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二面,丙三、衣食自然。
佛陀在经典当中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就像是一个无止境的水流,这个水流是从过去流到现在,它也会从现在流到未来,它不可能停止的,是相续而变化,变化而相续的。
那么主导这个水流的力量有两个力量,所以为什么这个水流有时候跑到人天去,有时候跑到三恶道去,是谁来主导这个水流的方向呢?
第一个,就是我们的业力。我们过去所造的身口意的善恶的业力,它会主导这个水流是往人天的方向跑,还是往三恶道的方向跑?但是业力的影响,它是一个表层的影响,它不是主要的因素,它毕竟是一个枝末的因素。
第二个最主要因素,就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思想,我们善恶的思想,思想是这个水流的主要的力量。
在大乘佛法的因缘观里面强调: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今生之所以富贵,因为我们过去生有布施的思想;我们今生之所以贫穷,因为过去对于财富喜欢自己占有,不喜欢跟人家分享,有悭贪的思想;我们今生之所以庄严,因为过去有忍辱的思想。所以我们的思想,是深深影响着我们生命的水流。
那么身为一个凡夫,这个水流有一个特点:就是说它有一种等流性,它有一种习惯性的力量。所以当我们没有学佛的时候,我们的生命是不可能改变的。你看看经典里面有讲到,很多人是前生喜欢生起什么思想,你今生还是生起什么思想,你前生是悭贪的习气,你今生还是悭贪;他前生喜欢布施,他今生还是喜欢布施,这个水流它是有一种等流力量的。
直到有一天,你遇到了佛法,你的生命才真正的改变,否则我们那个水流不可能改变的!你昨天是怎么回事,你今天还怎么回事;你今天是什么相貌,你明天还是什么相貌。我们从昨天、今天跟明天的观察,可以扩充为前世、今生、来生的观察。因为你今天是从昨天来的嘛,明天从今天来的,那么昨天、今天、明天的思考,把它扩大起来,就是前世、今生、来生了。
所以我们最有可能的改变就是遇到佛法以后,产生一种自我的觉悟、自我的观照。所以当我们遇到佛法,我们明白了生命的真理,知道生命是由自己的思想所创造的,所以我们要改变生命,唯一的方法,是改变自己的思想,没有其它的选择。
当我们学佛以后,我们进入一种矛盾的状态,我们过去有一种等流性的思想,我们学佛以后,有一种觉悟的思想。所以我们学佛人经常是怎么样?真妄交攻。有些事情是我们喜欢做的,但是有些事情是我们应该做的,所以我们往往在我喜欢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产生冲突。我喜欢做什么,那是过去的习气了;我应该做什么,这是一种智慧的观照。所以当你的生命从一种我喜欢做什么,而提升到我应该做什么,你的生命开始进步了。如果你一天当中,你都活在我喜欢做什么,那你大概生命没什么变化了,你前生是生死轮回,你来世还是生死轮回了。
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智慧的观照,你一定要告诉自己:我应该做什么。我现在不想去拜佛,但是我要强迫自己不能拜要它拜,因为我现在是拜佛时间到了,我一定要去拜佛。所以我们修行,就是不断的跟自己的习气抗拒,跟自己过去所残留下来的等流习气,做一种抗拒、做一种转变,你必须克服你过去的思想。从净土宗的思考来说,我们最大的障碍,这个思想里面,无量无边的邪恶的思想,对我们往生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贪念娑婆!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障碍。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救不了我们?阿弥陀佛花了很多时间,去准备这句佛号,他花了无量劫的时间,把所有的功德摄持在这句佛号,让我们来忆持,但是我们却不能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启发起来,因为我们思想有障碍,我们贪念娑婆。所以我们必须透过观照力,把贪念娑婆的思想,转成一种欣求极乐的思想。
如果我们的思想不改变,你念佛是不能往生的,因为不管你是什么宗派,都不能够否定诸法因缘生的真理,净土宗也不例外。如果我思想不改变,我也可以往生,那这样净土宗就不是佛教徒了,那表示诸法是他生,离开一念心,有一个外在的主导者,来主控我们的生命,那这跟上帝的思想是一样了。外道的感应道交是向外攀缘的,是你说了算,我的生命是你决定的,我要到天上去、我到地狱去,是某某人决定的——诸法是他生。佛教徒没有这种思想,外道才有这种思想。
佛法告诉我们:诸法因缘生。这是所有大乘佛法,每一个宗派的一个共识。你不相信诸法因缘生,你就不是佛教徒了。那么因缘是什么?就是你的思想。所以我们自己的思想准备好了,阿弥陀佛的光明才能够照耀我们。你自己要站起来,阿弥陀佛才能够对我们产生救拔的。所以转变我们的思想,是变得很重要了。那我们思想应该怎么转变呢?我们从经典上学习,你必须生起三种的观照:
第一个,观照真如。真如本性在我们心中已经沉睡太久,所以禅宗常说:主人翁啊,赶快醒一醒啊,不能再睡下去了。我们内心当中,经常是认贼做父——把妄想当做我们的本来面目。其实妄想只是过去我们不断的去造作,留下的一种习气而已。所以当我们不断的忆念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不断的忆念我本来无一物,那么这个妄想,它慢慢慢慢就会消失掉了。它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的假相。所以当我们不断的观照真如的时候,它就能够慢慢的熄灭妄想的力量,对我们临终的正念是有帮助的。
第二个,观照名号的功德。一个净土宗的人,当你把佛号现前的时候,你是百分之百的皈依,你要相信阿弥陀佛一定有足够的力量救拔你,你要训练你自己,对于名号是百分之百的皈依。净土宗没有百分之九十九,百分之九十九你就失败了。我要提醒大家一个观念,如果你求生净土,是还停留在我很想要往生,你大概不会往生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无始的妄想,你这种决心是不决定的,所以你看所有的祖师谈到信心,他都加一个要发起真实的信心,蕅益大师说真实的信心,印光大师说要生起决定的信愿。
为什么要强调真实,为什么要强调决定呢?因为净土宗重视这个东西嘛,他感应道交的关键在这里啊!感应道交跟你念佛的数量是没有关系的,跟你的皈依的心是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必须让自己从一种我想要往生,而提升到我一定要往生,你才有希望,净土宗的决心是没有百分之九十九这回事。
当然这个地方信心的栽培,你只有不断的观照,没有其它的方法,它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佛陀也不可能送给我们。你透过不断的如理作意、如理观照,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我们提出了前面几点,它能够消除灾障、增长福报、增长我们的善根,临终的时候能够感应弥陀的接引,你不断的生起观照,诶,你就熟嘛。你对每一件事情,你不断的去思惟,就会产生一定的力量,这叫烁烁熏习。所以信心是从我们点点滴滴的观照,栽培起来的。透过对名号功德的关照,我们对阿弥陀佛的名号产生坚定的信心。
第三个,要对净土庄严的观照。这个地方有很多人忽略了,我们不要忘了我们念佛的目的,不是要消业障,我们是为了求生净土的。
净土宗的思考,以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他是怎么思考的?他的意思就是说,你看《弥陀要解》,他的整个净土的规划是:我们想要求生净土,但是我做不到,所以必须靠佛号的帮助。所以他是怎么样?他是先有目标才有过程的。很多人念佛他没有目标,说:诶,念佛干什么?他不知道,反正就是念佛。这种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的念佛,你把佛号,只是成就人天福报,你不可能求生净土,因为你没有往生的愿力嘛。
很多人对于净土的庄严,是非常的陌生的,我们不可能往生到一个你陌生的地方,不可能,因为你陌生,你怎么可能产生意乐呢?诸位很多是从外面移民而来的,你来美国之前,你对美国一无所知,你会来到美国吗?不可能嘛,你一定活在过去的等流性嘛。你一定要思惟美国的功德:这个地方自由,依报环境也特别好,你一定思惟它的功德,才能够突破过去,移民到这个地方来嘛。
改变不是容易的了,如果你对净土的庄严是非常陌生,而你对娑婆世界是如此的熟悉,那你来生只有去一个地方,当然是去你熟悉的地方,熟境界嘛。所以我们对于一个陌生的东西,产生强大的愿力,这不合乎唯识学的思考,不可能。一定是熟悉,你才能产生好乐。所以我们一定要透过对净土的庄严,不断的去了解思惟,慢慢慢慢培养我们,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产生往生的愿力。所以当我们的生命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过去怎么走,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改变不了过去,往者已矣啊,佛法是重视未来,你看看,佛教徒是重视未来的,来者可追了,未来有无量的可能性。
我们必须要透过观照真如、观照名称的功德、观照净土的庄严,来为临终的正念做好准备。你三种准备,都准备好了,临终你佛号提起来,当下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因为你的心态准备了,阿弥陀佛的功德随时跟你感应道交。
所以净土宗你不要向外追求了,阿弥陀佛这一部分,他早就准备好了,你准备好了没有?问题是你准备好了没有?众生心垢净,是菩萨影现中,这句话很重要,你准备好了,佛陀他随时准备跟你感应道交,他比我们还急。问题是他做不了主,他不可能改变我们,他比我们还紧张了,他的大悲心重嘛。
我们应该透过学习,慢慢的慢慢的透过听闻佛法、如理思惟,来修正自己的思想,这时候你再忆念佛号,你真实的百分之百的感应道交,现世消除灾障,临终往生净土。
所以我们这个课程,主要的目的就是做好往生的准备。
好,以下这一段是讲到观察净土的庄严,来启发我们的愿力。
前面我们是讲到两科,净土的庄严,包括它能够远离恶道,第二个,它的国土庄严。这个地方讲到衣食的受用。衣食受用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我们一个凡夫到一个地方,一定要怎么样?穿衣吃饭嘛,那么极乐世界的衣食受用,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看第三十八愿:衣服随念愿,它的描述。看经文:
丙三、衣食自然(衣服随念愿 三十八)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是说明我们到了极乐世界以后,我们受用衣服跟饮食的情况。说设我得佛,国中的天跟人,这两道的众生,他心中生起一种希望,什么希望呢?他希望穿某一种衣服,可能是拜佛的衣服,或者是休闲的衣服,或者是运动的衣服等等。这些衣服是怎么产生呢?随念即至。就是说你心中想要什么样的衣服,它马上就心想事成,马上出现。这些衣服的整个格式呢,相貌是: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这个衣服是正如佛陀所称叹的如法的庄严的服装,它自然在身。这段经文的关键在自然二个字,就是你不用去造作、不用去追求。假设在追求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去裁缝(决定布料的大小)、染治(决定颜色)、浣濯(穿过以后还要去洗涤的),那么不取正觉。他的意思就是说呢,我们一般的凡夫,当然我们往生净土的很多是凡夫往生和,带业往生的。
这段经文,对于法身菩萨可能帮助不大,但是对我们生死凡夫,这个很重要,因为我们有穿衣吃饭的习惯。以我们娑婆世界来说,我们大概一生当中,福报特别大的不讲,正常人的福报,你大概把你一天当中八个小时的时间,大概就是为了人生的吃、穿、住三件事情。你为了解决今生的穿衣、吃饭、住宅的问题,你大概把你这一生当中最宝贵的时间都牺牲掉了。我想我们很少人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吧,你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换取美好的受用嘛。哪一个人说,我为了工作而工作,当然也是有,少。
智者大师把我们娑婆世界追求衣食的相貌,他讲出一个偈颂,描绘得很透彻。他说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为了让自己生活过得好一点,为了追求衣服、饮食、住宅的快乐,他说是诸欲求时苦,就是人生的受用,在追求的过程当中,是很辛苦的。因为你要追求,别人也得追求,这要竞争啊,你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精神体力。一个有成就的人,除了他的智慧之外,别人在休息的时候、在放松的时候,他必须要努力的去读书、工作的,付出的比别人还多,所以他是诸欲,在追求的过程当中是辛苦的。等到你中年之后,你的目标达成了,你是不是高枕无忧呢?未必!得时多怖畏。福报大的人他不一定安定,因为他知道那个福报得来不易,但是要失去是很容易。
娑婆世界的福报是不安稳性的,你随时会破坏,可能你今天睡着了,明天起来你财产就少掉一半,有可能。因为我们生命是怎么样?诸行无常嘛。娑婆世界的生命是动态的,我们是活在动态的生命,不像佛陀是大般涅槃,是静态的,佛陀是昨天是这么回事,今天还这么回事,明天还是这么回事。佛陀的生命是一条线的,是常乐我净;我们凡夫是怎么样?生灭变化,虚伪无主。变化不可怕哦,生命的变化不可怕,可怕在诸法无我。其实诸行无常不可怕,最可怕是那个无我。就是它要怎么变化,不是你说了算,你做不了主。
所以我们一个娑婆世界的人,是对明天没有安全感,因为你不知道你明天会变怎么样,你只知道你会变化,但是往好的方向变、往坏的方向变,你完全没有说话的余地,诸法无我,无我就是没有主宰性。所以你得到了快乐,你不见得安稳,你心中是得时多怖畏,你看福报越大的人,很多是要靠安眠药才睡得着觉了,他压力比我们大。所以你得到以后,你在快乐当中,你是带有怖畏的,不管你福报多大,你死亡到来时,你总有一天要失掉它。
生命的受用都是暂时的,人生只是个过客嘛,所以失时怀忧恼,你失掉的时候,你是忧愁苦恼。福报越大的人,死亡到来,他是痛苦比我们这些没有福报的人更厉害,因为他失掉的比我们更多。因为人生的结果都是一样,就是你什么也没带走,我什么也没带走,过程不一样,结果是一样。
所以当福报大的人失去的时候,死亡到来的时候,非常忧恼的。所以智者大师的结论是:一切无乐时。我们一切都没有快乐,你看追求的过程是辛苦的,得到的时候是怖畏的,失掉的时候是忧恼的,人生没有真正的快乐。因为它每一个快乐,都夹杂很多的障碍,你看你追求的时候,快乐夹杂着辛苦;得到的快乐,夹杂着担忧怖畏;你失掉的时候,忧愁苦恼。你这个追求的过程,得到以后、失掉以后,你找不到完全百分之百的安乐。
但极乐世界不同啊!所以阿弥陀佛看到这个问题,就知道众生为衣食的追求,不但浪费很多时间,把自己的心思弄得很辛苦、很担忧、很怖畏,所以说阿弥陀佛就规划他的国土,他的衣食叫自然在身,你不用追求,你没有追求你就不会产生执着,就是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你的衣服,你觉得你要换个衣服,它自然就消失掉;吃完东西,这个东西也自然消失掉了。这样子,就减少我们很多内心的起心动念,这叫衣食自然。这个地方把极乐世界的衣食的受用,把它描绘出来。
我们看丙四的身心安乐。前面的每一愿,都是在描绘所受用的这些依报环境,这个地方的愿是讲到正报的身心。极乐世界你得到的果报体,是怎么回事呢?乐如漏尽愿。看经文:
丙四、身心安乐(乐如漏尽愿 三十九)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这个地方就描绘说,当我们因为临终的时候信愿行三资粮,去感应弥陀的本愿,然后往生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你会得一个果报体,这个果报体是一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一个五蕴身心。那么这个五蕴身心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看这段经文就知道,你在极乐世界得一个果报啊,这个果报体是所受快乐,就是你色身跟内心,它所感受到的快乐,假设比不上漏尽比丘的话,是不取正觉。
在《无量寿经》里面说,极乐世界的果报体,他的快乐呢,这个漏尽比丘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说,你一个人世间的国王跟转轮圣王比起来,那是一个国王跟乞丐的对比;转轮圣王跟诸天的天王比起来,那也是国王跟乞丐的对比;那么天王的快乐跟阿罗汉的灭尽定的快乐比起来,又是国王跟乞丐的对比;那么阿罗汉的灭尽定跟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比起来,又是国王跟乞丐的对比。
所以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怎么样?它是一种漏尽,就是安稳的;我们娑婆世界的快乐,它是不安稳的,所以我们娑婆世界叫做快乐,我们没有资格叫做安乐。安乐只有什么时候安乐,就是你修行佛法,你在拜佛的时候、打坐的时候,产生内心那个法喜,那种安定的法喜,你才有资格叫做安乐。你说:诶,我喜欢吃面条,我吃了以后很安乐。不对!那叫快乐。那怎么叫安乐呢?那是一种躁动相呢!因为有贪爱的烦恼在活动呢,对不对?
所以极乐世界它为什么叫漏尽比丘呢?就是那种快乐是一种寂静相,它随顺于涅槃相的一种快乐,它不像娑婆世界那种贪瞋的、烦恼的相应的快乐。我们娑婆世界叫做身心快乐,极乐世界叫做身心安乐,安稳性的快乐。安稳性的快乐它是不障道的,娑婆世界的快乐是障道的,因为你快乐的过程当中是夹带烦恼的——障道。所以你看我们娑婆世界常说一句话,佛陀说啊:富贵求道难。当然富贵没有错了,我们佛法说外境都没有错,问题是你在富贵的时候,你产生的快乐会产生贪爱的心,凡夫所有的问题就在这里了。你带一点贫穷,你有出离心。
但是富贵求道难这句话,到了极乐世界不成立,不能成立,极乐世界是富贵还是可以求道。因为他那种快乐是寂静相,阿弥陀佛提供你充足的饮食、住处,给你身心很多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又不会引生你的烦恼,就这样子的,就这种寂静的安乐。所以蕅益大师说:我们观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好梦者也,极乐世界是醒梦者也。它是一个美好的安乐相貌,而且本身又是一种解脱相。
我们娑婆世界很难安乐道跟解脱道具足,很难哦!你要是快乐你就放逸;你追求快乐,你就必须要牺牲你的解脱;你要解脱,你就必须要减少饮食、减少睡眠,好好的克制自己,就要牺牲安乐。娑婆世界你要在跟快乐跟修道当中,选择一个,这是事实了,不管你福报多大,你选择了快乐,你就牺牲了解脱。因为你快乐,你肯定放逸嘛,你放逸的话,你就没办法都摄六根,你就没办法修行了。
只有极乐世界,它能够把安乐道跟解脱道结合在一起,它可以让你在快乐当中,念念的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个是很特别的,是我们娑婆世界做不到的。所以从这一愿,我们可以看到:他除了身心的快乐,还能够安稳的修道,这叫做身心安乐。这个地方是讲正报,身心世界没有老病的障碍,而且内心当中,经常保持一种安稳的快乐,是这个意思。
我们看第五的闻法欢喜。前面是讲到极乐世界的受用,你的衣食、住宅、正报身心是怎么回事。这一愿是讲圣道,你到极乐世界不是享受快乐而已,你是要增上的。增上的主要因素,当然是听闻佛法是重要的因素。那么我们看这个地方,极乐世界他在学习佛法的相貌是怎么回事呢?它是随愿闻法。看经文:
丙五、闻法欢喜(随愿闻法愿 四十六)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前面对于极乐世界的观察,我们看到了极乐世界是没有三恶道的,而且它的国土、住处,都是七宝所成,经常放出光明,衣食自然、身心安乐,这些都是属于有为的受用。这里正式讲到无为的圣道修学。极乐世界的人,当他吃饱喝足了以后,他开始做些什么事呢?就是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他现在的心中希望听闻,或者是他心中需要听闻哪些佛法,那么他的志向、他的希望啊,他马上能够得到自然得闻。很自然的,在整个极乐世界的五尘当中,包括他眼睛所看到的色尘,耳根所听到的音声等等,都能够很自然的听闻到他所相应的法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讲得很清楚,说极乐世界的五尘叫做胜妙五尘。我们娑婆世界的五尘是业感缘起的,是有漏的业力,因为在我们以前造业的时候,心中是有贪爱的心,贪爱当来的果报了。我们为什么要持戒?因为希望透过持戒,让来生得到尊贵身;我们为什么要布施?因为透过布施,让来生有福报,所以心中是有贪爱的。所以这个贪爱的因地种下以后,我们来生得果报的时候,这个五尘就引生放逸。
诸位看看止观的书就知道,每一个修止观的人,都要息诸缘务,都要都摄六根。你看打佛七,你眼睛不能乱看,你一旦乱看,你的佛号就念不好了;你耳朵不能乱听,乱听的话,你佛号也念不好了。所有的止观都要都摄六根,没有一个例外。你看禅宗,到了禅堂以后,那个话头一提起来,经行的时候,你眼睛乱看,那个纠察师,啪!打下去,看什么看,哪一个砖块是你的?对啊,哪一个砖块是你的?他的目的就是打掉你的那个攀缘心,都摄六根嘛。
极乐世界你不用都摄六根,很奇怪,极乐世界的修行,它是:你眼睛看看这个花,诶,你看这个花以后,你智慧增上;耳朵听听这些音乐,听一听,诶,道业增上。因为极乐世界的整个佛法,是放在五尘当中,所以极乐世界是不用都摄六根,很奇怪,自然得闻,它是胜妙五尘嘛,殊胜微妙的五尘。你眼睛看一看以后,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耳朵听闻这个音乐以后呢,也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所以古德说,你往生到极乐世界,你等于是进入佛的大般涅所变现的一个国土,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你到佛陀的功德海,你还要都摄六根吗?不可能嘛!对不对?所以极乐世界,他是在一种很自然的情况下修学,我们娑婆世界修行,是很不自然,强迫自己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强迫就是不自然嘛,我们不能随心所欲。我很想要看这个东西,不能看;我很想要听这个声音,不能听,你肯定要把六根,收摄,要回光返照。
但极乐世界的国土,它所提供的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当中,让你听闻佛法,让你增长善根。我们娑婆世界当然也可以听闻佛法,但是你听闻佛法的过程当中,是非常不自然,你要勉强自己的。
接下来看具足五通,这个五通牵涉到我们整个果报的妙用。阿弥陀佛当初规划国土是认为说,你到了极乐世界之后,当然有些人他是不喜欢到处跑了,你可能只待在极乐世界,但是有些人喜欢到十方世界去遨游的,阿弥陀佛也考虑到这一点诸位的需要,所以他提供这个果报体,除了能够身心安乐、道业增上,他给你具足五通,有方便于你能够亲近十方诸佛,这是果报体的功能特别强大。看经文:
丙六、具足五通(神足无碍愿 九)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就是假设我成佛之后,国中天跟人,这两种众生,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他能够具足神足通,假设他不能够在短暂时间,一念顷就是很短暂的时间,这个神足通,它的最低的程度超越百千亿亿诸佛国,不取正觉。这里的五通,它是以神足通做代表了。我们可能要用对比的方式,大家容易了解。
在娑婆世界的神足通,是由禅定生起的,一个阿罗汉,不是普通的阿罗汉,一个大阿罗汉哦,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脱的大阿罗汉,比方说目犍连,比方说舍利弗尊者,他们的神通,能够飞越到一个佛国(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你看目犍连尊者,有一次在听法的时候,他打一个妄想,他说佛的音声到底可以传到多远,他用神足通飞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他还听到佛的音声,结果他飞不回来,后来因为忆念佛陀的功德,他才飞回娑婆世界。所以一个阿罗汉的神足通,只能够飞越一个佛国,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么你往生到极乐世界以后,他提供的果报体表示什么呢?他这果报体可以提供你遨游百千亿亿诸佛国者。
这个神足通,这个五通的意思,在古德解释四十八愿,说为什么阿弥陀佛,要规划这五种神通的果报呢?他说有二层意思:
第一个意思是坚固我们的菩提善根。古德解释说,因为你有神通,有天眼通跟宿命通,可以预先知道众生的苦果,而厌离苦因;预先知道众生的乐果,而欣求乐因。你从神通当中,你在极乐世界,你看到了某一个人造业,结果当下堕落到三恶道去;你也看到某一个人在布施、持戒的时候,没多久他往生到天界去了。这时候,你对因果的因缘道理,更加的深信不疑。当然我们对佛陀是有信心,他说的话,我们相信,但是你从实际上的印证,你的信心更加坚定。所以有神通的人,他能够看到众生的善因招感安乐的果报,恶因招感痛苦的果报,能够加强你的菩提心,对你修行的动力是有帮助的。
其次,他能够亲近十方诸佛,积集福慧资粮。有人批评极乐世界是狭隘的思想,说:诶,你到极乐世界,十方诸佛的国土你都不去,你单单往生极乐净土,你这不是自我设限吗?益大师说:你说的不对,你的想法是不对的。蕅益大师他反驳这些错误的思想,就是用这个神足通,他说你生极乐世界就生十方世界嘛,因为它的果报体,提供你遨游十方世界。表面上我们到极乐世界,好像:哦,只亲近一尊佛陀。好像:诶,十方佛陀,你应该都全部皈依呀?你要广泛亲近十方诸佛啊,你怎么只有选择阿弥陀佛呢?那是我们一个前方便嘛,我们先到极乐世界去,但是极乐世界的神通力,是可以提供你到百千亿亿诸佛国。
所以蕅益大师说生极乐,就等于生十方世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你表面上生到极乐世界,但是你的果报体,是可以到十方世界参学的,你喜欢到药师佛的地方参学……这个《阿弥陀经》也说: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到吃饭的时候,还回来吃饭、经行。那你供养十方诸佛,当然十方诸佛跟你说法嘛,他也不会白白受你供养嘛。
所以你到了极乐世界,你的所缘境是开阔的,因为它果报体特别强大,它的五通,我们今天只是举出神足通,那其它的神通力都不得了,那个果报体的那种功能,那是不可思议的。当然我们娑婆世界也有一点观念,你说我从台湾坐飞机,但是坐飞机要坐十几小时了,那神足通那不得了,一念即至。
所以具足五通,对于我们增长善根、亲近诸佛、修学法门,提供了很方便的一个果报。我们看第七的寿命久远:
丙七、寿命久远
寿命久远对我们来说,相当相当的重要,非常重要,我们看经文:
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好,我们先休息一下,这个下一课再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