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佛遗教经

净界法师  2021/11/22  繁體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五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面,丙二、对治止苦法要

佛陀在经典上讲到我们生命的相貌,生命就像一个没有止尽的水流,我们由于过去的业力而召感今生的果报,也会因今生的业力而召感来生的果报,从这个因果相续的道理,就构成永无止尽的生命轮回。在这广大无边的生命轮回中,我们的生命会出现两种相貌,一是痛苦忧伤的果报,一是寂静安乐的果报。

当我们开始厌离痛苦果报而追求安乐果报,这样的一个生命转变的主要关键点在于皈依三宝。在皈依三宝中,我们真正所皈依的是法宝,因为佛陀不能以他的神通力消除我们的罪障,也不能把他的功德直接输送到我们心中。佛陀的出现于世,对众生所能做的是说法度众生,使我们依止佛陀的教法修学,达到灭恶生善,离苦得乐的目的。所以宗喀巴大师在他的开示中一再强调,所谓的皈依三宝,真正所皈依的是法宝,因为佛有说法之恩,僧有住持正法之恩,所以也皈依佛宝与僧宝。

佛陀教法的内涵开展出戒定慧三学,这三种法门能使众生离苦得乐。本经把佛陀的戒定慧之学,依其浅深分成两类,一是共世间法要,一是不共世间法要。前面所修学的是成就人天安乐果报的戒定慧,这是基础的共世间法要。这又分成三科,前面第一科是对治邪业,这是偏重持戒,以对治身口的过失。以下的两科,包括本科的对治止苦法要,这是透过止观的修学,以消灭心中的颠倒。所以戒定慧的分判,前面的一科偏重戒学,丙二的对治止苦法要,及丙三的对治灭烦恼法要,都属于定学与慧学所收摄,这是整个科判的大意。

对治止苦的「对治」是因地的修学,透过戒定慧的修学,对治心中的烦恼与罪业。「止苦」是果地的功德,经由前面的对治使身心世界离苦得乐。

对治止苦共有三个法要:丁一、根欲放逸苦对治。丁二、多食苦对治。丁三、懈怠睡眠苦对治。

丁一、根欲放逸苦对治

戊一、根放逸苦对治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根放逸苦对治」共有三段,这一段是说明调伏五根的功德。佛陀招呼比丘说:「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在佛陀灭度前,诸位比丘乃至七众弟子,聆听佛陀前面开示的对治邪业法要,身口二业安住在根本戒及方便戒,内心产生清净的功德及安稳的功德。有了前面的功德,应如何修,才能使功德继续增长广大呢?

「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在持戒后,应进一步调伏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是前五识活动的工具,五识要生起了别功能,须依止五根做为工具,五根的活动就带动五识的了别。这五根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活动,眼识了别种种颜色,耳识了别种种的音声,乃至身识了别种种的触感。佛陀告诉我们,五识依止五根接触五尘时,「勿令放逸」,这放逸有两层意义:

(一)内心对于杂染法不能加以防止,对接触杂染法认为无所谓。

(二)于清净法不加修学,对三宝的清净功德没有主动追求的意乐。

放逸者的眼耳鼻舌身五识,漫无目标的攀缘尘境,对于恶法不想防止,对于善法也不想成就,只随顺自己的妄想而活动,这称为放逸。应如何调伏五根呢?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佛陀以牧牛的譬喻来做说明:牛是指眼耳鼻舌身五根,牧牛之人是指修行人,佛弟子应以什么心态来调伏五根呢?「执仗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苗稼是已成熟的稻米,这里是指经由持戒所产生的清净安稳功德。「执仗视之」的「视」是内心的观照力,这观照力主要是观照业果的道理,以业果的道理来观照眼耳鼻舌身五识的活动。业果又如何观照呢?在宗喀巴大师的《广论》中说,观照业果有三个内涵:

(一)业果决定:观照由五根所造的善业决定召感安乐果报,罪业决定召感痛苦果报,这道理绝不错谬,也绝无侥幸。若造罪业,一定会带来痛苦,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而已,这道理是绝不能改变的。

(二)业果不失:所造的业绝对不会丧失,即使今生没有承受业果,来生也决定要承受果报。

(三)业果增长:造恶业后如果没有如法的忏悔,它会日日增长广大。

过去有一禅师修行时得到禅定,在禅定中见到像山一般高大的盐巴,于是观察这因缘,才知原来是他过去做沙弥时,曾向常住偷拿少许的盐巴,就因这样的行为,当时没有如法忏悔,等他成为老和尚时,这少许的盐巴已变成像山一样广大,因此他赶紧忏悔,补贴常住后,老和尚定境中的盐山才消失。所以业本身是有为法,它在心中不是增长就是消减。

透过思惟业果的决定性、不失性及增长性,以这样的道理来约束心中的牛,如果牛正常的工作,我们以手杖鼓励牠,如果牛开始失去控制,则以手杖鞭打牠,不让牠破坏已成就的功德。故我们对眼耳鼻舌身五根,要有所坚持,有所让步。当五根处于善法的因缘中活动,我们对它表示赞叹,鼓励自己;如果五根是在杂染的境界攀缘,则以业果道理来呵责它,所以心中要有一标准来管束五根,使持戒功德不会因五根的放逸而遭受破坏。这是在持戒后,应进一步调伏五根,以保持持戒的功德。以上是调伏五根的功德,以下说明放纵五根的过失。

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墬于坑埳。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

如果对五根的活动不加以约束,认为只要奉持比丘的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而在戒法的空档中,放任五根攀缘活动,这样会有什么过失呢?

(一)增长烦恼障:若放纵五根,五根不会对现前的境界感到满足,五识的了别性若受放纵,欲望「将无涯畔,不可制也。」我们永远不可能满足五识的贪欲,所以古德说,若放纵一次欲望,犹如在一堆燃烧的火中又丢进一根木头,也就是说,若满足一次欲望,欲望的烦恼之火就更增长广大,下一次将更难控制。在美国很多企业家都要吃安眠药才能入眠,他们虽有广大的财富,但因其五根长期在金钱境界上活动,所以他们永远不可能感到满足,欲望烦恼的增长使他们无法安心睡眠。所以放逸五根只有增长欲望,最后「将无涯畔,不可制也。」烦躁扰动随放逸而增长广大,使自己苦恼不已。

(二)增长罪障: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如果不约束五根,这犹如一只暴恶的马,没有马绳的控制,马不受约束就会失控,于是马与所载的人全坠落坑陷中。也就是说,前面增长欲望烦恼后,接着就造杀盗淫妄的罪业,这罪业犹如坑陷,使我们陷于障碍而不能自拔,这业力也会障碍我们的安乐及修习圣道,从今以后的念佛持咒再也不能感到相应,犹如被坑陷障碍而深陷其中。

(三)增长报障: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有了罪业后,就犹如盗贼抢夺我们的财富,财富被抢只是一生一世的痛苦,但放纵五根所造作的罪业,却召感多生多劫的三恶道果报,所以「危害甚重,不可不慎。」这一科是说明放纵五欲的结果,它会增长烦恼、罪业及来生痛苦的果报。这段经文是说,我们起初仰仗对佛陀的信心,相信佛陀是一切智者,他所开显的戒法,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皆是离苦得乐之道,我们就遵循佛陀的制教,约束自己的身口二业,透过持戒的功德,使自己的善业增长广大。若要进一步保持这功德,对五根要有所约束,这是以业果的道理来约制五根活动的范围。若对五根不加约束,就会发动烦恼、罪业跟痛苦的果报。

初学的比丘、比丘尼比较会遵守规矩,我们回顾历史的教训,一个人破戒之前的征兆就是先放逸,他不管束五根的活动时,下一步就是准备要破戒了,所以佛陀在这里提醒我们要收摄五根。以下第三段是结示劝修。

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一位有智慧、有志于离苦得乐的修行者,应该经常保持正念,对于五根要适当的管制,不能随顺习气而让它自由活动,应该把五根当作盗贼般管束。如果放纵它,我们持戒的功德不久就会被破坏,就像牛失控而犯人苗稼,所以佛陀要我们收摄五根。

在共世间法要中,以上道理是通于儒家的修学。譬如颜渊有一天问孔子:「颜渊问仁。」「仁」在儒家的修学中是最高的目摽,犹如佛教徒说:「什么是成佛?」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若要达到仁的境界,心中要有克制私欲的力量,调伏自己的欲望,使身口意随顺圣人的礼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又问说,克己复礼应如何下手呢?孔夫子进一步说:「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若想克己复礼,先要收摄五根。

孔夫子有一弟子子路,他是一位很有忠义的人。起初他遇见孔子时,问说:「你是宣扬什么教法?」孔夫子说:「我是宣扬圣贤之道,这就是礼。」一个人要遵守礼节,才能使个人、社会得到安乐。每一个人在生命中都有他的定位,自己应遵循自己的定位,无论是君、臣、父、子乃至兄弟,每人都应尽其本分,则小至家庭,大至社会,大家都能离苦得乐。

子路说,一个人只要心地善良,对得起良心就好,为什么要遵守这些礼法呢?子路也讲出一个譬喻:「南山有竹,斩而射之,入于皮革。」南山的剑竹,天生就很直,把它砍下来当作剑来射,能射穿皮革,南山的竹根本没有加以修饰,就能射穿皮革,为什么还要遵循礼法呢?孔子说,把南山竹的前端弄尖,尾巴加些羽毛,岂不是射得更深吗?这也就是说,如果心地善良,再加上持戒的礼法,及五根的摄受,则善的功能更能增长广大。子路听后觉得有道理,以后他也跟随孔子学习礼法。

子路后来做卫国一位士大夫的家臣,后来卫国发生政变,子路为了救士大夫的家族,被政变的军人砍倒在地,子路于临死时,身体坐直,说:「君子死,冠不眠。」身为君子要遵循圣贤教法,死亡之前,帽子不能戴歪,所以他把帽子戴正后才被杀死。

我们现在思考这问题,子路虽然本性善良,但他起初是个完全不遵守章法的人,在跟孔夫子学习儒家教法后,竟然连临命终时做事情都有章法,临死前都要将帽子戴正,可见一个人是习久成性。众生的身心世界具有可塑性,五根若善加收摄,它就在三宝境界创造功德;如果放纵五根,就像这个牛,调伏以后就好好耕田。我们沉溺五欲就会广造恶业。所以佛陀在临灭度时劝勉我们,除持戒外,也要制伏五根。

戊二、欲放逸苦对治

前面「根放逸苦对治」的「根」是指眼耳鼻舌身五根,这里「欲放逸苦对治」是指第六意识的放逸苦对治,这也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首先把五根与第六意根的相互关系加以说明。第六意识为前五识的主导者,什么叫主导?有两层意义:

(一)前五识不能单独生起了别的功能,必须依止第六意识而运作,所以当你在看一朵莲花时,眼识如果没有第六意识的支持,则不能了别莲花,因此古人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前五识的了别一定要有第六意识的资助,否则前五识根本无法了别,所以第六意识在前五识的了别中,它居于主导的地位。

(二)第六意识有强大的思想力,因前五识不能安立名言,也就是说,前五识没有思想,它完全是直觉作用,当它在了别颜色、音声乃至种种的感觉时,只是直接的反应。但第六意识能安立种种名言,产生很多思想,故影响力特别广大。譬如我们的第六意识有时心情特别愉快,这时若置身在一个不好的环境,眼睛见到丑陋的颜色,耳朵听闻刺耳的音声,此时心情仍能快乐法喜。反过来说,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眼见美色,耳听悦耳的音声,自己还是不快乐,所以第六意识在整个六识中,有主导前五识的力量,因它有思想力,能安立名言。

所以前面说调伏五根,其实重点在第六意识,因为五根是听第六意识招呼,犹如牛与车的关系,车子要到哪里去是由牛决定,牛就是第六意识。所以佛陀说:「此五根者,心为其主。」第六意识是前五识的主导者。我们若想要调伏五识,「当好制心」,先调伏第六意识。若想调伏第六意识,先要知道它的相貌。「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心有三种差别的相貌:

(一)毒蛇:这是比喻贪爱烦恼,贪烦恼主要的活动范围是在可爱的境界,欢喜的境界容易引生贪爱烦恼。贪爱烦恼为什么比喻为毒蛇呢?因毒蛇都是在草丛中,偷偷跑出来咬我们一口,贪烦恼亦复如是,它本身的形象不是很明显,当我们起贪烦恼时,内心往往是寂静的一种乐受,而这乐受夹带过失,所以对贪烦恼往往是很难察觉。

(二)恶兽:恶兽是指狮子、老虎,这是比喻瞋心烦恼,它所活动的范围是不可爱的境界,对不如意境界才会引生瞋心。瞋心的相貌是扰动不安,所以它的形象特别明显,犹如见到老虎、狮子般的明显存在。

(三)怨贼:怨贼是指对真理迷惑的痴心烦恼,怨贼善于伪装成朋友来偷取我们的钱财,这是譬喻愚痴的形象是微细难知。

「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前面的毒蛇、恶兽、怨贼是贪、瞋、痴烦恼的别相,这里的大火是指总相,也就是说,所有烦恼都是热恼不安,犹如我们接近大火时,色身会感到热恼不安。其次,烦恼皆会破坏善根,犹如大火会烧毁钱财。以上是在对治第六意识之前,先解释心识的差别相貌。

一切生命以心为主,「流转三界中」,其实是这念心在流转。色身犹如房子,房子坏了又换另一新房子,心犹如房子里的主人,主人是不变的。佛陀在声闻法与菩萨法对心的解释不同,在声闻教法中,佛陀对心的看法:「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因声闻教法偏重灭恶,所以佛陀强调心的邪恶功能,如《八大人觉经》也是说:「心是恶源,形为罪薮。」但在大乘经典中,尤其在《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经,佛陀描述众生的心则不是这种态度,而是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佛陀对心的功能相貌是赞叹的,这念心具足无量无边的功能德用,有大智慧光明义,常乐我净功德义等等,这念心是无穷尽宝藏,等待我们去开发。

所以读经典时要知道,有的经典对心是对治调伏,所以它强调心的邪恶部分;有的经典鼓励我们修善,所以在修善之前一定要先肯定心的功能,才会启动心的明了性,所以大乘经典对心的功能是赞叹有加的。在修行时,如果太过放逸,声闻法非常重要,依声闻法告诉自己说:「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如果心太沉闷时,对自己没有信心,这时读诵大乘经典,「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时大乘经典会鼓励自己往前走。所以调心之法,要在中庸之道,太沉闷时需要鼓励,太放逸时要调伏摄受,这是调心的方便之道。看下一段:

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

前面一段说明心识的差别相貌,这一段是说明放纵心识的过失。分成两科,先说明过失相,再说明对治方法。过失相中又分成两小段,第一小段先说明过失所召感的异熟果。「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有一个人「手执蜜器」,这个手是指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攀缘「蜜器」,蜜器是指安乐果报,第六意识执取安乐果报,在安乐果报中「动转轻躁」,到处的执取攀缘,这时第六意识只见蜜器而未见前面的深坑。

依唯识角度,我们的生命有两种作用:(一)受用果报。(二)造作因地。所以我们生命的每一个点都是在受用果报,又同时造作业力。生命的这两种相貌,菩萨与凡夫的重点不同,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颠倒众生不在乎自己造了什么业力,他所在乎的是现前果报的快乐。所以他不允许今生果报有痛苦出现,如果有人障碍他的安乐,他宁可造罪业以排除痛苦,这是本经所说的:「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凡夫众生只见现前安乐,不惜造作罪业召感来生痛苦。

菩萨则不同,「菩萨畏因」,菩萨了知今生果报的痛苦跟快乐,皆过去业力所召感,是剎那剎那变化无常,总会过去的,重点在于面对果报时,自己又创造了什么业力,这才是重点。因业力会影响来生的果报,所以菩萨不在乎现前一时的快乐或痛苦,他所追求的是来生的究竟安乐。因此这里的经文说明,放纵心识有召感异熟果的功能。

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前面说明异熟果,这个地方说明等流果。如果放纵第六意识,就犹如狂暴的象没有铁钩来制伏;又如猿猴爬到树上,一下子腾跃,一下子踔踯停止,很难管制牠。所以西藏的上师说,放纵一千次的欲望,比不上调伏一次的欲望。因为若放纵欲望,犹如猴子到树上,你再也无法控制牠。这该怎么办呢?

「当急挫之,无令放逸。」我们对内心的烦恼,应该当下消灭,若不当下消灭,首先它会召感当来痛苦的三涂果报;其次,它又增长烦恼的势力。所以对内心的烦恼,应在当下生起时,赶快加以消灭。以上说明放纵心识的过失。

0:00 / 0:00
佛遗教经1
佛遗教经2
佛遗教经3
佛遗教经4
佛遗教经5
佛遗教经6
佛遗教经7
佛遗教经8
佛遗教经9
佛遗教经10
佛遗教经11
佛遗教经12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下载手机APP客户端

可以更方便的学佛法...

为什么佛要示现涅槃

《法华经》讲,为什么佛要示现涅槃?佛可以长久住世,...

悲心无尽 行愿弥坚——一诚长老珍贵舍利撷影

【真如寺讯】丁酉十一月十三日(2017年12月30日),上...

涅槃如熄火

古印度是个外道林立,思想发达的国家。有一天,一位异...

迦叶尊者的涅槃因缘

摩诃迦叶尊者承佛嘱咐,令正法住世,勿令失传。于是召...

希求涅槃之乐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当时有位梵志,...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我们再看看什么叫涅槃,涅槃,梵语,此云寂灭、无生。...

「涅槃」与「往生」有什么区别

问: 在佛教为什么把人死了称为往生,但是又有听说过...

苏州灵岩山寺明学长老安详示寂

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苏州灵岩山寺方丈、当代...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

【注音版】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卷第一 楞严经卷第二 楞严经卷第三 楞严经卷第...

佛说施灯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舍...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家无故黑牛生白犊,以问...

至简至稳,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

心态转,角度变

把佛法运用起来,不要总以从前那种心态看事,不要总以...

厌离娑婆标准在哪里

一个人到晚年,说是修净土宗要带业往生,带业往生当然...

【佛教词典】见爱烦恼

见烦恼与爱烦恼之并称。又作见着二法。见烦恼,指我见...

【佛教词典】四圣

佛、菩萨、缘觉、声闻。因此四者都是圣人,故称四圣。...

【视频】忏云法师《道力要胜过业力》

忏云法师《道力要胜过业力》

【视频】准提神咒(法鼓山唱诵)

准提神咒(法鼓山唱诵)

【视频】慧律法师《一心不乱就是离心意识》

慧律法师《一心不乱就是离心意识》

信愿持名,心不颠倒

在《法华经》当中,佛陀告诉我们,所谓的开权显实,会...

父母对儿女的爱

有一个婆罗门娶一个太太很美,非常的美,但是家境很贫...

如何对待我们身边的恶人

世间上有很多我们认为的恶人,但是所有的恶人里面他都...

往哪一个方向去,就看你怎么发心

法可以让你成就一种资粮力,但是这个资粮力到底是往哪...

三衣一钵不离身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

世间人临终的三种执着

一般人到临终时有什么样的执著呢?一般有三种爱,爱就...

不要做流行的奴隶

父母希望生儿育女,做了儿女的奴隶;男女希望谈情说爱...

10种有益皮肤健康的食物

好皮肤也靠吃出来。美国《预防》杂志最新载文,刊出了...

不要老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

过去有一个医学的杂志,讲出一个公案。它说,有一个妈...

睡莲花开的声音

有时候,最后结局的定夺往往来源于内心的信心。 我们...

纵欲是以消耗福报为代价

当欲望的享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时,一些在传统道...

为何结果是一个往生西方,一个生天道

问: 我们以真实的信心念这句名号,就往生到一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