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三十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三十

宋凉州沙门智严共宝云译

无尽意菩萨品第十二之四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修集助道功德、智慧亦不可尽。云何修集功德无尽?若布施持戒心所修集发行慈悲,自所有罪发露忏悔,亦代众生发露忏悔,已行忏悔次当随喜。一切众生、学无学人,及辟支佛发心、菩萨已习行者,坚住不退一生补处,如是诸人于三世中所集功德,当以一心随其欢喜。

「复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所有善根生随喜心,是随喜菩萨悉当成就如是功德。随喜已讫,次当劝请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始成道者请转法轮,示涅槃者常住于世,及请一切菩萨圣人,常为众生住世说法。如是善根如菩提想,悉以回向无上菩提。是菩萨未发心者劝令发心,已发心者为说诸度;有贫穷者救摄以财,病施医药随时瞻疗;无势力者劝行忍辱;有犯禁者令不覆藏;已覆藏者劝令发露;现在诸佛及涅槃者,悉皆发心供养恭敬,敬重师长如佛世尊。若求法时没命不懈,于此法宝生无价想,于说法者生诸佛想。为听法故过百由旬,心力勇锐无疲劳想。凡所讲说不为利养。于父母所知恩报恩,供养给事心初无悔,所作功德常无厌足,护身口意令无谄曲。

「建立佛塔所得功德,等于梵天劝请之福。具足诸相,开门大施故;得随形好,修诸善根故;庄严身者,无憍慢故;庄严口者,离口过故;庄严意者,不住法故;庄严佛土者,神通教化故;庄严法者,离诸欲故;庄严大众者,不两舌恶口破坏他故;于受法者如实说故;说法欢喜称赞善哉,所作功业不唐捐故;离覆盖者,故往听法故;庄严菩提树者,以妙园林奉施佛故;庄严道场者,成就一切诸善根故;出生清净者,不为烦恼所染污故;得宝手者,能舍一切所重物故;得无尽者,无量宝藏以布施故;见者欢喜,常和悦故;体得法性者,心慧光明等照众生故;庄严光明者,不轻未学善诱导故;生生清净者,持戒功德悉成就故;处胎清净者,不见他罪故;生人天者,净行十善故;慧明独步者,所可教化不生分别故;于法自在者,所爱重法无悋惜故;世中独胜者,毕竟清净故;微妙解脱者,不求少分行故;行一切功德者,不舍一切智心故;七财满具者,信为根本故;摄取正法者,不惜身命故;不诳世间者,具本誓愿故;具足一切佛法者,诸善根本本已行故。

「舍利弗!是名略说菩萨功德,若广说者,若经一劫、若过一劫不可得尽。

「云何菩萨智慧无尽?若一一因闻说智慧,若一一缘得于智慧。云何为因?内增上欲。云何为缘?外勤求法。如是因缘依佛智慧,非依声闻缘觉智慧,亲近智者心无憍慢,常于其人起世尊想。是诸智者知受法人心已柔和,为说智慧教令依止,随其正器说无染法。听法之人于是法中,勤修聚集,助法精进是为智慧。

「云何菩萨助法精进?若无悕求简绝事务省少语言,于诸所欲心常知足。初夜后夜减损睡眠,凡所闻义能善思惟筹量分别,数求善法心无爱浊,除诸阴盖无有障蔽。所犯过失寻能除灭。正行坚固趣向倾仰,尊敬法行具精进行,求法不懈如救头然,无有我行不迟缓行,不舍本行心增上行,呵众閙行爱乐独行,向阿兰若处思惟行,圣种知足行,不动头陀行,欣乐法行。不思惟世间言语行,求出世间法行,不失正念行,发诸法义行,真正道行,知缘总持行,惭愧庄严行,智慧坚牢行,除无明网缠结系缚净慧眼行,善觉了行,广觉了行,不灭觉行,分析觉行,现在知行,不从他功德行,不自恃功德行,赞叹他人诸功德行,善修作业行,因果不动行,知清净业行。舍利弗!是名助法精进。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有四种施,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者、以纸笔墨施与法师令书写经;二者、种种校饰庄严妙座以施法师;三者、以诸所须供养之具奉上法师;四者、无谄曲心赞叹法师。舍利弗!是名菩萨四种布施具足智慧。

「菩萨复有四持禁戒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者、持戒常演说法;二者、持戒常勤求法;三者、持戒正分别法;四者、持戒回向菩提。是名菩萨四种持戒具足智慧。

「菩萨复有四种忍辱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者、于求法时忍他恶骂;二者、于求法时不避饥渴寒热风雨;三者、于求法时随顺和上阿阇梨行;四者、于求法时能忍空无相无愿。舍利弗!是名菩萨四种忍辱具足智慧。

「菩萨复有四种精进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者、勤于多闻;二者、勤于总持;三者、勤于乐说;四者、勤于正行。舍利弗!是名菩萨四种精进具足智慧。

「菩萨复有四种禅定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者、常乐独处;二者、常乐一心;三者、求禅及通;四者、求无碍解智。舍利弗!是名菩萨四种禅定具足智慧。

「菩萨复有四种智慧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者、不住断见;二者、不入常见;三者、了十二缘;四者、忍无我行。舍利弗!是名菩萨修行四慧具足智慧。

「菩萨复有四拥护法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者、拥护法师如己君主;二者、护诸善根;三者、将护世间;四者、护利益他。舍利弗!是名菩萨四拥护法具足智慧。

「菩萨复有四满足法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者、说法满足;二者、智慧满足;三者、利益满足;四者、诸法满足。舍利弗!是名菩萨四满足法具足智慧。

「菩萨复有四力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者、精进力求于多闻得解脱故;二者、念力菩提之心不忘失故;三、者定力等无分别故;四者、慧力修多闻故。是名四力具足智慧。

「复有四方便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者、随世所行;二者、随众生行;三者、随诸法行;四者、随智慧行。是名四方便具足智慧。

「菩萨复有四道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者、诸波罗蜜道;二者、助菩提道;三者、行八圣道;四者、求一切智慧道。是名四道具足智慧。

「菩萨复有四无厌足行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者、乐于多闻无有厌足;二者、乐于说法无有厌足;三者、行慧无厌;四者、行智无厌。是名菩萨四无厌足具足智慧。

「复次,助智慧者,随一切众生心行,随一切法行,随布施行,随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行,随慈悲喜舍行,得具足智慧。何以故?如诸菩萨所发起行,皆以智慧而为根本,智慧成已还依止智。是菩萨安住于智依一切智,诸魔眷属不能留难,是故能得具一切智。舍利弗!是名菩萨助智无尽。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四念处亦不可尽。是菩萨观身修身行,见过去未来现在诸身颠倒和合,如外草木墙壁瓦石从因缘有,不可长养无所系属。此身如是从因缘生,不可长养无所系属,是阴界入中我我所空常无常空,是身无我无有我所,是身不坚不可依怙,当求菩提正觉之身。

「云何菩提正觉之身?所谓法身、金刚之身、不可坏身、坚牢身、出三界身。我身虽有无量过患,愿当除灭成如来身,是菩萨所以堪忍久处四大诸结焦然,皆为利益诸众生故。如外四大地水火风,种种门,种种所作,种种形貌,种种器物,种种所用,皆为利益一切众生,我今此身为利众生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见如是利益已,观身众苦不生厌离,观身无常不厌生死,观身无我不舍教化,观身寂灭不随于舍。是菩萨观内身时不生烦恼,观于外身亦复如是。是菩萨离黑污身成白净身业,具足妙相以自庄严,于天人中多所利益,是名菩萨观身修身行。

「云何菩萨观受修受行?菩萨如是思惟诸受一切皆苦,善分别受,智慧筹量知受寂灭。若受乐时不贪所欲;若受苦时观三恶道,起大悲心不生瞋恚;若受不苦不乐时,不起愚痴。是菩萨正念受处,如其所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于是诸受知出知修,观诸众生受寂灭庄严,是诸众生于诸受中不知出修。若受乐时生于贪着,若受苦时便生瞋恚,若受不苦不乐时便生愚痴。我今要当进修智慧,除一切受发诸善根,起大悲心摄取智慧,亦为众生除断诸受而为说法,未解受者受苦,解受者受乐。云何解受者?所谓无受者,无我人、众生、寿命、养育、士夫。除摄取受者,摄者、受取者、受受者、受有者、受颠倒者、受分别者、受诸见者、受眼相者、受耳鼻舌身意相者、受色相者、受声香味触法相者,受眼缘色生触。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耳声鼻香舌味身触心缘法生触,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是名为受。

「复有一受,心意觉了。复有二受,内受外受。复有三受,过去、未来、现在受。复有四受,觉了四大。复有五受,思惟五阴。复有六受,分别六入。复有七受,七识住处。复有八受,八邪法也。复有九受,九众生居处。复有十受,十不善法。

「舍利弗!举要言之,无量众生诸受思惟所缘境界一切名受。菩萨于中修受观行起大智慧,知诸众生善不善受生住灭相。舍利弗!是名菩萨正受念处,而不可尽。

「云何菩萨观心念处?菩提之心不忘不失,正念不乱如是观心,心生已灭无有住相,不于内住不从外来。我初所发菩提心者,是心已尽过去变异,不至方所不可宣说无有住处。若心所集诸善根等,亦是过去尽灭变异,不至方所不可宣说无有住处。若心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亦灭尽变异之法,不至方所不可宣说无有住处。心不知心、心不见心、心不生心,我以何心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提心不与善根心合,善根心不与回向心合,回向心不与菩提心合。若菩萨作是观时不惊不怖,是名菩萨勤精进也。

「又复思惟观察甚深十二因缘不失因果,知是心性属众因缘,不可长养无作无系。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法修行如所庄严。我今当勤修集庄严不离心性。云何心性?云何庄严?心性者,犹如幻化无主无作无有施设;庄严者,所作布施悉以回向严净佛土。心性者,如梦所见心相寂灭;庄严者,具足持戒修集诸通。心性者,如镜中像其相清净;庄严者,所修诸忍悉以回向无生法忍。心性者,如热时焰究竟寂灭;庄严者,于一切善深发精进回向具足无上佛法。心性者,无色无对无所为作;庄严者,一切所修禅定解脱三摩跋提回向具足佛之禅定。心性者,不可得见亦不可取;庄严者,于一切问难善能分别回向具足佛之智慧。心性者,无缘不生;庄严者,常观善根。心性者,无因不生;庄严者,因助菩提而发起心。心性者,舍离六尘心则无起;庄严者,入佛境界。

「如是菩萨观是心行系念神通,得神通已能知一切众生诸心,既知心已如其心量而为说法。又观心行系念大悲,教化众生无有厌倦;又观心行,不起尽灭变异之相,不舍生死相续烦恼。正念是心,知无生起,成正决定。如是行者不堕声闻辟支佛地,极是心势,以一念智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是名菩萨正心念处而不可尽。

「舍利弗!云何菩萨观法念处?常以慧眼见一切法,至坐道场未曾中失。是菩萨当观法时,不见一法乃至微相,离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灭无物,亦不见一法,乃至微相不入十二缘者。

「菩萨观法,见诸非法无不是法。云何为法?谓无我义、无众生义、无寿命义、无人义,是名为法。云何非法?谓我见、众生见、寿命见、人见、断见常见、有见无见,是名非法。

「复次,一切法是法,一切法是非法。何以故?观空无相无愿,是名一切法是法。我慢憍慢、我及我所摄取诸见,是名一切法非法。是菩萨观法时,不见有法非菩提因、出世道因,是菩萨知一切法悉是出世,得无碍大悲,观一切法烦恼结缚如幻化相,知是诸法非有烦恼非无烦恼。何以故?了诸法义无有二性,是诸烦恼无隐藏处无有聚集。若解烦恼即解菩提,如烦恼性即菩提性。是菩萨安住正念,无有一法可作分别,无诸障碍善能解了正住法性。如住法性即住众生性,如住众生性即住虚空性,如住虚空性即住一切法性。菩萨观法时,依于佛法解一切法即是佛法,其心尔时不生尽智无为。虽尽而亦不尽入无生智,亦观众生不舍假名。

「法念处者,安住正念一切诸法,所谓声闻缘觉菩萨正觉所知一切假名诸法,尽未来际终不忘失。又法念处者,说无量行亲近佛法,坏诸魔众得自然智。舍利弗!是名菩萨正法念处,而不可尽。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四正勤亦不可尽。何等为四?若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生欲勤进摄心正除。已生恶不善法为断故,生欲勤进摄心正除。未生善法为生故,生欲勤进摄心正除。已生善法安住修集为增广不失故,生欲勤进摄心正除。

「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生欲勤进。所谓欲者,善思惟也。勤精进者,不舍善思惟也。摄心正除者,观善思惟也。何以故?善思惟时,恶不善法不令入心。云何恶不善法?恶不善法,非戒聚伴,非禅定伴,非智慧伴。云何非戒聚伴?若破重戒及毁余戒,是名非戒聚伴。云何非定聚伴;若毁威仪及余乱心法,是非定聚伴。云何非智慧伴?若摄取诸见及余见障碍,是非智慧伴,是名恶不善法。善思惟时,如是等恶法不令入心,是名初正勤,已生恶不善法为断故,生欲勤进摄心正除。

「如上所说,恶不善法心不聚集,无有方所无有住处。是不善法心行断故,已觉了故,从缘生故,净故生欲、碍故生恚、无明缘故生于愚痴。是善思惟观不净时灭于欲心,修集慈心灭于瞋恚,观十二因缘灭于愚痴,如是烦恼永寂灭者,即是除断一切假名,亦复不见有可断者,是名第二正勤未生善法为生故生欲勤进摄心正除。

「是诸善法说有无量。何以故?无量善法菩萨修集,于是法中欲为根本,勤进修集摄心者出过善法,正除者在在处处常在善法,是名第三正勤,已生善法安住修集,为增广不失故摄心正住。

「是诸善根悉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善根回向无上菩提者,则不可尽。所以者何?如是善根不依三界,若依三界是则损耗,是故回向一切种智诸善根等不可得尽,是名第四正勤。

「舍利弗!是名菩萨修四正勤不可穷尽。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四如意分,亦不可尽。何等为四?欲、进、心、思惟。如是四法以慈悲喜舍而为根本;是四无量心常亲近,常亲近故心得调柔;心调柔故得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入诸禅故身得轻软;成就如是身轻心柔,入如意分;善入如意分已即生神通:若欲、若进、若心、若思惟。欲者专向彼法,精进者成就彼法,心者观察彼法,思惟者彼法方便,是如意分已具足故能得神通。欲者庄严,进者成就,心者正住,思惟者能善分别,是菩萨得如意分随其所解,如其所作心得自在,随意所往善作诸业,毕竟成就一切本行,如风行空无所罣碍。舍利弗!是名菩萨四如意分不可穷尽。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五根亦不可尽。何等为五?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云何信根?信于四法。何等四?于生死中行世正见信于业报,乃至失命终不作恶;信菩萨行不随诸见,专求菩提不求余乘,信解诸法同空无相无愿之法;同第一义同于了义,甚深因缘无我众生无有分别;信一切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如是信已。消除疑网修集佛法。是名信根。何等进根?若法信根所摄,是法即为进根所修,是名进根。云何念根?若法进根所修,是法终不忘失,是名念根。云何定根?若法念根所摄,是法不忘不失一心不乱,是名定根。云何慧根?若法定根所摄,是慧所观是慧体性,内自照了不从他知自住正行,是名慧根。是五根者共相续生,具一切法得授记别。譬如外道五通神仙,不能定知胎中差别,男女相现然后乃知。多有菩萨无信等根,诸佛、世尊不为授记,若成就者便与授记。舍利弗!是名菩萨五根无尽。

「复次,舍利弗!菩萨五力亦不可尽。何等为五?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云何信力?是信一向不可沮坏,乃至天魔变为佛身,示现出入禅定解脱,不能倾动菩萨信力,是名信力。云何进力?菩萨精进于诸善法得坚固力,如所得力修诸禅定,诸天及人所不能坏,如本所愿皆悉成就,是名进力。云何念力?菩萨住诸善法不为烦恼之所破坏。何以故?是菩萨正念之力能摧伏故,如是念力无能坏者,是名念力。云何定力?远离愦閙常乐独行,是菩萨虽有所说,言语音声不碍初禅;善住觉观不碍二禅;心生欢喜不碍三禅;是菩萨虽乐化众生,不舍佛法而亦不碍于第四禅。是菩萨行四禅时,诸妨定法无能为也。菩萨尔时不舍于定亦不随定,而能自在处处往生,是名定力。云何慧力?是菩萨知世间法出世间法,无有一法能坏是智。菩萨在在所生之处,一切伎艺不从师受悉自然知,世间外道苦行难行,是菩萨为教化故,亦悉现受同其所行。是出世法能过世者,慧力成就故,诸天及人所不能伏,是名慧力。舍利弗!是名菩萨五力无尽。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七觉分亦不可尽。何等为七?念觉分、择法觉分、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

「云何念觉分?若念觉分能观于法,能分别法撰集思智,亦能观察诸法自相。何等为自相?观一切法自性皆空,念如是等令其觉了,是名念觉分。

「云何择法觉分?若能分别晓了八万四千法聚,如所了法,了义是了义,不了义是不了义,世谛是世谛,第一义谛是第一义谛,假名是假名,正了无疑是正了无疑,如是等法分别选择,是名择法觉分。

「云何进觉分?若念法、择法、喜法、除法、定法、舍法,以智摄取精进勇勐,欲不退转勤修力励,不舍本意行于正道,是名进觉分。

「云何喜觉分?所修法喜,于无量法心生悦豫无有懈怠,清净乐法是喜踊跃,能除身心舍诸烦恼,是名喜觉分。

「云何除觉分?若除身心及诸烦恼,离于覆葢入定境界令心正住,是名除觉分。

「云何定觉分?如所入定悉能觉了,非不入定是觉了法。又了诸见烦恼结缚,无始无终其心平等,一切诸法无别异相,能觉如是诸法等者,是名定觉分。

「云何舍觉分?若法忧喜其心不没,亦复不为世法所牵,无高无下正住不动,无有诸漏、无喜无着、无诸障碍,正直随顺真谛正道,是名舍觉分。

「舍利弗!是名菩萨七觉分亦不可尽。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八圣道分亦不可尽。何等为八?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云何正见?若见出世,不起我见、众生寿命养育士夫,断见常见,有见无见,亦复不起善与不善无记等见,乃至不起生死涅槃二相之见,是名正见。

「云何正思惟?若思能起贪欲、瞋痴、诸烦恼等,是不名正。是正思惟不思不起如是等事,唯思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是正思惟。能思如是住戒等聚,如是思惟名正思惟。

「云何正语?凡所演说不令其身而有燋恼,亦不损他,成就如是善妙好语趣于正道,是名正语。

「云何正业?若业黑有黑报,白有白报,黑白有黑白报,终不敢作。若业非黑非白有非黑非白报,若业能尽业,是业必作,是菩萨所依止业。勤修如是诸正业等,是名正业。

「云何正命?若不舍圣种头陀威仪,不动不转无诸姦谄,不为世间利养所牵,易养易满,常自坚持威仪礼节,见他得利心不生热,于己利养常知止足,如是正行圣人所赞,是名正命。

「云何正进?若进向邪非圣所赞,所谓贪淫瞋恚愚痴烦恼,是不正精进终不为之。若法能入正谛圣道寂灭涅槃攀缘正路,是正精进修集勤行,是名正进。

「云何正念?若念不失不动于法,正直不曲,见生死过进向涅槃,系心不忘不失正道,是名正念。

「云何正定?若定不乱于一切法,是菩萨如是住时成正决定,是名正定。菩萨住是三昧为一切众生得解脱故,成正决定,是名正定。

「是八圣道悉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之道,是菩萨觉了已演说开示,分别显现成就佛道。舍利弗!是名菩萨八圣道分亦不可尽。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修行定慧亦不可尽。

「云何为定?若心寂静正寂静寂灭不然,心常不乱守护诸根,不动不转无有卒暴,安详静默坚持不失,善调柔软独处闲静,其身远离心不回转,思乐空寂阿练若处。无有恶求亦无所求非有多求,正命正行威仪坚固,知时随时,常知止足易养易满,堪忍力故心无高下能忍恶骂。发心专向善法思惟,乐思惟处及诸禅支,发起慈心、入于悲心、安住喜心、善修舍心,正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善能思惟九次第定,是名为定。举要言之,菩萨助定无量无边勤行修集,是名菩萨定不可尽。

「云何为慧?是慧修道入于诸法无我、无人、众生、寿命,如是智慧分别诸阴如幻如化,诸界平等入如空聚,分别诸谛皆悉明了,随顺观知十二因缘,分别诸见因果果证。所谓分别者,于一切法能得正见,如实而见真见空见无相愿见。又分别者,无分别故分别。所谓见者,亦无所见无所别知。如是见者为真实见,见真实者即得方便。是菩萨如是慧见不随无为,修行诸善心无所住,是名为慧。舍利弗!是名菩萨修行定慧而不可尽。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总持辩才,亦不可尽。

「云何总持?所修善根正念积集,所有八万四千法聚能正受持不忘不失,是名总持。又复,总持,若一切佛所说妙法,一切菩萨缘觉声闻凡夫众生音声善语,悉能受持,是名总持。设劫灾起舍命余生,菩萨尔时正念总持不忘不失,如观掌中阿摩勒果,菩萨观见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是名总持。

「云何辩才?菩萨所说无有滞碍,所说无住、所说无断、所说通利、所说喜豫、所说捷疾,如是所说皆是先业清净果报,诸佛护念诸天摄受,说无错谬功不唐捐进向涅槃。菩萨成就如是辩才,所有色像及众生类,辩才应机不豫思惟、不豫分别,善能赞说契经偈颂。若至大众、刹利众、婆罗门众、长者众、沙门众、四天王众、三十三天众、魔众、梵众,在在处处自然能知众生根量,以无碍辩而为说法,是菩萨如本喜乐讲宣法要终身不断,是名辩才。

「舍利弗!是名菩萨总持辩才,亦不可尽。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撰集四法亦不可尽。何等四?是菩萨知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一切法寂灭涅槃。云何无常义?无所有是无常义,无所破坏是无常义。是无常义者即无我义,若法无我无能坏者。性寂灭故,是名无常义。云何苦义?无所求故是苦义,爱染尽故是苦义,无所愿故是苦义,空无有故是苦义,是名苦义。云何无我义?毕竟无我是无我义,如无我义即是空义、无所有义、虚诳不实义,是名无我义。云何寂灭涅槃义?是寂灭义非念念灭,如非念念灭即是寂灭。菩萨得是无尽智慧,知一切法相同于寂灭,寂灭者即是涅槃,是名寂灭涅槃义。

「舍利弗!是名菩萨撰集四法而不可尽。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一道亦不可尽。云何一道?菩萨所得真实智慧不从他闻。又一道者,菩萨独一无有伴侣,已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大庄严。以自力势精进摄取,毕竟自修不假他作,自以因缘勇勐之力,建立如是坚固庄严,如诸众生所作善业,我亦如是悉当作之,及诸圣人从初发心所作诸行,我亦当作。施非我伴我是施伴,戒忍精进禅定智慧非是我伴我是彼伴,诸波罗蜜不能使我,而我能使诸波罗蜜,一切善根皆亦如是。如是等法虽非我伴,我要当行。不恃于他,勇勐自力独行无伴,坐于道场金刚座处坏诸魔众,以一念慧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当如是觉了分别。舍利弗!是名菩萨一道无尽。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所修方便亦不可尽。云何方便?见一切法是方便,发起诸法是方便,为菩萨使是方便,毕竟分别是方便,无有齐限是方便,志意常求出世之法是方便,于布施时即能具足诸波罗蜜是方便,持禁戒时在在处处自在往生是方便,行忍辱时庄严自身及菩提道是方便,行精进时心无所住是方便,修禅定时无有退失是方便,修行慧时不证无为是方便,修慈心时愍无力势是方便,修悲心时不厌生死是方便,修喜心时无乐处乐是方便,修舍心时发心修集一切善根是方便,能修天眼为欲成就诸佛眼故是方便,修集天耳为欲成就诸佛耳故是方便,修他心智为得佛智知诸众生根量深浅故是方便,修宿命智为得佛智知于三世无罣碍故是方便,修集神通为得诸佛神通力故是方便。

「随众生心是方便,既自晓了复了众生是方便。能自度已示现未度,而方勤修求于度世是方便。已离烦恼示有烦恼是方便,已舍重担示有重担是方便。能知根量随量说法是方便,善能诱进钝根众生是方便,知时非时是方便,知可行道堕邪众生安置正道是方便,能令量作无量无量作量是方便,令损坏者还复如本是方便,示现胜地是方便,示说涅槃有五欲乐是方便,已得解脱示有系缚是方便,处在生死不堕生死是方便,于诸威仪无所专当亦不退失是方便,唯观众生不观持戒及以毁戒是方便,摄诸见缘不生诤竞是方便,悉是音声假名无实是方便,常行三界是方便,得解脱相行是方便,亲近凡夫如亲近圣人是方便,不证涅槃常处生死是方便,于魔行处显大光明无有烦恼是方便,一切是一切非是方便。

「舍利弗!是名菩萨修行方便亦不可尽。

「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八十无尽。是八十无尽悉能含受一切佛法。」无尽意菩萨摩诃萨说是法门品时,六十七百千众生未发心者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五百二千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

尔时,大众以种种华香、种种华鬘、种种华盖,供养如来及无尽意并是经典,于上空中有无量天乐,自然出声作如是言:「诸佛、世尊于无量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尽意菩萨今于是大集经中已说其义。若有闻是无尽法门,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当知是人则为具足是无尽法。」

尔时,世尊以覆肩衣与无尽意赞言:「善哉,善哉!大士快说是义,非但我许,十方诸佛亦复如是。」

尔时,无尽意菩萨摩诃萨两手捧衣置自顶上,而白佛言:「世尊!诸天世人当视是衣过于塔想,以是如来所受用故。」

尔时,多有种种宝衣、种种宝盖、种种宝幡、种种宝树、种种宝鬘,从十方世界自然而来,覆无尽意而为供养。是时,宝衣、幡盖、树鬘自然演出如是之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能说是无尽法门,如汝所说我等所许。」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是宝衣供养之具,从何处来。乃出是言?」

佛告舍利弗:「是无尽意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所化众生,皆于十方已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彼诸佛正遍知等,知恩报恩故,遣是来称扬赞叹是无尽意真实功德,并复供养所说经典。」

尔时,大众于无尽意菩萨摩诃萨倍生恭敬尊重赞叹,作如是言:「我等今者快得大利,得见无尽意菩萨,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并得闻是无尽法门。若有直得闻无尽意菩萨名字,亦得善利,何况眼见兼闻是典!」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闻是语已,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学菩萨道,于一劫中供养诸佛,学戒威仪,以堪忍力尽诸众生生死苦际,精勤修集如救头然,于诸禅定一心成就智慧方便,若离此经,我说是人未能具足六波罗蜜。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典信解受持、读诵、解义如说修行,我说是人已为具足诸波罗蜜,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舍利弗!若有菩萨受持此经为他演说,即为具足檀那波罗蜜。何以故?于诸施中法施为胜,初不忘失菩萨之心。若持此经即是持戒,故能具足尸罗波罗蜜。何以故?一切菩萨所学禁戒是经所摄。若于此经能堪忍乐,一切众生所不能坏。能于是中进修忍辱,即为具足羼提波罗蜜。若是经典勤行转说,身口意业精勤修集,即为具足毗梨耶波罗蜜。若于是经其心寂灭无有散乱,一心定意分别法相,即为具足禅那波罗蜜。若于是经自得现智,不从他闻得正行智,即为具足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若有菩萨勤学是经,若欲具足诸波罗蜜则为不难。舍利弗!若有菩萨学习此经,受持读诵如说修行书写经卷,当知是人一切佛法已为在手,四大之性可变令异,是菩萨心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复转。

「舍利弗!此经典者即是菩萨不退转印,是故菩萨当求是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亲近是印者则为亲近一切佛法。」

尔时,四天王及其眷属即从座起,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等四王是佛弟子已得道迹。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我等堪任为作卫护供给侍使,当于是人起如来想。何以故?是经典中出诸乘故。」

尔时,释提桓因即从座起,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数从佛闻无量无边百千经典,未曾得闻如是经典分别深义。世尊!在在处处国土郡县城邑村落有说此经者,我躬当与三十三天故往听受,并护法师益其气力,勇勐精进正念辩才,令是法师于诸大众得无所畏广能宣说如是经典。」

佛言:「善哉,善哉!憍尸迦!汝欲拥护是说法者,令得勇进正念辩才。憍尸迦!若欲拥护是说法人,即为拥护诸佛正法,护正法者则为拥护一切众生。」

尔时,梵自在天王合掌长跪,前白佛言:「世尊!若是经典流布之处,我躬当与其余梵众并诸眷属,舍禅喜乐往诣彼所听受谘请。我往彼时当现四瑞令其觉知。云何为四?一者、令见微妙光明;二者、得闻殊异之香;三者、令说法者得无碍辩及正忆念,所说吉祥不失章句;四者、令其大众发善欲心,喜乐听法无有厌足。以是四瑞,应知梵天王与其眷属躬来听法。」

尔时,第六魔王波旬合掌白佛言:「世尊!如是经典,令我势力一切羸劣。何以故?若有菩萨闻是经典受持读诵为他广说,当知其人即为受记。世尊!如是菩萨所往之处至诸佛界,当知如佛、世尊。我今所有憍慢嫉妬贡高之心,以无尽意威德力故皆已摧伏。我今当护如是经典及说法者,是经所在流布之处,乃至不起一念之心而作留难,何况身往故作因缘!」

尔时,佛告尊者阿难:「汝从今日当为正法久住世故,受是经典持读诵说。」

尔时,阿难正服而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前白佛言:「世尊!我今敬奉佛教受持是经,但恨不能广宣流布如诸菩萨。」

佛告阿难:「汝且自安,今此会中有诸菩萨摩诃萨等自能护持,令此经典广宣流布。」

尔时,会中有六十亿诸菩萨摩诃萨应护法者,即从座起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要当宣传此经令至十方;娑婆世界弥勒大士,自当于中护持是典及说法者。世尊!若佛灭后后五百岁,若有菩萨闻是经典受持读诵,当知皆是弥勒神力之所建立。」

尔时,佛赞护法菩萨摩诃萨众:「善哉,善哉!诸善男子!汝等不但今于我前护持正法,亦曾护持过去恒沙诸佛正法。」

尔时,无尽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今自以少智慧分说是经典,文字句义必不具足,今于佛前及无尽法所可成就诸菩萨等忏悔过失。」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菩萨得四无碍智,凡所讲说无有错谬,如是菩萨得真空义分别法门,乃能宣说如是经典。善男子!汝今已到第一之处,成就四辩自在无碍,是大乘经不从他闻而能分别。善男子!汝今成就如是住位,身口意业无有错谬。何以故?菩萨所修三业成就,常以智慧为根本故。善男子!已有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世尊,皆共称扬听汝所说。无尽意!汝本已于我所及诸佛所,毕竟忏悔无有漏失。」

尔时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此经何名?云何奉持?」

佛告阿难:「此经名『无尽意所说不可尽义章句之门』,又名『大集』,当如是奉持。阿难!汝应信受如是经典。何以故?汝受是已,所得持念倍前千数,若为他说则立佛事。」

佛说是已,无尽意菩萨摩诃萨、尊者阿难舍利弗、诸天、龙、神、乾闼婆、阿修罗等,一切大众莫不欢喜,作礼而去。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三十

按此经宋、乡藏中皆六十卷凡十七品,丹藏中三十卷十一品。又经初首,宋、乡则有「璎珞品」名,丹藏所无。其〈虚空藏品〉宋、乡在〈不可说〉后,丹藏在〈无言品〉前。又于〈宝髻品〉后,宋、乡有〈无尽意品〉四卷,丹藏即无,而有〈日密分〉三卷。如是不同者何耶?

今捡《开元录》,此经凡有六本。《录》云:「按梁沙门僧祐大集记云:『有十二段说共成一经:第一〈璎珞品〉、二〈陀罗尼自在王品〉、三〈宝女品〉、四〈不眴品〉、五〈海慧品〉、六〈无言品〉、七〈不可说品〉、八〈虚空藏品〉、九〈宝幢品〉、十〈虚空目品〉、十一〈宝髻品〉、十二〈无尽意品〉。』」按云,此则第一本也,今捡品次,是宋、乡本六十卷中前分三十卷矣。

又云:「今捡经本与祐记不同:第一〈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二〈宝女〉品、三〈不眴品〉、四〈海慧品〉、五〈虚空藏品〉、六〈无言品〉、七〈不可说品〉、八〈宝幢分〉、九〈虚空目分〉、十〈宝髻品〉、十一〈日密分〉。」按云,此则第二本也,今捡品次,则今丹藏后三十卷者是矣。

编又云:「隋朝僧就合《大集经》,乃以《明度五十校计经》,题为『十方菩萨品』编〈月藏〉后,及〈无意尽〉成五十八卷者非也,既无凭准故不依彼。」按云,此则第四本也。

又云:「其合《大集经》亦有六十卷成者,三十一二两卷重有〈宝髻品〉,足成六十卷。其〈宝髻品〉在〈日密〉前二十六七卷是,此复重编未详何意。又〈日密〉、〈日藏〉梵本不殊,重重编载误之甚矣。」按云,此则第五本也,今捡品次,则今宋、乡藏经六十卷者是矣。但不重载〈宝髻品〉,斯为小异耳,则似于前第四本五十八卷经中分彼〈日藏分〉中卷为十二卷,足成六十耳。其第三第六两本,今以诸藏所无故不烦叙,经本如是不同,藏中致斯有异耳。

谨按《开元录》前后文相,令此合经六十卷者,有六失故不可依行。《录》云:「亦有经本分为〈璎珞品〉者不然,此是一段不合分二。」按云,此经分之,一失也。又云:「僧祐记中无〈日密分〉有〈无尽意品〉者不然,今以《无尽意经》虽《大集》别分,非无谶译,又非次第,不合入中。」按云,此经入中,又为无谶译,二失也。又云:「其〈虚空藏品〉,祐在〈不可说〉后,未详所以。」按云,此经在彼,三失也。又云:「〈日密〉、〈日藏〉梵本不殊,重重编载误之甚矣。」按云,此经重载,四失也。又云:「《明度五十校计经》,题为『十方菩萨品』,编〈月藏〉后者非也,既无凭准故不依彼。」按云,此经依之,五失也。又「《明度经》安世高译,而云那连提耶舍译。」按云,此亦误人,六失也。既有六失,理须正之。正之如何?略则如《开元录》及丹藏经为三十卷乃正矣,合则如《开元录》中第六本为八十卷方备矣。今宋、乡二藏于目录则取《开元录》,而经本则仍僧就本者,直以无心于相校耳。

 

上篇:大方等大集经

下篇:大哀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大集部目录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一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

奋迅王问经

奋迅王问经翻译之记 一初菩萨功行普修,依德立名,字...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阿那邠邸化七子经

阿那邠邸化七子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大庄严法门经

大庄严法门经卷上(亦名文殊师利神通力经,亦名胜金色...

道地经

道地经一卷 天竺须赖拏国三藏僧伽罗刹汉言众护造后汉...

【注音版】佛说法灭尽经

佛说法灭尽经...

菩萨戒本经笺要

菩萨戒本经笺要 慈氏菩萨说 北凉天竺三藏 昙无谶第二...

分别善恶报应经

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上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啰国密林寺三藏...

最无比经

最无比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 一时...

【注音版】佛说施灯功德经

佛说施灯功德经...

佛说八部佛名经

佛说八部佛名经 元魏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闻如是...

有三种福田要去耕耘

圣人告诉我们,有三种福田我们要去耕耘,会有好的报应...

鞋底的味道

老方丈要派一个优秀的徒弟,去佛教圣地取经,他在觉醒...

宁可千年不悟,也不能一时住境

现在正是用功的时候,功夫用到什么地方,那只有自己心...

明心见性的方法

问: 明心见性的方法。 梦参老和尚答: 明心见性方法...

【推荐】八风不动心,宁静无烦恼

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 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

有五种情况会使所造的业变重

没有对治,简单说就是你一天过一天,没有目标,没有宗...

当鸣不鸣

心里有鬼的人,不论讲话做事,都恐惶而不能自在,不能...

正解「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怎么理解?在《阿弥陀经》里面会谈一心不乱,...

最没有智慧的高僧

今天的故事说的是领悟,它来自《杂譬喻经》。 在外国...

净界法师:精进的释迦牟尼佛

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因地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的特色,在六...

修无常观,破除对今生的爱取

前者思惟生死的过患,是改变对来生的爱取。而这里是改...

看看您的六根是如何被欺骗

眼 我们的眼睛太累了,每天警觉地注视着这个世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