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二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二

迦旃延子造 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二

世第一法。当言欲界系耶。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先已说世第一法体性。及说所以名世第一法。未说在何界系。如人言胜。已说胜事。未知住处。今欲说故。故作此论。或有说者。为止并义者意故。如摩诃僧祇部说。世第一法是欲界系。如犊子部说。是色无色界系。何以故。若地有圣道处。亦有世第一法。如昙摩掘部说。或言三界系。或言不系。或言非不系法。为止如是等并义意故而作此论问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不当言欲界系。应说其所以。不可但以言故。此义便立。答曰。不以欲界道得断诸盖。亦不能制伏缠。亦不能令现前不行。所言断制不行者。谓究竟断制不行。何以故。以欲界中无道能令盖缠究竟断制不行故。问曰。以何等故。欲界中无道能究竟断盖制伏缠耶。答曰。或有说者。欲界中不善根强善根弱。是故无道能断盖制缠。色界善根强。无不善根。是故有道能断盖制缠复有说者。欲界不善根如旧住。善根如客。旧住有势。客则无力。是故无道。色界善根如旧住。无不善。是故有道。复有说者。欲界善不善同一系缚。是故无道。色界善根。欲界不善根。不同系缚。是以色界道。能断欲界盖制缠。复有说者。欲界威仪。无有忌难犹如夫妻。色界威仪。共相敬难犹如母子。复有说者。欲界是破惭愧法。如居士子与旃陀罗子交。色界有惭愧。如王不与旃陀罗交。复有说者。欲界爱结。爱欲界善根。以爱善根故。不能生厌离想。欲界爱不能爱色界善根。以不爱故。能生厌离想。以如是等因缘故。欲界中无道能断盖制缠。色界有道能断盖制缠。或有说者。言断盖者。是究竟断。制伏诸缠不现前行者。是须臾断。如究竟须臾断如是。有缚无缚有影无影有片无片亦如是。复有说者。言断盖者害其根本。言制伏不现前行者。是制伏诸缠。复有说者。言断盖者。拔诸烦恼。制伏不现前行者。是制伏诸缠。问曰。欲界中虽无究竟断盖制缠道。可无须臾断盖制缠道耶。答曰。有。但不可信。何以故。不坚牢。不久住。不相续。不相着。不久住心中不能久伏烦恼得正决定。犹如水上浮萍以小石投之。虽散随合。虾蟆入中。数散数合。有如是等缘故。欲界虽有须臾断道。而不可信。色界断道可信。何以故。牢固久住相续相着。久住心中能制伏烦恼。得正决定。犹如大石投浮萍中散而不合。龙象入中亦散不合。有如是等缘。是故色界道。能拔诸盖制缠害。诸烦恼制伏不行。问曰。若然者如汝所说。世第一法应唯在未至禅。所以者何。断欲界盖制缠对治道。唯在未至禅。余上地则不应有。答曰。对治有二种。一断对治。二过患对治。若依未至禅。断欲界欲。有二种对治道。余上地虽无断对治。有过患对治。尊者瞿沙说曰。六地中尽有断欲界欲二种对治道。所谓断对治。过患对治。何以故依未至禅。断欲界欲。其余诸地而不断者。先已断故。犹如日光于一切时与闇相妨。日初出时已破夜闇。其余日分。虽与闇相违。而不破者。先已破故。亦如六人同一怨家而共议言。随于何处获便害之。犹如有人次持六灯入于闇室。初灯破闇。其余诸灯。虽与闇相违。而不破者。先已破故。如是六地中。尽有断欲界欲二种对治道。乃至广说。复次云何知六地中尽有断欲界欲二种对治耶。若当六地中无断欲界欲二种对治者。行者依上地。得正决定。不应分别欲界。亦不作证。然能分别作证。以是缘故。知六地中尽有断欲界欲二种对治。若以欲界道。能断盖制缠。亦能除欲界结。乃至广说。问曰。世第一法。不能断结。何以言若当以欲界道得断盖制缠。乃至广说。答曰。世第一法。虽不能断结。而此善根妙胜第一。在深远处。宜应与彼地离欲界道同在一处。是故以道证之。问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不能断结耶。答曰。彼善根微小法身未长。虽尔有大威势。以善根微小法身未长。不能断结。有大威势故。不为诸结之所毁坏。如师子子身小未长。不能害狩。有大威势。一切诸狩不能侵害。或有说者。世第一法。是一刹那故不能断结。问曰。苦法忍亦一刹那。何以能断结耶。答曰。彼虽一刹那。后有同性相续故。是以能断。或有说者。彼是方便道。不以方便道能断烦恼。但不以欲界道得断盖制缠。亦不能除欲界结。乃以色界道。得断盖制缠。乃至广说。作义者说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不欲界系耶。或有说者。欲界卑贱。彼善根尊胜。复有说者。欲界薄澹。彼善根美妙。复有说者。欲界散乱。彼善根寂定。复有说者。欲界非修。彼善根修。复有说者。欲界非离欲法。彼善根随顺离欲法。复有说者。若世第一法是欲界系者。有自缘过。云何名自缘过。如苦法忍缘欲界五阴。若世第一法是欲界系者。亦应缘欲界系五阴。若缘欲界系五阴。彼应自缘。若不缘者复违经文如说如苦法忍所缘。彼世第一法亦缘。便有如是自缘之过。作义者说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是色界系。答曰。色界法能与三种道作次第缘。所谓见道修道无学道。余界不能与三道作次第缘。若欲界能与三道作次第缘者。则有世第一法。如三道三地三根。初生法智分。次生比智分。如是等色界种种诸功德。应当广说。以何等故。世第一法。不当言无色界系。答曰。得正决定。先见欲界苦谛苦行。后色无色界俱。问曰。苦谛有四行。何以此中说见苦时。但说苦行。不说无常空无我行耶。答曰。此文应作如是说。得正决定时。先见欲界苦谛。不应言苦行。然不尔者。彼作经者。有何等意。答曰。为现初始次第方便法故。如说苦行。无常空无我行。亦应如苦行说。复有说者。以苦行唯在苦谛中。无常行在三谛中。空无我行在一切法。复有说者。此苦与一切有法相违。能弃生死。犹如小儿。虽有种种美食在前。有人语言。此食是苦。即便舍之。复有说者。一切众生老少愚智。内道外道皆信是苦。复有说者。此苦麁现易以智知。所以者何。佛说苦智。为缘何法。即缘苦法。如智所知觉所觉行所行。根根义缘所缘。应如智说。复有说者。说苦文句。久远所传。古昔诸佛皆说苦行。是以行者先见于苦。问曰。以何等故先见欲界苦。后色无色界俱。答曰。或有说者。欲界苦麁现。在了了易见。是以先见。色无色界苦细不现。不了了难见。是以后见。问曰。若然者色界苦麁。无色界苦细。何以俱见耶。答曰。以定不定故。欲界不定是以先见。色界苦虽麁。与无色界俱同定故。是以俱见。如是定不定。住离欲地住不离欲地。住修地不住修地。说亦如是。复有说者。欲界苦。是行者身生病苦痛。是以先见。色无色界苦。非行者身不生苦痛。是以后见。复有说者。欲界苦近是以先见。色无色界苦远是以后见。如近远。现见不现见俱不俱此身他身亦如是。复有说者。行者成就欲界凡夫性故。是以先见。不成就色无色界凡夫性故。是以后见。复有说者。行者于欲界苦现见故。是以先见。色无色界苦不现见故。是以后见。问曰。若色无色界苦不现见者。行者云何见耶。答曰。现见有二种。一离欲现见。二自身现见。行者于欲界苦。有二种现见。一离欲现见。二自身现见。于色无色界苦。有一种现见。所谓离欲现见。犹如商人有财两担。一自负之。二使人担。于自所负有二种现见。一知物现见。二知轻重现见。于他所担有一种现见。所谓知物现见。复有说者。欲界苦有三种。善不善无记。是以先见。色无色界苦有二种。善无记。是以后见。复有说者。见欲界苦时。断二种结。不善无记。见色无色界苦时。唯断无记。如不善无记。有报无报生一果生二果。无惭无愧相应。无惭无愧不相应。当知亦如是。复有说者。谤言无苦。先从欲界。后色无色界。若信有苦。亦应先从欲界后色无色界。如诽谤生信。无智有智疑决定邪见正见。当知亦如是。若圣道起。先辩欲界事。后色无色界俱。问曰。见道办事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无有差别。或有说者。亦有差别。知聚是见道。断结是办事。复有说者。知智是见道。断智名办事。如是智作证明得作证明解脱道道果。当知亦如是。复有说者。能见缘境界是见道。所作是办事。复有说者。一刹那是见道。后相续者名办事。如一刹那后相续。入数数入。当知亦如是。复有说者。无碍道所作名见道。解脱道所作名办事。如无碍道所作解脱道所作。远恶修善。舍无义得有义。出下贱入胜处。弃爱炽然。离爱安乐。当知亦如是。若得正决定时。先见无色界苦谛苦行。如是世第一法。当言无色界系。乃至广说。问曰。得正决定时。不先见色界苦。不妨世第一法得名色界系。如是得正决定时。不先见无色界苦谛苦行。世第一法。是无色界系有何过耶。答曰。色界中有遍缘知智能缘下地。是故得有世第一法。无色界中无遍缘知智能缘下地。是故无有世第一法。但圣道起先办欲界事。乃至广说。不应言世第一法是无色界系。作义者说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不当言无色界系。或有说者。彼无色界。非因非地非器。以非器等故。是以无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若彼处有观谛善根如煗顶忍者。是处应有世第一法。彼无色中无故无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若有见道处。则有世第一法。无色中无见道故。无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若地有智遍缘一切法。亦有断结对治道。则有世第一法。欲界中。虽有智能缘一切地。而无断结对治道。无色界中。虽有断结对治道。而无智能缘一切地。是故欲界无色界。无世第一法。复有说者。欲界善根不寂静故。无世第一法。无色界道极寂静故。无世第一法。复有说者。欲界善根羸弱故。无世第一法。无色中非其境界故。无世第一法。复次或有说者。入无色定除去色想。乃至广说。问曰。不应言。复次或有说者。若言。复次或有说者。义则不定。应作是说。入无色定除去色想。乃至广说。所以者何。同明一义故。不应如先说无色界苦谛苦行等。应作是说。入无色定除去色想。乃至广说。何以故。此是根本义故。应作是说。而不尔者彼有何义。答曰。言语有二种。一者方便。二者根本。先所说者是方便语。后所说者是根本语。复有说者。先所说者明苦法忍缘欲界法。后所说者明世第一法与苦法忍同一缘。当知无色界不能缘欲界。问曰。除去色想。体性是何。答曰。七地。谓四无色定及三未至。问曰。此处言除去色想。四大犍度。亦说除去色想。如波罗延说偈。

 除去色想  能断欲爱  于内外法
 无不见者

如众义经说偈。

 亦不有有想  亦不无无想
 如是除色想  能断渴爱因

如是等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此处说除去色想者。除下地色想四大犍度。言除去色想者。除有对色。如波罗延众义经所说偈。除去色想者。断缘色爱。或有说者。此处言除去色想者。是四念处四大犍度。言除去色想者。是身念处。如波罗延众义经所说。除去色想者。是法念处。复有说者。此处言除去色想者。是四无色定及三未至四大犍度。言除去色想者。是第四禅。波罗延众义经所说偈。除去色想者。除爱缘色。复有说者。此言除去色想者。此内外道。共除色想法。余三是不共除色想法。

世第一法当言。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问曰。何以作此论。答曰。复为止彼人意言世第一法是欲界系故。复有说者。先已说世第一法体性。已说所以。已说界未说地。今欲说故。复有说者。先虽明世第一法是色界系。色界中有三种地。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地。未说世第一法为在何地。今欲说故。所以者何。色界善根有在一地者。如净解脱等。有在二地者如喜等。今欲说世第一法所在地故。是以作论。世第一法。或有觉有观。乃至广说。云何有觉有观。答曰。若依有觉有观三昧。得世第一法。如未至禅初禅是也。问曰。上言依者有何义耶。答曰。或有说者。共俱生义。是依义。彼世第一法生时。相应定力故。持彼心品使不散乱。是依义也。何以知之。有成文说共俱生义是依义。如说。若依空三昧得正决定。是中即说俱生是依义。如苦法忍与空三昧相应。是共俱生依义。空三昧亦与世第一法相应。是名依义。复有说者。与次第缘义是依义。如增上忍相应三昧。与世第一法作次第缘。是名依义。评曰。即依彼地。是名依义。如是说者好。云何无觉有观。答曰。若依无觉有观三昧。得世第一法。是名无觉有观。如禅中间是也。云何无觉无观。答曰。若依无觉无观三昧。得世第一法。是名无觉无观。如二禅乃至第四禅是也。问曰。何以说世第一法在三地耶。答曰。为止併义者意故。如弥沙塞部说世第一法是有觉有观有相有势无定。是凡夫性缘有为有觉有观者。能分别故。有相者能缘故。有势者难得故。无定者。无相似心相续故。是凡夫者。凡夫身中可得故。缘有为者。缘诸行故。为止如是併义者意故。说在三地。若依未至地得正决定。彼一地见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初禅得正决定。彼二地见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禅中间得正决定。三地见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二禅得正决定。四地见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三禅得正决定。五地见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四禅得正决定。六地见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复有说者。若依未至禅得正决定。一地见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初禅得正决定。二地见道修。二地世第一法修。若依禅中间得正决定。三地见道修三地。世第一法修。何以故。皆是一地法故。此中有漏法。一种使所使故。此中诸善。展转为因故。二禅以上如先说。评曰。彼不应作是说。何以故。若依无觉有观三昧。得正决定。得二种世第一法。有觉有观。无觉有观。若然者则违经文。如说云何名无觉有观。若依禅中间得世第一法。是名无觉有观。如先说者好。

◎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身中修。以凡夫身中修故。唯自地修。非他地修。复有说者。见道有三事故修。一从因生。二能作对治三能办事。从因生者。六地中展转更相为因。对治者。若对治断一地欲。余地亦名对治。断办事者。如一地事办。余地亦办。世第一法。不从因生者。不展转为因故。非对治者。不断结故。不办事者。非如圣道能办事故。修道亦以此三事故。自地他地修。彼亦展转为因。如法智断欲界结。比智亦修。彼比智非欲界对治道。法智现前时。亦名修亦名对治。办事者。如第四禅地苦智修。如初禅地亦修。如初禅地道办事。第四禅地道亦办。如第四禅地道办事。初禅地亦办。复有说者。无漏法所作异。有漏法所作异。所以者何。世第一法。为爱所系。无漏法者。不为爱所系。复有说者。世第一法。有垢有过患。杂毒滓浊。是以不他地自地修。见道无垢无过。不杂毒不滓浊。是以自地他地修。复有说者。世第一法。在界为界所系在地为地所系。无漏法。在界在地。不为界地所系。复有说者。世第一法。在身有系。无漏法在身不系。复有说者。世第一法。必生报。无漏法不生报。问曰。同是有漏。以何等故。见道边等智。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边等智。不用功而得。以见道力故修。如见道力。能自地他地修。彼见道边等智亦修。世第一法大功力得。是以唯自地修。非他地修。复有说者。见道边等智。是见道眷属。常不相离。如见道自地他地修彼亦如是。世第一法。非见道。眷属相离。是以唯自地修。非他地修。复有说者。见道边等智。坚信坚法。身中可得。若起上地。法现在前。下地便修。世第一法。凡夫身中可得。一切凡夫。不能修于他地。问曰。以何等故。上地见道现在前时下地修。下地见道。

现在前时上地不修耶。答曰。或有说者。上地法胜。若现在前时。下地则修。下地法劣。现在前时。不修上地。犹如胜人不造诣劣人。劣人则应造诣胜人。彼亦如是。复有说者。若依上地。得正决定。下地诸法。先已得故。是以故修。若依下地得正决定。上地诸法或得不得。是以不修。复有说者。上地诸法从下地因生。下地诸法不从上地因生。是以不修。复有说者。下地法不能对治上地。上地法能对治下地。以不对治故是以不修。复有说者。若依上地得正决定。尔时离下地欲故。是以修。若依下地得正决定。上地或离欲或不离欲。设使离欲。于上地法不得自在。设得自在。应即上地得正决定而不能得。是以知不自在。复有说者。下地法摄属上地。是以故修。上地法不摄属下地。是以不修。复有说者。犹如六种守护法故。三十三天。为备阿修罗故。安六种守护。一依水住龙。二杵手神。三持花鬘神。四常放逸神。

五四天王。六三十三天。若依水住龙。能坏阿修罗者余五无事。而水住龙若不能。杵手神助。余四无事而住。若二不胜持花鬘神助。余三无事而住。若三不胜放逸神助。余二无事而住。若四不胜四天王助。余一无事而住。若五不胜三十三天助。帝释无事而住。彼若不胜尔时帝释躬身自出。执金刚杵雨金刚雹。时阿修罗众即时退散。如是见道断结对治。在六地中。若依未至得正决定。即彼地见道断。见道所断结。其余五地无事而住。若依初禅得正决定。上地则无事而住。未至禅得修。亦随顺初禅。若依中间二禅三禅亦如是。若依四禅得正决定。彼四禅中见道断。见道所断结。下地得修。亦随顺第四禅。复有说者。犹如山陂有六重池次第而下。其在上池次流于下。下池不能逆流于上。如是上地无漏流注下地。是以故修。下地无漏不能流注上地。是以不修。问曰。世第一法颇有觉非有观耶。有观非有觉耶。亦有觉有观耶。非有觉非有观耶。答曰。有。云何有觉非有观耶。答曰。如未至禅初禅觉。相应观是也。所以者何。观不相应故。云何有观非有觉。答曰。觉诸中间禅观相应法。云何有觉有观。答曰。如未至禅初禅。除其觉观。余相应法所谓十大地。十善大地及心。云何非有觉非有观。答曰。谓中间禅观。诸余觉观不相应法。如二禅三禅四禅相应法及色心不相应行。问曰。颇世第一法。非有觉有观。非无觉有观。非无觉无观耶。答曰。有。如未至禅初禅地观。彼非有觉有观。所以者何。如说。云何觉观相应法。答曰。若法与觉观相应。彼观唯与觉相应。不与观相应。云何非无觉有观。答曰。观所以者何。如说。云何无觉有观相应法。答曰。若法不与觉相应与观相应法。彼观唯与觉相应。不与观相应。云何非无觉无观。答曰。观。所以者何。如说。云何无觉无观相应法。答曰。若法不与觉观相应。彼观虽不与观相应。与觉相应。问曰。颇世第一法。非与有觉有观相应。非不是观耶。答曰。有。禅中间观。彼不与觉观相应。非不是观。问曰。颇世第一法。有觉有观地非觉唯观耶。答曰。有。在未至及初禅地觉唯与观相应非觉。问曰。颇世第一法。在无觉有观地。非觉非观相应耶。答曰。有。禅中间观。问曰。颇世第一法。在有觉有观地亦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耶。答曰。有。云何有觉有观。如未至禅及初禅地觉观相应法。云何无觉有观。即彼觉是也。云何无觉无观。即彼色心不相应行是也。问曰。颇世第一法。在无觉有观地无觉有观无觉无观耶。答曰。有。云何无觉有观。如禅中间无觉有观相应法是。云何无觉无观耶。彼观色心不相应行。世第一法。当言乐根相应。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先已说世第一法体性所以界地。未说相应。今欲说故。复有说者。先已说世第一法在三地。未说在六地。今欲以根明六地义。分明了了。如观掌中阿摩勒菓。云何世第一法乐根相应。答曰。若依第三禅得世第一法。何者乐根相应。何者非乐根相应。答曰。除乐根。诸余乐根相应法。何者不相应。答曰。乐根色心不相应行。云何喜根相应。答曰。若依初禅二禅。得世第一法。此中谁与相应。谁不与相应。除喜根。诸余喜根相应法。谁不与相应。喜根色心不相应行。云何舍根相应。答曰。若依未至禅第四禅。得世第一法是也。问曰。何以不说禅中间耶。答曰。应作是说。若依未至中间禅第四禅。得世第一法。而不尔者有何义。答曰。中间禅通名未至。是中谁与相应。谁不与相应。谁与相应。除舍根诸余舍根相应法。谁不与相应。舍根色心不相应行。颇有世第一法。不与喜根乐根舍根相应耶。答曰。有。色心不相应行。颇有相应法而不与世第一法相应耶。答曰。有。即三根体是也。世第一法。当言一心为多心。乃至广说。问曰。何以作此论。答曰。先已说世第一法体性。已说所以。已说界。已说地。已说根相应。未说现在前。今欲说故。或有说者。言世第一法是相续现前。为止彼人如是意。欲显世第一法现在前一刹那故。或有说者。先说诸心心数法次第得正决定。或谓有心心数法多彼刹那亦多。为决定此义故。而作此论。复有说者。相续有三种。一时相续。二生相续。三相似相续。或谓无二相续。唯有相似相续。如弥沙塞部所说。为止彼人意故。而作此论。世第一法。当言一心为众多心。答曰。当言一心。不当言众多心。问曰。如世第一法现在前。未来心心数法修。亦名世第一法。此中何以不说。答曰。彼亦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是有余之说。如有余义。简略义亦如是。复有说者。彼未来者属现在。若说现世当知亦说未来。复有说者。若能与次第缘。是中说之。如是义应如先以次第说。问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当言一心。应说所以。不但以言故。此义便立。答曰。此心心法。次第便不起。世间有漏心唯生。无漏苦法忍相应心。若当起者无有是处。为分别故。设使起者。若小若相似若胜。若当小者。不能得正决定。所以者何。不以衰退。未成道得正决定。应以胜进势力道得正决定。若相似者。亦不能得正决定。所以者何。先不以此道得正决定。如初刹那。后刹那亦尔。如初刹那。留难停住不得正决定。后众多刹那。亦留难停住不得正决定。如初刹那不能取圣道。后众多刹那亦不能取圣道。问曰。若然者修道中。若以下心。亦不能取圣道。答曰。见道异本曾得道异。若当胜者。亦不能得正决定。所以者何。前者则非世第一法。问曰。若非者为是何法。答曰。是增上忍。后是世第一法。问曰。以何等故修道中若相似若小。能与无漏作次第。见道唯胜。答曰。修道是本曾得道不多用功力。而现在前。是以若相似若小。能作次第。见道是未曾得道。多用功力乃现在前。是以必用。胜者世第一法。于世第一法因威势。因者共生因。相应因。相似因。三因者是总说义。若别说者。过去于过去。二因相应共生。过去于未来一相似因。未来于未来。二因相应共生。现在于现在二因相应共生。现在于未来一相似因。不障碍生得法。是威势缘。

世第一法当言退。当言不退。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前已说世第一法体性所以界地根一心。未说不退。今欲说故而作此论。或有说。世第一法是退者。为止彼人意故。又欲去他义显自义与法相相应故。问曰。世第一法。当言退。当言不退耶。答曰。不退。问曰。云何不退。应说其所以。不可但以言故。此义便立。答曰。世第一法。随顺谛。转近谛。垂入谛。云何随顺谛。随顺见道故。云何转近谛。转近见道故。云何垂入谛。垂入见道故。复有说者。随顺道谛。转近道谛。垂入道谛。复有说者。随顺苦法忍。转近苦法忍。垂入苦法忍。世第一法。于苦法忍有二种转近。一随顺转近。二垂入转近。彼中间不起不相似有漏心。使苦法忍不现在前。问曰。世第一法是有漏心。向言不起不相似有漏心苦法忍是不相似心。何以言有漏是不相似心无漏是相似心耶。答曰。世第一法。恶贱有漏心。以恶贱故。言不相似。无漏言相似。犹如有人为自亲里之所苦恼。亲近他人作亲里想。于自所亲作他人想。彼亦如是。复有说者。世第一法。苦法忍同办一事故。所谓舍凡夫事。得住圣法。犹如士夫渡河渡谷渡山渡坑。乃至广说。渡河者。从此至彼。渡谷者。从此岸至彼岸。渡山者。从此山至彼山。渡坑者。从高至下从下至高。犹如有人从高上堕。未至地顷。便作是念。欲还本处得如意不。答曰。不得。假使彼人。若以神足。若以咒术。若以药草。还至本处可有是事。住世第一法时。无有一法能障苦法忍使不现前。譬如阎浮提有五大河。一名恒伽。二名夜摩那。三名萨罗由。四名阿夷罗跋提。五名摩醯。流趣大海。乃至广说。问曰。前喻后喻有何差别。答曰。无有差别。所以者何。欲因二喻以明一义令分明故。复有说者。前者以内法具为喻。后者以外法具为喻。复有说者。前喻为止内留难法。后喻为止外留难法。复有说者。前喻为止不如法事。后喻为显如法事。彼五河流趣大海。无能制者无能遮者。无能住者无能移者。彼五大河流趣大海。颇有人能遮住者不。答曰。无也。若以神足咒术药草。使彼大河停住不流。未足为难。无有一法能障世第一法使苦法忍不现在前。造此经时在于东方。此五大河在于东方。故以为喻。复有四大河。从阿耨达池出流趣大海。一名[口*恒]伽。二名辛头。三名博叉。四名私陀。彼[口*恒]伽河从金象口出。绕阿耨达池一匝流趣东海。彼辛头河从银牛口出。亦绕大池一匝流趣南海。彼博叉河从琉璃马口出。绕大池一匝流趣西海。彼私陀河从颇梨师子口出。绕大池一匝流趣北海。彼[口*恒]伽河有四大河。以为眷属。一夜摩那。二萨罗由。三阿夷罗跋提。四名摩醯。彼辛头河亦有四大河。以为眷属。一名毗婆奢。二名伊罗跋提。三名奢多头。四名毗德多。彼博叉河有四大河。以为眷属。一名婆那。二名毗多罗尼。三名朋啥。四名究仲婆。彼私陀河亦有四大河。以为眷属。一名萨梨。二名毗摩。三名那提。四名毗寿波婆。此中唯说广大有名字者。然彼四河各有五百眷属。合有二千流趣大海。颇有人能遮住者不。答曰。不能。无有是处。以分别故假使有人。以神足咒术药草。能令彼河停住不流。未足为难。无有一法能障世第一法使苦法忍不现在前。复次世第一法。与苦法忍。作次第缘。此文是根本义第一答。所以者何。彼世第一法生时。能与苦法忍次第缘果。若此法能与彼法次第缘果者。此法无有众生。若法若咒术药草。若佛若辟支佛若声闻。能作障碍。使第二刹那不现在前者。无有一法速于心者。能于尔时为作障碍。使不能得正决定。彼言无有一法速于心者。即苦法忍相应心是也。作义者说曰。以何次第故。世第一法不当言退。答曰。或有说者。根本牢固故。彼行者修布施时。悉以回向解脱持戒不净安般念处七处善煗顶忍亦回向解脱。是名根本牢固。复有说者。世第一法后次生见道。无有退见道者。彼亦不退。复有说者。世第一法后次生忍智。无有退忍智者。彼亦不退。复有说者。世第一法后。乃至断非想非非想处见道所断结。无有退非想非非想处见道所断结者。彼亦不退。复有说者。世第一法。是胜进分善根。无有退胜进分善根者。煗法有三种。退分住分胜进分。顶亦有三种。忍有二种住分胜进分。世第一法。有一种。谓胜进分。问曰。此皆是达分善根。何以说三种。答曰。名数异耳。如定犍度说。此善根有三种。于此善根退者名退分。不退不进名住分。胜进者名胜进分。彼说三种。此说达分善根。名数异耳。复有说者。此善根是一刹那。无有退半刹那者。问曰。颇有二圣人同生一处。于世第一法。一成就。一不成就耶。答曰。有。一依初禅得正决定。二依第二禅得正决定。彼俱命终生二禅中。彼依初禅得正决定。则不成就。所以者何。以离地故失。依二禅者。彼则成就。问曰。颇二阿罗汉俱在欲界中。于世第一法。一成就。一不成就耶。答曰。有。一依初禅得正决定。二依二禅得正决定。彼俱命终。生二禅中阴中得阿罗汉果。彼依初禅得正决定者。则不成就。所以者何。以离地故失。问曰。颇有圣人不成就世第一法。成就世第一法解脱得耶。答曰。有。依初禅得正决定。彼命终生二禅中。以离地故。不成就世第一法。彼成就世第一法解脱得。彼得以二禅所摄故。若命终生三禅以上。则不成就世第一法。问曰。颇有圣人不成就世第一法。亦不成就解脱得耶。答曰。有。依初禅得正决定。彼若命终。生第三禅以上。则不成就世第一法及解脱得。

如经说。诸比丘。我不见一法速疾回转过于心者。难以喻知。乃至广说。问曰。言速疾回转者。为于世耶为于缘耶。若于世者。一切有为法。亦随世速疾回转。不但心也。若于缘者。诸心心数法受缘。亦速疾回转。不但心也。答曰。此中亦说世速疾回转。亦说缘速疾回转。谓一身中非谓一刹那也。若一刹那言速疾回转者。则有少分速疾回转。少分不速疾回转。亦无于缘速疾回转。所以者何。如说若法能缘彼法。或时不缘。无有是事。是以说世之与缘速疾回转。谓一身中非谓一刹那。彼一身中。或生善心或时染污。或时不隐没无记。或依眼生。乃至依意生。若缘色生乃至缘法生。问曰。若于世于缘。名速疾回转者。心心数法。亦于世于缘。速疾回转。何以独言心耶。答曰。或有说者。此是世尊有余之说。亦是世尊为化众生。简略之说。复有说者。于心法中谁为最胜。所谓心也。是以说心。犹如王来余人亦来。以王胜故但言王来。复有说者。以因心故名为心数。是故说心。以心大故数法亦名大地。是故说心。复有说者。若修证心通法时。彼无碍道唯缘于心。是故说心。复有说者。心是远行法。如说。

 独行远逝  不在此身  若能调伏
 是世梵志

复有说者。心为尊导。如说。

 心为前导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亦言亦行  安乐自追  如影随形

或有说者。心犹如王。如说。

 第六增上王  此染彼亦染
 无染而生染  染者名愚小

复有说者。心名城主。如说。比丘当知。言城主者即有漏识。复有说者。心是内法。遍一切处。能有所缘。内者。内入所摄。遍者。从阿毗地狱上至有顶。能有所缘者。缘一切法。复有说者。能起善不善尸罗。如说。善不善尸罗。皆因心起。复有说者。心起恶法生恶道中。心起善法生天人中。如世尊言。诸比丘。都提夜子叔迦摩纳婆。以向如来生恶心故。身坏命终。如掷真珠顷当堕恶道。比丘都提夜子叔迦摩纳婆。以向如来起善心故。如掷真珠顷身坏命终。当生善道。复有说者。此心为主。多所统摄。如说。此五情根各行境界。心悉能行种种境界。复有说者。如心行于缘。数法皆随。犹如雄鱼。其所住处雌鱼皆随。复有说者。心是数法所依之处。复有说者。心所依受身之处无不有心。数法不尔有增有减。复有说者。若心不调伏。不守护。不净修。数法亦尔。若心调伏守护净修。数法亦尔。复有说者。若心不伏数法不伏。以不伏故。流行色声香味触法。若心折伏数法亦伏。以折伏故不行色声香味触法。如滤水筒。上开则漏上闭则止。彼亦如是。复有说者。世尊先说心速疾回转。当知余有缘法。亦速疾回转。如经说。我不见一法速疾回转过于心者。难以喻知。问曰。如余经说以猨猴为喻。今何故言难以喻知。答曰。或有说者。此经难以喻知。不言不以喻知。所以者何。非凡人能作。不易作。不过时作。非无慧者作。非凡人作者。唯佛能作。不易作者。用功能作。不过时作者。佛日出世。尔时能作。非无慧作者。非麁心乱意之所能作。又非凡作者。能知善心起住灭相。亦知出入及知方便。如佛缘觉及诸弟子。善于总相别相。复有说者。言难以喻知者。喻若同若相似。同者。如说心速疾回转。其犹如受。此是心法。经先已说。若非心法。喻不相似。复次难以喻知者。不以少功而能得知。复次难以喻知者。如心速疾能有所缘。彼喻亦尔。而无有法与心等者。犹如猨猴。从一枝至一枝顷。心想回转。有百千刹那。尊者波奢说曰。世尊为化众生。还以心喻心。彼猨猴轻躁躁动皆心所为。问曰。彼心可以一法为定喻不。答曰。或有说者。有谁能作。唯佛能作。但无能知者。如佛化作一刹那以喻心而无知者。是故比丘应善知心。应善知心回转。乃至广说。问曰。善知心善知心回转。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无有差别。言善知心即是善知心回转。复有说者。有差别。若观心总相是名善知心。观心别相是名善知心回转。复有说者。若观心。是名善知心。若观数法。是名善知心回转。复有说者。若观心念处。是名善知心。若观法念处。是名善知心回转。复有说者。若观识阴。是名善知心若观余阴。是名善知心回转。复有说者。若观意入。是名善知心。若观余入。是名善知心回转。复有说者。若观七识界。是名善知心。若观余界。是名善知心回转。复有说者。若观心自相。是名善知心。若观心所缘行处。是名善知心回转。复有说者。若观识。是名善知心。若观识住处。是名善知心回转。尊者波奢说曰。若知有欲心是名善知心。若知转离欲心是名善知心回转。如有欲心转离欲心。有瞋心转离瞋心。有痴心转离痴心。散乱心摄心。懈怠心精进心。有掉心无掉心。少心多心。有染心无染心定心不定心。修心不修心。解脱心不解脱心。系心不系心。当知亦如是。尊者佛陀提婆说曰。世尊言善知心回转者。即是善知心异名说耳。如定犍度说。我弟子中善知心回转。摩诃般特迦是也。此即说心念处。名善知心回转。

问曰。颇住一刹那顷。当得世第一法。不当得所依缘耶。当得所依缘不当得世第一法耶。亦当得世第一法及所依缘耶。亦不当得世第一法及所依缘耶。答曰。有。应作四句。若依未来禅。当得正决定。住增上忍一刹那顷。当得世第一法。不当得所依缘者。除未至禅所摄世第一法现在前及所依缘。谓诸余未来世第一法也。当得所依缘。不当得世第一法者。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所摄世第一法所依缘也。当得世第一法及所依缘者。谓未来禅所摄世第一法现在前及所依缘也。亦不当得世第一法及所依缘者。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所摄世第一法。诸余所依缘。问曰。颇住一刹那顷当得世第一法缘有缘法耶。当得缘无缘法耶。当得缘有缘无缘法耶。不当得缘有缘无缘法耶。答曰。有。住增上忍应作四句。初句者。谓世第一法。能缘心心数法也。第二句者。谓世第一法。能缘色心不相应行也。第三句者。谓世第一法。能缘心心数法色心不相应行也。第四句者。除上尔所事。

彼作经者说世第一法。凡作七论。五是根本。二因论生论。五根本者。从云何世第一法。乃至根相应。二因论生论者。谓当言一心当言不退。造毗婆沙者。因此造论广现多文。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二

 

上篇:阿毗昙毗婆沙论

下篇:鞞婆沙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注音版】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一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正教本宗。文唯三藏。梵音所阐。...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一 尊者舍利子说 三藏法师玄奘...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说一切有部) 世亲菩萨造 三藏法师...

佛说月明菩萨经

佛说月明菩萨经 南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阿那律八念经

佛说阿那律八念经 后汉西域三藏支曜译 闻如是: 一时...

【注音版】佛说布施经

佛说布施经...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卷上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  三...

阿差末菩萨经

阿差末菩萨经卷第一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净土决

净土决前引 温陵李卓吾曰。维摩大士云。随其心净。则...

僧伽罗刹所集经

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上并序 ◎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等译...

佛说满愿子经

佛说满愿子经 附东晋录 闻如是: 一时,佛游摩鸠罗无...

佛说五王经

佛说五王经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昔有五王,国界相近,...

口业清净了,首先利益的是自己

口有四种过恶:两舌、恶口、妄语、绮语。两舌就是斗乱...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

人生仿佛两条船,一为名来,一为利往。然而,计利当计...

供养的时候,天上的宫殿也给你修好了

我们做善事没有根,这回做了,下回可能不做,做一做也...

净慧法师:修生活禅的四个要点

我们提倡生活禅,所要强调的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

佛陀为何要示现「纳妻相」

四、纳妻相:经云:游于后园,讲武试艺,现处宫中,色...

四条佛家妙语,每人受用终生

佛家妙语之一: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 此语虽人人皆知...

不生退怯厌倦,如是发心才名之为真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

学佛的人一定要学忍辱

嗔心,就是嗔恚无忍的心,为三毒之一。人若生了嗔心,...

佛法宗派大概

关于佛法之种种疑问,前已略加解释。诸君既无所疑惑,...

一只鸡的血泪史

你是否可以想像这样一种人生:在你出生没几天的时候你...

【推荐】饬终津梁(临终助念须知)

饬终津梁提要 临命终时,四大分张,众苦毕集。若非三昧...

「快餐式」的修持

净土念佛法门的理念与修持方式,最契现代社会之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