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净界法师  2021/11/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2讲

上一堂课我们讲到佛教的生命观,它是从因缘建立的,说诸法因缘生。佛教在解释因缘,佛陀是习惯把因缘分成三块来看,就是过去的因缘、现在的因缘,跟未来的因缘。我们看经典,佛陀在解释因缘,是分成三世的因缘来观察的。

那我们现在是叫做现在吧,那我们现在对望过去,就是过去跟现在这一块的因缘,我们叫做承受果报。佛教徒对于承受果报,你看佛陀的开示,只有让你看破、放下,佛陀不把心思放在这一块。说我很痛苦,我要干嘛干嘛,佛陀说你这浪费时间。所以下等人是活在过去,你活在过去不能改变啊,你能重回到过去,去改变你自己吗?不可能嘛!你能够回到昨天吗?当然不可能嘛!

所以下等人活在过去,中等人活在现在,上等人是活在未来。你真正是能够把握的是你未来嘛。你说我很痛苦,我怨天尤人,你怨天尤人业力就能改变吗?不可能。所以说佛教徒埋怨是没有用,打妄想也没有用,该来会来。你说我这件事情到底做了以后,是成功还是失败,整天打妄想,它不会因为你打妄想而改变,你会成功就成功,你会失败就会失败,你打妄想是白打的,你用打妄想的心来好好持咒念佛,创造一个善业力更好!所以佛教徒对于今生的成败,尽心尽力,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佛教徒把今生的成败是要放下,因为这个是跟过去是有关系的。

我再讲一次:过去的业力你做不了主的,但是未来,你是可以做主的。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错用心,我们花太多的时间想要去改变过去,所以把你的生命浪费掉了,你忘了你应该是要去创造未来的,所以你把心思放错了,你把心思放在一个你根本不可能改变的地方去了。我们再讲一次,过去跟现在这一块,你不要费心了,该来就来,该走就走,该是我的业我承当,不该是我的业,我紧张也没有用。所以我们对于过去只有一句话:概括承受——认命。只要你今生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不要把今生的成败得失看太重,因为这个前生都注定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今生的生命有一半的使命是来还债的,这一点你要认识,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打太多妄想,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但是,你说:佛教徒很消极,遇到什么事都认命。你说对了一半,佛教徒对于过去、现在这一块是很消极,但是他对创造未来,那可积极了!你积功累德,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就是在着眼未来嘛。你一个人,你注意反省一下,你的心老是在想过去,这不吉祥,不吉祥!你看一天当中所想,都是跟昨天前天有关系的,这不吉祥。一个人你要经常想来生、想未来,你就有希望。

所以佛教徒要把心思放在未来这一块,净土宗是活在未来。你看净土宗的最高指导原则是什么?

我今暂做娑婆客,

不久莲池会上人。

他把今生当做客人,我们现在把它当真,到临终的时候走不开。所以净土宗的人,是时时刻刻是把心活在净土的,他把今生当做通往净土的一个跳板,他的心态是这种心态。你看我今暂做娑婆客,是不久莲池会上人,我今天要回家,我暂时住在这个旅馆,但是我的目的是要回家的。

所以在心态上的因缘观,过去生叫创造生命,过去的思想创造今生的你,你这块你就不要费心了,但是,转化生命就要注意了!你今生在受用果报的时候,你用什么样的思想来面对你的生命,这一点是你要注意的,因为这会影响到未来了。所以我们看这个地方,那前面的过去创造今生这一块,这个我们就不谈了,了解一下就好了,认命了,但是问题在哪里呢?在于你怎么利用你今生的生命,去创造你来世的未来。我们看,生命的转化,转化的关键在哪里呢?凡圣之别。就是圣人之所以成圣,凡夫之所以变成凡夫,关键就在这个:

流转门、还灭门。

丙二、转化生命

丁一、总说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什么叫流转门?它的生命的内心世界是:

[触]、作意、受、想、思。

触就是接触,你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产生一种作意,然后产生一种感受,可能是快乐的感受,然后这种感受当中,你又打了很多的妄想,在这种妄想以后,就产生一种思,就是造作,你就开始去造作了。

凡夫的心念,是由你所接触的环境决定的。就是说:诶,我回到家的时候,我就开始放逸;我去佛堂我就用功,所以你的心是做不了主的,你的心由外境决定的,叫触。你接触到三宝的因缘,你的善根就现前;你到了染污的环境,你就放逸,这些完全就触决定的嘛!

但是圣人他不是这样,身为一个修行人,他是以作意,再触、受、想、思,作意就是智慧的观照。我不管遇到什么环境,我自我要求,修行人的特点来自于他回光返照,他不向外攀缘。

诸位要知道,你一旦向外攀缘,你就跟过去的业力结合,外境是怎么产生的?那是过去的业力嘛。你一去攀缘外境,你就糟了么,那你被阿赖耶识cacth,抓的死死的,你肯定活在阿赖耶识。你活在外境,你就生起很多的感受,生起很多的妄想,然后又继续造业,构成一种恶性循环:惑、烦恼、造业,造业之后得果报,得果报之后又起另外一个烦恼……就是一种轮回性嘛。

为什么我们今天一生又一生在娑婆世界流转,到现在还是这副德性呢?就是我们活在一种生命的等流性、轮回性,你前生打什么妄想,你今生还打什么妄想,那你怎么可能改变呢?问题是你不想改变嘛,问题啊!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你生命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诸位知道什么情况吗?你自己想要改变!没有其它情况,佛陀不能改变你,佛陀是说法让你了解,让你自己改变啊。佛陀能够进入到你内心,去改变你的妄想,不可能嘛!佛法的整个主轴思想在自觉啊,你要不觉悟,谁也救不了你,问题在这儿了。所以你看佛有无量的功德,为什么以觉,佛者觉也,用觉悟来做根本?因为所有佛菩萨的功德,都是因为他觉悟,才去布施;因为他觉悟,才去持戒;因为他觉悟,才修忍辱……他整个生命的波罗蜜的发动力,来自于觉悟!

我们为什么要受戒,诸位知道吗?就是启动这个作意,去观照。你说:诶,我不受戒,我照样能够发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我相信!我相信你不受戒,在某一个条件之下,你会做善事、你会起好念,但是你不可能在所有的外境当中,都做好事,不可能!所以受了戒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不管遇到什么环境,我一定要断恶、修善、度众生。你没有受戒是我想要断恶、修善、度众生,我想要!我想要就是说你做不了主了,外境决定的。没有受戒的时候,你可不要刺激我,你刺激我的话,我是会骂你的,就是没有受戒嘛。

受戒人不可以这样,受戒人那是自我要求了,你对我怎么样,那是你的事,我只对我自己负责。他就回光返照,你骂我,我认为说这是我的业,我该还还你,但是我要让这个业stop!停止了,不能再相续下去了。所以受戒的人,他的特点来自于他在每一件人事上,多了一个回光返照,忆念他的戒体,就是不忘初心嘛。

所以受戒是怎么样呢?把你一个我想要断恶修善,把它提升到我一定要断恶修善。其实,净土宗也是这样,你不能老是活在我想要往生,我想要往生,那表示什么?表示你大概不会往生,因为你是有条件的嘛。你要假设你的环境,临终的时候环境很好嘛,你要假设有人帮你助念嘛,你要假设外境没有人刺激你嘛……所以我们净土宗的人,很少培养心力,我们的整个功德,完全取决于外境来决定嘛,你做不了主。

《楞严经》讲一个没有经过那种心灵训练的人,你永远是活得很被动,因为你活在触,你接触什么环境,你就起什么想法,那就是佛陀说的譬如空中的羽毛,可上可下了。所以我们现在要训练自己,我遇到事情,你要训练自己回光返照,自我反省,自觉、自省、自调,你经过观照力,你才能够把你的善根启动起来。

其实,我们现在善根足够用了,诸位知道吗?我们多生多劫以来,我们听闻很多的佛法,我们参加很多的共修,我们平常做很多定课,那些善根跑去哪呢?诸位知道吗?佛陀常常告诉我们叫金刚种子,善根是不会退失的,即便你造了什么恶业,它都不退失的。那我们无量劫来造了那么多的罪业,那可也造了很多善根,那些善根哪去了呢?在睡觉!在阿赖耶识睡觉,唯识学讲种子,在那个地方睡觉。你现在必须把它唤醒,我们现在不是说要赶快去再造作善根,当然这个很重要,更重要就是说:你要把你心中原有的善根把它唤醒,就是主人翁啊,你要醒一醒啊。我们现在很少人去唤醒自己的善根,遇到事情直接反应,你平常的习惯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你栽培的善根,对你一点都没有用嘛。

我们现在要习惯遇到事情慢一点,所以《楞严经》说不迷、不取、不动,修行人不要反应太快,诸位知道吗?反应太快不好,因为反应太快你肯定跟你过去习气走。如果你想改变的话,遇到事情先不要反应,先观照一下,把你的善根提升起来,先回光返照:你今生到底的目的是什么?你是要求往生的。你有这个回光返照,你才可能把你的善根启发起来的。我们现在栽培很多善根,都没有拿出来用,都在睡觉,所以你看妄想做主――都是小人得志。

所以现在,我相信诸位善根,以你们的善根求生净土绰绰有余,重点就是说:我怎么把我的善根启发起来?你只要记住这四个字:回光返照,就好了。遇到事情,不要去管外境对错,你要告诉你自己:观照你的内心,向内心中求,你的善根就启发起来了。善根只要你观照它,它就起作用;你一不观照它,它就消失掉,你要向外攀缘,它就消失掉。

所以说佛陀开示了很多法药,但是我们吃进去以后,我们没有把它拿出来用,问题在这。你的戒定慧的善根,平常用的时间很少很少,我们会急着去栽培善根,听闻佛法,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去使用善根,使用善根比栽培善根更重要。你一天当中,你一生当中听经的时间很少,但你日常生活当中,你怎么去使用这些你已经栽培的善根,才是重点。

那怎么把善根启发起来呢?就是作意。不断的提醒自己:向内安住,所有的因缘法,都是你内心变现的。这当中的作意力,主要就是向你的真如的佛性中,向内观照,就是一念心性。一念心性当中,天台宗提出空、假、中三观:

一、空观——发明真空体性:观想你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的本性是本来清净的,这是破除心中的妄想。

二、假观——发明随缘妙用:向内观照:假观,观察你的内心,你只要念头一动,就有随缘的作用,那么开显你心性的功德――信愿持名、布施、持戒、忍辱等等,这个假观。

三、中观——发明空有不二:那么中观是把空观跟假观做一个平衡,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

我们可以这样讲,空观主要是在空掉过去的想法。佛陀告诉我们,我们过去的想法大部分都不能用。所以你看修行人第一个是怎么样?大死一番。佛陀告诉我们说:我们没有经过佛教训练的人,过去的想法都叫颠倒想。你可能是一个好人,但是好人不表示是个道人;你可能会生起善念,但是善念不表示正念。所以佛教徒是什么?先空掉过去。那么假观呢?是创造未来。忆念名号的功德、忆念净土的殊胜,把这个妄想破坏以后,重新建立一个念头,就是假观,由这个假观的因缘,来启动我们的信心,启动我们的愿力。所以在内心当中,是有这个空观来否定过去,有假观来引导、创造未来,这是整个一个观照,主要是空、假、中三观,其实主要是空、假了,因为中观其实就是空假的平衡,就是一个安住真如,正念真如,第二个是顺从本愿。

丁二、别示  分三:戊一、受用与造业。戊二、一心具足二门。戊三、一心修三观。

戊一、受用与造业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我们看看附表,我们在生命当中,如何启动我们的善根呢?我们看这个附表第一。首先我们把生命的现象作一个解释,说生命是怎么回事呢?有三个主题,唯识学分成异熟、思量、了境,就是我们的三种心态创造出来:

第一个,异熟,就第八识。

第八识它能够把过去的善恶的种子,把它成熟,把它转化成你今生的五蕴的身心――你是一个男人的五蕴身心、你是一个女人的五蕴身心,都是从你第八识变现出来的。也就是说事出必有因,你过去肯定有这个善恶种子,你才会有今生的身心世界的果报。

第二个,思量。

那么第八识把这个果报变现出来以后呢,第七意识的思量,它把今生世界产生一种坚固的执取,而执着有一个自我,你是一个女人,就以女人为自我;你是一个男人,就以男人为自我;你是一只蚂蚁,你就以蚂蚁为自我。那么我们在生命当中,不管你变现什么果报,我们肯定会在果报当中,产生一个自我意识,这个是第七意识,第七意识的作用,当然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了。

第三个,了境。

第六意识呢,第六意识就是说:当这个果报也变现了,自我意识也产生了以后呢,它开始去明了外境、去受用外境。那么它受用外境的过程当中,它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它活在一种直觉性的受用。什么叫直觉呢?就是外境刺激你的时候,你感到快乐,你就一昧的追求;当外境的罪业因缘显现的时候,你产生痛苦,你就一昧的排斥,你的心是向外攀缘的,这叫直觉性的反应。那你的生命又从第六意识,又回到第七意识,回到第八意识去了。我们从第八识而来,你又回到第八识去,叫做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形成一种生命的轮回的力量,那就很糟糕了,你永远活在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到生老病死,又产生另外一个无明。所以我们一个人最可怕的是怎么样?是活在你的直觉的等流思想。你的生命,每一天身口意的造作,都是在加强你一种轮回生死的力量。你看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跳脱不了自己的妄想?因为你平常就把它栽培起来,那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妄想是你自己栽培的,你把它变这么大了。所以如果我们继续选择说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还是根据过去的思想来思考,那你要离开三界很难了,因为你不想改变啊,问题啊!

第二个选择,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开始我现在不管外境怎么样,选择回光返照——自我反省、自我调整。诶!生命产生变化了,你开始摆脱阿赖耶识了。我们照另外一个情况,你看修习止观,进入到一种觉悟的佛性,开始向内。你的因缘,是从十二因缘当中,开始怎么样?逆转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我们以前生命叫做:顺生死流嘛,对不对?你只要你开始自我反省的时候,你就怎么样?逆生死流。你的生死力量慢慢淡泊、慢慢淡泊。所以在《楞严经》上说:我们一念心性有二个开关,你的心同时具足一心二门,叫不二法门。你遇到事情,你习惯性把所有的生命是向外攀缘,活在外境,就触,你启动了生死的门,生死之门打开了,你的来生只有一种情况,就是生死轮回,没有第二种情况,因为你自己把这个生死的门打开了。第二个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选择回光返照,你打开了解脱之门、菩提之门。所以这二个门在心中是同时具足的,一心具足染净二门,看你要把哪一个门打开。

佛陀不能主动救拔我们,我们要知道,佛陀只有唯为说法令解脱。你看宗大师说:

佛非水洗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

非将己德移于余,唯为说法令解脱。

佛陀不能把功德输送给你,佛陀也不能够用他的甘露水洗你的罪业,你看佛非水洗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你在痛苦当中,佛陀也不能以他的大悲手把你的痛苦拔掉,他也不能把功德送给你,那佛陀出世干什么呢?唯为说法令解脱,佛陀把他的真理宣扬出来,你自己听了以后,你自己自我反省,自我开启你解脱之门。所以佛陀只是一个增上缘,你的生命要不要改变,是你自己说了算,是你自己决定的,看你要不要把你的善根启动起来。

当我们启动善根的时候,我们开始往空观的清净心,往假观的庄严的净土心,往那个方向跑。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其实你的生命有两种可能性:第一个,你选择向外攀缘,活在你的直觉性的想象,你打什么妄想,你就住在这个妄想跟它跑,那你就是轮回性;你遇到妄想的时候,你回光返照,不随妄转,忆佛念佛,你就启动了解脱之门。这一部分佛陀不能帮我们,所以生命是你自己决定的。

戊二、一心具足二门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好,我们看附表第二,附表第二就讲得更清楚了,第六意识在受用外境的时候,这个了就是包括了受用跟想象,这个明了包括受用果报,第二个产生很多善恶的想象。那么我们这一念心,你可能会产生流转门,就是随顺妄想,就是所谓的唯识所现跟唯识所住。唯识学把这个妄想的产生,分成两种:

一、唯识所现

唯识所现在《楞严经》叫做循业发现。什么叫循业发现呢?比方说一盆水,我们的善业强,我们看到是水,善业强嘛;鬼道众生看到是火;天人看到是琉璃地。所以唯识所现就是说你的心识当中有善业,你看到的生命,生命是美好的;你有罪业,你看到的外境就是痛苦的。你看我们同一个家人在住,一家人哦!吃同样的饭菜、住同样的房子,有些人活得很快乐,有些人活得很痛苦,这怎么解释呢?这跟你内心的善恶业有关系。所以唯识所现,这部分你不能做主。

二、唯识所住

但是唯识所住,你不能住在你的妄想。当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产生一定的感受跟想象的时候,第一念不能怪你,所以佛法不责怪你第一念,所以佛陀制戒是从第二念制起。因为第一念是你过去的等流习性,从这个地方制你,强人所难,所有的戒律都是从第二念开始制定的,第一念邪念不犯戒。但是你妄想产生的时候,你没有产生回光返照,继续的、相续的安住在这个地方,开始制罪,第二念开始制罪,就是唯识所住。

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完全没有妄想,你说我修到没有妄想,那是骗人的了,那可能你没有发觉妄想,你连发觉妄想在哪里都没有发觉!我们是做到怎么样呢?不随妄转。不是说你没有妄想,等觉菩萨都还有点微细的妄想呢,只有佛不打妄想。我们是带业修行,怎么会没有妄想呢?阿赖耶识在那个后面,不断的释放妄想呢!

什么叫临终正念呢?不是说临终不打妄想,不是这个意思,是说临终打妄想的时候,你自己能够回光返照,不随妄转,这叫正念分明。正念分明不是没有妄想,是你自己能够做到不随妄转。所以唯识所现是不可避免,当业力要显现果报的时候,显现妄想的时候,不可避免,但是你不能住在那个地方。那怎么办呢?我们应该启动自己的观照力,从止观当中,从空观忆念真如,启动自己真如的力量;假观来顺从本愿,来启动我们来世的往生。在修行当中,安住是很重要,我们讲《金刚经》: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其实安住力比调伏力更重要。我讲一个实际的公案,诸位参考一下,这个公案是我们在读佛学院时,我老和尚说给我们听的,他亲自看到的一个因缘。说在过去上海,有一位林居士,这林居士他事业做得很大,到晚年以后,他修了净土。一个人修了净土以后呢,就开始思考来生的问题了,因为年纪大了,今生也活的差不多了,他已经不再思考今生了,开始为来生准备,他就开始要念佛了。他把他的财产拿了一部分,买了一个很大的地方盖一个道场,叫颐园。他不但是买道场,他自己也每天参加共修,当然他共修也很精进了。后来他晚年生了一场病,就往生了。临终的时候,因为他平常跟很多人结缘嘛,所以他结了很多善友,临终很多莲友帮他助念,他自己也回光返照自己的善根,外在的助缘也特别好,内因、外缘都具足,所以他正念现前,脸色非常的红润安祥。

但是后来发生什么事?因为他娶了两个太太,他跟大老婆基本上没什么感情,但他跟小老婆感情特好。那么在临终的时候,他小老婆刚好现前,他小老婆没怎么学佛了,就哭啊,说:哎呀,你不能往生啊!你走了之后,我怎么办?那么因为林居士平常对于小老婆的感情,没有对治,平常没有观照,所以他那个种子,是一种坚固的执取种子,都在的。诸位要知道,有种子、又有外境的刺激,心境结合,他肯定起现行。所以这小老婆她的哭泣的声音,那种带有感情的哭泣的声音,就唤醒了林居士对这个小老婆的爱着,结果他当下就心念一变,这个相貌就改变了,脸色就不好看了,就往生了。往生以后,他儿子没多久做了一个梦,梦到说他投胎变一只小狗,他还把那个投胎的环境,后来他是投胎到香港去了,那个地方还描绘得很清楚,他儿子循着那个地方去找,还找到这只狗,把它要回来。说这只狗是白色的,头上有个黑点,后来他儿子就把它送到谛闲老法师的道场去放生。

那么这个公案是说什么呢?就是说:我们一个人,平常打了很多妄想,但是也栽培了很多善根,问题是:你临终是善根起现行,还是妄想起现行?这部分我们做不了主。但是你今天就是说,关键点你知道安住真如。妄想不可怕,但是你如果坚固的住在妄想,它就变成很有力量。所以说在这个地方,我们怎么样摆脱妄想的执取跟干扰,就关键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刚开始啊,其实在修行当中,先修空观哦,你要先做到不随妄转,然后再能够忆佛、念佛,这才坚固。

戊三、一心修三观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我们看第三段,附表第三,一心三观,这个很重要哦!我们怎么样去唤醒我们的善根——空、假、中三观。

第一个,我们看第一段,这是《楞严经》的一段经文,我先念第一段,大家请合掌:

附表三,一心三观

真妄不二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这个地方告诉我们怎么安住。不管你修什么法门,你一定要安住真如。这个地方他先讲这个真,真如的心跟打妄想的心,其实二个是同时存在的,是不二的。

佛陀说:阿难,你还不了解,我们心中有很多很多的妄想,这个妄想像什么呢?像空中飘浮的灰尘,它是不断的上上下下,不断变化的。这个妄想像什么呢?像魔术师所变化的虚妄之相,它是虚妄的假相,是不真实的。那么这个虚妄又不真实的妄想,是从什么地方来呢?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是因为你的业力的和合,所以就有这样的外境来刺激你。所以外境你不能怪它,因为你过去造这个业,业力和合的时候,它就出现这个妄想;当业力消失的时候,这个妄想就消失掉了。所以它的相状是妄想,但是它的本质却是我们的妙觉明体,妙觉之体,妙明之体,是我们的真如佛性。

也就是说妄想你要不执取,它当下就是真如;你要执取,它就变成妄想。一念方动乌云遮,一念不生全体现。所以妄想跟真如两个是同一个东西――你起烦恼,你就变成魔王;你要回到佛堂,忆佛、念佛,你就变成佛陀,同样一个东西。那么问题就是怎么转?我们怎样把妄想转成真如呢?

看下一段,妄想的本质是什么呢?

观相元妄: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这是指五阴身心,它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妄想是因缘所创造出来的一个假相,妄想跟你过去的生命有关系,是你生命点点滴滴的一个累积了。

过去有一位年轻人,这个年轻人他跟一个女孩谈恋爱,谈了三年,准备要结婚的时候呢,突然间这个女孩,嫁给另外一个男众了,这个年轻人就受不了,就生病了,没办法接受。生病以后,因为他是心病,医生也看不好了,后来有一位行脚僧就走过他的门口,他的父母亲看到很高兴,就把这位出家人请到他们家里面,希望这位出家众,为这个年轻人开示。这位行脚僧他一入定一观察,哦,原来是这么回事,他就对年轻人说:你先睡一觉,你很辛苦了,睡一觉吧。

这位年轻人睡觉的时候啊,在梦中就出现一个影像:他发觉他跑一个到大海的岸边,海边的一个沙滩,这个沙滩有一个女众的浮尸,这个女众可能是跳海自杀,这个尸体被海水打到岸边来。然后他看到有一个人向这个尸体这边走过来,看到这个女尸,充满了悲悯的心,讲了一些祝福的话就走掉了;第二个人,走过来看到这个女尸,也产生悲悯心,讲了一些祝福话,把他的夹克脱掉,就盖在女尸身上,也走了;第三个人走过来的时候,看到这个女尸,不但起悲悯的心,还挖了一个洞,把女尸埋好,恢复原状以后,又讲了很多祝福的话,他才走掉。这个年轻人醒来之后,这个禅师就跟他讲说:你看到了喔!他说:你是第二个人,你当初看到这个女尸的因缘,你把你的夹克脱掉,盖在女尸身上,所以她陪你陪了三年,她现在嫁给第三个人,那个帮她埋尸的人,你应该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所以我们今生是怎么样呢?你今生跟什么人结什么缘、做什么事,事出必有因,我们是看不到过去而已了,当然我们也没有需要看到过去,反正认命就得了,你知道又怎么样,你知道也是要认命啊。知不知道不重要啊,你不知道要认命,你知道你还能怎么样,你知道也是要认命。

所以这个的因缘假相,它会不断的出现,但是假相不见得会干扰我们,你一执着,它就干扰你;你不执着,它自然会消失掉。今生的因缘到底会不会产生障碍,是你决定的,唯识所现的时候,你要对它产生唯识所住,这个年轻人要没有遇到这位禅师,这个年轻人就糟糕了,他活在自己的妄想,他总是愤愤不平:为什么她会这样子?他走不出他的妄想,谁都救不了他。

临命终的时候,你要生起一个妄想,你住在这个妄想,我告诉你:佛陀救不了你!我们一定要有一定的方法,你要走出你心中的妄想,你才能够去受用弥陀的光明,这是很重要。所以我们要知道,今生所出现的假相,是事出必有因,跟过去有关的,知道就好,把它要放下。那在这个假相当中,我们怎么去安住呢?

看下一段,这一段很重要哦!

观性元真: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殊不能知,佛陀说啊,很多的生死凡夫,之所以一代一代的轮回啊,是因为他不知道在这个生灭去来的身心假相当中,它的背后的本质是如来藏性的,真如本性的,它是常住的、妙明的,是不动的、周圆的,具足四种功德: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它是微妙不可思议的真如佛性。那么在真如佛性当中,去看生命的去来、迷悟、生死,都了无所得。

这个地方非常重要!

佛陀在《楞严经》,把生命分成二部分:一个叫因缘假相,一个叫真如佛性。因缘假相是变化的,真如佛性是不动的,常住、妙明、不动、周圆的。那我们一般人是活在假相中,就活在过去的因缘,所以把我们牵着走,造成一种生死轮回的恶性循环。过去造了一个业力,业力变成假相,又活在假相当中,又产生另外一个烦恼……所以《楞严经》的观念,是告诉我们什么呢?把心带回家——从因缘的假相的安住,回到真如本性的安住。

这句话很重要,我再把它念一遍: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我们《楞严经》的人生观,就是正念真如,就是说:你要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的假相。说:诶,我临终的时候,我凭什么能不随妄转?跟你心中安住的点有关系,你是不是安住了。我再讲一次,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你本来没有这些东西的,是后来才有的。我在新加坡,有一个人,他特别喜欢他的小儿子,他对这个小儿子的假相,他肯定过去生结善缘嘛,他对这个小儿子的假相,就是永远也放不下,后来我告诉他说:其实你本来没有这个小儿子,你本来没有的。你本来有吗?你本来没有。我们本来都没有这些东西的,我们要知道人生是怎么一回事,《楞严经》讲到一个观念,我们怎么看人生呢,才能够不会被它所转呢?就是来无所从,去无所止了。

《楞严经》在看今生,是认为今生的生命,是没头没尾,你本来没有,后来也没有,就现在有而已了,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嘛。你今生生命本来就有的吗?不可能嘛,那就自然外道才自然有嘛,因缘有嘛!那么因缘有它是有时间性的哦,诸位要知道,你今生所有的东西,你本来是没有,你本来是清净本然,那是因为你造了很多业,业力去熏习真如,它虚妄显现嘛。

所以我们今生的生命是怎么样?本来没有,死亡以后也没有,后来也没有,所以生命是什么?没头没尾。那这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生命不是让你来受用的,生命是让你来历练的。如果你把今生的生命当真,那你临命终要往生就很难了,因为你跟今生的因缘,咬的死死的,你临终要把它拔开来,谈何容易呢?如果你对今生的因缘假相还是咬的很紧,还是坚固的住在那个今生的假相,我告诉你临命终你要拔开它,你拔不开的。你说:诶,我平常咬的很紧,临终自然会松开,没有那回事情呢!你要慢慢松开对今生的执取呀。

所以在《楞严经》当中,它的人生观是认为:你本来就没有烦恼,从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当中对治烦恼;从本来就没有罪业的角度来忏悔业障;从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死,这叫称性起修。这句话你们听懂吗?

我再讲一次,如果你认为本来有烦恼,再对治烦恼,那你会很辛苦了,那这个是事修没有理观,你不是它的对手。你不能站在烦恼是真实的,你本来就有烦恼的角度来对治烦恼,那你糟了,它是无始劫熏习所成,你今生修行的那些功夫,你根本是小孩子跟大人打架,你根本不是它的对手,所以智慧的观照很重要,这叫善巧,般若波罗蜜,就是善巧力啊。你要告诉你自己:你本来就没有这个妄想,这就安住真如嘛。你要站在真如的角度来看妄想,它是缘生缘灭的嘛,你理它干什么呢?你今生所有的东西都不是你本来有的,都是因缘的假相,你过去没有,未来也没有,未来总有一天也会变成没有。所以生命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让你从过程当中积功累德,去创造美好的未来,如此而已了。

所以你不断地这样正念真如,经常把心带回家,对今生的身心世界,慢慢的松脱,慢慢的松脱,你临命终才可能正念分明。放下你心中的执着是慢慢来的,理可顿悟,事要渐修。所以你要不断的回光返照,你本来无一物,从本无一物当中,建立你的生命观,这就是所谓的忆念真如。我们这次的课程有三个忆念:

一、忆念真如佛性

二、忆念弥陀名号的功德

三、忆念净土的庄严三种忆念达到临终的正念。

那么启发我们心灵的力量,第一个最重要就是忆念真如,你要不断的忆念真如,告诉你自己。忆念真如只有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诸位要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你的生命的原点是什么?以《楞严经》的角度来说,我们是从真如佛性而来,我们从本来无一物的空性而来,我们也回到空性而去。当然,你说:诶,我从前生而来。不对,你前生不是长这个样子,你前生的色身不是这个样子,你前生的想法也不是这个想法,我们不是从前生的果报而来的,当然我们是从前生的业力而来,但不是从前生的果报而来。

我们是从什么地方来,诸位知道吗?你知道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是本来无一物的,我们是从本来无一物而来!你一个人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你很难修行,你在这个因缘当中,你转不出去的,问题在这个地方,你转不出去,你找不到家嘛。严格的标准,你还不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这个人修行是还没有上路啊,你还在市区中打转,你还找不到高速公路——入道多辛苦啊!

你一定要找到你的本来面目,你才能够生命产生根本的反转,你才能够在因缘假相当中,做到不迷、不取、不动,做你该做的事情。当然佛法也不是说:啊,我因缘假相是假的,那我把它就把否定。不对!不能执着,也不能否定,叫就路还家,该来让它来,但是你把它当做历练的对象。佛法不能够否定因缘,你逃不掉的,问题是你面对因缘的时候,你怎么样调整你的心态,这就转识成智了。

好,我们回到讲义,转化生命。

所以说我们今天讲到心灵的力量,主要是有两块:第一个,我们了解到我们是由过去的因缘所创造的,我们也了解到我们同时在创造未来。但是第一件事情,佛法要面对因缘之前,先把心带回家。我们不能马上去处理因缘,因为因缘太复杂,业力太强。我们是先修空观把心带回家以后,再重新面对因缘。你要先回家,否则你一开始就面对因缘,你肯定被因缘带着转了,这个力量太强了。你要彻底的了解,你本来没有这个因缘,然后这只是一个因缘的暂时假相,你才有办法去处理。

所以空、假、中三观,第一个肯定先修空观,消灭你的执取,你才有资格修假观——面对因缘,借假修真。

所以《楞严经》中,佛陀在跟阿难尊者对话时,佛陀不断开示:阿难尊者啊,你不要老是活在现在的因缘。他经常问你:你从什么地方来?你从什么地方来?当我们把生命回归到原点时,那是什么?我们现在会被现前的因缘所迷惑嘛,你要先跳脱今生,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找到家,你才能够真实的安住,才能够不随妄转,这叫正念真如。

你生命的态度是在平常就要建立起来,你不是说:诶,我到临命终时再来想,不可能!你平常没有这样的作意,你临命终生不起这样的想法的。如果你不忆念真如,你临终的时候,所有任何一个妄想都可能影响到你,都可能干扰到你。因为你把今生当真了嘛,妄想怎么会放得过你呢?只要随便一个妄想就把你带走了,你的佛号就完了,佛陀不能救一个起颠倒的人。

所以你肯定要把今生是怎么回事,你彻底的了解了,我从空性而来,我也将往空性而去,今生只是一个暂时的因缘和合虚妄的假相。你本来就没有这个东西——我本来没有这个色身、我本来没有这个想法。几十年后,我释净界的色身也没有了,我这个释净界的想法也没有了,跑到哪里去了,跑到空性而去,我从空性而来,也将往空性而去,所以今生只是一个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你一定要建立这样的人生观,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因缘,你才能够不随妄转。

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一块——心灵的力量,或者讲真如的力量,这是我们第一件要做的忆念真如。

《楞严经》上说,我们的真如佛性清净的佛性,都没有离开过我们,但是我们一直忽略它的存在,我们习惯跟着妄想走,这是不对的。所以真如佛性只要你忆念它,它就产生作用。所有的善根都要你忆念它,它才能够产生作用的。如果你不忆念它,真如变成永远在睡眠状态,那就很可惜了。那你的心中就妄想做主了,你活在妄想,你生命就活在完全的不确定,你到底能不能往生?很难讲,就看你临终的因缘,你完全做不了主,你的生命你讲的都不算了。

所以我们要从生命的被动转成主动,就我说了算,那你肯定要把心带回家,你回到真如本性,你的生命就完全活在你自己——操之在我。外境干不干扰归你,我要不要安住,我要不要住在这个外境——归我!你就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哪,就印光大师常说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觉照什么?觉照真如。当然这个地方真如对我们来说,可能很生疏,但是你必须试着踏出第一步,其实它对我们永远不生疏,它生生世世陪着我们,只是我们一路以来,都忽略它的存在。你不断的遇到事情的时候,先想:诶,何其自性本来清净,我本来没有这个因缘,但是本来没有这个因缘,我还得要去面对它。

但是你先思考说,我本来就没有这个东西,再来面对的时候,你的心是平静的,它不是执取的。

我很喜欢这个杯子,这杯子有没有错?没有错呢,它是一个业力的显现。但是我要告诉我自己:我本来没有这个杯子,是暂时的因缘显现的。你看这个心态就不同了,我本来就没有这个杯子,但是我也不排除这个杯子,我必须用这个杯子来修行,来喝水。所以你必须从本来无一物当中去建立你的人生观,你不会执着,但是你也不用排斥,该怎么做你还怎么做,你临命终的时候,才能够不会被妄想所干扰,被妄想所cacth,就是做到不随妄转。

所以临终的正念不是没有妄想,我跟你保证,你临终肯定有很多很多的妄想,过去打的妄相、今生打的妄想,它一个都放不过你的,腊月三十算总账,你平常对某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想法、对某件事有什么样的执取,它肯定都起现行,你对治不了,你只有告诉你自己:这些都是本来没有的,都不是你本来有的,你只有一个方法:把心带回家,没有其它的方法,就是不迷、不取、不动。当然这个地方,有些人会比较生,但是如果你掌握这样的方法,对你来说,你会很快的从妄想里面跳出来,如果这个方法你没有用,你就从事相对治妄想用佛号来对治,那你肯定入道多辛苦。

所以只有事修没有理观,那你到最后,你肯定不是它的对手,因为你念佛只有今生几十年的因缘,你妄想是无始劫打的妄想。很多的修行是要掌握方法的,不能硬干的,我跟你保证,你不正念真如,你就是直接用佛号对治妄想,你会修得很辛苦,而且效果很差。你会觉得对治一个妄想,它出现一个,对治一个……你疲于奔命呐。你如果不用正念真如的方式,就表示你跟阿赖耶识宣战,你跟你无始劫来那个大仓库宣战,你能够调伏阿赖耶识吗?不可能嘛!我们过去有多少的生命,我们打了多少的妄想,你今生几十年的小小的功夫,就敢跟阿赖耶识宣战,那你肯定是失败的嘛。

佛法是要有善巧智慧的,但是你观察本来无一物的时候,你的心跟真如结合在一起的时候,那完全不同,那看外境完全是一个假相!那你完全从被动转成主动了,所以这一道方法忆念真如是很重要!它可以让你达到不随妄转,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那这样的基础建立了,我们后面才讲到说:忆念名号功德,忆念净土的庄严。我们佛法是先破坏再建立了,佛法是先否定再肯定。你一定是摆脱过去,你才有办法创造未来,如果你跟过去的妄想纠缠不清,你没有所谓的未来可言,你根本没有资格谈未来,那就不是你说了算了,那你过去是什么习惯你还怎么做了,那你活在过去的等流性,你哪有什么未来可言呢?那算命先生肯定把你算的死死的。

所以你正念真如,你才能够摆脱过去。一个人不摆脱过去,你没有资格讲开创未来,不是你做主的了。摆脱过去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心带回家——正念真如,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法。把你的真如本性唤醒,安住在真如,观察这人生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假相,轻轻的走过去,就好了,不要太多的停留跟执着,该面对的面对,该做什么做什么,不要排斥它,但是也不能执着它。你要利用这个假相,来创造未来,积功累德。

好,我们先讲到这个地方,先讲到如何发挥我们内心深处的心灵的力量,就是真如的力量。有关法力跟佛力,我们后面的课再来说明。

0:00 / 0:00
净心与净土1
净心与净土2
净心与净土3
净心与净土4
净心与净土5
净心与净土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如何受持读诵大乘经典与一心称名的关系

问: 上品上生应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净土法门者,应...

【推荐】全家人往生西方,成为真正的净土眷属

陈性良,字锡周,是印光法师的在家弟子,与印光法师因...

修学佛法,绝不可离开净土法门

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年),示生人间,说种...

大安法师:求往生是否先要做个善人

问: 如果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是否应该先要做个善...

一心念佛得佛助 不解佛力苦劳碌

我们由前世到今生必定欠了众生很多的债务,债务包括了...

截流大师:念佛必须具备真实信心

一、要信得心、佛和众生都没有差别,我是没有修成的佛...

念佛欲得一心,须发真实心为生死

原文: 念佛欲得一心,发真实心,为了生死,不为得世人...

念佛四年,站着往生

谛闲老法师当时在金山当知客。有一天,从家乡来了一位...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注音版】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成佛之道有两个选择

在《法华经》,佛陀说,生死凡夫就像一个乞丐,在三界...

阿姜查回答有关修行的问题

问∶ 我很用功修行,但似乎尚无一点消息。 答∶ 修行不...

庄严自己,也要庄严世界

「庄严」这两个字,我们常常都会听到许多佛弟子在说,...

净土初学者能够拜佛是最好的

净土宗初学者,你如果能够拜佛是最好,我觉得拜佛对初...

【佛教词典】镇海寺

位于山西台怀镇之南约半公里处,面临清水河之五台山中...

【佛教词典】总相戒

如三聚戒与十善戒等叫做总相戒,如二百五十戒与十戒等...

减程送水

有一个老人,见到几位小孩在那里玩,即说:小弟弟们,...

不理睬妄念,是对付妄念最好的方法

稍有点修行体验的:妄念来了,很害怕,我一定要把这个...

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

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至诚才能感通啊!如果带着虚...

胡松年居士往生公案

信愿行三资粮中,愿是一个中间环节。当这种强烈的愿望...

修行有什么快捷方式

问: 在家居士如何去除贪、嗔、痴、慢、疑等习气? 慧...

老人家念佛号念不准的问题

问: 老人家念佛号念不准的问题,华语发音不准。 净界...

大安法师:临终时是真有佛来接引还是心识所变

问: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见到佛来接引,是往生的人...

【推荐】人生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没有结果

我们一定要视之为身世无常,幻缘虚假,这是一种无常败...

圣严法师《永恒的福德智慧》

用虚幻的人生,借假修真, 为大众多谋福祉,为自己创...

【推荐】这种感觉找不到,恐难生净土

你在临终的时候要做到准备,准备好了这才可以往生净土...

朝山的六种意义

修行之法门颇多,朝山也是学佛修行法门之一,其朝山真...

星云大师对「忏悔」如是说

1 向佛祖忏悔,可以灭罪 一个人身口意所造的罪业,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