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打过佛七跟没有打过的人修行上有什么差别

净界法师  2025/07/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打过佛七跟没有打过的人修行上有什么差别

我们都打过佛七,这个止应该是会退失的。你念佛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是强迫,因为你在念佛的时候你要专注,而我们凡夫的心是不习惯专注的,我们喜欢攀缘,刚开始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强迫自己一次一次的安住在所缘境,慢慢慢慢的,诶,它就听招呼了。

听招呼的时候你应该先成就止,这个时候你会产生一种明了寂静的相貌出现,你以前生命那种粗重的相貌会慢慢的退失。

这个时候你要修观,在寂静当中去观察你的生命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继续的流转生死,这当中会有什么过失;第二个、我求生净土会有什么功德。佛七以后,我看正常人第三天又恢复本来面目,就开始散乱,因为你很多事情要做嘛,哪有人福报那么大整天念佛的。但是你要知道:这个禅定退失了,但是你在七天当中跟阿弥陀佛接触的那种感觉、那种觉受,对弥陀皈依的那种智慧,这个不会退失,智慧是不会退失的。

你真实相信弥陀的功德,你一次的感应,对弥陀生起一次的信心、对往生生起一念的愿力,这个不会退失,你对往生净土更加的笃定,这样的决择智是不会退失的。

所以智慧不会退失,但是禅定应该会退失。但是退失只是暂时的退失,从现行退为种子位。也就是说你一个人经常得到止又退失,跟一个人完全没有得到止的人不同,你以后要恢复功力比他更快,你下次打佛七,你可能第二天就上路了,你很快能够恢复你的功力,有这样的差别,因为那个功能睡着了变成种子位,但是你随时可以把它叫醒。

说一个都没有打过佛七的人,他没有忍,叫也叫不醒,没有种子;但是一个人他打过佛七可能又散乱了,但是他所栽培的念佛功能还在,他随时可以把那个功能再调动出来,所以他要恢复禅定比较快。所以禅定会退失,但是智慧不会退失,那个信愿不会退失。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从医学角度谈临终三要

在医院重症监护室(ICU)中,接触最多的莫过于生死别离...

这个禅定的境界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禅定的境界是怎么回事呢?智者大师讲出两句话来形...

把厌离心彻底地提出来

原来我在佛学院讲净土课的时候,比较年轻的学生说,哎...

莲池大师《三难净土》略解

第一难:娑婆未变净土难 一人问:释迦如来以足指按地,...

三圣都指归净土

净土宗第四代祖师法照大师,他有一个奇特的经历,就是...

突遭不测,这种情况还能往生吗

问: 顶礼法师!弟子突然想,虽然平时也发愿念佛求生净...

临终千钧一发之际,要帮助病人心无二念

不要把念佛往生看得那么容易,感应不上,也是往生不了...

极乐世界为何又称安乐国

安乐国是极乐世界的另一个称呼。极乐世界又被称作安乐...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观无量寿佛经疏

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印光法师 人生世间,祸福吉...

【注音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念佛是念六字还是四字,怎样计数方便

问: 念佛是念六字佛号还是四字佛号,怎样计数方便?...

不论你修行哪个法门,这四个心都至关重要

人的心很多。过去的人把人心定不下来,叫做五心不定,...

李炳南居士《佛七开示系列》

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 第一次开示 念佛结七迄今二十有...

凡夫外道对缘起的五种邪见

于阿赖耶识中,若愚第一缘起,或有分别自性为因,或有...

【佛教词典】遍计名自性二种

【遍计名自性二种】 p1125 瑜伽七十三卷十四页云:云何...

【佛教词典】无执受

(术语)对外境无执着觉受者。即谓如无感觉之无机物者...

《大集经》中没有这句经文,这是以讹传讹吗

问: 净土宗学人常见这么一句话,《大集经》云:末法亿...

莲宗与通途佛法不共之四种特质

释尊一代时教,五时说法,由悲智心随宜开演的无量法门...

做人的七品

生而为人不能没有品,没有品,生活就会与现实脱节,就...

印光大师:往生助念利益甚大

临终欲不昏沉,必须平常有真行持。平常泛泛悠悠,临终...

聪明女人有「三气」

聪明女人有三气,即骨气、灵气和大气。 骨气就是不因...

普贤菩萨十大行愿

普贤十大行愿是修学大乘佛法的基本准则。普贤十大行愿...

财物化为灰烬,商人竟能悠然睡觉

有位商人的家里失了火,不仅房子严重损坏,连财物都几...

修福从恭敬三宝开始

问: 请问法师,弟子刚刚皈依,应当如何理解三宝的功德...

十个人吃饭,每个人看到的饭菜完全不同

讲到根、尘、识三法,佛陀为了让我们了解生命的因缘的...

为何一顿饭的功夫即可供养十万亿佛

问: 极乐世界的人何以只须一顿饭的功夫即可供养他方...

为法忘躯的玄奘大师

在中国佛教史上,有四位著名的佛经翻译家。西行求法的...

珍惜把握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在《百喻经》中,有一篇《猕猴把豆》的譬喻故事。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