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六三页,辛二、颂。
这一科是讲到十地菩萨,他所觉悟的十种真如法界。前面一科是长行,这一科是重颂。
辛二、颂(分二:壬一列十义;壬二结安立)
壬一、列十义
重颂当中有两科:第一个列十义,第二个结安立。先把这个十义,就是把菩萨所觉悟的十种道理,再作一个重颂:
此中有三颂:
遍行最胜义,及与胜流义,
如是无摄义,相续无别义,
无杂染净义,种种无别义,
不增不减义,四自在依义。
这三个偈颂,我们也是分成三段解释。遍行,是我所要追求的第一个道理。这个遍行就是说,我们必须要修习我空观、法空观,来调伏心中的分别我执,产生一种遍行的真如,我们内心就跟遍行相应。第二个最胜义、胜流义跟无摄受义,这个是破俱生我执。俱生我执它所带动的相貌,最初就是犯戒的过相,身口的过失;第二个就是散乱的过失;第三个是烦恼的过失。菩萨一一的破除,一一跟最胜真如、胜流真如跟无摄受真如相应。
到这个地方,菩萨内心的障碍全部破坏,这个时候,菩萨的目标完成了一半;另外一半就是积功累德、广度众生的障碍,他就继续的破除法执。法执有相续无别义,无杂染净义,种种无别义,不增不减义。
到这地方,菩萨慢慢的觉悟到所谓的生灭相、垢净相、增减相,它的外境都是不决定的,是内心安立的;到了八地,不增不减。这个四自在依义,是包括九地跟十地:包括九地的智自在,十地的业自在,还有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总共四种,这四种都是大自在。他破除了俱生法执以后,就能够在智慧、在身口意方面得到自在,不管是内心的智慧、外在的行为,都得到大自在。这个是重颂,我们看结安立:
壬二、结安立
法界中有十,不染污无明, 治此所治障,故安立十地。
这个地方是说明,十地这十种真如是怎么安立的。因为在一真法界当中,由浅入深,有十种不染污的无明,有十种的遮障。十地菩萨为了对治这十种遮障,所以安立了十地,所以这个十地是就着破除遮障而安立的。这个地方是说明安立的因缘,我们看第三段的十种无明:
庚三、简十无明
复次,应知如是无明, 于声闻等非染污,于诸菩萨是染污。
前面所破除的十种无明,在小乘来说,它是不染污的,在大乘是染污的。我们作一个说明。这是因为他人生的目标有所不同:声闻人对生命的目标,他是以趋向偏空涅盘为目标,所以他对于积功累德、广度众生、成就万德庄严的佛果,没有好乐,没有这样的规划。所以就着偏空涅盘来说,这十种障碍是不障碍的,因为他只要断除我执就可以了,他不要断除法执,因为法执不障碍偏空涅盘。
但是身为菩萨就不同了,因为菩萨所设定的目标,是要成就万德庄严的佛果,所以说这十种障碍,包括我执障碍、法执障碍,对菩萨来说就是障碍,就必须要破除,因为你的目标是这样设定的,你就有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个是说明这十种无明,在声闻人跟菩萨人的差别。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障碍,当然是每一个人要面对的,逃避也没有用的,逃避到最后还是要面对。我们对障碍,第一个要了解:障碍不是外面来的,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是我们心中的妄想、颠倒引生的。内心的障碍,在唯识学上说有两种障碍:一种是我执所带动的烦恼障,一种是法执所带动的所知障。
所以我们在破障的时候,这个空观,也是有我空跟法空的差别。我空观的空,是空掉你内心的自我意识,空掉你内心当中、在平等心中,你捏造了自我;你捏造了自我,你也顺便捏造了对方的那个人相;你在平等法界当中,你就自己想象自我跟对方的对立,然后就产生烦恼、产生罪业,这个罪业就招感果报:所以追根究底,是消灭心中的自我意识。所以我空观它会破除烦恼,所以修习我空的目的,是会让你产生寂静安乐,它是偏重断恶。但是法空观不同,法空观是对因缘法的了解产生障碍,这是属于一种相的执取。比如说
生死相、涅盘相、杂染相、清净相、增加相、减损相。
所以法空观,我们所要了解的是:从生灭的、增减的、垢净的对立,把它会归到心性,知道这整个对立,是一念心所变现的,他的内心是没有真实的体性,叫自性空的,是心的一体两面的东西。
所以我空观是成就寂静安乐,法空观是成就万德庄严。所以你的法执愈重,就会障碍你修习善法、度化众生;你的我执太重,就障碍你心中的寂静安乐:这两个是不同的。
不过从本论到这个地方的修学,我们可以了解:这个观照力,佛法的意思就是要你修舍,弃舍的舍,而不是叫你得。我们一般人都是愈追求,好象你愈满足;但是佛法意思就是,你舍掉自我意识、舍掉法的对立,你就得到大安乐。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去思考,佛法是先舍,然后才有所得,是这个意思。
戊三、释地名因(分十:己一极喜地;己二离垢地;己三发光地 ;己四焰慧地;己五极难胜地;己六现前地;己七远行地;己八不动地;己九善慧地;己十法云地)
己一、极喜地(分二:庚一问;庚二答)
庚一、问
说明十地名称安立的因缘。这当中有十段:一、极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前面我们是说明十地菩萨所觉悟的真理;这地方是说,为什么十地菩萨他觉悟的这个真理,它有这个名称呢?当然有这个名称,就代表这个功德,菩萨是以名召德。这个地方,我们来说明一下它名称安立的缘由。先看己一的极喜地,这个地方有一个问、答:
复次,何故初地说名极喜?
为什么初地菩萨他有极喜的功德呢?
庚二、答
由此最初,得能成办自、他义利胜功能故。
因为菩萨在整个修学的过程当中,他设定了一个成佛的目标,他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当然他的过程当中,是历经了很艰辛的修学,这个时候,他最初一念的清净心现前,而这个清净心,已经具足了自利、利他的殊胜功能,就是他的第一个目标达成。为什么叫自利呢?因为他有根本的无分别智,而成就自身的安乐;他有差别的后得智,善巧方便的使令众生也得到安乐。因为他的内心当中,已经真实具足自利、利他的功能,所以他心生大欢喜。
当然,初地菩萨不是阿罗汉所有,阿罗汉他能够有一部分的根本智,消灭心中的我执,但是他没有利他的妙用。这个欢喜地,是描述初地菩萨的内心状态是欢喜的。这个欢喜的意思是说:我们在修行当中,有时候经常保持很沉闷,有时候很烦恼、苦恼。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心中很多的欲望。我们过去会产生错觉,总是觉得:诶,有欲望是快乐,因为有欲望就会得到满足,有满足就会有快乐。当然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这种情况,就好象佛陀在经典当中讲一个譬喻:我们对欲望的满足产生了快乐,这个叫做有漏。就是身体的皮肤长一个疮疤,这个疮疤流脓、流血,会产生痒的感觉,你去搔痒的时候,会有暂时快乐的感受。但是,这个疮疤更加严重,它给你带来痛苦的感受更强烈。所以,我们依止欲望去追求快乐,就像在疮疤当中搔痒一样,你付出更多的痛苦。
初地菩萨的空观:思诸法如梦,观心性无生。
他先空掉外境真实的执取,外境是心所变现的,如梦如幻的,所谓的生死涅盘、所谓的对错,这种概念,都是每一个人心中自己安立的,我们不一定要随着别人的标准而转,破除外境的法执;这个时候,你又能观心性无生,我这一念心当中,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只是一念的菩提心跟空正见,两种力量在那瑞安住而已。这个时候,菩萨就把心中的妄想消灭了,烦恼也消灭了,这个时候菩萨才真实感觉到:原来心中没有欲望是太快乐了。
所以这个欢喜地,就是菩萨把心中的乌云妄想完全消灭,他心中感到轻松快乐,这是佛陀描述初地菩萨的相貌,叫做欢喜地,因为他没有妄想。
己二、离垢地
庚一、问
何故二地说名离垢?
庚二、答
由极远离犯戒垢故。
这个垢就是犯戒的污垢。初地菩萨对治了分别的我执、法执,但是这个时候俱生的我执现前,俱生我执现前,有我就会产生对立,有对立就会产生犯戒的情况,就会有一些微细误犯的身口二业的过失。到二地的时候,因为我空观慢慢的进步,就能够完全远离一切细相的误犯戒垢,这叫做戒波罗蜜的圆满,叫离垢地。离垢是形容这个菩萨的内心,已经没有犯戒的污垢。我们说一个人:[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所以你自我意识太强,你要持戒持得好,有困难。
己三、发光地
庚一、问
何故三地说名发光?
庚二、答
由无退转等持等至所依止故,大法光明所依止故。
这个发光地,就是他内心当中成就了等持、等至。这个等持就是三摩地,就是禅定,我们讲四禅;等至就叫做正受,这个是指四空:所以等持、等至就是整个四禅八定。三地的菩萨,成就坚固而不退转的四禅八定,所以他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大法光明,佛菩萨清净的教法,他都能够摄持不忘,所以叫做发光地。他内心当中有这种佛法的光明,不断的在照耀他的内心。
己四、焰慧地
庚一、问
何故四地说名焰慧?
庚二、答
由诸菩提分法焚灭一切障故。
焰慧地这个焰慧就是火焰的意思,就是四地的菩萨,修习大乘的菩提分、大乘的道品,这个道品主要指的是止观,他在寂静的禅定当中,加修殊胜的我空观,把心中一切微细的烦恼消灭了,就好象火把木头完全消灭了一样。他没有俱生我执,所以内心当中不会产生人相、法相的对立,就不再摄受一切贪瞋痴的烦恼,为了表彰内心当中离开对立的相貌,所以叫做焰慧地。就是他的火焰太厉害了,他心中不能保存任何的自我,这个自我意识没有生存空间,因为这个火焰太强烈了。
己五、极难胜地
庚一、问
何故五地名极难胜?
庚二、答
由真谛智与世间智更互相违,合此难合,令相应故。
极难胜这个难胜就是很难超越,这个地方是二乘人很难超越的一个地。为什么呢?由真谛智跟世俗谛智互相违背。菩萨的智慧,有真谛的智慧跟世俗谛的智慧。真谛的智慧,是我空的智慧,是无分别的;世俗谛的智慧,是属于有分别的,观察一切法的缘起,科学、医学……,这些都要假藉名义的分别才能够了解。所以,真谛的智慧是无分别的,世俗谛是有分别的,这两个本质是相违背的。但是五地菩萨能够把这两个相违背的智慧,在心中能够调和,使令二者互相的融通相应,这件事情是非常难得,叫极难胜地。
这个地方,古德的意思就是说:菩萨在自利的时候,是修习空观的,他用我空观、法空观来调伏心中的烦恼、所知二障,这个时候,心是无分别住。但是菩萨去度化众生的时候,他必须从无分别转成有分别。所以在因地的时候,五地之前,菩萨要自利跟利他,这两个是相冲突的,因为一个是有分别的、一个是无分别的;到五地的时候,他能够真俗双照。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明白不生不灭的道理──生死即涅盘的道理。
己六、现前地
庚一、问
何故六地说名现前?
庚二、答
由缘起智为所依止,能令般若波罗蜜多现在前故。
这个现前地指的是一种智慧的现前。菩萨他是怎么让智慧现前呢?由缘起智。菩萨在生命当中,观察十二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的流转门,是杂染的缘起;菩萨观察无明灭则行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是还灭门的清净缘起。这个时候,他观察所谓的一念心,同时具足两种缘起,我们那念心是众妙之门,也是众祸之门。当你放纵它的时候、颠倒的时候,它发动了杂染缘起;当你调伏的时候,它产生了清净缘起。
这个时候,菩萨悟入了一念心的不二法门,他的般若波罗蜜多恒常现前,这个现前就是恒常的意思。也就是说,前面的五地,他无相的我空观、法空观,有时候现起,有时候不现起;到六地的时候,他就恒常现起,是这个意思。
己七、远行地
庚一、问
何故七地说名远行?
庚二、答
至功用行最后边故。
七地的远行地,就是说这个菩萨是有功用行到了最后的边际,当然这个功用,指的是内心的用功,就是空观的智慧。在七地的时候,他在用功的过程当中,已经到了最后的边际,就是有功用的最后边际,也就是说他下一地就是无功用了。
这个地方用功的意思就是说,菩萨在破障有两种障碍:一个是心中的烦恼,一个是外在的相状。你心中的烦恼,当然是修我空观;外在相状的执取,对错、好坏、生灭、得失等等,这种相状的执取,那是修法空观。到七地的时候,他要经常如理作意,来消灭我执、法执的对立,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是最后边际了,所以叫远行地。
己八、不动地
庚一、问
何故八地说名不动?
庚二、答
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动故。
这个八地的不动地,他有两种是不能动:第一个,一切的相状不能动,不要说烦恼不能动,他一切法的相──生灭、垢净、增减的相,都不能扰动他了。其次,他有功用行也不能扰动他,他不要刻意用功,般若智慧就能够恒常现前,所以叫做无功用。这个地方的无功用,就是无功用行我恒摧。
己九、善慧地
庚一、问
何故九地说名善慧?
庚二、答
由得最胜无碍智故。
菩萨对治六种相的执取以后,他心中会产生一种殊胜的智慧,叫最殊胜的四无碍智。四无碍智我们解释一下。第一个法无碍:这个法就是能诠的名相,菩萨在一念心中,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法相。第二个是义无碍:义就是名相所诠的义理,这个名相它本身的意趣,菩萨也能够摄受。词无碍:菩萨能够以无量的语言、文字来宣扬佛法,到各种天、人、畜生的世界,以各式各样的语言、文字来宣扬佛法。第四个乐说无碍:菩萨乐说佛法,不生疲厌。这个叫善慧地,他有善巧的智慧,来度化众生。
己十、法云地
庚一、问
何故十地说名法云?
庚二、答
由得总缘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又于法身能圆满故。
这个法云地为什么用云来表示这个菩萨内心的状态呢?因为他内心当中能够总缘一切法智,就像大雨能够普遍的摄持种种功德的水。什么叫一切法智?这当中有三种的法,是他所摄受的:第一个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菩萨一念心中,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法义跟摄持无量无边的禅定。这个陀罗尼,我们解释一下,有四种陀罗尼。在《瑜伽师地论》上说:这个陀罗尼是智慧的意思。
智慧有四种:第一个法陀罗尼,就是菩萨听闻佛法以后,能够摄持不忘,这叫法陀罗尼。
义陀罗尼,就是对于种种法的义趣,它的道理能够摄持不失,这叫义陀罗尼。
第三个是咒陀罗尼,菩萨在三昧当中,能够生起种种的咒术,为众生破除障碍。比如说观世音菩萨能够入三昧当中,宣扬〈大悲咒〉,众生持〈大悲咒〉,就能够得到观世音菩萨的加持。这个咒陀罗尼,菩萨能够演说种种的咒语,使令众生受持以后,能够破除遮障,这叫咒陀罗尼。
第四个忍陀罗尼,菩萨对于我空、法空的真如理,能够安忍不失。所以这个地方,法陀罗尼是成就闻慧,义陀罗尼是成就思慧,咒陀罗尼是属于修慧,这是通凡夫的;这个忍陀罗尼,是属于证慧,是圣人。成就闻、思、修、证四种证慧。
这个十地的菩萨,在一念广大的心中,能够摄持法、义、咒、忍四种的陀罗尼门,也能够成就四禅八定种种的门。这个门就是通达的意思,就是出入自在,他能够入也能够出,出入得自在,这个就是大法智的第一种法。
第二个法,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前面的摄持陀罗尼跟三摩地是生善,这个地方是破恶。菩萨的智慧能够像大云,覆盖像虚空一样的所知障,他一切法的善巧运用,他不会再有任何障碍。第三又于法身能圆满故。前面是生善、破恶,这个地方是入理。这个法身就是指真如理,菩萨能够有我空、法空的智慧,入真如理,这个就是得到业自在了,叫大法智雨。这个地方是解释十地的名称,我们看第四段辨得差别:
戊四、辨得差别(分二:己一问;己二答)
己一、问
得此诸地,云何可见?
成就十地的差别因缘,我们怎么知道呢?如何能够次第的成就十地?
己二、答(分二:庚一标由四相;庚二依标别释)
庚一、标由四相
由四种相。
先作一个总标。
庚二、依标别释(分四:辛一胜解;辛二正行;辛三通达;辛四成满)
辛一、胜解
这当中有四种相:一、胜解;二、正行;三、通达;四、成满。先看第一个胜解:
一、得胜解,谓得诸地深信解故;
胜解就是说,你要成就十地,第一个,你对十地所证悟的真如理,要得到深信理解,这个地方包括信心、也包括智慧。也就是说,信心就会产生愿望。十地菩萨他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愿望?第二个,十地菩萨遇到事情,他是用什么样的思考来面对这些人事因缘?
古人说:享千金者,必千金之人也;享百金者,必百金之人也。
一个会饿死,也是饿死之人也。就是我们每一人心中,都有一个道理、一个愿望,你会有这样的行为、会有这个结果,你心中有你的道理。你不相信因果,这也是你的道理。你有这个道理,你就有不同的愿望,你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不同的结果。
所以,你要成就一个功德,你要先了解他心中的愿望跟道理。也就是说,你想成为阿罗汉,你要先了解阿罗汉心中是什么道理,他遇到人事因缘,他是用什么思考模式来面对?哦,他看到什么事就是无常、无我。你抓住他内心的思想,你有一天就会跟他一样。所以第一个胜解,
蕅益大师讲一句话作譬喻:
善学圣人之道,贵得其神,不可泥其迹也。
你要学圣贤之道,你要得到他的神,就是他是用什么样的思考模式?他是用什么样的道理来观察这个人生?而不是学他的行为,他有什么动作,这个地方是没有意义的,这叫得胜解故。
我们刚开始可能不能完全做到他的行为,但是第一个,你对于十地的遍行真如义、最胜真如义,乃至于业自在真如义等等,这个真如,他心中到底是用什么样的道理,来抉择人生、判定人生,这个地方你要先了解。因为这个道理你不了解,你永远不可能达到十地。所以达到十地第一个,你要先学习菩萨内心的道理,这是你要跨出的第一步,这叫资粮位。资粮位简单的内涵就是胜解,胜解力。
辛二、正行
二、得正行,谓得诸地相应十种正法行故;
当我们心中具足了十地的道理,好,我们不要说十地,我们先锁定遍行真如,我们先锁定:我内心当中学习初地菩萨的道理。有这个道理,我告诉自己:内心保持普遍平等,不要打不必要的妄想,做自己该做的事就好。你有这种道理,你跟初地已经得到他的神;得到他的神是不够的,你要产生行动,这个地方要成就十种的正法行。
这十种正法行,根据古德的注解,有十种的法门,依止道理而生起修行:第一个是书写,你要书写跟这个道理相关的经典。第二个供养,你要表达对这个法的供养,包括身的礼拜、口业的赞叹、心中的咒愿,身口意的供养,乃至包括香花灯烛的供养等等。第三个施他,你经常作法宝流通跟大家结缘。书写、供养、施他这都是属于信,产生信心;这以下是讲到解了。
第四个听闻,你要听闻跟初地菩萨,乃至于十地菩萨相关的道理,你要不断的听闻,才能够产生深刻的理解。第五个读诵,你不断的去读诵相关的经论。第六个受持,读诵是文字现前叫读诵,受持就是明记不忘,把这个文字里面的几个重要的字句背下来,放在心中受持。第七个开演,为人演说。听闻、读诵、受持、开演是成就闻慧,闻所成慧。
第八是讽诵,用这个音调来背诵。第九思惟,这个讽诵跟思惟是属于思慧。第十就是修习,这个正修了,修慧就是修止观。你要不断的把心寂静,去观察这个道理,用不断的观察来熏习你的内心,把心中的妄想慢慢的消灭,把心中的道理慢慢的加强,这个是加行位。就是把这个道理,经过你的书写、供养、施他、听闻、读诵、受持、开演、讽诵、思惟、修习,把这个道理的力量(它刚开始是一个因种)慢慢的扩大,把它扩大叫正行。
辛三、通达
三、得通达,谓于初地达法界时,遍能通达一切地故。
这个通达位。当我们从资粮到加行、到初地的时候,成就了一真法界,平等法界、遍行真如现前的时候,其实你通达一个真如,你也能够通达一切的真如。古德说:真如理是相融通的,你了解一个真如,其他的真如就容易了解。因为它们虽然有差别相,但是也有共同相,就是平等。这个是通达位。
辛四、成满
四、得成满,谓修诸地到究竟故。
当然我们也不能执理废事,刚开始第一个点的生起,当然是胜解;但是你要慢慢的成就功德,你还得靠事修,靠六波罗蜜乃至十波罗蜜的事修,福德、智慧资粮的加持,才能够慢慢慢慢把真如理,在心中慢慢的扩大圆满,叫成满。这个地方是讲修习成就十地的因缘。
不过从这个地方来说,这个十地的第一个当然是观照力,我们也说过,我们讲因缘果报,第一个因种是很重要的。你第一个因种,你的生命,如果你经常用过去的无明、妄想在思考事情,你永远不可能成就初地。
就是说,我现在不是初地,但是起码我要随顺初地的路、因缘在前进。那你要踏出第一步,就是刚刚佛陀说的:先成就胜解。就是你经常用这个胜解──遍行真如的思想来要求自己,那你就会往初地的方向迈进。所以你的观照力、思考模式会决定你的命运,这第一个你的观照力。当然这个信解包括信,就是你的目标。
所以它的次第,先成就菩提心、空正见,然后再产生行动;这个事修的行动,又加强你的观照:如是的辗转,就使令我们的生命慢慢的脱胎换骨。所以第一个生命的改变,是思想的改变,这第一个。如果你一定要用过去的我执、法执无明的思考,我们的生命是没有希望,不可能改变。
所以我们要改造我们的生命,我们要相信一个真理:先改变自己的思想。思想的改变,你就会产生行为的改变,最后就有结果的改变。这个地方,从事相的次第,可以看得出有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