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十六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十六

迦旃延子造 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

杂揵度爱敬品第四

云何为爱。云何为敬。乃至广说。如此章及解章义。此中应广说优婆提舍。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中说。若比丘习惭愧满足。则有爱敬。虽作是说不广分别。云何为爱。云何为敬。今欲说故而作此论。复有说者。所以作此论者。欲断小人法现大人法故。其事云何。答曰。小人爱则妨敬。敬则妨爱。云何爱妨敬。犹如在家法。父母于子。则有亲爱。子于父母有爱无敬。出家法中。和上阿阇梨。于诸弟子。则有亲爱。弟子于和上阿阇梨。有爱无敬。是名爱妨敬云何敬妨爱。犹如在家法中。父母于子。教训严难。欲令诸子远恶修善。子于父母。有敬无爱。出家法中。和尚阿阇梨。于诸弟子教训严难。欲令诸弟子远恶修善。诸弟子于和尚阿阇梨。有敬无爱。如是小人爱则妨敬。敬则妨爱。大人不尔。若爱则加敬。敬则加爱。是故为断小人法欲现威势大人法故。而作此论。佛出世时一人具此二法者多。佛不出世一人具此二法者少。设令有者当知皆是菩萨摩诃萨。

云何为爱。答曰。若爱乃至广说。如是等言。尽说爱相。问曰。爱体性是何。答曰。爱有二种一染污。二不染污。染污者体是渴爱。不染污者体是信渴。爱有二种一是渴爱。二是爱。问曰。若渴爱是爱耶。答曰。若渴爱则是爱。颇有爱非渴爱耶。答曰有。不染污爱也。信亦有二种。一是信。二是爱。问曰。若信是爱耶。答曰。或有信非爱。或有信是爱。信非爱者。信而不求者是也。信是爱者。亦信亦求者是也。复有以此义作四句者。或有信非爱。或有爱非信。乃至广作四句。信非爱者。信其事而不求也。爱非信者。染污爱是也。亦信亦爱者。爱其事而求者也。非信非爱者。除上尔所事。

云何敬。若敬善敬。乃至广说。如是等言。尽说敬相。问曰。此敬体性是何。答曰。体性是惭愧。云何爱敬。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先虽说其体。未说此二法俱在一人身中。今欲说故复作此论。云何爱敬。答曰。犹如有一。以爱敬故。意常念佛。凡夫人爱敬佛者。以佛力故。使我得离赋役驱使种种苦事。使我复得种种资生随意之物。圣人爱敬佛者。以佛力故。使我断无始已来无量诸苦。尽恶道因。住决定法。见于真谛正见清净。复有说者。俱爱敬佛。意常念之。以佛力故。使我出家得比丘法及余诸善安乐之利。如尊者优陀耶言。世尊灭我无量恶法。益我无量善法。复次以佛出世故。净三种眼。如尊者舍利弗言。若佛不出世。则我盲无目。过此一生。复次佛于此法最尊胜故。复有说者。佛是法主故。复有说者。无始已来七依之法。隐蔽不现。佛能开示故。复有说者。佛能令无数那由他众生入涅槃城故。复有说者。佛世尊。独出无明壳。转于法轮故。复有说者。以世尊说法故。令无量那由他众生。种诸善根。亦令成熟。使得解脱。以佛说法故。使有念处正断神足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摩提。办如是等一切功德。尽现世间。以如是等事如凡夫圣人。爱敬于佛。亦爱敬法。意常念之。所以者何。能尽我身心等苦。亦依此法。能到涅槃。亦爱敬僧。意常念之。所以者何。以僧力故。使我出家受具足戒。得畜百一种物。得共和尚阿阇梨等梵行者。同依佛法。如是等人。我行道时。是我伴侣。以于如是等处有爱有敬。故名爱敬。有人有爱无敬。有敬无爱。乃至广作四句。有爱无敬者。如在家法。父母于子。和尚阿阇梨。于诸弟子。有爱无敬。有敬无爱者。如于有德他师长所不相伏习者。有敬无爱。亦敬亦爱者。如在家法。子于父母。弟子于和尚阿阇梨所。无爱无敬者。除上尔所事。爱敬四趣中尽有。此中所说爱敬。是佛法中所行者也。云何为养。云何为敬。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断小人法现大人法故。所以者何。小人养则妨敬。敬则妨养。养妨敬者。如在家法。父母老病。以衣服饮食随病医药。以养父母。而无有敬。出家法中。如诸弟子。威德多闻。善解法相。众所知识。彼以衣服饮食随病医药。以养和尚阿阇梨。其师或时于弟子所。受经问义。如是等养妨于敬。大人不尔。若养则加敬。若敬则加养。佛出世时一人具此二法者多。佛不出世一人具此二法者少。设当有者。当知皆是菩萨摩诃萨也。菩萨若与人养。必加其敬。若与其敬。必加其养。以是事故。欲断小人法现大人法。甚希有故而作此论。云何为养。答曰养有二种。一者财。二者法。问曰财养体性是何。答曰或有说者。所舍物是。复有说者。身口业舍是。复有说者。能令诸根四大长养者是。评曰应作是说。财养体性是五阴。问曰为是何趣耶。答曰除地狱趣。余趣尽有。复有说者。六欲天中无。所以者何。诸天若欲食时。以空金钵置前。随其福力饮食自出。何须财养。复有说者。彼饮食虽等有余财物。可以与他。问曰何处施谁与谁取。答曰或有说者。畜生趣中。还施畜生。饿鬼趣中。施于二趣。人施三趣。天施前三趣。复有说者。能施四趣。若人以饶益他意施饮食。他人食之。四大诸根而得长养。是名为施亦名为养。虽有饶益他意施他饮食。他人食之。不长养诸根四大。是名为施不名为养。若人害心。以杂毒食施他。他人以咒术药草力。若是有德众生。诸根四大。而更增长。是名为养不名为施。彼施者受不善报。问曰法养体是何耶。答曰或有说者。法养体性是名。复有说者。是语。复有说者。若闻法时生未曾有善巧方便。是法养体性。评曰应作是说。取其闻法巧便相应共生法者。体是五阴。问曰何处有法养耶。答曰五趣尽有。何以知地狱趣中有耶。答曰曾闻弥多达子小生地狱中谓是浴室。而便说偈。

 人间空处受苦乐  非我非他之所作
 若受诸触皆缘身  无有身者谁受苦

时诸众生闻说此偈。缘斯福故。从是命终脱地狱苦。云何知畜生道中亦有法养。答曰如迦宾阇罗鸟等。身行梵行。为他说法者是也。饿鬼中如毕陵迦等是也。人天中者。尽可现见。天中六欲天。及色界诸天。非无色界天。何以知色界诸天亦有耶。答曰如手天子往诣佛所。作如是言。如今世尊。四众围绕而说诸法。闻者欢喜奉行。我还至无热天中。诸天围绕而为说法。闻者欢喜奉行。亦复如是。以是事故。知色界天中亦有法养。若以饶益心。为他说法。他闻法已。生善巧便。是名为施亦名为养。若以饶益心。为他说法。他闻法已。不生善巧方便者。是名为施不名为养。若以讥刺心。为他说法。他人闻已。以智慧心。生善巧便。是名为养不名为施。

云何为敬。若敬重敬。乃至广说。敬体性是惭。如前说。

云何敬养。问曰。何以复作此论。答曰。先已说敬养体性。未说一人具此二事故而作此论。云何敬养。答曰。犹如有一而敬养佛。问曰。以何敬养佛。答曰。以财敬养佛。不能以法。所以者何。不能生佛未曾有善巧便故。所以者何。以阿罗呵三藐三佛陀不受用他法。法应尔故。问曰。何故此中不说敬养法耶。答曰。作缘义。是养义。彼法离缘故。问曰。若欲施法当施何处。答曰。法有二种。一者名数。二者真实。若欲施名数法者。应施说法人。若书写经。若欲施真实法者。守护此物。当如敬佛塔。云何施僧法养。答曰。于众僧中。作三契经偈。作娑曷遮说决定义。种种问答是也。云何财养。答曰若以种种饮食。施作长斋。般遮于瑟解经法会。供养和尚阿阇梨及余清净梵行者。问曰谁施谁受。答曰佛能施一切众生法养财养。一切众生。能施佛财养。不能施法养。辟支佛能施一切众生法养财养。除佛世尊。一切众生能施佛施辟支佛财养。不能施法养。舍利弗能施一切众生法养财养。唯除佛辟支佛。一切众生能施佛辟支佛舍利弗财养。不能施法养。目揵连能施一切众生财养法养。唯除佛辟支佛舍利弗。一切众生能施佛辟支佛舍利弗目揵连财养。不能施法养。乃至利根者。能施钝根者财养法养。钝根者能施利根者财养。不能施法养。问曰。若无有能施佛法养者。世尊何故称可阿难所说。赞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言。精进能生菩提。亦称赞亿耳比丘善哉善哉。汝能以微妙音声。咏诵妙法。以阿槃提国语音声遍满。其言正直易解。令多人乐闻故。此说复云何通。如佛告阿难。我亦增益出家闲静善法。答曰何故称赞阿难者。以阿难所说应时。是以称可。何以知之。曾闻世尊游行人间而患背痛。敷郁多罗僧枕僧伽梨。右脇而卧告阿难言。汝今当为诸比丘说法。尔时阿难为诸比丘解说觉意。诸长老如来。以念觉意故而得成道。亦为他说。乃至广说。择法觉意。精进觉意。当于阿难分别觉意时。世尊自忆念过去无数阿僧祇劫行诸方便。皆是精进力。以忆念故。而起喜心。令此有患四大速灭。无患四大速生。背痛即除。寻起加趺而坐告阿难言。汝说精进耶。阿难言如是。佛言善哉善哉。阿难实如汝所言。精进能生菩提。以是事故称可阿难。称赞亿耳比丘者。或有说者。欲生彼比丘无畏心故。阿槃提国和尚大迦旃延。曾遣亿耳。汝往佛所请求五愿。所谓一求常澡浴。二求皮作敷具。三求毗尼师。作第五人。得受具戒。四求着二重革屣。五求听畜长衣过十夜。以此五事故来诣佛所。世尊威德。乃至梵释护世者。不能侧近正观。以是事故不敢辄求。后世尊称美乃敢求之。是故为令彼比丘生无畏故。而称赞之。复有说者。欲饶益彼比丘故而称赞之。所以者何。彼比丘。于阿槃提土地能作佛事。欲令彼诸人加尊重心故而称赞之。复有说者。以善能诵持优陀那波罗延众义经等。适可佛意故而称赞之。复有说者。以修净业令言音清妙故而称赞之。所言增益出家闲静善法者。诸转转出家。得正决定。证于道果。能离爱欲。亦尽诸漏。种佛道因及缘觉声闻道因。生于尊贵多财之家。眷属成就。有大威势。颜貌端正。能净天道及解脱道者。皆是我力。以我力故。令多众生于我法中出家。有如是等利而起喜心故。言我今增益出家闲静善法。复有说者。欲离诽谤过故。赞叹阿尼卢头等。欲令其人威德尊重故。赞叹目揵连等。欲显有大功德故。赞叹舍利弗等。欲令生无畏故。赞叹如亿耳比丘等。

云何身力。云何身力劣。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如毗婆阇婆提说。身力身力劣。不由于身。是心所为。为止如是说者意故。欲明力体是触入故。而作此论。复有说者。所以作论者。欲止弥沙塞部意故。彼作是说。身力体是精进。身力劣体是懈怠。为止如是说者意故。欲明身力身力劣体是触入。复有说者。所以作此论者。欲止譬喻者意故。彼作是论。说身力身力劣无有定体。如象力胜马马力胜牛。云何一体。即是身力。是身力劣。欲止如是说者意故。欲明身力身力劣是决定法故。若当身力非决定法。则非入所摄。非识所识。问曰若身力是决定者。譬喻者所说云何通。如象力胜马马力胜牛。答曰此因他故说胜。如马力于象。弱四大则多。强四大则少。牛力于马。弱四大则多。强四大则少。然则强力常强。弱力常弱。以是事故。为止他意欲显己义故。乃至广说而作此论。一切有为法。力有强弱。所以者何。如眼明了能见。是名强力。不如者名为弱力。乃至身亦如是。如意善能知法。是名强力。不如者名为弱力。此中说身力身力劣。而作此论。

云何身力。答曰若身力身勇等。乃至广说。如是等名。尽显现力相。如二力士角力。乃至广说。以是义故。知身力身力劣触入所摄。所以者何。由触故。知是人力强是人力劣。犹如二健夫捉一力劣者。彼当捉时。展转相知。如强力者捉劣力者。知其力劣。力劣捉强力者。亦知其力强。强力劣力。俱一入所摄。谓触入二识所识。谓身识意识。身识识别相。意识识别相总相。以如是义。则止说身力不定者意。所以者何。若当身力身力劣不定者。则不应定说一入所摄二识识也。

问曰身力身力劣体性是何。答曰或有说者。体是四大。问曰若然者。何大增故身力强。何大增故身力劣耶。答曰或有说者。四大无增。自有相似四大生身力则强。有相似四大生身力则劣。复有说者。地大增故。身力则强。水大增故身力则劣。外物亦尔。如陀婆树佉陀罗树毗摩树婆陀罗树等。以地大偏多故则坚硬。如苇柳瓠胡麻[卄/干]等。水大偏多故则弱。复有说者。身力力劣。触入所摄。体非四大。是造色性。问曰若然者。造色性有七种。何者增故身力强。何者增故身力劣耶。答曰重偏多故身力强。轻偏多故身力劣。外物亦尔。重者则强。轻者则劣。复有说者。七种造色外。更有身力身力劣。评曰应作是说。四大身等身力则强。四大不等身力则劣。

如说菩萨有那罗延力。那罗延力齐量云何。答曰或有说者。十凡牛力。与一村天牛力等。十村天牛力。与一青牛力等。十青牛力。与一凡象力等。十凡象力。与一香象力等。十香象力。与一大力人力等。十大力人力。与一钵建陀力等。十钵建陀力。与半那罗延力等。二半那罗延力。与一那罗延力等。一那罗延力。与菩萨一节力等。是名菩萨身力。复有说者。此说甚少。十凡牛力。与一村天牛力等。乃至十凡象力。与一野象力等。十野象力。与一伽尼罗象力等。十伽尼罗象力。与一阿罗勒迦象力等。十阿罗勒迦象力。与一雪山象力等。十雪山象力。与一香象力等。十香象力。与一青山象力等。十青山象力。与一黄山象力等。如是次十倍。赤白优钵罗拘物头波头摩说亦如是。十波头摩象力。与一大力人力等。十大力人力。与一钵建陀力等。十钵建陀力。与一沙楞伽力等。十沙楞伽力。与一婆楞伽力等。十婆楞伽力。与一章[少/兔]勒力等。十章[少/兔]勒力。与一婆罗章[少/兔]勒力等。十婆罗章[少/兔]勒力。与一半那罗延力等。二半那罗延力。与一那罗延力等。是名那罗延力量。复有说者。此说亦少。千伊那拔罗龙王力。与菩萨一节力等。曾闻三十三天欲游戏时。伊那拔罗龙王。其色纯白。如拘物头华七枝安立。具有六牙。头赤如因提具波色。左右脇各二由延半。前后各一由旬。如是绕身有七由延。高二由旬半。此是常身有八千眷属。彼诸眷属。其色赤白。如拘物头华七枝安立。具有六牙。头赤如因提具波色。三十三天欲游戏时。伊那拔罗龙王身上。自然有香手现。便作是念。今者诸天须我。即自化身。有三十二头。头有六牙。头赤如因提具波色。第三十三者。是其常头。一一牙上。化作七池。一一池中。化作七莲花。一一花上。化作七台。一一台上。化作七绞络帐。一一帐中。有七天女。一一天女。有七侍者。一一侍者。有七伎女。作是化已。往至诸天城中。所化三十二头。三十二辅臣。及其眷属而乘其上。常头帝释。及其眷属。而乘其上。如是凡有一万诸天家族。其身轻举。犹如旋风吹于草叶。乘空而上。诣游戏处。尔时诸天。都不自见有前后者。到游戏处。尔时诸天。各各诣游戏园林。欢娱快意。尔时龙王。亦自化身。作天子形。而自娱乐。如是伊那拔罗龙王力。菩萨身者。有十八大节。一一大节。有千伊那拔罗龙王力。如是等名菩萨身力。复有说者此说犹少。菩萨身力。有十八大节。前所说者。是菩萨十八节中最下节力。第二所说。是菩萨次胜节力。第三所说。是第三节力。如是次第。各转倍胜。尊者婆檀陀说曰。意力无量。当知身力亦无量。何以知之。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在未来世。必生现在前。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大地震动。以是事故。知意力无量身力亦无量。问曰若然者何以言菩萨有那罗延力耶。答曰以那罗延力世人所尚。是以为喻。然则意力无量。身力亦无量。问曰以何等故。菩萨修集如是力耶。答曰欲现一切皆胜事故。如菩萨于诸世间。一切事胜。所谓色族财富眷属积集功德及诸名闻力亦应尔。如色族等益于世间力亦应尔。复有说者。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所以者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住如是坚牢身故。无有是处。以分别故说。若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须弥山顶者。须弥山便当摧破。以力无畏甚尊重故。是以如来初成道时。举足欲行。安徐蹈地。地故震动。复有说者。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于三千大千世界中阎浮提。阎浮提中有金刚座自然而出。菩萨坐上。成等正觉。如是亦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积集坚牢之身。复有说者。以此力引致应化众生故。是中应说化力人喻诸释子射喻般涅槃时坚石喻。曾闻世尊般涅槃时。诣波波村。尔时五百力士。修治道路。时有一石。长十二丈。广六丈。诸力士等。尽其身力。不能令动。世尊既至。问诸童子。今何所为。答言。修治道路。世尊复问。我今为汝去此石耶。答言可尔。佛告诸人。汝悉远去。尔时世尊。以脚拇指。举此大石。安置右掌中。复以手掷置虚空中。下复接之。以口吹散。令如微尘。散复还合。与本无异。时诸力士。而问佛言。如是之事。为是何力。世尊答言。以足拇指。举着掌中。是我父母生身之力。后以手掷置虚空中者。亦是父母生身之力。以口吹散。令如微尘。是神足力。散复还合。如本无异者。是解脱力。时诸力士。复更问佛。颇更有力胜于世尊如是力不。佛答言有。谓无常力。佛告力士。若是父母所生之力。及神足解脱力。今日中夜。当为无常力之所破坏。尔时力士。闻说是事。心生厌离。佛为说法。得见真谛。是故为欲引致应化众生故。修集此力。问曰。菩萨何时具满此力耶。答曰。菩萨年二十五时。具满此力。从是以后至年五十。其力无减。过是已后。其力转减。复有说者。其力无减。所以者何。意力无减故。身力亦尔。评曰应作是说。法身无减。生身有减。以是报故。如优陀耶言。今见世尊。身色损减。乃至广说。问曰。余众生。有那罗延力不耶。答曰。如初所说菩萨力。余众生尚无。何况余说。然世界初成时。世界众生。有那罗延力者。有半那罗延力者。有钵建陀力者。有大力者。满阎浮提。问曰。彼诸人骨节相次云何。答曰。除彼四种人。其余众生。骨节相远。若人力与象马等者。骨节相近。大力者。骨相接。钵建陀力者。骨节相钩。那罗延力者。骨节连琐。菩萨骨节。蛟龙相结。如渴伽角辟支佛。名曰大力。问曰。转轮王。为有那罗延力无耶。答曰转轮王。无那罗延力。随轮宝德身力及余宝亦然。若其轮是金王四天下。其力最胜。若其轮是银王三天下。其力转减。若其轮是铜王二天下。其力复减。若其轮是铁王一天下。其力最劣。佛在世时。三人有钵建陀力。一是尊者阿难。二是睒弥释子。三是瞿毗迦释女。问曰。辟支佛出世。为如佛独出为有俱者耶。答曰。或有说者。独出无俱所以者何辟支佛根胜舍利弗。如舍利弗。并出于世。犹无是事。何况五百功德者一时俱出。问曰。若辟支佛不并出世。言有五百功德一时出世者为是何人耶。答曰。此皆本是声闻。以缘悟菩提故。名辟支佛。若本种辟支佛。行成辟支佛者。独出世间。当知如佛。

◎已说如来身力。今当说意力。如来有十力。所谓是处非处智力。乃至漏尽智力。问曰力体性是何。答曰体性是智体是智身。已说体性今当说所以。何等是力义。答曰不为他所伏义是力义。不为他所覆盖义是力义。不断伏义是力义。害义决定知义能担义最胜义是力义。界者宿命智力。生死智力。在色界余力。若是有漏是三界系。若无漏者是不系。地者宿命智力。生死智力。在根本四禅地余力。有漏者在十一地无漏者在九地。依者依欲界身。行者是处非处智力。至一切道智力行十六行。亦行非行。知业法集智力。行八行。亦行非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智力。行十二行。亦行非行。宿命智力。生死智力。行于非行。漏尽智力。若以境界。行于四行。若以在身。则行十六行。亦行非行。缘境界者。是处非处智力。缘一切法。知业法集智力。缘苦集谛。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智力。缘于三谛。除灭谛。至一切道智力。缘于四谛。宿命智力。缘于前世欲色界五阴。生死智力。缘于色入。漏尽智力。若以境界。缘于灭谛。若以在身。缘一切法。念处者。知欲智力。宿命智力。是法念处。生死智力。是身念处。漏尽智力。若以境界。是法念处。若以在身。是四念处。余力是四念处。智者。是处非处智力。至一切道智力是十智。知业法集智力是八智。除灭智道智。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智力是九智。除灭智宿命智力。如旧阿毗昙人说。是等智尊者婆已说。是四智。法智。比智。苦智。等智。尊者瞿沙说。是六智。除尽智无生智灭智他心智。评曰应如前说。一等智者。好生死智力。旧阿毗昙人说。是一等智。尊者婆已说。是四智。法智。比智。集智。等智真实义者。是一等智漏尽智力。若以境界是六智。除他心智苦智集智道智。若以在身。则有十智。所以者何。此十智于如来身中尽可得故。根者总而言之。则与三根相应。过去未来现在者。是三世法。缘过去未来现在世者。是处非处智力至一切道智力。缘于三世。亦缘非世。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智力。缘于三世。宿命智力过去现在者。缘过去世未来世。当生者缘过去世若不生者。缘于三世。生死智力过去者。缘过去世。现在者。缘现在世。未来当生者。缘未来世不生者。缘于三世。漏尽智力。若以境界。缘非世法。若以在身。缘于三世。亦缘非世。善不善无记者。是善缘善。不善无记者。知禅解脱三摩提智力。缘善无记。漏尽智力。若以境界缘善。若以在身缘善不善无记。余力缘三种。系者。宿命智力。生死智力。色界系余力。有漏者三界系。无漏是不系。缘三界系者。宿命智力。生死智力。缘欲色界系。知业法集智力。缘三界系。漏尽智力。若以境界。缘不系。若以在身。缘三界系及不系。余力缘三界系。缘不系。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宿命智力。生死智力。是非学非无学。余力若是无漏是无学。若是有漏是非学非无学。缘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知业法集智力。宿命智力。生死智力。缘非学非无学。漏尽智力。若以境界。缘非学非无学。若以在身。能缘三种。余力三种尽缘。见道断修道断不断者。宿命智力。生死智力。是修道断。余力若有漏。是修道断。若无漏。是不断。缘见道断修道断不断者。知业法集智力。宿命智力。缘见道断修道断。生死智力。缘修道断。漏尽智力。若以境界。缘不断。若以在身。缘于三种。余力三种尽缘。缘名缘义者。知欲智力。生死智力。缘义漏尽智力。若以境界缘义。若以在身。则缘名义。余力亦缘名亦缘义。缘自身他身非身者。是处非处智力。至一切道智力。缘自身他身。亦缘非身法。漏尽智力。若以境界。缘于非身。若以在身。三种尽缘。余力缘自身他身。问曰。此诸力。为从方便生。为从离欲得耶。答曰。可言从方便生亦从离欲得。所以者何。以从三阿僧祇劫积集方便生故。言从方便生。以从离非想非非想处欲得故。言从离欲得。问曰。何处生此力。答曰。依欲界身。生阎浮提非余方。依男子身非女身。问曰。知业法集智力。生死智力。有何差别。答曰。从麁至细是生死智力。从细至麁是知业法集智力。如麁细现见不现见因果。当知亦如是。已说力无畏。今当说三藐三佛陀有四无所畏。乃至广说。问曰。无畏体性是何。答曰。体性是慧身。初力是初无畏。第十力是第二无畏。第二力是第三无畏。第七力是第四无畏。一一力摄四无畏。一一无畏摄十力。则有四十力四十无畏。佛略说故。我成就十力四无所畏。广说则成就四十力四十无畏。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等是无畏义。答曰。不可动义是无畏义。勇勐义是无畏义。不怯弱义是无畏义。安隐义清净义纯白义是无畏义。

问曰。力即是无畏。为异无畏耶。答曰诸力即是诸无畏。如先所说。初力即初无畏。乃至广说。问曰。若然者力与无畏。有何差别。答曰。无有差别。如说无畏即力力即无畏。复有说者。名即差别。所以者何是名为力是名无畏。复有说者。初立是力。已立不动是无畏。复次有坚强是力。勇决是无畏。复次不为他所伏是力。不怯弱是无畏。复次智是力。办是无畏。复次因是力。果是无畏。复次不为他所盖是力。能盖他是无畏。复次自饶益是力。饶益他是无畏。自利利他亦尔。复次自觉是力。为他说是无畏。积集是力。受用是无畏。受财义是力。分财义是无畏。复次知医方是力。治他病是无畏。复次法义无碍是力。辞乐说无碍是无畏。复次赞求法义无碍是力。赞求辞乐说无碍是无畏。诸余分别如力中说。

如来有大悲。问曰。大悲体性是何。答曰。是慧。复有说者是照。评曰不应作是说。如前说者好。大悲当知即是是处非处力。地者是第四禅地。其余分别。应随相说。问曰此中何以唯说力无畏大悲。不说三念处耶。答曰是三种于说法分中。胜三念处不尔。说力则显现自义。说无畏则现摧伏他义。大悲则生欲说法心。三念处不尔。是故不说。

如来亦说成就七法。彼七法者。当知即是是处非处力。如来若更有余不共法者。当知尽是是处非处力。问曰。此七为是几智性耶。答曰知法知量知众。此是一等智。知义者诸作是说。涅槃是第一义者。是六智性。除苦集智他心智道智。诸作是说。一切法是第一义者。是十智性。知时知人。是九智性。除灭智。自知是八知性。除灭智他心智。尊者婆已说曰。自知是四智性。谓法智比智道智等智。评曰如此诸所说。可有是理。但彼经所说七法义。是一等智。如来有五圣智三昧。此亦是是处非处力。五智者。法智比智道智尽智无生智。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十六

 

上篇:阿毗昙毗婆沙论

下篇:鞞婆沙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佛说罪福报应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

【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晚课蒙山施食仪...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200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二...

五事毗婆沙论

五事毗婆沙论卷上 尊者法救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一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

舍利弗阿毗昙论

舍利弗阿毗昙论序 释道摽撰 阿毗昙。秦言无比法。出自...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 后汉月支国三藏支娄迦谶译 佛在舍卫...

大方广佛华严经(4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一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 诏译 入不思...

【注音版】中阿含大品八难经

中阿含大品八难经...

【注音版】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

宝藏论

宝藏论 长安沙门释僧肇着 广照空有品第一 空可空非真...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一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

缁门警训

重刊缁门警训序 一性圆明人人具足。瞥然妄念遽尔轮回...

别译杂阿含经

别译杂阿含经卷第一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初诵第一 (一...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弥勒菩萨思想和慈氏的由来

汉译大乘佛经,关于弥勒的记载,是不胜枚举,现仅从他...

带着「需要」去看望

医院病房,住着两位相同的绝症患者,不同的是一个来自...

如何消除修行中的疑和悔

信佛的人在修行过程中会有种种障碍,心生忧虑、疑悔。...

印光大师与谛闲大师的莲友缘

近代高僧印光大师(1861~1940)和谛闲大师(1858~19...

圣严法师《两个瞎子,两种境界》

在我小时候出家的狼山,有两个瞎子。一个是山上的法师...

口诵而不解其义

从前有一个大富翁的儿子, 与一些商人一起到大海中采...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是知念佛一法, 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

真正的自己

一所寺院的监院师父,参加法眼禅师的法会,法眼禅师问...

论发菩提心与往生

1、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

为何至心念佛能消多劫生死之罪

诸经典中都说念佛有无量的功德。为什么会有无量的功德...

【推荐】观世音菩萨四十八相图

观世音菩萨四十八相图...

剃发出家应具备哪些条件

佛法大海,渐次而入。从皈依三宝,到发心出家,经过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