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修道宗范

净界法师  2021/11/14  繁體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4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2页,

丙二、别明五阴相状

当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我们要要处理的问题,就是内心的问题。发菩提心只是设定一个目标,那么在过程当中,我们要处理的是一个凡心的所谓云何应住;第二个云何降伏其心。你这个菩提心要怎麽安住?第二个,你怎麽去调伏你的烦恼?

《楞严经》讲到一个观念说我们不能够以五阴身心来发菩提心。说:你为什麽发菩提心?因为我突然间有一个想法。你这个菩提心是住在「想阴」,是非常危险,因为想法是变化的。有些人发菩提心是住在「色阴」,诶!我看到三宝很庄严,所以我发菩提心;我看到出家人,都很用功修行,所以我发菩提心。那麽大家如果不修行的时候,你的菩提心也就退失了。所以,你以生灭法而发菩提心,你这个菩提心是非常脆弱的。

所以首楞严王三昧的关键点,就是说为什麽我们一开始,要找到一个安住点?因为你住在一个生灭的因缘而发菩提心,当你的根本所住的因缘发生变化的时候,你所发心的功德就跟著破坏。比方说:我今天盖一个很漂亮的房子,这个房子盖得很久很久,材料也很好,裡面的装潢也很好。但不幸的是,我盖在一个地震带,当大地一震动,所有都破坏掉了。这就是为什麽有些菩萨在行菩萨道,他的菩提心是非常的脆弱,外面的因缘一变化,他的道心就退失了。有些人的菩提心、念佛的心,能够不为烦恼所障、不为业力所障、不为生老病死所障碍。你看有些人,一病痛起来,他的佛号就没办法念下去,仁者心中一定还有所住。

我们的心本来无形、无相的;那麽到底谁干扰我们?谁绑住了我们?这都是需要去思惟的问题。为什么同样一念心性,有些人,历代的祖师面对病痛的时候,他佛号照样念他的佛号,五阴身心对他没有干扰;但是我们为什麽会经常受到五阴的干扰,这个问题出在哪裡?

我们没办法去改变五阴,因为这个是依他起性,是前生业力创造出来的,而且五阴也没有错。我们一再强调:你说,这个五阴我把它消灭了,消灭了,下次还会再出现一个五阴,更糟糕。问题不在五阴,问题在我们心中那一念迷情,那一念颠倒的无明。所以,我们要对治无明,唯一的方法就是把心中的电灯打开,让你看清楚什麽是五阴,你就不会再颠倒了。

当然,我们还有一个习惯性的习气,但是当你看清楚之后,你慢慢慢慢就会跟它保持距离,慢慢脱离它,你就有希望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心中的光明智慧点亮,很清楚的知道身心世界,它的真实相是什麽。我们不能够没有五阴,但是我们也不能太爱著它,要跟五阴保持「不即不离」——因为你没有五阴,你也不能持戒,也不能念佛,什麽都不行;你过度的依赖它,它又干扰你,那应该怎麽办呢?

我们下面就知道:我们应该怎麽利用五阴来积功累德,但是又能够不为它所障碍。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当然首先要了解五阴的相貌:

丁一、色阴

『色』就是「质碍」的意思,它有一定的形状,也佔有一定的空间,包括:五根、六尘。「五根」就是我们正报的眼、耳、鼻、舌、身,五根身;还有外在「六尘」的境界,这个叫做「色阴」。

色阴是怎麽回事?我们看佛陀在《楞严经》怎麽描述我们的色阴: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观晴明空,惟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佛陀谈「色阴」的时候,讲出一个譬喻,祂说:比方有一个健康的人,他有一双很正常的眼睛,这个眼睛叫「清淨目」,是没有毛病的。他用他很清淨的眼睛,去观一个晴朗的虚空。这个「清淨目」指的是我们心中本具的「如如智」;所观的「虚空」是表达这个「如如理」以如如智来照如如理;这时候是「能、所不二」的,得到的答案是「惟一晴虚,迥无所有」,看到一个广大无边的虚空,空空荡荡没有一点云雾可得。

这一段是比喻:当我们把心带回家的时候,我们观察我们清淨本然的本性,我们本来是没有根身世界,本来是没有的。我们在看事情,第一件事情是看到它,它是本来没有的,后来才有的,这个非常重要。你要站在没有的角度,来承认它有、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承认这个假相的存在,你就不受执著的苦,而且可以利用它。你一开始就认为它有,那你就完了!

这以后的每一个「阴」的道理,都是这样。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角度,来承认五阴的存在,站在毕竟空的角度,来承认因缘有。

「迥无所有」是说:其实,我们本来是没有的,后来是怎麽有的呢?「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这一个人无缘无故,这一句话很重要——无缘无故。说:是谁让我有五阴的呢?没有理由。虚妄如果是有真因的话,那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说:烦恼是有因缘的,那完蛋了,那你就不能断了嘛!所以:《楞严经》的根本思想,蕅益大师说:

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妄想本来就没有的。那本来就没有,是怎麽有的?只就是--一念的迷情,它本来没有。在佛法的角度,不承认有烦恼的真实的体性存在。这个人他把北边当作南边,这是佛陀的比喻,把北边当作南边,那么突然间有人说:这不是南边,这是北边,他懂了。你刚刚那一念的迷惑,是怎麽来的呢?「觅之了不可得」只就是一念的迷情,知道以后就没有了。

所以当我们成佛以后,我们回观我们过去的生死流转,只是一场梦嘛。你说它跑到哪裡去呢?它也不知道它跑哪裡去了。你看你作梦的时候「梦裡明明有六趣」,但是醒过来的时候…我们一个晚上作了五个梦,醒后,那五个梦跑哪裡去了呢?它是没有根源的,只就是一念的梦心,虚妄显现出来的,那一念梦心被破坏后,它就觅之了不可得。所以说我们生死流转是没有原因的,所以叫「达妄本空」。

这个人无缘无故的,就把眼睛突然间专注起来「不动目睛」我们本来眼睛是开合自然,突然间,专注在一个所缘境上,就表示这个人动了「攀缘心」了。一念妄动以后,「瞪以发劳」,瞪久了以后,产生疲劳的现象,就在清淨的虚空当中,虚妄的看到「狂华」在虚空中,到处的飞舞,乃至于其它的「狂乱非相」。虚空本来没有狂华,但是因为我们眼睛疲劳,才看到了狂华。那麽「色阴当知亦复如是。」我们应该怎麽看清楚我们的色身呢?就是:我们本来是没有色身的,后来一念的迷情以后,就有色身了,就有色身了,它还是没有;它只能就是一个假想,它还是没有,但是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个叫做即空、即假、即中。

所以我们在观察生命,第一件事情先用「空观」,先观到它的「本体」。所以《楞严经》在修观的时候,第一件事情,看到事情你问它说,你从什麽地方来?这个观念非常重要。我们一般人的习惯看到色身,就对这个相状产生执著、产生相互作用。现在,我们看到每一个东西,都要看它的根源,就是:你从什麽地方来?结果一找…找到最后觅之了不可得。原来它是没有根源的,它只就是一个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因缘假相,它是一个没头没尾的因缘生灭而已。这时候心安定下来--以无住为住--就知道,哦,原来这个色身是暂时的。所空观是照了心性的本体,把本来面目现出来,让我们能安住。

那麽假观怎麽运用它?假观最重要是找到你的定位。你身体很健康,有很健康的修行方法;你的身体很羸弱,有很羸弱的方法。其实生命往往没有对错,好的东西也可能会变得…身体太健康的,不一定好修行。诸位要知道,世间的有为法往往是有好有坏。所以你观察空性以后让你安住。那么假观呢?你能够找到你的定位。你现在住的五阴是怎麽回事,你要怎麽善巧来运用它,使令它随顺于圣道。这部车子,给你的时候,是什麽情况,都可以。好的车子,有好的车子的用途,不好的车子,有不好的用途,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没有绝对的坏,你要用的恰当,它就能够随顺于圣道。

当然,这个地方我们所摘录的,比较偏重在「空观」这一部分。就是说,整个「色阴」是本来没有的,是因为一念的妄动、一念的迷情才出现的,这是第一个观念。

丁二、受阴

再看第二个:「受阴」,这是一种「精神状态」,前面的色阴是一种「物质」的世界,以下「受、想、行、识」都是一种精神状态。精神状态由粗到细,先讲最粗浅的「受阴」,就是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第一个出现的念头,就是「感受」,我们的领纳。看经文: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我们平常会接触到很多人、遇到很多事,会产生很多的苦乐感受。这个「感受」是怎麽回事呢?比方说:有一个人,他的双手、双足非常的安稳快乐,整个身体也非常的调和顺畅,但是突然间,他忘了身体的存在,这时候他没有所谓的苦乐感受,他是「无喜亦无忧,不取亦不捨」,这是讲到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没有任何感受的;身为一个我们众生本具的清淨本性,本来是没有感受的。后来是怎麽有的呢?这个人无缘无故,就用两个手掌,这两个手掌一个是「六根」,一个是「六尘」,根、尘的相互磨擦,就产生了涩、滑、冷、热,种种的感受。

蕅益大师把「涩、滑、冷、热」判作九法界。「苦涩」表示三涂的苦受,「滑」表示人天的乐受,「冷」表示二乘孤寂的感受,「热」表示菩萨荣耀的感受。这九法界的感受,都是因为这个人,莫名其妙的两手互相摩擦而产生的,其实当我们开始去找根源时,本来是没有感受的。

感受其实是一种很直觉的反应,跟我们的福报也有关系。你看《维摩诘经》上说: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天人吃饭时,每个天人同时看饭菜,有些人看到的饭菜,特别美妙的,他的感受特别的快乐;有些人看到了之后,他的快乐感受就比较差,这跟过去的善业有关系。比方说,我们今天来这裡受戒,我们吃同样的饭菜,住同样的寮房,但是每个人感受都不一样。

那麽这「感受」是怎麽回事呢?就是循业发现,是从个人的业力显现出来的。我说实在话,如果你有志于行菩萨道,要慢慢慢慢不要太注意自己的感受。你太注意你自己的感受,你的心就开始起伏。我们有理想要实践的人,当你决定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要去拜一个佛,一天要拜几百拜、我要诵什麽经、我要去到哪一个地方弘法的时候……当你下定决心一定要做的时候,你就不能太注意你的感受,否则你永远被你过去的业力干扰,变成恶性循环。

什麽叫恶性循环?你过去造了罪业,结果今生要去修功德,它来干扰你;因为干扰你,你又不能修功德,又造作罪业;造了罪业,你来生又受到干扰,你永远不能产生一种扭转的力量。

所以修行人你对感受要尽量把它淡薄,感受不是好事情。

你慢慢会知道:我们对于身心世界的感受,是会有障碍的,会影响到你的心情。所以我们常说做你该做的事,不要做你想做的事。一个人你要慢慢慢慢不随妄转,不要把感受当一回事。当然,你一定会有感受,但是你不要管它,把它当作没有就好了,你该怎麽做,你就怎麽做。那么这个地方讲到感受,是由于一念的迷情而有的。

丁三、想阴

我们看想阴就是于境取相,而施设名言。蕅益大师把前五识判为受阴;因为前五识,它是一种直觉的反应,所以它比较偏重在「受」。那麽这个想阴,主要是第六意识的一个想像,我们看经文: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想阴的相貌,是什麽呢?比方有一个人,他没有真正去吃梅子,但是当听到有人谈说酸酢、梅子,他想到这些酸的东西时,口中就产生口水;他也没有真正去到悬崖的地方,但是当他思惟自己站在高耸的悬崖旁时,足心就产生酸涩的现象。想阴对我们的影响力,亦复如是。

刚刚讲到一个人,不要去注意自己的感受,「想阴」就非常重要了。我们生命的改变,要先改变我们心中的想像,我们的生命是由愿望来引导的,而愿望是由你的想像来引导的。

比方说,有些人很有可能会出家,有些人就不太可能会出家,这个事出必有因。有居士问我说:你看我会不会出家?我说:想到出家的时候,你想到什麽?如果,你把出家的影像现前,想到的是正面的思考:诶,出家不错啊!很寂静啊、很清閒啊!我说你以后很可能会出家。你生命当中有那种动力存在,你把出家做功德想,所以你心中已经蕴藏那种愿望、那个「欲」,就算你今生没有出家,来生一定也会出家。当你想到出家的时候:唉,这个出家是很寂寞的、很无聊的。我看你不会出家,就算出家也不会太久。所以这个法,到底对你产生什麽样的作用,你的想像是很重要的。

你看有些人,他就很容易出生在佛陀出世的时候,他很容易跟佛陀在无量的生命当中产生交集,他就刚好他变成人身的时候,佛陀会出世;有些人他得到人身的时候,你一出生刚好佛陀昨天灭度了,没有缘。因为我们没有经常去想像佛陀的功德。我问你一句话:你认为佛菩萨还在不在?在!对。你要认为祂在,你想像祂的功德,祂就在。你一个人完全不去想佛菩萨,对你来说,祂就不存在。所以我们的想象力对我们生命的引导力。

我们一个人最大的潜能就是想像。观想……为什麽修止观?「观」就是一种想像。但是我们又不能胡思乱想,佛陀是怎麽想像人世间的;佛陀告诉我们,要把三界做「过失想」,把涅槃当「功德想」。那麽,你有这样的想像,你的生命就产生变化了。

我们过去就是一种错误的想像,就产生一个错误的引导。比方说:极乐世界,我问过很多修淨土的人,我说你想到极乐世界,你有什麽想像?有些人说:我不知道怎麽想像。那你就完蛋了!我们不可能往生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去,不可能。你要往生,来自于你的好乐;你的好乐,来自于你对它正确的「功德联想」。所以你必须把极乐世界整个功德包括正报的身心世界,没有病痛、具足五通、寿命久远、衣食自然、身相庄严,而且身心世界,散发出非常殊胜的快乐,超过阿罗汉的灭尽定…你必须把这把这个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跟它的功德做一个正确的联想。你能够产生正确的好乐,你才能够对它产生一定的感应力量!

我讲实在话,一个陌生的东西,跟你不会有交集的。为什麽某甲跟某乙,你们的生命会经常会在一起;今生也在一起、来生也在一起、再来生也在一起?因为你们彼此互相做正面的思考,你一天到晚想他的优点,他也一天到晚想你的优点,我保证你们来生又会在一起。因为产生一种想像、而产生一种希望,这个希望会带动我们的生命,往那一个方向走。所以我们讲「忆佛、念佛」「忆念」就是一种「想像」,那麽「念佛」当然就是「持名」。

所以我们要注意,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如果这个事情是不好的,跟杀盗淫妄有关的,但是你作出美好的想像,你就要小心,它在你的生命当中,可能会出现。因为你对它产生美好的想像,你要赶快把它扭转过来!,所以我们为什麽我们要读经典?我们要看看佛陀是怎麽看人生的?祂是怎麽想像这些万事万物?当我们的想像力跟佛陀的想像力,完全一样的时候,那你的行为、你的生命,一定跟祂一样!

所以,在整个生命五阴当中,色、受、想、行、识,最有主导力的,就是这个「想阴」,「于境取相,施设名言」。因为它影响我们心中的欲、影响我们的希望、影响到我们未来的行为,也影响我们最后的结果,所以这个「想阴」太重要了。

丁四、行阴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行阴」是一种「造作迁流」,主要是配对第七意识的了别,一种恒审思量。它的形相就像高山上,快速流转的水流。这个水流,产生很多的波浪,相续不断。这个不断它是前面的波浪、后面的波浪,不会互相的超越,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我们心中的造作功能,亦复如是。这是心念的造作,非常微细的造作。

丁五、识阴

「识阴」,就是「了别」,所配对的是第八识。经文: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比方说有一个人,他取频伽瓶;这个频伽是一个频伽鸟,这个鸟叫妙音之鸟,牠的形色美丽、音声悦耳,一个身体同时具足两个头。商人就把牠的形状,做成花瓶,还把花瓶的两个头,塞住了。那么把频伽鸟的两个头塞住,表示凡夫的「我执、法执」产生了障碍,这裡面的空气和外面的空气不能流通,这个频伽鸟表示我们的五阴身心。

「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他就带著瓶子裡面满满的虚空,跑到千里以外遥远的地方,到他国去受用。这个「他国去受用」表示什麽呢?表示我们从前面的五阴,而创造了而引导下一个五阴,这就是阿赖耶识;前面的五阴造了很多的业;这个业力,又出现下一个五阴,就表示说是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个阿赖耶识它储藏我们的业力,使令我们的生命会不断的相续。我们五阴结束了以后,为什麽又出现一个五阴呢?因为阿赖耶识它摄持很多的业力的种子。那么到这个地方,我们把五阴身心世界,把它描述了出来就是说,我们应该怎麽正确的观察五阴身心呢?

首先:看到五阴身心,先产生「空观」的智慧。你首先要观察五阴身心:你从什麽地方来?最后:觅之了不可了。我们对五阴身心的态度,是先远离它,因为我们习惯性会被它牵著走,所以先把心带回家安住在「清淨的本性」,站在一个「毕竟空」的角度来观察五阴,然后再「从空出假」,再用「假观」观察五阴的假名、假相、假用;应该怎样借用五阴,来帮助我们断恶、修善、度众生。先求远离,然后再重新回到五阴;所以是先空观再假观,最后保持中道的中观。

诸位不晓得有没有这种经验:比方说,我们住在一个僧团或家裡都好,住久了以后,大家的关系搞的不好,你就到其他地方去参学、去暂时住一住,一个月之后,你再回来,感觉就不太一样了,你会用比较超然的态度,来面对新的因缘。所以,我们对五阴的态度是先「空观」,把这个心带出来,然后再用「假观」,再重新回去面对,再利用五阴的假相,产生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作用,是这个态度。好,我们看丙三的结示劝修,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个我们看,结示法要:

丙三、结示劝修  分二:丁一、结示法要。丁二、功德超胜。

丁一、结示法要

净界法师:修道宗范

开显妄缘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整个五阴身心,其实是从阿赖耶识的业种子而来,那是整个生死的根源。这个『陀那』就是「执持」,第八识又叫「执持识」,它执持无量有漏、无漏的种子,它的形相是非常微细难知的。这当中的习气种子,是刹那刹那生灭、不停止的,就好像暴流一样。

这个第八识,它是我们众生一个生死虚妄的根源;它是「真非真」,你不可以说它是「真」,也不可以说它是「非真」,因为它是「生灭跟不生灭的和合体」。所以「五阴」你不能说它是真,也不能说它是不真,因为它体性是真,作用是假。所以佛陀对于这样一个「真非真」的道理,不随便开演,因为怕产生错误的理解。

总而言之,「真非真」的意思是说:「五阴」的「体性」是真实的,它的体性清淨本然,是真实的;但是它暂时显现的「作用」是假的,是这个意思。所以,你也不能够把五阴消灭,你把五阴消灭了,那么这个真实的体性,你也找不到了。你必须要假借你过去生的业力去,创造的这个五阴身心,利用它来修行才可以。

那应该怎麽办呢?看第二段:

正示法门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那么我们的问题在哪裡呢?这个「自心取自心」,第一个『自心』指的是我们现在「第六意识」的心态;第二个『自心』指的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五阴身心;「第六意识」去执著「第八识」所变现的五阴身心,结果「非幻」,五阴本来是一个「依他起性」,本来是没有错的,但因为我们的取著,而变成一个「遍计所执性」。五阴本来是没有障碍的,但是因为你取著它,而变成障碍,所以问题不在五阴。

有人说,我这隻手一天到晚偷东西,不如把手弄断。问题不在这个手,而是我们对五阴的取著,所以我们的关键点在「不取」。我们对五阴能够保持一定的距离,那就没有所谓的「非幻」。「没有非幻」的意思就是:连真实的功德也不可得﹙非幻的真实的功德不可得﹚,何况是这种虚幻颠倒之法呢?

《楞严经》的思想,刚开始就是让你「不取」--「不迷、不取、不动」。我一再强调:我们一个初学者,你一定要想办法,把你这一念心跟五阴慢慢脱离,否则你这一生很难很难修行。你会一直被「色身」干扰、被你的「感受」、「想法」,乃至于「行阴」干扰﹙这两个是后面比较微细﹚。乃至到临命终的时候,你都跑不了掉五阴。所以,问题是它干扰你,它又没有错,你又不能把它消灭掉,因为错不在它,所以错在于我们跟五阴距离太近了,我们深深的执著它。所以刚开始就是「不取」,对五阴「不迷、不取、不动」先远离它,是这个道理。所以刚开始先加强「空观」是对的,因为如果你还没有利他的因缘,还没有要假借五阴去积功累德的时候,先离开五阴是对的。我们看第二段的功德超胜:

丁二、功德超胜

净界法师:修道宗范

《楞严经》的首楞严王三昧要我们,一个修行人安住在「真如本性」,跟五阴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有什麽好处呢?这是一种「妙莲华」,出污泥而不染。你不一定要把五阴消灭掉,你也不必去改变五阴,你只要保持「无住」就可以了。这是像金刚一样的、尖锐的、一种观照智慧,能够破除一切障碍。因为一切的障碍都是五阴产生的,离开了五阴,没有人会给你障碍。

「如幻三摩提」,这个「如幻」是有一点道理,「三摩提」当然是一种三昧,它能够断恶、修善。「如幻三摩提」的意思就是说:虽修而无「能修、所修」;虽断而无「能断、所断」。这个道理我们讲解一下:为什么是修,但量没有真实的能修所修,虽断,也没有真实的能断所断。

在小乘的教法裡面,说「断」,就真的断了;说「修」,那就真的修,小乘它是『法』是有的「我空、法有」。大乘佛法是连『法』都「毕竟空」「我空、法空」。大乘佛法并不是「无所求」,也不是「无所得」,你要说大乘佛法「无所求、无所得」,那生命的动力从哪裡来?

一个人完全无所求,他生命就没有动力了,它就没有力量了。生命的力量来自于有所求,才有前进的动力。但它是怎样呢?站在「不求」的角度来求,你才不会乱求;站在「毕竟空」的角度来断烦恼,站在「毕竟空」的角度来积功累德。所以我们看烦恼是如梦如幻的,看功德也是如梦如幻的;但是真的是把烦恼断了,也真的把功德建立起来,但是我们的心是安住在「毕竟空」的角度来做一切事情,这个心态是……因为你一定要站在毕竟空,你才不会受到干扰。

我们修行人的立足点,你站在什麽角度来修行,是很重要。会影响到你整个修行是不是坚固。你看有很多人刚开始衝得很厉害,没多久还俗了、没多久退心了。我想我们把自己的退转,归咎在外在的环境,这是不对的!因为外在环境,你改变不了,就是你心态错误嘛!你刚开始就没有把你自己的脚跟,站在应该站的地方,你说你把房子盖在地震带,结果被破坏了。你说:我怎麽知道它是地震带?你本来就应该要知道它是地震带。

所以我们菩萨「云何应住?」很重要。你一开始就站在五阴的角度来修行,其实你的道心就非常危险的,你的干扰也特别多,你临命终要保持正念,也非常困难。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五阴要给你出什麽状况,你没办法控制,五阴的问题在于它是你作不了主,它是前生的业力。

这个「诸行无常」不可怕,「诸法无我」这个可怕,五阴是变化的,它要往什麽方向变,你控制不了的。你看有些人修行一段时间,他心还是起起伏伏,这个人还是被五阴牵著走。所以一个老修行,他的心是安定的,五阴你要动,动你的,我住在一个「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我该怎麽做,我就怎麽做。你才能够完全的脱离过去,而走出一条新的路出来,否则你很难脱离你过去生,无量生命当中所累积下来这些烦恼障、业障,你就没办法去……,它永远把你掐得死死的。

所以,这个「不取法门」很重要,因为五阴它是一个定时炸弹,它不一定现在会干扰你,但是你越修行,越到最后就越危险。所以这个「如幻三摩提」就是说:我们在生命当中,不断的改变自己的身心世界,但是从「体性」来说,它是站在一个「毕竟空」的角度,来做调整的,叫「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即便是短暂的修学,都能够超越二乘的偏空涅槃,因为二乘的偏空涅槃,他对五阴是逃避的。你看他把身心世界灰身泯智全部断的一乾二淨,太过消极;因为五阴它还可以借假修真啊,你要忆佛、念佛、你要成就广大功德,还得靠它。所以小乘人只修「空观」,不修「假观」,他只知道从五阴离开,而不知道怎麽回去,所以他的修行是单方向的。大乘佛法是你要能够「摄用归体」,你还得要能够「依体起用」。五阴不可以执著,但是五阴也不可以完全放弃,你要把这两句话加起来,你就知道什麽是大乘的「中道」;你不可以执著它,但是你不能够没有它。

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阿毗达磨就是说,这是一种无比殊胜的法门,而十方诸佛之所成就大般涅槃,他完全是一路这样走过来的,只有这个门,对五阴身心保持非即非离,不能够执着它,但是也不能没有它,这就是我们对五阴的空、假、中三观。「空观」是照了它的本来面目,是本来没有五阴的清淨本性;「假观」是重新在五阴当中,找到你生命的定位,你应该怎麽去把五阴发挥出来,让它去实践你的断恶、修善、度众生的理想。

所以,我们这个「正知见」就是说:我们应该怎样利用我们今生的生命,我们今生的身心世界就是「五阴」,不管它是好的,不管它是不好的,重点这个都已经不重要,重点你怎样去面对它。

当然这个观念很多,也不能够三言两语就讲清楚,我只是提出一个概念:我们应该怎么去用比较「中道」的态度,来经营我们的生命。我们今生的生命,受著过去的影响,这是不可否定的。但是我们又要创造未来,但是我们又不想受过去的干扰,那你应该怎麽办?而你现在的五阴,你又不能完全的捨弃,但是这个五阴,又受过去业力的牵引,你不知道它什麽时候要出状况,那你应该怎麽办呢?这个诸位要想一想──你不能没有它,但是你又不能执著它。

好,我们今天的大乘的「空正见」,这个即空即假即中,简单的跟大家说到这个地方。好,回向。

0:00 / 0:00
修道宗范1
修道宗范2
修道宗范3
修道宗范4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下载手机APP客户端

可以更方便的学佛法...

数十年只念大悲咒,临终得观音菩萨接引

我们大家对于我们的修行,念佛,或你专持一行,或是诵...

忙的没时间老

佛光禅师门下弟子大智,出外参学二十年后归来,正在法...

星云大师《尊重异己》

世间上的万事万物,只要有两个以上,就不会有绝对相同...

如此修行毫无意义

拜佛烧香 不断恶因 求佛改命毫无意义 赚钱积蓄 不行善...

让反思成为成功的加速器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但不是所...

佛说扫地的五种功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记载: 世尊于逝多林...

可以同时修多个法门吗

问: 师父,一个修行人可否同时修几个法门?其实,很...

星云大师《做人密行二十五事》

1、 忍一句,耐一时,退一步,饶一着,是为做人的密行...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怎样观察念佛有没有进步

今天是佛七第五天了,假如根机好而又真诚心念佛的人,...

晚出家者,有十种罪过

夫晚出家者,有十种罪过: 一者,健斗,世言竭斗,俗气...

韦驮菩萨的十大愿

第一愿:修菩萨道愿 世尊。我愿于尔时修菩萨道。修诸苦...

净土三资粮之如何发愿

云何作愿 世亲菩萨在《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往生...

【佛教词典】无眼人

对无信仰者之贬称。见佛而不知佛之真义者,称无眼人;...

【佛教词典】心意识三种差别

【心意识三种差别】 p0356 成唯识论五卷五页云:谓薄伽...

【视频】净界法师《如何令孕妇顺利生产》

净界法师《如何令孕妇顺利生产》

【视频】崇慈法师《鸠摩罗什的父母》

崇慈法师《鸠摩罗什的父母》

【视频】宏海法师《正法眼藏--读楞严经看什么》

宏海法师《正法眼藏--读楞严经看什么》

证严法师《认清因果》

在无常的人生历程中,如何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我始终...

化缘有缘

昭引和尚云水各地,被大家认做是一个行脚僧时,有信徒...

【佛学漫画】皈依

对于真心学佛的人,不会觉得皈依仪式是多余的,反而会...

心律法师:孝顺从当下做起

大家都说,李生是个很孝顺的人。他不仅常说:等我有钱...

「鱼王」吃甲鱼而毙命

我只有一个堂哥,比我大不了多少,由于他父母死得早,...

于一切相中,无所作意,无所分别,断分别故

由于现前现住安立一切相中,无所作意,无所分别,断分...

文殊菩萨善巧度化外道

在说法会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向舍利弗说道:我曾经见...

预留余地,才有回转的空间

家中土地狠多,留一点余地给未来的子孙建筑;家里的钱...

星云大师《金刚经》白话文浅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

它们灭绝只因善良

树虎 一百年前,人们在亚马逊河两岸砍伐树木时,发现...

你执着什么,就对治什么

咱们经常讲无我。无我它有两种,一种是人无我,一种是...

千念万念成就临终纯净的一念

忆佛、念佛是我们人生中最重大的一件事情,我们要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