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净界法师  2021/11/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三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面,倒数第四行:

「所谓念兹在兹,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

这一段是说明我们念佛人所成就的一个功德相上,这一科是讲到念佛的修因及证果。在因地当中,印祖分成两科:

第一、「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这个是在佛堂当中早晚的定课,我们刚开始念佛的人,我们这一念散乱心的势力是很强大的,所以你刚开始要把一切的工作、万缘都放下,专心的念佛。「一句弥陀念诵听,十句成片三三四」,以这一念的佛号, 重复的来熏习我们这一念的妄想, 使令我们在妄想当中,经过你一次一次的念佛,它能够在我们这一念的烦恼心中,成就一种清净的力量,就是在污泥当中,生出一朵小莲花出来,这个是一种静中修,先成就一种清净的念力。

第二、「除此之外,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你依止在佛堂所栽培的念力,我们一个人不是没事干的,总有一些事情要做,这个时候或者是行、或者是住、或者是坐、或者是卧,乃至于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你只要有因缘, 你就把你在念佛堂所栽培的那个念力,再把它提起来。你单独的提你的佛号,这个就是「一切」。你的身体可能有工作,但是你内心当中还是一样,一句弥陀念诵听。古人说:「终日走街坊, 心中念佛忙」 。你的身体是在行住坐卧,但是你的内心 「心中念佛忙」 , 这当然都是要有前面的静中修的基础, 这是动中修。

要修到什么程度呢,「念兹在兹」,就是说我们念佛的目的,当然能够断烦恼最好,但起码的标准要达到「念兹在兹」。什么叫「念兹在兹」呢,其实印祖也解释了,「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个造次,就是很急遽、很匆忙的样子,有紧急的情况发生了,乃至于颠沛,就是很狼狈困顿的样子。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一切法因缘生,我们这一念心它是受熏习的,它受你的造作、你的业力来熏习,这句佛号经过你这样子,重复的在心中一次一次的熏习,它就由生转熟。其次,那个烦恼的势力,贪烦恼、瞋烦恼,它被你的佛号一次一次的折损以后,它由熟转生,这个时候在你内心当中,烦恼虽然是在的,但是你的内心当中,佛号的力量是最大力量。乃至于印光大师说: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它消灭。烦恼活动的时候,贪烦恼、瞋烦恼活动的时候,你过去在念佛堂,在平常念佛的势力,你一提起来,佛号在心中一运转,烦恼就不动,你有这种功德力。在所有的内心等流当中,佛号是最强大的等流性,这个时候要以祖师来说呢,「净业成就,往生有分」。这个就是一种功德消长,念兹在兹。这个时候你念佛起来都是有味道的,这个佛号有味道,不是我们刚开始觉得念起来好像没什么法喜,这个时候念起来,佛号散发出功德力,你能够感觉得出来,你真的知道这是「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你内心跟佛号的距离很接近,这个就是「念兹在兹」,这是一种功德相状,这是一种正修的因跟果。我们再看第三、「居士既能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这个地方是一种助行,前面是一种正行。这个助行怎么说呢,天台智者大师讲「对治助开」。就是说,天台宗修止观有十个次第:第一个是真正发心,乃至于遵修止观,这个遵修止观是一个正行,我们怎么用功呢,就是由念住心,由慧观察,修止修观,修观修止。但是我们从这一念散乱的颠倒心,要趣向于那种止观双运,那个清净心, 有些人很顺利;但是有些人很多障碍。

譬如说,我们从这个地方要走到另外一个地方,有些人他很快就走过去了,中间什么事也没发生。有些人就发现了毒蛇、发现了老虎、乃至于有石头把他挡住了,他根本走不过去。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念佛当中,有些人一句佛号他提起来很快就成片,中间什么事情也没发生,风平浪静。有些人就不同,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会障碍你,业力障碍你,你的果报体、这个地方痛那个地方痛障碍你,这怎么回事呢,过去有重大的罪业。所以我们要「对治助开」,把这种障碍的因缘去掉,障碍佛号相续的因缘去掉。所以说要能够发露忏悔,对于过去所造的罪要能够发露忏悔。

为什么呢?印祖讲出一个道理:

「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也。然既知非,又肯发露忏悔,必须改过迁善。若不改过迁善,则所谓忏悔者,仍是空谈,不得实益。」先讲出一个忏悔的意义,就是「心净则佛土净」。因为我们往生极乐世界,那是一种清净的功德,我们这一念心要有罪业就不容易相应,罪业是不能够招感清净功德的,不行的!所以我们要怎么样呢,要能够发露忏悔,什么叫忏悔呢,「忏」就是止断未来非;这个「悔」呢,耻心于往犯。

先解释「悔」,悔就是耻心,羞耻对于过去所造的罪业,一种羞耻。这个「悔」是对望着过去,我们这一念心,去观察我们在没有学佛之前,或者已经学佛以后,我们也曾经有颠倒的时候,造的杀盗淫妄的罪业,这个罪业一造作以后,前一剎那造作,下一剎那就变成一个种子,被我们的心识给保存下来,保存在我们这一念心的唯识的的心识当中。那怎么办呢,已经造的怎么办呢,怎么改变那个罪业的势力呢?

佛陀讲「悔」,就是你思惟你过去的罪业, 然后你深重的诃责自己,当然诃责是诃责那个烦恼,诃责能造业的烦恼,我不应该这样子做的,我在佛前深重的诃责自己。罪业也是无自性的,它也是因缘生,它加上你这个诃责的因缘以后,它会从所谓的增长业,转成不增长业。唯识说,它从一种强大的识,能够得果报的这个业力,转成不能得果报的,它业力羸弱。这个地方要注意, 要转成不增长业必须要「断相续心」 !就是你过去造罪业,那个烦恼的等流,被你一诃责以后,它势力被你消灭了,也就是说你依止贪烦恼、瞋烦恼,烦恼一诃责,它不活动。这样子烦恼一停止以后,罪业也跟着转,这个是「悔」,对望着过去罪业的一种羞耻诃责。

「忏」 是对望着未来,止断未来非。这个时候你在三宝面前,在你的上师面前发愿,从今以后不再造作。过去的种种,譬如过去死;今日的种种,譬如今日生。这个时候你发愿,以一种强大的愿力,来做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这就是忏悔,这个是讲忏悔的方法跟意义。忏悔以后呢,必须改过迁善,这个地方提到的要能够「断相续心」,你相续心没有断,是不构成忏悔的!为什么呢?「若不改过迁善,则所谓忏悔者,仍是空谈,不得实益。」你烦恼的相续心,你没有把它诃责调伏,它的罪业还是在的,你忏悔不能折损它的业力,不行!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真正的忏悔,是要「断相续心」,你这样子一忏悔以后,它的罪业就不构成障碍,虽然有业,但是不能构成业障,因为它的势力薄弱,这是一个带业往生的关键,它不能障碍你的佛号,没办法障碍,这个是讲一种助行。

接着我们看第四段,这是我们这一科的正宗。就是「思惟苦谛」,怎么来发起菩提心呢。

「至谓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这个是讲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我们想要一心,这个「欲」者希望,我们希望我们这一念心不贪外事,能够专心念佛,不贪求世间五欲的境界,专心来忆念这个佛号。这件事情是很困难的,非常的困难,这件事情是深深的违背我们过去的习气。我们这一念的心,「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从本性来说,我们每一个人这一念心都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离一切相。但是我们无量劫在生死中打滚,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这种业力的熏习,就构成各式各样的烦恼。拢总来说,我们每一个人的烦恼,都是爱着世间的五欲乐,爱着财色名食睡,这个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境界。我们有时候坐下来,凭良心讲,内心当中的等流性,我们要放纵自己的心情,就是这种境界,爱着财色名食睡。但是我们要转变,要把这种思想转变,就是「发菩提心」,我们开始要厌弃三界的生死,追求无上菩提,这就是要转变的。

这个转变,印祖讲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你刚开始在对治那个烦恼的等流性,你一定要有一个钢骨。所以修行人的个性,藕断丝连的个性是没办法修行的!藕断丝连是一个好人,你在世间能够做好人,但是你面对烦恼的时候,你就是跟烦恼,想要断他,但是又不忍心断,这样子你一辈子修没办法成就。你看看祖师大德的传记,看蕅益大师、印光大师、尊者阿迦曼传、密勒日巴尊者传,每一个祖师修行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每一个祖师都是有钢骨的,面对烦恼的时候,就是这种境界,「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烦恼不能断,要他断」。我们一定要训练这一念心要有一个决断力,就是精进。意思是说——意断恶修善,勇悍为性。什么叫精进呢?当然每天拜很多佛也是精进。但是根本来说,你面对烦恼的时候能够「勇悍为性」,若妄念一起,当下就要叫它消灭,这个就是精进。你那个意志力,一点都不能动摇的,一点都没有任何人情夹杂在内心里面,这是一个钢骨,这是一个原则。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怎么能成就这样子呢,印祖就讲出一个办法。

「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主要的要能够成就这个钢骨,印光大师说「死」字,印光大师的佛堂,他把一个佛像旁边安一个「死」字。把这个死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这是譬喻把「死」这件事情,经常的放在眼前,提醒自己。

这个死字是怎么观呢,下面就详细说明。

「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

这个就是一种智慧,天台宗五停心「多痴众生因缘观」,多痴,什么叫做痴呢?简单说就是无明,不能照见诸法的真谛跟俗谛的一种愚昧。要以佛法说,你是一个博士,但是你不了解因缘法,你是一个痴人。乃至于我们一个学佛人,我们要是正念不现前,一天过一天,特别我们要是出家久一点,业障也淡泊了,烦恼也不是很强烈,一天过一天,感觉到好像是风平浪静,贪烦恼也不活动,瞋烦恼也不活动,但这个是什么境界呢,痴烦恼的相应。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没有作因缘观,就是我们这一念的寂静心当中是怎么回事,我们不知道。佛陀在《阿含经》告诉阿难尊者说:阿难你看,你看那个大梵天王,当然大梵天王不是一个,有很多的大梵天王。大梵天王有时候入定,有时候出定,他是初禅。祂说那个大梵天王他入定的时候,他那一念寂静的心当中,他感觉什么事都没有,风平浪静。但是以佛的眼睛来看这件事情,他那一念的寂静心当中,积集了无量无边的烦恼跟罪业在里面。所以我们就是要作因缘观,观察过去、观察现在、观察未来。

佛法讲因缘是讲三世,就是我们先观察过去,我们往过去的生命去观察,怎么样观察呢,「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我们过去有很多的生命,在人间得果报、在天上得果报,有种种的果报。每一期的果报当然都造很多业,这个业是怎么回事呢?「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大部分都是造恶业,而且业是无量无边。就是现在我们这一念心,当然我们这一念心有八识,我们这一念心,它不但是不断的生起作用,也蕴藏我们过去的很多业力。我们这一念心,感觉到现在好像什么事也没有,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但是其实不同!我们要入这个因缘观,哎呀!不得了!「所作恶业,无量无边」,我们这一念心聚集了过去生中所含摄的五逆十恶,种种的罪业在里面。这些罪业有多少呢,讲一个譬喻,「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当然业是没有形相的,但是「假设」,假设这个业就像抚尺一样,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假设把我们每一个人过去的恶业累积起来,十方的虚空不能容受。这件事情是这样的,就是我们这一念风平浪静的心中,它积集了无量无边的罪业在里面,我们要知道这件事,很多的罪业我们都还没得果报,这是对望过去。

再看现在我们现在是怎么回事呢。

「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

今生的因缘不错,过去生当中,我们有五戒、十善的善业,在三宝当中也栽培了善根。所以在整个修道当中,有两种殊胜因缘:

第一个、今得人身。在六道当中要能够成就解脱,转凡成圣,你一定是在「人身」是最好的,因为这个人的果报,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意根,念力特别强。三恶道太苦恼了,心力不能集中;诸天的五欲乐太快乐了,他心力也不能集中。只有人的果报,他是苦乐参半,我们这一念心的念力强。

其次「又闻佛法」。你的念力强,又有佛法住世。你出生的时候,最好是在正法时代,佛陀住世,见到佛陀为你说法,最好!或者是像法,但起码要末法,就是你出世的时候佛陀灭度,阿罗汉圣人也灭度,但起码还有比丘、比丘尼,穿着出家衣服的僧宝,他能够弘传佛陀的教法,使令我们觉悟诸法的真理,这个也是很重要。

《瑜伽师地论》上说,成就圣道的两种因缘:第一个、善得人身;第二个、生于圣处。这个殊胜的处所,就是要有佛法住世。现在呢,我们看看现在的因缘是不错,又得到了人身,佛法正法过去了,像法过去了,至少语言文字还流传下来,整个修行的理论方法,明明白白的都纪录在经典里面,这件事情还是有希望,「苦集灭道」,这个「道」路还是很清楚,很清楚一条路的。我们看看现在因缘的确是值得把握!

再看看未来,过去、现在、未来,未来是什么因缘呢?

「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假设我们不把握今生的生命来好好的念佛,求生西方,以后会有什么境界呢?这以下就说明了。我们前面说过,我们这一念,人类的这一念心,苦集灭道,积集无量无边的「集」谛,这个「集」就是烦恼跟罪业,「集」就是有招感性,有招感三恶道果报的特性,所以说我们要想,我今生要不解脱,这个事情就有很大的问题了。你看: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这个罪业它在我们心中,只要我们哪一生当中,临命终的时候,起烦恼来滋润它,它马上就得果报了,就到地狱去得果报了。这以下印祖讲出有四种地狱,前面两种地狱是跟火、跟热有关,后面两种地狱是跟刀割有关,这个地狱的现状,在 《地藏经》、在《菩提道次第广论》讲的很详细。我把它们两个的内容简单的说明。

第一个、镬汤地狱

先讲第一个、镬汤地狱。镬汤地狱是怎么回事呢,就是有地狱的狱卒,他拿一个大锅子,然后里面放很多油,还用火去烧锅子,油烧的很滚烫。滚烫以后,我们地狱的罪人,狱卒就拿叉子叉到我们的身体,就把这个身体丢到油锅里面去煮,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个肉跟油锅一接触,就破裂,最后就剩下一堆白骨,就是死亡。死亡以后,狱卒就把这个白骨挑起来丢到地上,丢到地上以后,春风吹又生,一阵凉风吹过来,这个白骨由于过去的业力,它又长出来肉,这个时候我们又醒过来,醒过来呢,狱卒又拿叉子刺这个身体,又丢到油锅里面去,重复的万死万生这种境界。宗喀巴大师说,这个地狱的众生,在这一期生命当中,只有在那一阵凉风吹过来的时候,有少许的快乐,其它都是在一个极大的痛苦当中,这个就是镬汤地狱。

第二个、 炉炭地狱。

所以众生业力的无边,果报也各式各样。这个果报,前面是油锅炸;这个果报呢,它是先把这个炉炭烧红,烧红以后,他就把这个人抓起来丢到炉炭上,直接跟炉炭接触。当然也是血肉爆裂,然后就起火燃烧,最后剩一堆白骨。狱卒也是拿叉子把这个白骨拿起来,又丢到地上。那么也是春风吹又生,这个时候又长出肉,又醒过来,醒过来以后,狱卒又把你抓住,又丢到炉炭上去。这一期生命当中,就是重复的受苦,其它什么事都没事干,就是这样子,一次一次的生死、死生,就是这种境界!这是属于火烧地狱有关的。

宗喀巴大师他讲完这个火烧地狱,他说:你可以试试看,你拿手去碰那个烧红的锅子,你一碰你就觉得很痛,这个自然反应就很痛,但是那只是一剎那的痛,这个地狱呢,经几多劫,你可以想想这件事情相当严重的。所以为什么祖师大德修行特别的精进,就是他有智慧,他知道这件事情不解决,以后问题很大的。这个「生死事大」!就是说这件事情我要不解决,我这一念心无量无边的罪业一发动起来,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这是讲火烧地狱的境界。

第三个、剑树地狱

其次、 剑树。这个剑树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这个地狱的众生,他过去的业力,他就发现他在山上得果报。得果报呢,这个山上很多树,这个树风一吹,树叶掉下来,这个树叶就像刀剑一样,刺到他的身体。身体刺一刀,头上刺一刀,脚上刺一刀,如是的辗转,就把他给刺死。刺死以后,也是一样,春风吹又生。生了以后醒过来,好像什么事没有,但是,还是一样重复的身体辗转的被刺,乃至于死亡,这个是剑树地狱的境界。

第四个、刀山地狱

他这个地狱众生是化生的,他没有胎,他就是忽然间本无今有。你这一期生命结束,突然间你就在这个刀山里面产生一个生命体,一个五蕴了。这个刀山的五蕴的果报,那个色心,他一出现的时候,就发现旁边很多人,跟他一样都是刀山。刀山当中很多的虎狼狮子在追,追你就恐怖,就跑,就跑到刀山去,你的身体被刀山杀伤,乃至于死亡。死亡,也是一样春风吹又生。地狱的众生,他那一期生命,他所发现的生命,就是生活在那个空间,重复的生,重复的死;重复的死,重复的生。这样子经过多久呢?经过几多劫,经过几多劫。

在《宗镜录》上讲到一件事,永明延寿大师说:有一个四禅的人。在经论上说他入了四禅以后,他这一念心明静而住。明静而住,他突然起一个念头说,我应该看看我过去生命是什么境界,当然他四禅了,他这一念心一作意,他就看到过去的生命。过去在人得果报,在天得果报,他一直往前看。突然间看到有一生到地狱去了,这个境界就是「镬汤、炉炭、剑树、刀山」。他看到他过去在地狱受的苦,吓的毛细孔出血,这种境界。我们要是惊吓,我们吓的毛细孔出冷汗,这很严重了。但是《宗镜录》上说,这个修禅定的人,在禅定当中看到过去地狱的果报,他吓的毛细孔出血,这种境界!所以生死这件事情是很严重的。因为我们这一念心当中,宗喀巴大师说:已作地狱业,云何安稳住?

他说你尽量懈怠,修行是很苦没错。但是你想一想,你这一念心很多问题、很多危机,储存在你的心中,已作地狱业,云何安稳住?你敢这样子安稳住,好不容易得到一个人身,你今生有机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把这个三界的生死解决的,但是你这样子空过,你看看!这件事很严重的!已作地狱业,云何安稳住?不应该安稳住的,这个是我们观察,我们有可能到地狱去的一种境界。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纵出地狱,复堕饿鬼」。

好不容易把这个地狱的罪业给消灭,消灭以后,第二个重的罪业又得果报了,得什么果报呢?得一个饿鬼道的果报,饿鬼道是什么果报呢?

「腹大如海,咽细如针」,这个是他的身相,这个饿鬼道过去悭贪的业力,就是腹部很大,肚子凸出来,喉咙像针一样的细,这个是讲身形。他内心的感受是怎么回事呢?

「长劫饥虚,喉中火然」。他得不到饮食,所以饥渴虚弱,他也得不到水,所以喉中火然,这个喉咙就像火一样,长时间燃烧。

我过去曾经有断食的经验,有过一天、三天乃至于七天,最多的是七天,毕竟我们有时候以种种的苦行为助道,来训练自己的意志力。这个七天的断食,第一天过去了,第二天也过去了,到第三天的时候,你那个饥饿的境界就不得了!它累积。所以我们有时候饭都吃的饱饱的,好像思惟苦谛,我们对身心的苦,一点感觉都没有,但是因缘所生法,你这个饮食的因缘一结束以后,你的心就会变化,那个苦的感受就会出现,就是「长劫饥虚,喉中火然」。

我过去读这个「度日如年」,没什么感觉,但是你要能够断食几天以后,你会发觉这一天是很难过的,好像这个时间,一秒钟要过去都很难,是这种境界。但是我有时候想,我就断食七天,饿鬼道几劫的时间没有吃饭、没有喝水。尤其是这个水,我们没有吃饭,能够维持很久;这个水,你要三十六个小时不喝水,你身体就受不了,我就断过三十六小时的水。你断过三十六个小时都不喝水,你的喉咙马上肿起来,就像有一颗小球塞住喉咙一样,而且是发红的,就有点这种境界,「喉中火然」,你感觉到好像有什么东西在烧你的喉咙,三十六个小时,一天半就这种境界了。所以我们要能够断食几天,你要来放大蒙山,你内心会很认真,你知道这个饿鬼道是个苦恼的境界,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他业力的支持,他不死亡,他五蕴的果报「色受想行识」,有他强大的悭贪业力在支持他不死。但是他那个饥饿是累积的,他今天没吃饭,明天又没吃饭;今天没喝水,明天也没喝水,这种需求饮食的心是不断增加的。

所以我过去在福严佛学院,有同学要跟我学蒙山,我规定他们:你先断食一天,我再教你蒙山。因为你断食一天以后,你学蒙山的心情就不同,你会对这个饿鬼道众生起大悲心,你会很认真。这当然是我们思惟自己,我们过去有无量的罪业,我今生不了生死,这个罪业会引导我到饿鬼道得果报。饿鬼道是什么境界呢?「长劫饥虚,喉中火然,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不要说吃到这个浆水,连这个水的名称都听不到,难得暂时之饱,的确是苦恼的境界。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厨」。

饿鬼道的罪业,经过几劫以后消失掉了。消失掉以后,第三个重的罪业,就使令我们在畜生道得果报。畜生道呢,「供人骑乘」,就是被人家骑过来、骑过去的,生命当中一点都没有自由,主人要到哪里,你就跟着到哪里,这还好一点;再差一点呢,「充人庖厨」,这个庖即是厨,就是把它宰割,把它煮来吃了。我们现在在杀畜生,有时候是很残忍的,那个吃法为了贪图口欲,有时候是活生生的拿来煎的,不是先把它杀死的,所以这个也是很严重,现在畜生的罪比过去的罪重。这是讲畜生道,得不到自由,而且有杀身之祸,这个是畜生道。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

好不容易,次第的把三恶道的罪业都消失了。消失以后,好不容易我们在过去的那一生当中,有栽培一个五戒、十善的业力,它起现行了,做人。但是愚痴无知,到三恶道去不但是受苦,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你在三恶道当中,你不能够遇到三宝。不遇到三宝,在佛法来说,这件事情是很严重的,就是愚痴无知,你不会有智慧,这个智慧不会自己生出来的,不是说你受苦就能够出生智慧,没有这回事情。

出生智慧有三种因缘: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要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才能够生起智慧。所以你在三恶道当中,你受大那么的苦,结果白白受苦了。譬如说我们修行也是很苦,三点半起床,但是就不同,我们这种苦,它在苦当中不断的忏除罪障,积集资粮,福德资粮、智能资粮,那个功德力不断增胜。这个吃苦是能够了苦,这种苦是能够了苦,这个有代价的。但是在三恶道的苦,白白受大的苦。结果出来以后,智慧不但不增长,长时间离开三宝,所以从畜生道出来的人,看起来就是特别愚痴,你跟他讲因果,他不相信,第六意识特别暗钝。因为他长时间受苦,使令第六意识特别暗钝。

所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你要他造恶业,他很自然、他很习惯;你要他修一点善法,他感到很勉强。桎梏,桎者手铐,梏者脚镣,扣住手跟扣住脚的,你要他布施、持戒,要他来道场里面拜拜佛,他好像是要他的命一样,很困难、很困难的。因为他在长时间没有跟佛法栽培善根,离开佛法太远了。所以说这种情况再相续下去,「不数十年,又复堕落」!糟糕,得到人身以后,他又去造业;造业以后,又到三恶道去了。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经尘点劫,轮回六道,虽欲出离,末由也已!」

这个生命就是这样子的,得一个人身,人身当中呢,愚痴。这个人身,世间人就是:我要我今生得到最高的享受,什么事都能干,他也不看看过去,也不看未来的,及时行乐就好。及时行乐的思想,使令他今生为了自己得到很大快乐,就造很大罪业。得到罪业以后,就到三恶道去了。这就像轮子轮胎一样,就是这样子不断的轮回。想要出离,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个因缘就是这样。因为你没有创造一个出离的因缘,没有这种因缘,当然没有这种事情出现。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所以印祖告诉我们,「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这个智慧,你这一念心要好好运用它,就是我们当然主要是念佛,念完佛以后,你想一想「多痴众生因缘观」,想想过去所造的罪业,都蕴藏在我这一念的第八识的心中。这个罪业它是怎么样呢?集者,招感性也,就是一个定时炸弹,在我们这一念心。已作地狱业,云何安稳住?我这一念心随时发动出来,不得了!到地狱去、到饿鬼去、到畜生道去了。你这样子想一想,你就会下定决心,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你会下定决心,今生要了生死,你会精进,因为这件事情不处理是很严重的!这个地方是蕅益大师讲的痛念生死的苦,发菩提心。当然这个要重复的思惟,你思惟的越多次,印象越深刻。

我们修行人眼光放远一点,把生命看远一点,我们不是今生有生命的,我们过去有生命、现在有生命、未来有生命,你不是你今生没事就好, 你下辈子怎么办呢?这件事情谁能帮我们处理呢?你自己要处理的,所以这件事情我们想一想,这件事情的确是生死事大,你自然就能够勇猛精进,发起菩提心。这是讲思惟苦谛的一个办法。

我们再看第二段。丁二、痛念无常。前面的是对于三界的生死果报的一种思惟,这个是就着今生生命的一种思惟,就是我们应该精进,我们也确认:已作地狱业,云何安稳住?应该要精进。应该什么时候才精进呢?这件事情就是要靠「无常」来思惟,我们先把印祖的开示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丁二、痛念无常

【光阴迅速,时序更迁;剎那剎那,一念不住。此殆造物出广长舌,普为尔我一切众生,说人命无常,荣华不久,急寻归路,免受沉沦之无上妙法耳!】—  示某比丘尼  —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这段印祖的文不多,但是义理非常的深远,我们分两段。第一段是表现出「无常」的相状。

「光阴迅速,时序更迁;剎那剎那,一念不住」。

这个无常相,它有粗的相状跟细的相状,先看粗的相状。我们看我们这一期生命「光阴迅速」,时间不是停止下来的,它是怎么情况呢,很迅速的流动,像水一样,「时序更迁」这个时间,序就是顺着前后的次序,不断的更动,不断的迁流,就是一天一天的过去,时间过去就永远不再回来,你过了一天,「是日已过, 命亦随减」 ,你过去五戒、十善的业力所支持的果报就少一天,你能够利用的时间就少一天了,而这一天永远不再回来,你再大的财富都买不回来。「时序更迁」,这一天过去,永远过去了,这是一种粗的相状。

「剎那剎那,一念不住」。

这是更微细,我们这个念头也是剎那剎那的,剎那生、剎那灭;剎那灭,剎那生,这是看到一种更微细的生灭,这种生灭的迁流相。从这个粗跟细的观察,我们做出一个总结。

「此殆造物出广长舌,普为尔我一切众生,说人命无常,荣华不久,急寻归路,免受沉沦之无上妙法耳!」我们观察我们这一期的生命,一天一天的消失,观察我们就在这一剎那当中,一念一念的消失,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因果的法则,它在为我们出广长舌。这「广长舌」是表示这个人生生世世不打妄语,表示说这是一种真实不虚的相状,真实不虚叫广长舌。什么事情真实不虚呢?普为尔我一切的颠倒众生说:众生,你要知道,人命无常,我们生命不是经常不变的,剎那剎那在改变。荣华不久,没错!你现在有福报,身体健康,心情愉快,财富、眷属、声名都有,但是荣华不久,这件事情不是恒常这样子的,是可破坏的。那怎么办呢?

「急寻归路,免受沉沦」

你要赶快利用这个短暂的人生,你不要在这个虚幻的可乐果报当中有所住,浪费你的生命,你要利用这个短暂的生命,找一个归路,找一个你的归依处,哪一个地方是我们的归依处?你想一想下辈子要去哪里?这件事情要解决,不要再去受三恶道的沉沦了。过去已经受了,我们过去在地狱、饿鬼、畜生受了就算了,过去也是愚痴嘛,也搞不清楚东西南北嘛,现在把经典一打开一看,哎呀!这个人生是这样子,觉悟了以后,我们不要再重受了,就是「急寻归路,免受沉沦」。

关于这个「人命无常,荣华不久」,我们作一个补充说明,看附表第二。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附表第二、无常观是「念死无常」,这是在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提出来的。就是说这个无常相有粗、有细,但是细的相状念念迁流,我们凡夫的心粗,所观境太细不容易相应,但是你从「念死无常」容易相应,宗喀巴大师要我们修无常观,分三个次第:

第一个「思惟今生决定要死」

你告诉你自己:某某人!你要知道一件事实, 今生决定要死, 死亡这件事情是迟早要到来的,任何的富贵、权势、禅定、神通,都不能够避免死亡的到来。这是你告诉你第一件事。这以下讲出一个偈颂。

无上诸世尊,独觉声闻众,

尚舍无常身,何况于凡夫。

—《无常经》—

我们思惟佛陀是万德庄严,是至尊无上,无上的尊贵,乃至于独觉声闻,这三乘的圣人,都已经成就了无漏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但是他们在人间所得到的那一期的生命,尚舍无常身,他们都还要显现死亡的相状,就是有生就一定有死,除非你无生,圣人都要面对死亡,何况是我凡夫呢?我们凡夫是这样子的,我们凡夫的心情。

我们凡夫的眼光,就是会为今生做很多的准备,我今天从学校毕业干什么呢?去工作;为什么要工作呢,赚钱;为什么要赚钱呢,享乐,要得到美妙的妻子,有房子住,所有的五欲, 我都必须要具足。我们人的一生, 就是做了很多准备。但是有一件事情他不准备,什么事情呢?就是死亡!我们从来不准备,几乎每一个人知道自己得到绝症以后,都非常惊吓。

死亡,你为什么会惊吓呢?其实你受生的时候,你就应该要知道这件事情要出现的, 我们为什么会惊吓呢?因为我们没有心里准备!完全不知道会有这件事情出现。但是你不知道,并不表示这件事不会出现,这个因缘法它不讲人情的,你不知道是一回事,时间到了,它就是要出现的,所以我们应该要为死亡先做准备,你多一分准备,你那个时候多一分的安全。所以知道人生是这么一回事,有生必有死,今生决定要死,先告诉你第一个观念,先把这个「决定要死」这件事情,不可避免的真相,自己先建立出一个观念出来。

第二个「思惟死无定期」

那么说要死,是什么时候死呢?没有一个决定日期,有人说棺材是装死人,不是装老人,不一定老了才死,有些人,生没有经过老就死了,年轻就死了。这个意思,死亡它是随时会到来的,我们看这个偈颂。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出矅经》—

我们每天晚上就是这样念,今天过去了,表示什么呢?我过去的五戒、十善的业力,所支持的这一期生命减少了,我能够利用的时间就少一天。讲一个譬喻,「如少水鱼,斯有何乐?」这个鱼牠在鱼缸里面,牠的水本来已经很少了,今天又被人家拿走了一碗,水又减少,总有一天把这个水拿走,鱼就死掉,鱼看到今天水又减少一碗,牠内心也是恐怖。

我看律航老法师,律航老法师他是广化老和尚的剃度恩师,他念佛很有成就。他是中年出家,他是一个将军出家。他出家以后,来到僧团已经晚年了,可以说中晚年。他晚年出家以后,他自己的传记上说,他每次作晚课念到「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每天都痛哭流涕,自己时间不多,真正要赶路了,这太阳快下山了,这件事情能够掌握的时间不多了,他说每天都痛哭流涕,他就是有这种感觉,「死无定期」,随时会到来的。

第三「思惟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

我们今生花了很多精神体力做很多事情。我去工作;工作以后干什么呢?赚钱;赚钱以后,买一栋房子,招感了很多眷属,娶了太太,也生了子女,在社会上拥有很高的地位,人家看到你,就尊称一声董事长、总经理。有很大的威力,我讲一句话算数的。但是呢「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你花多精神体力,在这个地方造作,结果你死亡的时候,「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一切眷属悉皆舍离,一切珍宝不复相随」,根本对你一点都没有帮助。只有你在佛法当中,你所栽培的这种忏除罪障、积集资粮的功德,能够帮助你。所以你应该要知道,你的生命体当中,那一个是你真正的归依处,哪一个是你的朋友,哪些不是你的朋友,哪些是你能够真实受用的,要弄清楚!我们看下面的偈颂。

孑然此一身,生时骨肉连,

死后各分散,更何况他亲。

—《入行论》—

这个「孑」就是单独,我们这个生命体,就是依止这个果报身,这个果报的身体,是我们的生命依止处,我们依止他能够行、住、坐、卧。我们在生的时候呢,由于这个业力,使令我们骨肉连结在一起,四大不分离;但是死亡以后,这个四大就分散了。我们想一件事,我们最可爱的果报就是正报,其实我们对依报是很爱着,但是比不上我们的身体。我们身体用针刺一下,我们觉得很痛苦,我们最爱着的是我们的正报。但是你看临命终的时候, 我们正报都保不住了, 更何况是其它的眷属、其它的珍宝。这个意思就是说,要赶快放下一切,专心修行。从前面死亡一定要到来,而且是随时到来,这个时候我们知道赶快要忏除罪障、积集资粮。而这些所谓的资粮,哪些是真实不可破坏的,哪些是可破坏的,你一定要抉择清楚。所以这个智慧就是抉择,要抉择。

昂旺朗吉仁波切, 他作一个结要, 把前面的三个观念合起来,他说:

死仇决定终须到,

容或今日便降临,

死时世事均当舍,

速修妙法求加持。

—昂旺朗吉仁波切—

我们思惟,我在打坐的时候思惟死仇,死亡这个仇敌, 它总有一天要找到我的, 这件事情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你只要在三界里面有一个「生」,生就会老死忧悲苦恼,就有死亡, 所以说是 「终须到」 。是什么时候到呢?「容或今日便降临」,可能今天就要死,仁波切说容或今日便要死,说可能没错!可能不是你今天要死,但是你要思惟你今天就要死,为什么?因为你思惟今天就要死,对你有很大帮助,你这样子思惟,对你有很大帮助。所以你就假设我可能今天晚上就要死了,我所剩的时间不多。

死亡是什么境界呢?「死时世事均当舍」。我现在在这个地方念佛,打很多妄想,这件事没做,那件事没做。但是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很重要吗,「死时世事均当舍」,这件事情都带不走,万般带不去。那怎么办呢?「速修妙法求加持」。要赶快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归依这句佛号,我临命终就靠这句佛号远离三界,往生极乐世界,这个佛号是我的归依处,是真正的归依处,只有这句佛号,在临命终的时候,它不会弃舍我。它不会弃舍我,所以你这个时候紧紧的抓住这句佛号,真正的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速修妙法求加持」,赶快找一个归依处。当然这样子你一思惟,你的内心的感觉就不同,你念佛的力量也不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这个就是一种无常观,念死无常观。

丙二、欣求极乐。前面是对娑婆世界的一种思惟,我们透过前面的思惟苦谛、念死无常,我们内心会有一种智慧生起来,知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这个时候我们内心会改变,喔!原来佛陀讲这个苦谛「此是苦汝应知」,这件事情是真实的,这个三界就像火宅的一样,不能再住下去,决定不能住下去,下辈子不能在人间得果报了。怎么办呢?我们这一念心,我们的生命体要依托谁呢?三界不是我们依止处,那里才是我们依止处呢?我们要抉择一下,找一个未来的房子。「欣求极乐」。阿弥陀佛提供一个地方让我们去,这个地方是一个安乐处,我们把印祖的开示先念一遍,请合掌。

丙二、欣求极乐

【世间所有,若根身,若世界,皆由众生生灭心中,同业别业所感,皆有成坏,皆不久长。身则有生老病死;界则有成住坏空。所谓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者,此也。以因既是生灭,果亦不能不生灭也。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彻证自心本具之佛性,随心所现不思议称性庄严之世界,故其乐无有穷尽之时期。譬如虚空,宽廓广大,包含一切,森罗万象。世界虽数数成,数数坏,而虚空毕竟无所增减。汝以世间之乐,难极乐之乐,极乐之乐,汝未能见。虚空汝虽未能全见,当天地之间之虚空,汝曾见过改变否?须知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故佛令人念佛求生西方,以仗阿弥陀佛之大慈悲愿力, 亦得受用此不生不灭之乐。以根身则莲华化生,无生老病死之苦;世界则称性功德所现,无成住坏空之变。虽圣人亦有所不知,况以世间生灭之法疑之乎?】—  复冯不疚书  —

好,我们来看这段的开示,分成三段:

第一段是把娑婆世界的果报,跟极乐世界的果报, 做一个比较, 先看娑婆世界的因果。

(一) 娑婆世界的因果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世间所有」,娑婆世界一切的所有。「若根身,若世界,皆由众生生灭心中,同业别业所感,皆有成坏,皆不久长。」我们的果报有正报跟依报,正报就是我们的这一个根身,眼耳鼻舌身意的这个根身,依报就是我们所依止的国土,这叫依报。不管是正报、依报,是怎么有呢?「皆由众生生灭心中,同业别业所感」,是我们过去的第六意识的心中,过去可能是造了善业,也可能是造了恶业,这第六意识一活动的时候,动即是业,不管是善业、恶业一造作过去,前一剎那灭,下一剎那就变成第八识的种子,被第八识统统保存下来。保存下来了以后,因缘成熟了就出现,或者是同业,或者是别业。这个「同业」就是一种共同的业力,我们在人间得果报,我们同时看到大家住在同一个地球,乃至于有同样的山河大地,大家同样住在台湾,或者住在南投县等等,我们共同所拥有的环境,这个是过去的共业。别业就是各别的业力,在这个共业当中,有各人的差别,你有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你的身体跟我的身体不同,乃至于你拥有你的眷属也不同,你的房子住起来也不同,这是别业。但是这种都是有成坏的,皆不久住,因为我们过去在造业的时候,依止生灭心,这个业是有生灭性,所以得果报也是有生灭性,不管是善业、不管是恶业都是有生灭性。

「身则有生老病死;界则有成住坏空。所谓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者,此也。」我们正报的身体有生、有老、有病、有死,这个是十二因缘的,正常。除非你不受生,你一受生就是老病死,这世界有成住坏空,所以说是「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者也」。这个地方是从无常的角度,来说明这个苦谛,有坏苦,无常故苦,乐极生悲。古人曾经讲一个比喻,这个坏苦不容易了解。我们对苦苦,地狱、饿鬼、畜生,一思惟就有感觉出来,这个苦苦是怎么回事。

但是坏苦不容易了解,我们现在明明受快乐,怎么说这个快乐是苦呢?我们不了解。怎么了解呢?有一个比喻说:有一艘船在大海当中,以快速来行驶,那么这个船当中,大家很快乐,又是唱歌,又跳舞,又喝酒,又吃肉,在这个船上大家很快乐!但是开船的人睡着了,跟这个无明相应了。睡着以后,他这个船快速的要去撞到石头,已经是一天一天的去趋近这个石头,一撞了以后,大家就是掉到河里面,都死掉了,但是它还没有撞到,大家也无所谓,就是这样你也唱歌,我也唱歌,大家很快乐,这个就是坏苦。就是说,这个快乐的本质,蕴藏着痛苦的本质在里面。

道家讲一句话: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也是有他的智慧,他能够看出福报里面含藏的罪业,他能够看出这一点。曾文正公他告诉他的所有兄弟,他的兄弟大部分都是做大官,他说:我们在朝廷做官,荣华富贵,但是要战战兢兢,小心一点!我看到历史,古来的帝王、大臣,得到善终的很少,得到好死的很少,那种富贵的境界,大部分都隐藏了很大的灾祸。

所以佛陀也说,这个世间的富贵,「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世间的五欲乐是怎么回事?譬如一个甜美的食物,你吃起来非常甜美,感到一种快乐的感受,但是夹杂毒药,你可能刚开始的时候不觉得,但是这个毒药累积,一天一天累积,到一个程度的时候,它一发动起来,就使令你身体很苦恼。就比喻我们今天要去受乐世间的五欲,这个杂染业力所变现的五欲,你在快乐当中,你已经念念的在堕落,在创造一个地狱、饿鬼、畜生的果报。所以这个地方讲「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者也」。

为什么呢?「以因既是生灭,果报亦不能不生灭也。」因为我们在造这个世间善法的时候,是有漏善,都夹杂烦恼,所以这个果报显现出来,它会使令你堕落,这个果报会使令我们堕落,这个生灭就是有杂染性。我们想一件事,我们今天看到珍宝,看到财色名食睡,都是可乐果报,我们看到以后会起贪烦恼,乃至于失掉以后,会起瞋烦恼,就表示这个果报本身有问题。我们待会会介绍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果报,你一接触是有清净的力量,这不同。我们娑婆世界的五欲乐,你一接触以后,它会使令你自然皆生贪瞋痴的烦恼,为什么?因为你过去在造这个业力的时候,是有烦恼夹杂在里面,所以出现的果报就是有问题,「以因既是生灭」,果报也不能不生灭也。我们娑婆世界的境界是这样子,就是果报本身蕴藏着这个危机。

(二)、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我们再看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彻证自心本具之佛性,随心所现不思议称性庄严之世界,故其乐无有穷尽之时期。」 这个地方要注意!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极乐世界当归依处呢?他说明了一个理由,从因地来说,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祂已经彻证自心本具的佛性。换句话说,佛陀无量劫来的六波罗蜜,当然主要是般若波罗蜜,夹带前面的五度的眷属,把过去的无明烦恼完全破坏, 清净法身完全显现出来, 佛陀在自受用清净法身 「常乐我净」的功德的时候,祂那个大悲心,看到我们三界的众生苦恼,修行也不得力,怎么办呢?就以祂的愿力创造出一个极乐世界。创造极乐世界以后,祂又有一个很重要的愿,第十八愿。所以智者大师把四十八愿分成两类, 前面的四十七愿是成就一个清净国土的正报、依报,这个第十八愿是方便接引。祂开出一个往生的条件: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它开出一个往生的条件,临终忆念我的佛号十念这种标准,这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所以说「随心所现不思议称性庄严之世界」,弥陀的大悲心。所以说这个极乐世界是一个果地教,我们往生,不是我们自己去创造这个国土,而是阿弥陀佛创造以后,祂来到我们这个世界,我们念佛跟弥陀感应道交,祂把我们带到那个地方去了,而那个国土是已经成就,所以它的快乐是没有穷尽的时候。这个地方我们待会再说明。

下面讲出一个比喻,「譬如虚空,宽廓广大,包含一切,森罗万象。」虚空非常的广大,包容一切,虚空当中的世界是「数数成、数数坏」,但是「虚空」它毕竟「无所增减」。这个虚空就比喻极乐世界,比喻这个世界的快乐,是不可破坏的。

这个是把娑婆世界的快乐跟极乐世界,以无常的观念来作一个比较。娑婆世界是可破坏的, 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无有穷尽。除非你不往生,你往生极乐世界,保证「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乃至于在一期生命当中,你得到一个正式的果报,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决定足够让你成佛!所以这个地方,快乐没有穷尽,也是很重要的。

譬如说,我们学佛以后会有智慧能够抉择结果,这个生命体有三恶道我们不想去;人天很快乐;转轮圣王也很快乐,七宝千子;这个天的果报也很快乐, 天的果报一生当中, 没有老没有病,也很快乐。佛陀为什么不劝我们生天呢?就是无常,因为佛陀的意思希望我们得到一个快乐,那个快乐不要破坏才好,不要说你快乐以后,结果消失掉,又掉下来,这个不究竟。佛陀的心情大悲心,希望我们得到快乐以后,是永远快乐。

所以极乐世界它就提供这个环境,快乐没有穷尽的时候,因为阿弥陀佛祂所提供的那个极乐世界,正报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而我们成佛是三大阿僧祇劫,足够足够了。所以这个地方,也是我们为什么抉择极乐世界是我们的归依处, 寿命的无量, 就是一个很大的关键,我们很辛苦的修行,得到这个果报,保证不会失掉,你一得到,一劳永逸,所以这是一个归依处。 我们再看第二段。

第二段是破除疑惑

「汝以世间之乐,难极乐之乐,极乐之乐,汝未能见。虚空汝虽未能全见,当天地之间虚空,汝曾见过改变否?」你说极乐世界也是有为,有为法是生灭相,你用这个世间的有为乐,来难极乐世界之乐,但是虚空哪里会改变呢?这表示极乐世界的快乐,是不会消失的。

第三是结劝。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须知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故佛令人念佛求生西方,以仗阿弥陀佛之大慈悲愿力,亦得受用此不生不灭之乐。」这个地方讲我们往生有两种因缘:

(一)亲因缘

就着亲因缘来说,就是「一切众生皆具佛性」。这个观念蕅益大师也是蛮强调的。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说:「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你要能够了解「他」,就是阿弥陀佛,跟「自」,自己。阿弥陀佛跟我们是同一个佛性、同一个体性,虽然果报是不同,但是从那一念清净心明了性来说,是无差别的。既然我们跟阿弥陀佛同体,当然我们能够受用阿弥陀佛的法身功德。这就是我们能够成就极乐世界功德的亲因缘。换句话说,极乐世界是我们内心本具,这是亲因缘。

(二)、增上缘

什么是增上缘呢?就是你念佛,跟阿弥陀佛的大悲心感应道交, 佛的大悲心, 在临命终的时候加持你、 摄受你到极乐世界,这是一个增上缘。佛的大慈悲愿力是增上缘,我们的自性功德力是亲因缘。这是讲到往生的因缘。

往生以后是什么境界呢?「以根身则莲华化生,无生老病死之苦;世界则称性功德所现,无成住坏空之变。」根身,它不是胎生,是莲华化生,意生身,没有生老病死。这个死是很重要,没有死亡很重要。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是没有死亡的,因为你到那个地方去,你那个有漏的生命,在三大阿僧祇劫,决定能够改变,转成清净法身,决定!因为那个地方有弥陀的说法,有色声香味触法的说法。

「世界则称性功德所现,无成住坏空之变。」它也是寿命无量,这个地方,世界的功德力,古人在解释《阿弥陀经》,他把《阿弥陀经》 的体, 他说极乐世界就是 「常乐我净」 , 为什么呢?极乐世界的寿命是无量无边,恒「常」相续;极乐世界的境界,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都是快乐的;极乐世界是「我」,这个我就是自在,你到那个地方去,你希望你的八功德水温度要什么温度,它能够随心所现;你吃饭的时候,你是希望什么样的饭菜,它也能够随你的意识而有变化,它是完全自在的境界,常乐我净。第三个是特别重要,就是说,极乐世界那种胜妙的五尘,它不但提供你一种快乐的感受,而且它能够使令你「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就是说你在那个地方吃一碗饭洗个澡,喔!你的道业增上、罪障消除。

所以我们要看看《阿弥陀经》你会知道,阿弥陀佛实在是大悲心大慈悲,祂知道我们凡夫,你说我们这一念心「无所住」,谁做的到呢?我们是有所住,这凡夫当然有所住。阿弥陀佛怎么办呢,以毒攻毒,好!你喜欢住在色声香味触法,我就把这个清净的功德,安排在色声香味触法,你在那个地方,你不一定要摄心,你到那个地方去,「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欣赏一下这个宝树,听到这个声音以后,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到极乐世界喝喝八功德水的甘美,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是这种境界。

所以蕅益大师解释,《弥陀要解》,说极乐世界是五尘说法,色声香味触,五尘说法。我们娑婆世界只有一声说法,佛陀不能说把这个「道」放在饭上,只有文以载道。极乐世界,你读过《阿弥陀经要解》你知道,佛陀在说法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会去听;有时候我们心里想要寂静,一个人。但是我想听法怎么办呢,鸟类来为你说法,「白鹤、孔雀、鹦鹉、舍利」,牠来为你说法,这些鸟类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都是阿弥陀佛的法身变化出来,牠们就是阿弥陀佛,这个是种自在境界。所以我们今天在抉择归依处,你不要说「天」很好,天会让你堕落,阿弥陀佛那种快乐的安排,祂能够使令你转凡成圣,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祂把所有清净的功德, 都放在这个色声香味触法里面,你一吃到、一接触,你道业就增进了,是这种境界。所以我们凡夫的心情,的确是觉得很契机。

我看 《尊者阿迦曼传》 , 有一次尊者阿迦曼开示涅盘的功德,他说这个涅盘是不生不灭,离开了生死,离开了一切。有一个比丘就打妄想,他说这个涅盘什么都没有,也没有房子、也没有车子、也没有人,他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涅盘是很枯躁无味的,尊者阿迦曼就喝斥他,说:你这个人根本就没资格修行。当然站在小乘的境界是应该喝斥, 但是我想这个比丘可能是过去有大乘的善根,我们看看大乘的涅盘不是!大乘的涅盘是很有人情味的。你到极乐世界它不是空空洞洞,你也得到一个果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具足五种神通,我今天希望到药师佛那个地方,去听听药师法门;明天我的心情想到弥勒菩萨这个地方,去闻唯识学,你那个神通满你所愿,是这种境界。所以阿弥陀佛,你要想一想真的是感动,阿弥陀佛的慈悲心,祂知道我们凡夫的心情是怎么回事,祂知道,为实施权。所以说我们抉择极乐世界是我们的归依处,这个地方是真的是需要的。

夏莲居老居士他知道净土法门以后,黄念祖就是他的徒弟,他在录音带说,夏莲居老居士遇到净土法门以后,他笑了一天,很高兴,他说:哎呀!有办法了。夏莲居老居士本来是修密宗的,这个自力法门断烦恼是不容易, 夏莲居老居士他得到净土法门以后,他就:哎呀!有办法可以出三界了!他说他笑了整整一天。所以我们这样子看一看, 这个地方的确是归依处,而且去也不难,的确不难,带业往生。后面我们会说到它整个修行的标准。所以印祖说:「虽圣人亦有所不知,况以世间生灭之法疑之乎?」极乐世界,印光大师说:非九界的众生所能够明了,惟佛与佛方能证知。所以极乐世界的功德,我们看《阿弥陀经》流通分,是六方佛流通,蕅益大师说:等觉菩萨没有资格流通净土法门,因为「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等觉菩萨还没有净土,他是一种功德果报。

所以这个净土法门,九界的圣人不能够知道的,哪是我们凡夫能够理解的境界呢?我们只有仰信,佛陀这样子讲,我们就相信了,我们就抉择极乐世界是我们的归依处。

0:00 / 0:00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1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2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3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4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5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6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7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8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9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10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11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12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13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14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15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16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17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18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19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20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21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22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23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24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末法众生净土法门最契机

梦东禅师即莲宗第十二祖彻悟大师。大师早年参禅得悟,...

要想往生须破三疑闯四关

破三疑 一、疑自己业障太重,恐不能往生: 经云:念佛...

正确的助念心态

凡人即将死亡,乃生命中最为微弱时刻,许多临终者面对...

极乐众生如何做到同时去多处佛那里供养

问: 法师讲过,极乐世界一人去供养佛,可以同时到多处...

怎么念佛呢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

印祖为何反对女众出家

问: 弟子在《印光法师文钞》中读到说:至若女人有信心...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念佛法语

1.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截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

慧远大师示现的三个修行特点

慧远大师身上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就是持戒精严,尊...

【注音版】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qi)梵(fn)游化诸国,至广严城,...

【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

佛像的缘起

阿弥陀佛!各位大觉世间的有缘,大家吉祥。 今天想跟大...

人要学会放弃昨日的烦恼

人要学会放弃,放弃昨日的烦恼,在落泪以前转身离去,...

见忍法师谈慈善

不论是不是佛教徒,慈善是不分宗教、不分信仰的。但也...

舍却贪爱,戒除贪欲

有个朋友炒股,股龄也有几年了,在市场上积累的经验和...

【佛教词典】天台九祖

(名数)佛祖统纪于台宗立东土之九祖:第一祖龙树菩萨...

【佛教词典】世俗智

【世俗智】 p0508 瑜伽六十九卷九页云:谓世俗智、或善...

省庵大师论发愿的重要性

净土宗九祖蕅益大师有言: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外境永远没有错

佛教把整个生命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外境,一个是内心。...

净土诸祖师对「信」的阐述

净土法门以仰仗弥陀愿力往生安养为本质内涵,所以深信...

证严法师:学佛

学佛者,最重要是培养慈悲心。若是失去了慈悲心,就失...

最容易的超度法门是念佛

最容易的超度法门是念佛,不论时地,不拣根机,只要念...

【佛学漫画】禅宗三祖僧璨大师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

圣严法师:尽心、尽力、尽可能学习

我常用一句话来勉励志愿者,也勉励自己:「尽心、尽力...

晚年能不能往生,有两个指标

《阿含经》讲三个法门: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圣严法师《自我的肯定、成长、消融》

我在法鼓山的禅修营中,经常强调自我肯定、自我成长,...

了解放逸的源头

现在人总想休息、放松,为什么呢?因为太累了,这其实...

禅要如何去参

王辅益是个非常发心的信士,除了工作以外,只要有空就...

诵经后出现不如意,可以先不诵吗

问: 师父,如果诵经后出现一些不如意的事,是不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