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十五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十五

迦旃延子造 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

杂揵度人品下

无有中爱。当言见道断。当言修道断。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世尊经说有三种爱。一欲爱。二有爱。三无有爱。世尊经。虽说无有中爱不说见道断修道断。彼经是此论所为根本。彼中不说。此悉说之。以是事故而作此论。

问曰。无有中爱。当言见道断。当言修道断。答曰。当言修道断。所以者何。无有是无常诸缘。彼爱是无有中爱。问曰。此亦是见道断。何以但言修道断耶。答曰。为随顺经义故。如经中说。犹如有一为恐怖苦痛所逼。作如是念。使我断坏。乃至死。死后无病。常得安乐。彼经义趣。说受身处无常。彼所缘爱。是修道断。以随顺经义故。说修道断。复次或有说者。无有中爱。或见道断。或修道断。云何见道断。答曰。见道所断无有中爱。乃至广说。此文先说。随顺经义。今者则说真实义。如我义无有中爱。当言修道断。如我义者。如我随顺佛经中义。彼经是此论根本。以是事故。言无有中爱修道所断。如是汝欲令无有中爱修道所断耶。此是毗婆阇婆提(毗婆阇婆提秦言分别论)定育多婆提之言(育多婆提秦言相应论)。若不定他言。说他过者。此则非理故。言汝欲令无有中爱修道断耶。育多婆提答言。如是毗婆阇婆提。作如是言。若作是说。须陀洹。能起此爱。使我断坏乃至死。死后无病。常得安乐耶。答曰不也。问曰。何故须陀洹。不能起此爱耶。答曰。或有说者。须陀洹。信法信业故。复有说者。已见诸法自体生故。复能满足修空解脱门故。复有说者。此爱是断见所增长。依断见生。圣人已离断见故。复有说者。此爱从次第因生。彼次第已断故。尊者奢摩达说曰。见道所断法。是其因。圣人已断见道所断法故。毗婆阇婆提。作如是言。听我所难说。汝违言负处。汝作是言。无有中爱。修道所断。汝亦应说。须陀洹。能起此爱。使我断坏乃至死。死后无病。常得安乐。若作是语。此事不然。不应作是说。无有中爱。修道所断。若说无有中爱修道所断。此事不然。若说此爱修道所断。不应言须陀洹不起此爱。若须陀洹。不起此爱。不应言此爱修道所断。育多婆提。作如是说。我不言诸不断者。必起现在前。自有不断不起现在前。有虽断而起现在前。若当不断尽起现在前者。则无解脱出要。所以者何。凡夫人学人。未来世中不断者多。若当尽起现在前。则不得解脱。以未来世无边故。如是事者。智人所不可。育多婆提。先说如是等法。为说他过而欲立难。如是汝意。欲令须陀洹未尽地狱畜生饿鬼爱耶。毗婆阇婆提答言。如是。育多婆提复更定言。汝意欲令须陀洹能起如此爱。使我作伊罗跋那龙王善住龙王若阎罗王。使我于地狱众生中尊。毗婆阇婆提答言。不也问曰。何故须陀洹不起如是等爱耶。答曰。凡夫人生处。非圣人生处。复有说者。愚者生彼中。彼是智者故。复有说者。彼恶道已得非数灭故。若法得非数灭。不复起现在前。复有说者。爱有二种。一生处爱。二资生爱。须陀洹于恶道。虽不起生处爱。而起资生爱。爱于象马等。如帝释于青衣鬼所而起爱心。问曰。于地狱趣。复云何起耶。答曰。若其父母。生地狱中。从可信人边闻。便生爱心。育多婆提复作是言。听我所难说。汝违言负处。汝作是言。须陀洹未尽地狱畜生饿鬼爱。应作是说。须陀洹能起此爱。使我作伊罗跋那龙王。乃至广说。若作是说。此事不然。若不说须陀洹能起此处。亦不应说须陀洹未尽地狱畜生饿鬼爱也。若须陀洹未尽地狱畜生饿鬼爱。而不起现在前。即是汝违言负处。如汝所说。须陀洹。缘恶道爱未尽。而不起现在前。我所说无有中爱亦如是。育多婆提。复难毗婆阇婆提言。于意云何。为缠所缠杀父母。此缠是修道所断耶。毗婆阇婆提答曰。如是。育多婆提责。毗婆阇婆提答曰。不也。问曰。何故须陀洹。不起此缠耶。答曰。或有说者。有增上恶心者。能起此缠杀父母。彼须陀洹。有增上善心故。复有说者。有增上无惭无愧者。能杀父母。须陀洹有增上惭愧故。复有说者。彼缠邪见所长养。随邪见后生。须陀洹邪见已断故。复有说者。须陀洹已得不作戒。以是事故不起此缠。育多婆提复责毗婆阇婆提。广说如上。育多婆提复更难毗婆阇婆提言。于意云何。修道所断法。无有中爱。此爱当言修道断耶。毗婆阇婆提答曰。如是。修道所断法者。谓有漏善法。无有者。谓断善根。育多婆提。复责毗婆阇婆提言。于意云何。须陀洹能起此爱。我当断善根耶。毗婆阇婆提答曰。不也。问曰。何故须陀洹不起如是爱耶。答曰。圣人爱乐功德。常欲成就善法现在前。不欲远离。是故不起。育多婆提复责毗婆阇婆提。广说如上。诸言不断必起现在前。应说有如上等过。外书中有三种难。一名疑难。二名说过难。三名除坏难。佛经中说。世尊亦以三种难难他。一名转胜难。二名等义难。三名违言难。转胜难者。如长爪梵志作如是言。我一切不忍。佛难言。汝于此见亦不忍耶。等义难者。如波知离问佛。汝知幻耶。佛答言知。波知离言。沙门瞿昙即是幻者。佛问波知离。汝知拘荼国有恶人名萨婆周罗多行恶法者不耶。答言我知。佛言。汝亦是多行恶法人也。违言难者。如优波离居士。先言身业重。后说仙人恶意。故灭迦陵伽大城等。此中育多婆提。以等义难。毗婆阇婆提。使堕负处。无有名何法耶。答曰。三界无常。问曰。何以作此论答曰。欲令毗婆阇婆提无所言故。若不作是说。毗婆阇婆提当作是语。汝虽以言语伏我。然无有中爱体性与法相相应者。或见道断。或修道断。是故彼尊者作如是说。无有名何法。三界无常。复有说者。先说随顺经义趣。后说真实义。复有说者。育多婆提还语毗婆阇婆提。我虽以言伏汝。然无有中爱体性与法相相应。或见道断。或修道断。是故作如是说。无有名何法。三界无常。问曰。无漏法亦有无常。此中何以不说耶。答曰。若法是爱安足处所缘处。此中便说无漏无常非爱安足处非爱所缘处。是故不说。

◎何等心解脱。有欲心耶无欲心耶。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中说。欲心得解脱。恚痴心得解脱。不作是说。为有欲心得解脱无欲心得解脱。乃至广说。彼经是此论根本。今当广解此经。复次或有说。心性本净。为客烦恼所覆。如毗婆阇婆提说。心性本净。彼客烦恼生覆心故不净。问曰。若当心性本净客烦恼覆故不净可尔者。何不以本性净心令客烦恼亦净耶。汝若不说以心净故令客烦恼净者。为有何因缘。复次为心先生后客烦恼生。为俱生耶。若心先生后客烦恼生者。则心住待客烦恼。客烦恼生。然后覆心。若作是说。是则一心住二刹那。若当俱者。为以何时言心性本净。复无未来世。以住本性净心。是故为止他义。自显己义。亦欲说法相相应义故。而作此论。

何等心解脱。有欲恚痴心解脱耶。无欲恚痴心解脱耶。答曰。无欲恚痴心解脱。问曰。无欲恚痴心。即是解脱。复何所解脱耶。答曰。若以烦恼而言。则心名解脱。若以世以身而言。则不名解脱。若诸烦恼不断。彼心不行于世。不于世得解脱。不行于身。不于身得解脱。若诸烦恼断。彼心行于世。于世得解脱。行于身。于身得解脱。复次或有说者。欲相应心得解脱。恚痴相应心得解脱。如毗婆阇婆提作如是说。染污心即是无染污心。若烦恼未断是染污烦恼已断是不染污。犹如同器有垢。未去垢时名曰有垢。已去垢故名曰无垢。彼亦如是。彼如是说者。应当违逆呵责。所以者何。非彼心与欲恚痴相应杂合。若欲恚痴不断。此心不名解脱欲恚痴。若欲恚痴断。此心名解脱欲恚痴。欲证此义故引佛经。世尊经说。日月有五曀。为五曀所覆故日月不明净。云何为五。谓云乃至广说。云者如夏时。少云能遍虚空。烟者如焚烧草木。烟遍虚空。尘者如天不雨时。风动地尘。遍于虚空。雾者如大河边出雾遍于虚空。复有说者。东方国土若昼若夜。雨后日出时。雾从地起。遍于虚空。罗睺罗阿修罗王障者。日月是诸天前军。天与阿修罗。常共斗战。以日月威力故。诸天常胜。罗睺罗阿修罗王。而先欲摧灭。以是一切众生业力故。而不能灭。以手障之。如此诸曀。与日月相远。而不相近。未除彼曀。日月于此诸曀而不明净。若除诸曀。日月于此诸曀。而得明净。如是彼心不与欲恚痴相应杂合。若是欲恚痴不断。彼心不名解脱欲恚痴。若欲恚痴断。彼心名解脱欲恚痴。世尊经说。比丘当知。得第一大身者。谓罗睺罗阿修罗王是也。乃至广说。无有众生能自化身端正第一如罗睺罗阿修罗王者。此说变化非谓实身。

何等心解脱。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答曰。未来远心生时。无学诸障。得解脱障者。非想非非想处下下烦恼是也。若说未来。则止过去现在。若说无学。则止学心。问曰。如学心亦得解脱。何以但言无学耶。答曰。或有说者。以尊胜故。若求胜法。无学法胜于学法。若求胜人。则无学人。胜于学人。尊者瞿沙说曰。若多胜无过。言是解脱。若得无学心。则解脱多亦胜无过。复次若心得二种解脱者。名为解脱。谓自体解脱。身得解脱。以是事故而作四句。或有心自体得解脱非身。或有身得解脱非自体。乃至广作四句。自体得解脱非身者。谓学心是也。身得解脱非自体者。阿罗汉善有漏不隐没无记心是也。自体解脱身亦解脱者。谓无学心是也。非自体解脱非身解脱者。谓学有漏心一切凡夫心是也。复次无障碍故名解脱。学人则为邪解脱所障。无学不尔。如是学正解脱。与邪解脱相对。无学不尔。复次若心于一切结得解脱。名为解脱。学心有分解脱。有分不解脱。无学不尔。复有说者。若心于五种烦恼事中得解脱。五种缘中得解脱。名为解脱。五种烦恼障碍。五种缘障碍说亦如是。复有说者。若不为如摩楼多爱草所系者是名解脱。复次若能揃有顶所依周罗者。是名解脱。复次若断三界诸烦恼发。是名解脱。复次若减少解脱能令满足。是名解脱。如学人乃至金刚喻定。名不满足。得无学心名为满足。复次若得猗乐。不为烦恼所障。是名解脱。学人虽得猗乐。为烦恼所障。无学人得猗乐。不为烦恼所障。复次若广受猗乐名为解脱。学人以有所作故。受猗乐不广若得无学心。所作已办。则广受猗乐。犹如国王怨敌未尽受乐不广。若怨敌尽者。则广受乐。若所作已办。除去重担。更无欲求亦复如是。复次众生常共烦恼独语。若得远离。牟尼意满足。是名解脱。复次若离染污诸阴重担者。是名解脱。复次若离烦恼热诸入。得清凉入。是名解脱。复次若离烦恼所依诸入。得无烦恼所依诸入。是名解脱。复次若远离烦恼众生聚自立无。烦恼众生聚中。是名解脱。复次若得为世作福田者。是名解脱。如偈说。

 欲心坏众生  如草败良田
 若施无欲者  必得于大果

复次若害其命。得无间罪者。是名解脱。复次若断诸着决烦恼堤塘。除一切障碍。断于四食。离四识住。破坏四魔。过九众生居者。是名解脱。复次若行不杂。功德学人杂行善法过恶善行恶行。善根不善根。互现在前。若唯行善行等。不行不善行等者。是名解脱。问曰。如五阴悉得解脱。何以独说心得解脱耶。答曰。或有说者。以心胜故。此中应说。如第一品中答。问曰。唯有一刹那心得解脱耶。答曰不也。若说一刹那生心。当知尽说未来一切心。所以者何。未来无学心。得行于世故。问曰得尽智时。未来世所有修三界善根。为得解脱不也。答曰得。所以者何。亦除其障故。问曰。若退阿罗汉果。还得阿罗汉果。先所得过去无漏道。彼为得解脱不耶。答曰不得。以不除障故。如无碍道灭。乃至广说。无碍道者是金刚喻定。问曰。何故名金刚喻耶。答曰。犹如金刚无所不断。无所不坏。无所不穿。若铁若牙。若石若摩尼珠。若颇梨。若山。如是等物无不摧破。彼定亦尔。于一切烦恼。若不摧破。无有是处。以分别故说。若设当具缚凡夫。能起此定则能断一切烦恼。何以故。是一切烦恼对治法故。何以知耶。答曰。得阿罗汉时。证一切三界见道修道所断烦恼解脱得。以是事故。知此定是一切烦恼对治法。问曰。如金刚喻定体性。若是五阴。若是四阴。何以但名定耶。答曰。以定势偏多故名为定。如见道体是五阴。以见势偏多故名为见道。如见道边等智体性。是五阴四阴。以智势偏多故说名为智。如四道。通体性。是五阴四阴。以通势多故说名为通。金刚喻定体性。是五阴四阴。以定势多故说名为定。问曰。若然者。则因论生论。彼处何故定势多耶。答曰。或有说者。以非想非非想处难断难破难过。须坚固定。以安其足。发大精进。如人欲害象时。先安其足。发其武勇。然后可害。如是非想非非想处。难断难破难过。当先安其足。发大精进已。然后能断。如象非想非非想处下下烦恼。复有说者。非想非非想处。微细难知。难可解了。当须大持意法。如人欲射一毛。当须大持意法。彼亦如是。此金刚喻定。若在未至禅。则有五十二金刚喻定。其事云何。金刚喻定。与六智俱。谓四比智二法智。二法智者。谓灭智道智。依未至禅。以苦比智当得阿罗汉果。彼观非想非非想处苦等四行。若一行现在前。当得阿罗汉果。若以集比智。观非想非非想处集等四行。若一行现在前。当得阿罗汉果。若以灭法智。观行现在前当得阿罗汉果若以灭法智。观欲界诸行灭等四行。若一行现在前。当得阿罗汉果。若以道法智。观欲界断诸行道等四行。若一行现在前。当得阿罗汉果。若以灭比智。彼或有观初禅诸行灭等四行。若一行现在前。当得阿罗汉果。如是乃至观非想非非想处诸灭亦如是。如是八四有三十二。若以道比智。观九地中比智分道等四行。若一行现在前。当得阿罗汉果。灭比智三十二。道比智四。前有十六。是名依未至禅有五十二金刚喻定。如是依初禅禅中间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亦有五十二金刚喻定。空处有二十八。若依空处。以苦比智。观非想非非想处苦等四行。若一行现在前。当得阿罗汉果。若以集比智说亦如上。若以灭比智。观空处诸行灭等四行。如前说。或观识处。或观无所有处。或观非想非非想处灭等四行。广说如上。若以道比智。观九地中比智分道等四行。广说如上。灭比智有十六。道比智有四前有八。是名依空处二十八金刚喻定。识处有二十四。无所有处有二十。如是随所应说。此是一家义。复有说者。未至禅中有八十。其事云何。金刚喻定。与六智俱。如上说。若依未至禅。以苦比智。当得阿罗汉果。观非想非非想处苦。如先说。若以集比智。观非想非非想处集。如先说。若以灭法智。观欲界诸行灭。如先说。以道法智。观欲界断诸行道。如先说。若以灭比智。观初禅诸行灭。如先说。或有观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亦如上说。此八四有三十二。道比智亦有三十二。合六十四。前有十六。是名依未至地有八十金刚喻定。如是初禅禅中间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亦有八十。空处有四十。若依空处。以苦比智。当得阿罗汉果。广说如上。以集比智说亦如上。若以灭比智。观空处诸行灭。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有十六。道比智亦有十六。前有八。是名空处有四十金刚喻定。识处有三十二。无所有处有二十四。应随相广说。评曰。应作如是说者好。依未至禅。应有百六十四金刚喻定。其事云何。若依未至禅。以苦比智。观非想非非想处苦。广说如上。若以集比智。观非想非非想处集。说亦如上。若以灭法智。观欲界诸行灭。说亦如上。若以道法智。观欲界断诸行道。说亦如上。若灭比智。观初禅诸行灭。或有乃至观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如是八四有三十二。如前说。或有观初禅亦观第二禅。或观第二禅。亦观第三禅。或观第三禅。亦观第四禅。或观第四禅。亦观空处。或观空处。亦观识处。或观识处。亦观无所有处。或观无所有处。亦观非想非非想处。或有观初禅第二禅第三禅。或有观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或有观第三禅第四禅空处。或有观第四禅空处识处。或有观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或有观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或有观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或有观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处。或有观第三禅第四禅空处识处。或有观第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或有观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或有观初禅乃至空处。或有观第二禅乃至识处。或有观第三禅乃至无所有处。或有观第四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或有观初禅乃至识处。或有观第二禅乃至无所有处。或有观第三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或有观初禅乃至无所有处。或有观第二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或有观初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若以道比智。观九地中比智分道等四行。若一行现在前。当得阿罗汉果此有四。前苦比智有四。集比智有四。灭法智有四。道法智有四。灭比智有百四十四。如是依未至禅。有百六十四金刚喻定。初禅禅中间乃至第四禅。亦有百六十四。空处有五十二。若依空处。若以苦比智。当得阿罗汉果。观非想非非想处苦等四行。广说如上。若以集比智。观非想非非想处集。广说如上。若以灭比智。或观空处诸行灭。乃至或观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广说如上。或有观空处识处。或有观识处无所有处。或有观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或有观空处乃至无所有处。或有观识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或有观空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若以道比智。观九地比智分道等四行。广说如上。此有四。前苦比智有四。集比智有四。灭比智有四十。是名依空处五十二金刚喻定。识处有三十六。若依识处。以苦比智。观非想非非想处苦四行。广说如上。若以集比智。观非想非非想处集四行。广说如上。若以灭比智观识处诸行灭。乃至或观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广说如上。若以灭比智。观识处无所有处。或观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或有观识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若以道比智。观九地道智分道等四行。广说如上。此有四。前苦比智四。集比智四。灭比智二十四。如是依识处有三十六金刚喻定。无所有处有二十四。依无所有处。若以苦比智。观非想非非想处苦四行。广说如上。若以集比智。观非想非非想处集四行。广说如上。若以灭比智。观无所有处诸行灭。或观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广说如上。或观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广说如上。若以道比智。观九地比智分道等四行。广说如上。此有四。前苦比智四。集比智四。灭比智有十二。如是依无所有处有二十四金刚喻定。无色界中。不应说法智。生色界中。不应说法智。不应说生上地依下地离欲。除非想非非想处亦不应说生上地观下地灭余生色界。亦如生欲界说生无色界。如生欲色界说。尊者瞿沙说。金刚喻定有十三。云何十三。谓诸断非想非非想处烦恼。无碍道见道所摄有四。修道所摄有九。

已解脱心得解脱耶。未解脱心得解脱耶。答曰。已解脱心言得解脱。如是汝语。已解脱心言得解脱。不应说已解脱心言得解脱。所以者何。若以解脱不得言当解脱。若当解脱不得言已解脱。问曰。已解脱心。何以言得解脱耶。答曰。以是事故。先作是说。若以烦恼而言。名已解脱。若以行世在身而言。名得解脱。我亦说已解脱言得解脱。亦说已作事言作。如是说者复有何过。佛亦说已解脱言得解脱。已作事言作。欲证此义故引佛经。于汝意云何。佛经为是善说不耶。如说偈。

 若断欲无余  如莲花在水
 比丘舍此彼  如蛇脱皮去

问曰。佛说此偈。为已舍言舍耶。未舍言舍耶。答曰。佛说已舍言舍。此中说断欲无余。言已舍舍。如此偈中。已舍言舍。已作言作。我亦如是。已解脱言得解脱。而无有过。为证此义故复引佛经。如说偈。

 慢尽自定意  善心一切脱
 一靖居无乱  能度死彼岸

问曰。此偈中为说已度度未度度耶。答曰。此中说已度度。若善心一切得解脱时。名已度而言是度。如此经说。已度言度。已作言作。我亦如是。已解脱言得解脱。

又世尊言。习厌无欲习无欲解脱习解脱涅槃。问曰。何以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说习厌无欲。乃至广说。不分别云何厌云何无欲。乃至广说。佛经是此论根本。彼中不说者。今当说之。以是事故而作此论。

习有二种。一者能生。二者能到。能生者。如习厌能生无欲习无欲能生解脱。能到者。如习解脱能到涅槃。复有说者。习有二种。一者随顺。二者随应。随顺者。如习厌得无欲习无欲得解脱。随应者。习解脱应得涅槃。问曰。若是习性。亦是缘性耶。答曰。诸是缘性。则是习性。问曰。颇是习性非缘性耶。答曰有。谓习解脱得涅槃者是也(此习于涅槃无四缘义而能到涅槃)。云何为厌。答曰。无学恶贱五取阴诸行。如经本广说。问曰。如此厌。亦是无学。亦是学。亦是非学非无学。何以唯说无学耶。答曰。或有说者。以名义俱胜故。若求法胜。则无学法胜。若求人胜。则无学人胜。尊者瞿沙说曰。以多胜无过故。唯说无学厌。不说学人凡夫人也。复有说者。世尊说胜法根本故。无学是胜法根本故。无学是胜法根本。非学人凡夫人也。复有说者。若说终者。亦明其始。复有说者。若无二法相对应。如上无学广说。问曰。厌体性是何。答曰。或有说者。体是慧性。问曰。若然者。厌体性是苦忍苦智。彼说善通。此文云何通。如说。云何习厌得离欲。答曰。与厌相应无欲恚痴善根。问曰。若然者。慧还与慧相应耶。答曰。此文应如是说。彼厌相应无欲善根。不应说无恚无痴。应作是说。而不说者。当知此文是诵者长说。复有说者。此厌是心数法与心相应。问曰。若然者。此文善通。见揵度所说体。是苦忍苦智。复云何通。答曰。彼中说厌。以亲近苦忍苦智故。于何处得厌。答曰。苦忍苦智边。评曰。不应作是说。如前说者好。厌体性是慧。云何世俗厌答曰。与不净相应者是也。即是阿那般那体。是缘苦集煗顶忍是世第一法。是缘苦集。见道边等智。与悲相应。第一第二解脱相应。与初四胜处相应。是身如病如痈如疮。无常苦空无我因集有缘等行。麁说则有如是等相。若广说者。量过四海。问曰。若厌体是可厌耶。若体是可厌是厌耶。乃至广作四句。初句者无漏厌是也。第二句者除世俗厌诸余有漏体是也。第三句者世俗厌是也。第四句者除无漏厌诸余无漏体是也。问曰。如一切法无我观。为是厌观也。为是欣踊观耶。答曰。此义前无我行中已说。

云何习厌得离欲。答曰。与厌相应无欲。无有欲善根。此文应如是说。不应说无恚无有恚。问曰。无欲体性是何。答曰。体性是无贪。

云何习无欲得解脱。答曰。彼无欲相应解脱。乃至广说。一切诸法中。有二法体是解脱。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有为者心数法中解脱是也。无为者数灭是也。此中唯说有为解脱。不说无为解脱。有为解脱有二种。一者染污。二者不染污。染污者。是邪解脱。不染污者。是正解脱。正解脱。复有二种。一者有漏。二者无漏。有漏者。与不净观相应。慈悲喜舍相应。无漏者。与学无学相应。学者有四向住三果。无学者唯住一果。无学复有二种。一时心解脱。二非时慧解脱。时心解脱者。谓五种阿罗汉是也。非时慧解脱者。不动阿罗汉是也。此即是断欲心得解脱。此即是断无明慧得解脱。问曰。若断欲即是慧得解脱断无明即是心得解脱者。摄法论所说。云何通耶。如说云何断欲心得解脱。答曰。无贪善根。云何断无明慧得解脱。答曰。无痴善根。问曰。如无贪无痴善根。非解脱性。何故说是解脱耶。答曰。此文应如是说。云何断欲心得解脱。答曰。无贪善根相应解脱是也。云何断无明慧得解脱。答曰。无痴善根相应解脱是也。此文应如是说。而不说者。有何意耶。答曰。各有所为故。或有为断欲。故勤方便。或有为断无明。故勤方便。或有为断欲勤方便者。名心解脱。或有为断无明勤方便者。名慧解脱。然其解脱。更无别体。复有说者。无贪与贪相应。无痴与痴相对。是故以无贪无痴名说。

云何习解脱得涅槃。答曰。若断一切爱尽。乃至广说。问曰。如断一身见尽。亦名涅槃。何以言断一切爱尽耶。答曰。或有说者。此中说满足涅槃。何者是耶。谓断一切爱尽。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中诸所说道。尽说无学身中道。如说无学身中道。说无学身中道果亦如是。学人所断有余。非是无余。问曰。云何名涅槃义。答曰。或有说者。诸阴林断更不生。是涅槃义。复有说者。灭一切烦恼义。是涅槃义。复有说者。灭种种大故。是涅槃义。复有说者。不织义。是涅槃义。如因经纬织杖等织[叠*毛]便成。若不因经等。织[叠*毛]不成。如是因业烦恼经纬故。织受生[叠*毛]便成。若不因业等。织受生[叠*毛]不成。以是事故。不织义是涅槃义。

问曰。厌无欲解脱涅槃有何差别。答曰。恶贱是厌。不求是无欲。心无垢是解脱。舍担是涅槃。复有说者。恶贱烦恼是厌。断烦恼。是无欲。不与烦恼俱。是解脱。诸阴尽。是涅槃。如尊者瞿沙解此经。如实知见是说见地。厌是薄地。无欲者是无欲地。解脱者是无学地。涅槃者是诸阴不生。

世尊说三界。断界无欲界灭界。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说。尊者阿难。往诣长老上座所。到已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尊者阿难往诣彼所。答曰。或有说者。彼尊者阿难。是持佛法船[木*他]者。常监临四众。数数往诣诸比丘所。虑诸比丘谬受境界窳堕空过。以是事故往诣彼所。复有说者。尊者阿难作是思惟。若彼长老比丘。有得胜进功德者。我当赞善随喜。若不得者。我当示其方便。尔时阿难往诣彼所。生相似信。信有二种。有相似有不相似。相似信者。彼若是阿练若问阿练若法。是阿毗昙人问阿毗昙法。是持修多罗人问修多罗法。是持律人问于律法。不相似信者。问与上相违。尔时阿难问彼长老上座阿练若法。汝数数观何境界耶。彼答言。我观舍摩他毗婆舍那。阿难复问。若修行广布舍摩他法。有何利耶。彼答言。若修行广布。舍摩他法。是名修心。若修心者。得心解脱。问曰。如阿毗昙义一心中有定有慧。云何分别是修定方便人修慧方便人耶。答曰。以依具故知。或有多依定具。或有多依慧具。多依定具者。性乐独住。常好闲静。乐居空舍。不喜言说。多依慧具者。常好受持读诵修多罗阿毗昙毗尼。亦以教人。观察总相别相。如是等事是名差别。复有说者。或有系心一缘。而不分别法相。或有不系心一缘。而分别法相。系心一缘不分别法相者。是名修定。若不系心一缘分别法相者。是名修慧。阿难问言。若以定方便修心者。得慧。解脱。若以慧方便修心者得心解脱。若以定以慧方便修心者。得何等解脱耶。答言。得界解脱。复问。何等界解脱。答曰。三界。谓断界无欲界灭界。问曰。如断是无缘法。不能有所缘。何故说言得断界解脱耶。答曰。此中观涅槃解脱。以界名说。所以者何。虽勤行精进。而不能生观涅槃解脱者。终不能得心解脱也。以是事故观涅槃解脱。说名为界。尔时尊者阿难从长老上座比丘所闻如是说已。便诣迦梨勒坛上。以如是义。尽问五百比丘。诸比丘皆以如是义答。问曰。是诸比丘云何而答。答曰。或有说者。如今法会处先下座说。彼亦如是。复有说者。一人答。余者印可。尊者波奢说曰。尔时作白羯磨行筹。受筹者名答。尔时尊者阿难问诸比丘已往诣佛所。以如是等义问佛。佛亦以如是义答。问曰。尊者阿难以不可上座比丘及五百比丘所说而往问佛耶。答曰可适。问曰。若可适者。何以复问佛耶。答曰。欲显善说法中同见同欲同意具足问答故。外道法中。意欲不同。破坏法塔。善说法中。意欲同故不坏法塔。以此法妙故。师与弟子。始终所说。不相违背。复有说者。欲令多人远罪过故。其事云何。曾闻彼长老上座比丘。经六十年。在母胎中。却后生已。身形老瘦。无有威德。尔时多人生轻蔑心作如是言。此诸年少气力强盛。初夜后夜勤行精进。于胜进法犹故难得。何况老瘦身者能得此法。然此五百比丘以饮食故。为提婆达多所坏。后还归佛。是时多人生不信心。是诸比丘贪利供养。岂当能得胜进之法。乃令多人作诸罪过。是时阿难欲令多人去罪过故。而往问佛。彼经虽说断界无欲界灭界。而不广说。此论因彼经故。作种种杂说优波提舍。彼经是此论所为根本。诸彼中所不说者。今此悉说。故作此论。

◎云何断界。我今当先说阿毗昙名数近对治法。云何断界。答曰。除爱结。诸余结断。是名断界。诸余者。除爱结余八结是也。云何无欲界。答曰。爱结若断。是近对治有欲对无欲故。云何灭界。答曰。除九结。诸余结法灭。是名灭界。此中一切有漏体。说是结法。复有说者。八结结相应法。及所起处生等若断。是名断界。爱结爱结相应法。及所起处生等。若得离欲。是无欲界。若说九结。则摄一切染污法尽。余唯有有漏善法及不隐没无记。彼若灭。是名灭界。复有说者。有法缚而不染污。有法亦缚亦染。有法不缚不染。缚而不染法若断。是名断界。亦缚亦染法。若得离欲。是无欲界。不缚不染者。他缚他染若灭者。是名灭界。如缚系义亦如是。复有说者。烦恼体若断。是名断界。烦恼于缘得离。是名无欲界。诸烦恼果更不生。是名灭界。复有说者。过去诸阴若断是名断界。未来诸阴离欲。是名无欲界。现在诸阴若灭。是名灭界。复有说者。若苦受断。是名断界。若于乐受离欲。是名无欲界。不苦不乐受若灭。是名灭界。复有说者。若苦苦断。是名断界。坏苦若离欲。是名无欲界。行苦若灭。是名灭界。尊者奢摩达说曰。舍于重担。是名断界。无欲对治有欲。若离有欲。是名无欲界。令生不相续。相续者若灭。是名灭界。复有说者。或有言唯断爱结。问曰。若然者。则违佛经。佛经说。诸行若断。是名断界。诸行离欲。是名无欲界诸行若灭。是名灭界。复违波伽罗那经。如说可断法云何。答言一切有漏法。复说断智法云何。答言一切有漏法。答曰。爱有缘八结者。有还缘爱者。有缘余法者。缘八结爱若断。是名断界。缘爱结爱若断。是名无欲界。缘余法爱若断。是名灭界。复有说者。唯断于使缘八结使若断。是名断界。缘爱结使若断。是名无欲界。缘余法使若断。是名灭界。若断界是无欲界耶。问曰。何以复作此论。答曰。先说阿毗昙名数义。今欲说真实义。若不尔者。人谓但自随己意不顺佛经。今欲随顺佛经故作如是说。若断界是无欲界耶。答曰如是。乃至广说。所言断无欲灭。此三名虽异义无差别。

世尊说三想。乃至广说。问曰。何以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说三想。不广分别。佛经是此论所为根本。彼中不说者。今悉说之。故作此论。

问曰。十六行外。更有圣道不耶。若有者。智揵度识身经中。何以不说耶。若无者。此经云何通。如说受乐受时。如实知受乐受。此是何行。又如说我已知苦。为是何行。不复更知。此是何行。乃至我已修道。此是何行。不复更修。此是何行。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如摄法经所说。比丘尽欲漏。是名尽智。更不复尽。是名无生智。是何等行。有漏无明漏说亦如是。评曰。应作是说。十六行外更无圣道。问曰。若无者。先说善通。此经云何通耶。受乐受时。如实知受乐受。乃至广说。答曰。不以知受乐受故。名如实知乐受。知此乐受。是道如迹乘。故名如实知我已知苦者是二行。谓无常行苦行。不复更知亦是无常行苦行。我已断集是集等四行。更不断集。亦是集等四行。我已证灭是灭等四行。更不证灭。亦是灭等四行。我生已尽。是集等四行。梵行已立。是道等四行。所作已办。是灭等四行。不受后有。是苦等二行。谓无常行苦行。复有说者。我生已尽有五事。一者身。二者对治。三者所作。四者果。五者人。身者。一切处生身尽。对治者得如此对治。能尽一切生。所作者智能所作使诸生尽。果者得智果。能尽一切生。人者言是人。能尽一切生。如摄法经所说。比丘尽欲漏者。是尽智。有六行。不复更尽。是无生智。亦有六行。六行者谓无常苦二行。及集四行。有漏无明漏。说亦如是。复有说者。十六行外。更有圣道。问曰。若有者。智揵度识身经中。何故不说耶。答曰。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说有余。问曰。此有余说有何义耶。答曰。若行能得正决定。得果离欲。及尽诸漏者。智揵度识身经则说。若诸行不能得正决定。不得果不离欲。不尽诸漏者。然是圣所得道。为受现法乐故。为游戏故。观本所作故。受用无上圣法故。而起现在前。复有说者。若行现在断烦恼时。能害烦恼。能有所作。有大功用者则说。现在断烦恼时。彼诸行不能害结。不有所作。无大功用。是故不说。唯在未来世中修。复有说者。若行在方便无碍解脱胜进道者则说。彼说诸行不在无碍道解脱道。或在胜进道。或在远方便道。以是事故。智揵度识身经不说。若作是说。十六行外有圣道者。想是圣道。若行于断是断想。若行无欲是无欲想。若行于灭是灭想。犹如一的。为若木若铁众箭所中。如是一无为体。为三想所行。诸作说。是十六行外。更有圣道者。断想非离欲想非灭想。乃至广说。诸作是说。十六行外更无圣道者。彼想是缘。若缘断是断想。若缘无欲是无欲想。若缘灭是灭想。此文应如是说。若断想是无欲想耶。答曰如是。乃至广说。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十五

 

上篇:阿毗昙毗婆沙论

下篇:鞞婆沙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浴佛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峯山顶,与大苾刍众千...

俱舍论实义疏

俱舍论实义疏卷第一(惣二万八千偈) 尊者悉地罗末底造...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卷第一 提婆设摩阿罗汉造 三藏法师玄...

萨婆多宗五事论

萨婆多宗五事论 大番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于甘州修...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序 婆须蜜菩萨大士。次继弥勒作佛...

无明罗刹集

无明罗刹集卷上(或为一卷、或为二卷,今此三卷) 失译...

【注音版】佛说慈氏菩萨誓愿陀罗尼经

佛说慈氏菩萨誓愿陀罗尼经...

皇明名僧辑略

明云栖寺比丘袾宏辑 △楚石琦禅师 行 实 师讳梵琦,楚...

佛说文殊悔过经

佛说文殊悔过经 西晋月支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

法句经

法句经卷上 尊者法救撰 吴天竺沙门维祇难等译 无常品...

佛说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

佛说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 后汉临淮沙门严佛调译 佛言:...

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

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 径山沙门语风圆信无地地主人郭...

佛说信佛功德经

佛说信佛功德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归命...

您可知江上船只多少

脱名缰利锁,乘法船遨游。 破我执自在,为苍生奔走。 ...

划水作记

世间有许多事情人们认为确确实实,实际上是一种的错觉...

昌臻法师《净土法门是末法众生的对症良药》

佛所说的一切法门,都能了生死,证菩提,法法平等,无...

佛欢喜日的由来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是民间祭祀祖先的日子。而这...

观心无常,调伏我见的颠倒

以下的观心无常跟观法无我,偏重在调伏我见的颠倒。就...

随喜是修福德资粮

这随喜是很重要。菩萨为什么要有随喜的心呢?因为我们...

六念法

【记】 六念,且制清晨,实通朝夕。利根之人,口口着着...

一门出了七院士的钱氏家族

一门出了七院士,这在中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十方佛」是哪十尊佛

十方,梵语 dasa disah,巴利语 dasa disā。为四方、...

圣严法师:消融自我

自我的消融,是要从自我肯定及自我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完...

一心三观和净土宗的临终正念有何关联

净土宗是比较特别的法门。我们一般人的修行是要靠自己...

持之以恒方可登峰造极

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一个人成功与否,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