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六页:
前面无着菩萨广泛的用大小乘的经典,来说明阿赖耶识的相貌。阿赖耶识的相貌,简单的说就是恒转如瀑流,就是相续而变化的一个水流。这个相续而变化的水流,以下我们就继续的探讨,从三相的角度来探讨。这个三相到底是探讨什么呢?我们作一个简单的说明。这个阿赖耶识,它是一个有为法,它既然有变化相,自然就是一个有为的生灭之法。有为诸法的出现,背后一定有它因缘力量的资持。
现在我们比较在乎的是:这个阿赖耶识推动着我们的生命不断的流动,它的相续,到底是有什么因缘的力量来资持阿赖耶识呢?就是阿赖耶识它为什么会不断的流动下去呢?什么因缘结束了,阿赖耶识就结束了呢?这个是我们比较在乎的。就是说阿赖耶识,它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力量,把我们的生命,不断的一直往前推呢?它生起的因缘、变化的因缘何在?这个是我们应该探讨的。
这当中,我们就从三种相貌来了解阿赖耶识,它是如何的形成?形成以后,它又受了什么因素的影响?这个地方,就是讲到三相。这当中有两科:第一个先总标,第二个解释。先总标:
庚二、标释三相(分二:辛一标;辛二释)
辛一、标
安立此相,略有三种:一者、安立自相;二者、安立因相;三者、安立果相。
我们想了解这个阿赖耶识,它是怎么相续变化的?它背后推动的因素是什么?这个自相是一个总说,因相跟果相是一个别说,可以说自相是一个总相,因跟果是一个别相。这个三相有着什么关系呢?我们看下面的解释:
辛二、释(分三:壬一自相;壬二因相;壬三果相)
解释当中分成三科:一、自相;二、因相;三、果相。这个地方《讲义》的第二个自相错了,应该是:壬一、自相;壬二、因相;壬三、果相。我们先看壬一的自相,什么是阿赖耶识本身的自体相?
壬一、自相
此中阿赖耶识自相者,谓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为彼生因。由能摄持种子相应。
这一段很重要。我们前面都没有探讨阿赖耶识是依止什么因缘而变化,这个地方就加以探讨。什么是阿赖耶识的自相?谓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先解释这个杂染品法。杂染品法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第六识的明了分别心。第六意识为什么叫杂染品法呢?第六意识在活动的时候,它依止第七意识为根,这个第七意识是恒审思量的自我,所以第六意识不管造善造恶,都是以保护自我、爱着自我的私心为出发点,所以它所有的活动,都叫做杂染品法。也就是说,凡夫的第六意识都是有所得的攀缘心,不管造善造恶都是这样。
这个第六意识的活动,在唯识来说就是一种熏习,就是我们只要一睡醒以后,第六意识就开始活动了,不管是在杂染的环境、不管是在清净的三宝,它就是不断不断的活动,这样子的活动,就造成了为彼生因,这个彼就是阿赖耶识,就使令阿赖耶识不断生起变化的原因。
我们这个地方解释,是唯识学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说这个有情众生的生命,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关系:
阿赖耶识的种子,把六意识创造出来;第六意识不断的造业,又改造了阿赖耶识的种子;阿赖耶识的种子,又去创造第二个第六意识;第二个第六意识又去造业,又改变一个新的阿赖耶识;这个新的阿赖耶识,又创造一个新的第六意识;这个新的第六意识的造业,又创造一个新的阿赖耶识:这就是种子生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种子又起现行,就构成有情众生的生命相续。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由能摄持种子相应故,因为阿赖耶识,它能够摄受持执所有的种子,使令它相续的运作下去,这个就是它的总相。
所以我们说阿赖耶识是一个根本无明,它创造一个第六意识的枝末无明;但是这个枝末无明,它不断的造业,又影响到下一个根本无明;这一个根本无明,又创造一个第六意识的枝末无明。
所以说,影响第八识的一个主导者,就是第六意识。那第六意识从哪里来呢?第六意识是第八识创造的,它(八)把它(六)创造出来,它(六)又把对方改造;改造以后,(八)它又创造它(六)出来,它(六)又改造它(八),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生命会不断的流动,就是因为我们不断的造业。第八识就把这个业力保存下来,当做下一期生命释放业力的一个因素,这当中就是它的自相,自相就是它一个总相。把这样的一个总相,再开展出因相跟果相两种相貌:
壬二、因相
此中安立阿赖耶识因相者,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于一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
这是讲因相。什么是阿赖耶识的因相呢?就是具足一切善恶种子的这个阿赖耶识,它在一切时当中,与彼杂染品类的诸法,以这个第六意识的现行来当做因,也就是说这个地方是偏重在种子起现行。就是什么叫做因?因就是能生,阿赖耶识能够引生第六意识,所以阿赖耶识它是一个因相,来生不管你是到净土去、或者在三界,你一定有一个第六意识。你来生的第六意识是怎么来的?是阿赖耶识创造的。所以阿赖耶识,它能够把第六意识杂染品法的现行,来当做它的因。
比如我上次在打佛七的时候,我本来第六意识都是在念佛,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的,怎么念一念,突然间生起了贪烦恼、瞋烦恼呢?我根本就没有注意贪瞋烦恼这样的一个因缘,怎么突然间会冒出贪瞋的烦恼呢?就是阿赖耶识有贪欲、瞋恚的种子,当这个种子遇到因缘的时候,就把它表现出来。
所以它是一切杂染品法生起的因相,它有能生起杂染品法的一个能力,所以叫阿赖耶识因,就是种子能够起现行,这是讲因相。
壬三、果相
此中安立阿赖耶识果相者,谓即依彼杂染品法无始时来所有熏习,阿赖耶识相续而生。
阿赖耶识它的果相是什么呢?第六意识它不断的不断的在所缘境中造作熏习,使令阿赖耶识辗转的相续生起。这个地方是约着现行熏种子来说的,现行熏种子。阿赖耶识它创造第六意识,它是因相;但第六意识的造业,又创造了阿赖耶识,那阿赖耶识是被创造,所以它是个果相。
蕅益大师讲得好,其实生命的相貌说穿了:祇是现前一剎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其实生命的本质不多,就是现前的一念心性,这一念流动的心性,对望前面,它是一个果相,因为有这个望前名果,它是由前面的业力所创造;但是对望未来,它又是一个新的因,它又是一个因地:望前名果,望后名因。所以每一个剎那,它本身是一个因相,它有能生义;但是它又是果相,对望前面,它又是果相;对望后面,它是个因相。就是我们这个水流,我们以当下随便横切的一个小点来看,这个点对望着过去,它是一个果相;对望着未来,它又是一个因相。
我们中国人经常要去算八字、算命,其实这个是有道理的。就是说一个人出生的时候,你阿赖耶识的确累积很多的业力,那你就有不同生辰八字的差别。但是,假设你是一个修行者,你算命就不准。为什么呢?其实这个就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在种子起现行的时候,这个地方有变化。一般人阿赖耶识的种子起现行的时候,他作不了主。所以说我这念心跟这个环境接触,我以前要起贪烦恼,现在还是起贪烦恼;我以前遇到这个环境,我是肯定要发脾气了,也只好发脾气了。所以你的生命就跟着过去业力的等流性,就这样流动,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但修行者他种子起现行的时候,他多了一个对治力、调伏力。比如说你本来二十八岁应该结婚的,结果你出家去了,那你这个生命就改变了。这整个生命的水流,从你的种子起现行的时候,这个现行经过对治,它再熏回阿赖耶识的时候,那是一个新的功能。所以,修行这个现行很重要。
在净土宗来说,它不讲断烦恼,它讲带业往生;但是带业往生的最低标准,是正念分明,临终要正念分明。你临终的时候,你这个第六意识现前时,是清楚的正念、忆念弥陀的正念。那怎么会有正念呢?
彻悟祖师为临终的正念,定下一个最低的底线,他说:
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之要务。——彻悟祖师
我们不要说刚开始就对付这个种子,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有很多的杂染种子,是的,这个都不是马上能去消灭的;但是刚开始你要注意你的现行烦恼,就是当下的现行烦恼。就是说你内心跟染污的境界接触的时候,这个贪瞋烦恼,第一个念头不能怪你,在菩萨戒,第一念的过失,这件事情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是从凡夫开始修行,所以你内心当中,第一念的贪瞋烦恼,当然不是很清净,这是可以理解;但是你的第二念,对治的力量没有生起,这就是你的过失,你愿意让你的生命继续的堕落下去。
所以往生的条件就是说:虽然我们生命当中,还有很多杂染功能还没有生起活动,但是你忆佛、念佛这样的一个功能,在你所有的功能当中,它是一个主流,它是一个最大的力量。
也就是说,你能够折伏现行烦恼,表示你忆佛、念佛的力量,是所有内心当中力量最大的。所有的烦恼,只要你把佛号提起来,你有把握能够转念念佛,你能把握,任何念头都是如此。你心中所有的念头,我佛号不提便罢,只要我佛号提起来,我有把握在一到十之间,把念头转过来。
那表示说:没有错!我烦恼没有断;但是佛号是我们内心当中,最强大的力量,就是能够招感的那个种子,它具有主导性,最有强势力量的一个功能,那你往生就有把握了。这就是带业往生的最低标准。
就是说经过你的努力,你今生的生命的当中,在所有杂染的功能当中,你栽培一个最强大的念佛功能,而这个功能,是你内心所有功能当中,最有主导性的,谁也不能取代它,它能够取代所有的功能。
这就是表示:你阿赖耶识的水流开始改变,就是第六意识开始在主导阿赖耶识,而不是阿赖耶识来主导我们。我们在没有修行之前,那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基本上是由种子阿赖耶识来主导我们的现行;修行者是用现行来主导阿赖耶识,那这个地方是有所不同的。这个地方,是简单的讲到阿赖耶识的一个变化相。
庚三、重成三相(分二:辛一自相,辛二因相,辛三果相)
辛一、自相(分二:壬一喻熏习理;壬二变种一异)
壬一、喻熏习理(分二:癸一征;癸二释;癸三喻;癸四合)
前面简单的讲到三相,这以下详细重复的说明三相。这当中有三科:一、自相;二、因相;三、果相。先看自相,这当分两科:一、喻熏习理;二、变种一异。先讲熏习的道理,这当中分成四科:一、征;二、释;三、喻;四、合。先征问,看论文:
癸一、征
复次何等名为熏习?熏习能诠。何为所诠?
这个第六意识,它之所以能够主导第八识,就是第六意识它能熏,它在造业的时候,有熏习的功能。这个地方我们就探讨什么叫熏习?为什么第六意识,我在念佛的时候,会去主导、改变第八识呢?这个熏习是一个能诠显的名词,到底所诠的意义何在?什么是熏习这个名词所要诠释的道理?这是征问,看解释:
癸二、释
谓依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谓所诠。
熏习当然不是一个法,一个单一的法不能熏习,要两个法,就是说阿赖耶识跟第六意识,这两个法要构成熏习,要俱生俱灭。俱生俱灭这当中有两个条件:第一个,这两个都必须是生灭法,如果一个是不生不灭的涅盘,就不能够成熏习,这两个都是生灭变化的有为法;第二个,它必须要俱,要同时的存在,如果是有前后,它生起的时候,你消失了,这样子就不能构成熏习:这两个法必须同时的存在,能够相互生灭的作用,就构成熏习了。熏习的结果,就能够生起对方的因性,这个就是所谓的熏习。
比如说有两个人住在一起,某甲跟某乙住在一起,某甲某甲的个性、某乙某乙的个性,某甲喜欢拜佛、某乙喜欢打坐,刚开始这两个法是不同的。但是,他们两个住在一起(刚开始这两个会互相的冲突,冲突到最后达成平衡。什么叫平衡呢?就是说它有一部分的功能给你,你有一部分的功能给对方。),你看他们两个,某甲当中有某乙的功能,某乙当中也有某甲的功能,这个叫做熏习,彼此都释放一种讯息,强势的一面是能熏,弱势的一面就是所熏。每一个人都有强势的部分,可能你拜佛这一部分比较厉害,你就来熏习我;我喜欢打坐,打坐这部分我是强势,我来熏习你。这两个法俱生俱灭,使令对方生起因性,这叫熏习。我们看譬喻,看譬喻就更能容易了解:
癸三、喻(分二:子一世间共成喻;子二余部共成喻)
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先看世间共成譬喻,再看余部共成譬喻。先看世间的譬喻:
子一、世间共成喻
如苣蕂中有华熏习,苣蕂华俱生俱灭。是诸苣蕂,带能生彼香因而生。
这个苣蕂的蕂,是一个草字头,下面一个殊胜的胜,这个苣蕂就是胡麻,印度做油,是拿胡麻去榨油。印度人习惯把香油涂在身上,但是胡麻本身没有香气,所以在制作胡麻之前,先把苣蕂的胡麻跟有香味的花两个混在一起,先把它们放在一堆。我们说过,这两个有为法一放在一起,彼此间就会释放一种讯息。苣蕂是没有味道,它什么讯息也不能放;花有味道,它有强烈的味道,它就不断的去熏这个胡麻;放久了以后,是诸苣蕂,带能生彼香因而生。这个时候,胡麻本身没有香味,但是它跟花相处久了以后,它就带有这个花香的功能。
就是说阿赖耶识它的体性是无记的,第六意识是通善恶,第六意识跟第八意识两个经常在一起,第八识把第六意识创造出来,这个时候第六意识不断的造业,第六识就把这个业力熏习阿赖耶识,是这个意思。
子二、余部共成喻(分二:丑一贪等熏习;丑二多闻熏习)
这个余部就是经部,小乘的经部,他们在小乘的经典当中,也有一些关于熏习的譬喻,这方面是小乘共许的。这当中有两科:一、贪等熏习;二、多闻熏习。先看贪等熏习:
丑一、贪等熏习
又如所立贪等行者,贪等熏习,依彼贪等俱生俱灭。此心带彼生因而生。
比如说有一个修行者,他修戒定慧,但是他内心当中有很粗重的贪欲烦恼,这个等包括瞋或者痴。一切法因缘生,他为什么会有这么粗重的贪欲烦恼呢?因为他过去生当中贪等熏习,他不断的放纵贪欲烦恼,一次一次的现行;这个时候,现行熏习阿赖耶识,就累积很多贪欲的功能、种子。所以阿赖耶识依止这样的一个贪欲烦恼,跟它俱生俱灭,使令阿赖耶识,带动这样一种贪欲烦恼的因种而引生,这就是杂染法的熏习。
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比较粗重的烦恼,有些人是贪烦恼、瞋烦恼、高慢心,这种烦恼的生起,都不是上帝给我们的,是我们在过去生中,我们习惯性的放纵这个烦恼的相续活动,所以它不断的熏习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累积很多这方面的功能,遇到环境刺激的时候,它就生起现行,这叫贪等熏习。
前面一段是杂染法的熏习,这一段是清净法的熏习。
丑二、多闻熏习
或多闻者,多闻熏习。依闻作意俱生俱灭。此心带彼记因而生。由此熏习能摄持故,名持法者。
或者我们在佛法中多闻,多闻有两种解释:第一个你广泛的学习;或者你对一个法,专一深入数数的去思惟,因为你多次的思惟,内心当中由这样的作意俱生俱灭,跟阿赖耶识俱生俱灭,这个时候,阿赖耶识就生起一种清净的正念功能。
比如说,你内心当中对于往生净土特别的急迫(当然往生净土的因,你之所以跟弥陀感应道交的正念是信、愿、持名),你相信弥陀有能力救拔你,你也发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然后依止这样的信愿,不断的忆念弥陀的圣号。这个时候,由此熏习能摄持故,名持法者。这个时候你内心当中,就会产生一种忆佛、念佛的强大功能,就是持法,这个法就时时在心中。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人在修行当中,有些人对持戒、有些人对禅定、有些人对智慧特别的强,都是因为他不断熏习的缘故。我们看癸四最后的总结:
癸四、合
阿赖耶识熏习道理,当知亦尔。
身为生命的一个根源、或者是一个总仓库,它之所以累积那么多功能,也都是我们无始劫来不断不断的造作熏习,所以才有这个结果的。这个熏习,本论当中主要是讲到第六意识,就是妄心的熏习;
但是《大乘起信论》讲熏习,它是讲到两种因素。就是说内心,你内心的作意,如理作意跟不如理作意,这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大乘起信论》认为说:我们内心的熏习,这个外在的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你内心经常跟五欲的境界接触,你也容易生起杂染的功能;你经常跟三宝的境界接触,你就容易生起清净的正念。
所以从外境的角度,我们出家众理论上是比较容易修行,因为你早上一起床就做早课、吃饭的时候就念供养咒,你每一个时段,祖师都会安排一些功课,让你能够念佛、念法、念僧的净法熏习。
诸位如果稍微注意一下,你会发觉:同样是三宝门中的佛弟子在修行,比如说你在家的时候,有很多同参道友,当初你的资粮跟他差不多、善根也差不多,结果你选择出家,他选择在家;但是你十年后再去看看他(哈──),你会发觉两个不一样,很明显的不一样。但是你不能怪他不一样,因为他的熏习,他是在五欲中打转;你占了优势,你在三宝境界中修行。
所以这个环境,对我们阿赖耶识也是一个重要的主导因素,这个就是阿赖耶识的熏习道理,亦复如是,跟你所接触的环境、跟你的起心动念都有关系。它虽然是生命的根源,但是它本身是生灭法,它受到环境的影响、受到你内心造作的影响而有变化。
壬二、辨种一异(分二:癸一征;癸二释)
这个地方是辨别赖耶识跟种子的体性,是一呢?还是异?一是没有差别,异就是有差别。阿赖耶识它熏习以后,摄持很多的善恶种子,那这个阿赖耶识跟种子的关系是相同呢?还是不同?先看征问:
癸一、征
复次,阿赖耶识中诸杂染品法种子,为别异住?为无别异?
身为阿赖耶识,它无量劫当中,不断不断的接受你第六意识的熏习,有时候第六意识释放了善业给它、有时候释放罪业,阿赖耶识照单全收。那它累积这么多的善恶功能,这个功能跟阿赖耶为别异住?它是有差别的呢?还是没有差别?这提出一个问,这以下解释:
癸二、释(分二:子一释双非;子二释相应)
子一、释双非
解释当中分两科:一、释双非;二、释相应。先看双非:
非彼种子有别实物于此中住,亦非不异。
所谓的熏习,不是说有一个种子,好象有一个真实体性的东西,进入到阿赖耶识当中安住了。换句话说,这个地方是讲阿赖耶识的种子,进入阿赖耶识以后,它们体性是相同的,没有另一个其他的体性进入到阿赖耶识,就是任何一个种子进入到阿赖耶识,被阿赖耶识同化,都是无记性。所以说,第一段是解释它是相同性;
但是也不能说完全相同,亦非不异,也不是完全相同,也有差别性。也就是说,阿赖耶识的种子,当它遇到环境的剌激,表现出现行的时候,贪有贪的现行、瞋有瞋的现行、痴有痴的现行,那就各式各样。
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这个种子当它是一个潜伏的功能,它是种子位的时候,它就是无记的,跟阿赖耶识同一个味道;但是它生起现行的时候,那就各式各样,跟阿赖耶识就不同,它有善恶不同的体性。
子二、释相应
然阿赖耶识如是而生,有能生彼功能差别,名一切种子识。
所以阿赖耶识它是因为第六意识的熏习而引生的种子,这个种子它的功能是差别的,叫做一切种子识。
简单的说,种子跟阿赖耶识体性是相同的,但是它表现出作用的时候就不同。这种子在阿赖耶识中保存的时候,种子跟阿赖耶识同一个体性、同一个味道,都是无覆无记的;但是当种子起现行的时候,那就是一个差别的善、恶、无记。这一段是讲到种子跟阿赖耶识的关系。
辛二、因相(分三:壬一喻与诸法更互为因;壬二喻与异杂诸法为因;壬三显生诸法有二缘起)
壬一、喻与诸法更互为因(分二:癸一征,癸二释)
前面是讲到自相,这个地方讲因相。因相当中有三科:一、喻与诸法更互为因;二、喻与异杂诸法为因;三、显生诸法有二缘起。先看第一科,就是阿赖耶识跟杂染法是互相为因。
癸一、征
复次,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云何可见?
怎么知道因有为阿赖耶识,才有第六意识;因为有第六意识,就产生阿赖耶识?这两个是互相为因,怎么知道呢?这以下解释:
癸二、释(分二:子一举喻;子二合法)
子一、举喻(分二:丑一三法喻;丑二二法喻)
解释当中分两科:一、举喻;二、合法。譬喻当中有两科:一、三法喻;二、二法喻。先看三法喻:
丑一、三法喻
譬如明灯、焰、炷生烧,同时更互。
这当中有三个法:明灯、焰跟炷。这个明灯就是比喻阿赖耶识,就是一个放出光明的灯,它相续而变化的放出光明。它为什么能够不断的放出光明呢?有这个现行跟种子,这第六意识的现行比喻焰,这个炷就是种子,就是有火焰去烧灯炷、或者灯心,火焰因为灯炷才能够烧,灯炷因为火焰也不断的相续。这个就说明阿赖耶识跟现行法,就像火焰跟灯炷,我带动了你,你也带动了我,互相是对方的因素,这是三法的譬喻。
再看二法的譬喻:
丑二、二法喻
又如芦束,互相依持,同时不倒。
这个芦草,假设是一根一根的,当然就倒下去了;如果我们把这个芦草,结成一束,互相的依持,它就不倒下去了。也就是说,阿赖耶识跟第六意识也是这样,离开了阿赖耶识,就没有第六意识了;离开了第六意识,阿赖耶识就不能相续了:这两个是互相依持的。
所以说,根本无明带动了枝末无明;有这个枝末无明,又带动一个新的根本无明,就是这个道理。
子二、合法(分二:丑一释互为因;丑二释立因缘)
合法当中分两科:一、释互为因;二、释立因缘。先解释相互为因:
丑一、释互为因
应观此中更互为因,道理亦尔。如阿赖耶识为杂染诸法因,杂染诸法亦为阿赖耶识因。
这是作一个总结,把前面的譬喻合法。就是说因为有这个阿赖耶识,才有第六意识;有第六意识,才有阿赖耶识,彼此相互的增上。
丑二、释立因缘
唯就如是安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
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生命缘起的因缘,相互的推动。我们可以这样子讲:一个有情众生,他要是没有遇到佛法,他的生命不可能有变化;他一定是遇到佛法以后,特别是受了戒以后,他的生命就有明显的变化。就是他有这个戒体,这个戒体在他内心当中,就能够防非止恶,开始对治染污的现行。这个时候,他的现行起了变化,他熏习阿赖耶识就有所变化了。所以受戒是一个关键点,因为这个时候,表示你的心态开始在调整。当然你的心态调整,你生命的根源也产生变化,这个就是生命的因缘如此。
壬二、喻与异杂诸法为因(分二:癸一征,癸二释)
这当中有征和释,先看征问:
癸一、征
云何熏习无异无杂,而能与彼有异有杂诸法为因?
这个无异无杂,是指阿赖耶识,它是没有差别的。就是这个种子,它在阿赖耶识的时候是无记的;但是它表现出来、现行的时候,它是有异有杂,有善、恶、无记的差别。种子在阿赖耶识的时候是无异无杂,没有差别;但为什么现行的时候有差别?提出这个征问,这以下解释:
癸二、释(分二:子一举喻;子二合法)
解释当中先举喻,再合法。先看举喻:
子一、举喻
如众缬具缬所缬衣,当缬之时,虽复未有异杂非一品类可得,入染器后,尔时衣上便有异杂,非一品类。染色绞络,文像显现。
比如说这个缬具,这是染衣服的器具,它有一格一格的。我们在染衣服的时候,缬所缬衣的时候,这个缬具,先把衣服固定好、架好,涂上很多的石灰、或者涂料。这个衣服在还没有用缬具的时候,布料的本身是白色的;但是同一个颜色的衣料,放到这个染器以后,因为有的地方涂上石灰,颜色就染不上去了;有些地方没有涂上石灰,颜色就染上去了。所以同样是白色的一块布料,放到染器以后,衣服就有各式各样的颜色、图像出现。就讲出个譬喻,就是说它还没有进入染器之前,颜色是同一白色;但是放到染器再拿出来,颜色就各式各样了,这是譬喻。那这是譬喻什么呢?
子二、合法
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异杂能熏之所熏习,于熏习时,虽复未有异杂可得,果生染器现前已后,便有异杂,无量品类诸法显现。
阿赖耶识的种子也是这样,它在熏习的时候,当它是潜伏的种子位,它没有所谓差别的相貌,都是无覆无记的体性;但是当它生起现行的时候,它的相貌就各式各样,贪有贪的相貌、瞋有瞋的相貌、痴有痴的相貌,无量无边的现行、无量无边的相貌就显现出来。
这个地方就是告诉我们一个观念:我们现在不管是造了很多的善法、或者造了很多的恶法,阿赖耶识的体性是不会改变的。比如说,你刚刚拜了一部《八十八佛》,第六意识它能熏,它会去主导第八识,那只能说你第八识里面善的功能增加了,但是你的体性还是无记的。相同的道理,你今天去造了一个杀盗淫妄的罪业,你的体性也是无覆无记的,只能够说你里面多了一个邪恶的功能。
这个地方有它的深意,我解释一下。为什么体性不能改变,只是改变功能?
我们有情众生生命的根源是阿赖耶识,如果我们读《大乘起信论》、或者读比较圆顿的经论,这个阿赖耶识它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谓之阿赖耶。唯识学它偏重在生灭这一部分,它对阿赖耶识不生灭这一部分,它讲得比较少。阿赖耶识它不生灭的部分,就是它根本的本性就是真如,就是真如一念不觉变阿赖耶,所以它跟真如是不二的,所以真如跟根本无明是不二的,烦恼的体性是菩提。如果阿赖耶识的体性改变,那糟糕了,你不能恢复清净!
阿赖耶识的本性就是真如,这个诸位要知道:它之所以生灭,是因为第七意识,恒审思量相续的资持,所以当第六意识修观对治这个恒审思量的时候,阿赖耶识一松脱第七意识,阿赖耶识就转成真如。所以我们不管造什么业去熏习阿赖耶识,只能够说它里面潜伏的功能改变了,但是它的体性不能改变,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唯识学解释阿赖耶识,偏重在生灭这一部分;阿赖耶识之前是什么?唯识学是不强调这个部分。它是假设你已经开始流转,那如何从一个生灭当中,恢复到不生灭?所以它的思想一开始就是:反正我们的生命就是一个无止尽的水流,开始启动流转。
这当中值得我们感到庆幸的是:阿赖耶识的体性,不会因为我们造业,使令它的体性有所改变,也就是说,它有恢复清净的可能性。这个观念在大乘佛法是非常重要的,它只是增加了一点邪恶的功能,它的体性是不能改变的。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异杂能熏之所熏习,于熏习时,虽复未有异杂可得,果生染器现前已后,便有异杂,无量品类诸法显现。这样子,我们对阿赖耶识跟种子的关系就更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