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十七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十七

迦旃延子造 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

杂揵度爱敬品中

云何数灭。云何非数灭。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并义者意。如譬喻者说。三种灭无体。为止如是说者意。欲明三种灭各有体相故而作此论。复次所以作此论者。毗婆阇婆提说。三种灭皆是无为。欲止如是说者意。说三种灭。二是无为。一是有为故而作此论。

云何数灭。答曰。若灭得解脱是也。彼法灭。彼得得解脱。得解脱得。是名数灭。云何非数灭。答曰。若灭非解脱是也。彼法若灭。彼得不得解脱。不得解脱得。是名非数灭。云何无常灭。答曰。诸行散灭是也。无常灭。散灭诸行。非如散豆穀等。无常灭。令诸行于前一刹那能有所作。于后刹那。更不能有所作。非无行体。止其所作故。作如是说。问曰。非数灭无常灭。有何差别。答曰。非数灭者。疾瘦困厄自作他作苦恼种种魔事。如是随世等法。若得解脱。是名非数灭。若说疾瘦困厄自作他作苦恼种种魔事等法。若得解脱。是名有漏诸行得非数灭。若说随世等法。若得解脱。是名无漏诸行得非数灭。所以者何无漏诸行。亦在世故。无常灭者。令诸行散灭。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但问非数灭无常灭。不问数灭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先已说差别。如说云何数灭。其灭者是解脱。乃至广说。二灭者非解脱。是以问其差别。复有说者以此二灭俱不用功灭故。复有说者尽应问三种灭差别。云何数灭。答曰。若灭是解脱不系相。非数灭者。是解脱非不系相。无常灭。非是解脱。亦非不系相。复有说者。数灭三世阴入界中可得。非数灭未来世不生法中可得。无常灭现在世中可得。复有说者。数灭是善。彼得亦善。非数灭是无记。彼得亦是无记。无常灭有三种。彼得亦有三种。复有说者。数灭是不系。彼得是系不系。非数灭是不系。彼得是系。无常是系不系。彼得亦是系不系。复有说者。数灭是非学非无学。彼得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非数灭是非学非无学。彼得亦是非学非无学。无常灭三种。彼得亦三种。复有说者。数灭是不断。彼得或修道断。或不断。非数灭是不断。彼得是修道断。无常灭三种。彼得亦三种。复有说者。数灭是道果。彼得或是道是道果。或非道非道果。非数灭非道果。彼得非道非道果。无常灭或是道非道果。或是道亦道果。或非道非道果。彼得亦尔。复有说者。数灭是灭谛所摄。彼得是三谛所摄。非数灭非灭谛所摄。彼得苦集谛所摄。无常灭三种谛所摄。得亦尔。

问曰。何等是数灭义。答曰。数者是慧。灭是慧果。故名数灭。复有说者。别数得故。言是数灭。如见苦时苦忍苦智所得别。见集见灭见道所得亦别。故名数灭。复有说者。以难得多用功故。名为数灭。问曰。此灭为是一体。为是多体耶。答曰。或有说者。是一体。问曰。若是一体者。证见道所断诸结灭时。亦证修道所断。诸结灭不耶。若证者则修道无用。若不证者。云何一体法。少分证少分不证。复有说者。灭体有五见苦所断烦恼灭。是一种。乃至修道所断烦恼灭。是第五种。问曰。此亦有过。所以者何。如证欲界修道所断上上使灭时。复证余品使灭不耶。若当证者。余品对治道。则无功用。若不证者。云何一体法。少分证少分不证。复有说者。灭体有十三。见道所断有四。修道所断有九。问曰。此亦有过。所以者何。若证欲界修道所断灭时。复证初禅修道所断灭不。若证不证。俱同前过。评曰。应作是说。随有漏法体灭体亦尔。问曰。若然者。先何故问涅槃为一体为多体耶。答曰。先应作是问。若一众生。证一法灭时。一切众生。亦同证此灭不耶。若同者。云何涅槃不是共法。一众生得涅槃时。一切众生。亦应得涅槃。若异者。云何涅槃非是相似法耶。此经复云何通。如说如来解脱。阿罗汉解脱等。无差别。答曰。应作是说。如一众生证此法。一切众生亦同证此法。问曰。若然者。云何涅槃不是共法耶。答曰。以体言之则同。以得言之则异。所以者何。以诸得各异故。问曰。若然者。云何不一众生得涅槃时。一切众生亦得涅槃耶。答曰。若成就涅槃得者得涅槃。若不成就得者。不得涅槃。复有说者若一众生。证此灭时。余众生所证者各异。问曰。若然者。云何涅槃非是相似法。答曰。言非相似者。非相似因。以涅槃无相似因故。言非相似法。问曰。若然者。苦法忍无相似因。亦是非相似法耶。答曰。苦法忍虽不从相似因生。而能与他作相似因。涅槃不从相似因生。亦不与他作相似因。复有说者。以不同故。言不相似。有为法性同。云何性同。同在世。同是阴。同是苦。无有一法是常是善者。复有说者。世法是同。彼非世故不同。如是阴法苦法诸生法诸趣法。当知亦尔。复有说者。前后是相似。彼法无前后。故言不相似。如前后。上中下法亦如是。如来解脱。罗汉解脱。此经云何通者。以俱是常是善故。复有说者。以在一身中决定俱有故。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尽有三种菩提性。所谓佛辟支佛声闻菩提。若从佛道去。亦证此法。若从辟支佛声闻道去。亦证此法。是故言无差别。评曰。不应作是说。如前说者好。

问曰。外物中数灭为有得者不耶。若得者众生不成就外法云何得。若得者此经复云何通。如说诸长老。我断一切爱。得内解脱。若不得者此经复云何通。如说云何断界。答曰。一切诸行断。是名断界。乃至广说。答曰。应作是说有得者。问曰。若然者不成就外法。云何得耶。答曰。虽不成就外法。而得外法数灭。如过去未来命等八根。虽不成就。得其数灭。我断一切爱。得内解脱。此经云何通者。此说若内得解脱。当知外法亦得解脱。复有说者。以此解脱从自身修方便得。不由外人修方便得。是故言得内解脱。复有说者。不得外法中数灭。问曰。若然者此经云何通。如说一切诸行。断名断界。乃至广说。答曰。有二种一切。有分。一切。有一切一切。此中说分一切。故言一切。复有说者。外物中有数灭。而不可得。评曰。不应作是说。宁当说无。不应说有而不可得。何用是无。用物为亦有亦得。如是说者好。若当外物数灭不可得者。则违波伽罗那经。如说云何得作证法。答言。一切善法。此法是善。亦得可得证。欲令无如是过故。说言可得。

问曰。此数灭体。为是阴为非阴耶。若是阴者。何不本是涅槃。何以故。先有诸阴故。若非阴者。云何为无所有法。而修于道。答曰。应作是说。体非是阴亦非阴。然从色阴乃至识阴体得之。此数灭亦名涅槃亦名不相似。亦名非品亦名无跋那(跋那秦言色亦言性亦言称赞亦言字)。亦言最胜亦名智。亦名应亦名不亲近。亦名不修亦名可乐。亦名近亦名妙亦名离。问曰。何故言涅槃。答曰。槃那言林。涅者言离。永离阴林离三火林离四林。故言涅槃。复次不织义是涅槃。如先说。何故名不相似者。无相似因故。如先说。无上中下等故。何故名非品者。离诸品故。如说有为法体性是品。诸作是说。有住相者。四相及彼法五法。是俱生品。诸作是说。无住相者。三相及彼法四法。是俱生品。彼法无如是相故。名为非品。复有说者。世是品法。彼法离世。名为非品。诸阴诸苦诸生诸趣说亦如是。何故名无跋那者。称赞之体。已自成故。不待复更称赞。如人本性贤善。不待称赞。本贤善故。彼亦如是。复次有为法中。或以因称果。或以果称因。彼法无果可以称因。无因可以称果。复次诸圣亲证此法故。不待称赞。复次不称赞者。有无边称故。如人大德言。此人德不可说。彼亦如是。复次不可称赞者。周匝有美称故。如净明珠周匝除闇。彼亦如是。亦如阿波那加珠所在之处。而便安立。如是若解脱得。在人身中。此身名为安立。复次不可称赞者。名为非称。无有人能如法说其过者。名为非称。复有说者。离诸性故。言无跋那。此中无刹利婆罗门居士首陀性故。言无跋那。亦无青黄等色故。言无跋那。有为法。或性是色。或依色。或为色作所依。彼法性。非是色。亦非依色。亦不为色作所依。何故名最胜者。以上妙故名最胜。如世间以上妙饮食衣服缨络等故名最胜。尊者瞿沙说曰。彼法是最胜。以是通畅究竟法故。何故名智者。以智果故。如经中说。六入是业。六入是业果。以业名说。如断是智果以智名说。如天眼天耳是通果以通名说。彼亦如是。是智果故。以智名说。何故名应者。应受供养故名应。世界所有上供。尽应受故。何故名不亲近者。以无可亲近故。有为法以贪其果。而亲近之。如人为贪荫凉花果故亲近于树。彼法与上相违故。名不亲近。问曰。若说不亲近者。何以故。经中说亲近明人耶。答曰。以得智故。明人者佛若佛弟子。以亲近故。得所缘忍智及成就得。是故说亲近。复有说者。明人所依去故说亲近。如说阿罗汉去至涅槃何故名不修者。以不在身中。若法住在身中者。修彼法。不在身中。是故不修。复有说者。以无可修法故。如阿毗昙所说。修法彼中无故。名曰不修。复有说者。以无可亲近事故。所以不修。问曰。若不修者此偈云何通。如偈说。

 瞿昙坐树下  禅思不放逸
 不久履道迹  涅槃在心中

答曰。如尊者波奢所说言。涅槃在心中者。心中成就涅槃得故。何故名可乐者。以离一切苦故。圣人畏苦涅槃。无身心苦故。圣人乐之。如苦恶戒生死增长老死。说亦如是。世尊经说时。解脱是乐法。无漏戒是乐戒者。以能到涅槃故。何故名近者。以是有法故。或有说是非有法。而彼法实有体性。是故说近。以是事故。世尊经说。行者精进成就十五法。是名学迹。得近涅槃。复次不选择身故名近。若刹利修道。即证婆罗门毗舍首陀修道亦证。复次不选择处所故名近。若于村落。若于静处。修道即得。复次以是近观故名近。诸圣起缘。彼忍智现在前。正观此法。如在目前。复次以比相故知近。如波伽罗那经所说。云何远法。谓过去未来法。云何近法。谓现在前。及无为法。复次住近处得故名处近。近处者谓现在世现在世证故名近。复次舍近法得故名近。近法名现在。圣人舍现在。法入涅槃故名近。尊者瞿沙说曰。精勤次第趣向。修正方便者得故名近。复次圣道所依身定故。此法不尔名近。若依此身。应起圣道。余身不能。涅槃不尔。随修道所依身则能证。是名为近。问曰。何故名妙耶。如道亦是妙。何以独称涅槃为妙。波伽罗那所说。云何妙法。无漏善法是也。答曰。道虽是妙。涅槃是妙中妙。复次道虽是妙。杂无常过故。涅槃不尔。复次道有对治厌恶善根故。如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愿无愿三昧。无有善法能厌恶涅槃者故名为妙。问曰。涅槃何故名离耶。如道亦是离相。如波伽罗那所说。云何离法。答言。欲界系。或色无色界系。出要寂静善定学法无学法。数灭等法是也。答曰。涅槃唯是离道是离是可离。复次舍一切法故言离。有漏法有二种舍。一者离欲舍。二者弃舍。无漏有为法。虽无离欲舍。而有弃舍。涅槃无离欲舍。亦无弃舍。复次第一义是离。以色故离欲。以无色故离色。诸有所作。诸有所思。以涅槃故离。

云何非数灭。答曰。是灭非解脱。问曰。何故名非数灭。答曰。不以功作而得。是名非数灭。所以者何。如人住此四方所有色声香味触。是五识身所缘法。不以功作而住。不生法中。故非数灭。问曰。以何法能得此法耶。答曰。或有说者。以过去未来阴入界。非现在世。所以者何。以阴入界现在身中可得故。如此说者。一一刹那中。有失有得。刹那生时失。刹那灭时得。复有说者。未来世中得非过去。所以者何。过去诸阴。曾在身中。今日阴即在身故。此说亦有过。所以者何。未来法生时。此法亦舍故。评曰。于未来不生法中得。如是说者好。以是故。一切时常增益。问曰。数灭多。非数灭多耶。答曰。或有说者。数灭多。非数灭少。所以者何。数灭于过去未来现在法中得。非数灭唯未来不生法中得故。复有说者。非数灭多。数灭少。所以者何。非数灭有漏无漏法中得。数灭唯有漏法中得故。评曰。应作是说。此二法俱无量无边。以是事故应作四句。有法是数灭所得非非数灭所得。有法非数灭所得非是数灭所得。有法亦数灭所得亦非数灭所得。有法非数灭所得亦非非数灭所得。初句者过去现在有漏法。及未来世生者是也。第二句者未来世不生无漏法是也。第三句者谓未来世不生有漏法是。第四句者谓过去现在无漏法。未来世必生无漏法是也。

如住此凡夫人得五道中五识非数灭。所以者何。彼中所有色声香味触。缘彼识住。在不生法中故。是以得彼非数灭。如此处色声香味触。彼五处众生。亦于此得非数灭。若恶道分已断者。彼尽得恶道中非数灭。问曰。谁能断恶道。答曰。或是布施。或是持戒。或是闻慧。或是思慧。如不净阿那般那念处。或是修慧。如煗法顶法至忍必断。尊者婆檀陀说曰。若不因觉知缘起法。则不断恶道。此说云何言觉知缘起法者。尽是无漏道。评曰。不应作是说。如是说者好。或以布施。或以持戒。得恶道非数灭。乃至以顶得恶道非数灭。自有众生。得如上善根恶道分断。钝根者。乃至忍断。问曰。为一时得三恶道非数灭。为次第得耶。答曰。或有说者。三种一时得。问曰。若尔者提婆达多生地狱中。岂非得饿鬼畜生非数灭耶。答曰。唯除地狱一生分。余地狱生分。及饿鬼畜生分一时得。评曰。若起达分善根。断恶道者。一切恶道。得非数灭。若施等断恶道。此则不定。若断地狱。则得地狱非数灭。余则不定。余趣亦如是。若以达分善根。断恶道者。彼恶道一时非数灭。

已说得恶道非数灭。复云何得生处非数灭。答曰住增上忍时。除人天中七生分色无色界一切处一生分。其余诸生。皆得非数灭。须陀洹趣斯陀含果。住方便道不起。得斯陀含得欲界六生分非数灭。若起得者。住第六无碍道时得也。若斯陀含趣阿那含果。住方便道不起。得阿那含。得欲界一生分非数灭。最后无碍道。当得欲界一切生分数灭。若起得者。最后无碍道得。欲界一生分非数灭。当得欲界一切生分数灭。离初禅欲时。若是不退法。住方便道不起者。得初禅二分二生分非数灭。最后无碍道。当得初禅一切生分数灭。若起者最后无碍道。得二生分非数灭。当得一切生分数灭。若是退法。若起若不起。最后无碍道。当得初禅地一切生分数灭。不得非数灭。乃至离无所有处欲。说亦如是。若离非想非非想处欲。若是不退。住方便道不起者。得非想非非想处一生分非数灭。最后无碍道。当得非想非非想处一切。生分数灭。若起者最后无碍道。得非想非非想处一生分非数灭。当得一切生分数灭。若是退法不起离欲者。住方便道。得八地余生分非数灭。最后无碍道当得非想非非想处一切生分数灭。若起者最后无碍道。得八地中余生分非数灭。当得非想非非想处一切生分数灭。

已说生处。诸烦恼复云何。答曰。住增上忍时。得三界见道所断烦恼非数灭。随无碍道随种当得数灭。若是圣人。是不退法。是不起离欲界欲随所断种。住方便道。得非数灭。随无碍道随种。当得数灭。若起者。随无碍道随种。得非数灭。当得数灭。若是退法。若起若不起。随无碍道随种。不得非数灭。当得数灭乃至离非想非非想处欲。说亦如是。问曰。退法者于诸烦恼。何时得非数灭。答曰。或有说者。若信解脱转根得见到时。解脱转根得不动。评曰。应作是说。若得决定更不退。尔时得诸烦恼非数灭。以是事故。而作四句。或有烦恼先得非数灭。后得数灭。先得数灭后得非数灭。或有俱得。或有俱不得。初句者住增上忍。于三界见道所断烦恼。是不退法。不起离欲。住方便道修道所断烦恼。是谓先得非数灭后得数灭。第二句者若是退法。三界修道所断烦恼。是谓先得数灭后得非数灭。第三句者若是不退法起离欲随无碍道随种。得非数灭。得数灭。复有离欲界欲。断上上烦恼时。染污五识身。于所缘得非数灭。得数灭。乃至离八种欲亦如是。若断下下烦恼时。彼下下染污五识身。于所缘得非数灭。得数灭。亦得欲界善不隐没无记行数灭。离初禅欲。断上上烦恼。彼上上染污三识身。于所缘得非数灭。得数灭。离八种欲亦如是。若断下下烦恼时。彼初禅下下染污三识身。于所缘得非数灭。得数灭。亦得初禅地善不隐没无记行数灭。是谓俱得。第四句者除上尔所事。

◎已说烦恼道复云何。答曰。坚信人行坚信道时。于坚法道。得非数灭。坚法人行坚法道时。于坚信道。得非数灭。见到人行见到道时。于信解脱道。得非数灭。非时解脱人。行非时解脱道时。于时解脱道。得非数灭。声闻人于声。闻道决定者。于辟支佛道佛道得非数灭。辟支佛人。于辟支佛道决定者。于佛道声闻道。得非数灭。求佛道者。于佛道决定时。于声闻辟支佛道。得非数灭。阿罗汉有六种。一退法。二思法。三护法。四等住。五能胜进。六不动。问曰。此诸阿罗汉于何时得非数灭耶。答曰。若退法者。于退法决定者。于五种得非数灭。若不决定者不得。乃至能胜进说亦如是。不动法者。得不动法。于五种道。得非数灭。问曰。非数灭。皆是胜进时得。何以不是道果耶。答曰。本离欲时。不为此法作方便得故。若当为非数灭作方便者。非数灭则不可得。所以者何。若心贪着。有是人不能过三恶道。若心为涅槃能过恶道。

问曰。非数灭得。是何心果。答曰。或有说者。是造受生处心果。复有说者。若心能使生相续。是彼心功用果。评曰。应作是说。随住何心得非数灭。即彼心果。问曰。于何法得非数灭。答曰。于三界系及不系法中得。生欲界于此四法中得。生色无色界亦如是。非数灭得。随生何地。即彼地系。

问曰。非数灭。于何法得增长耶。答曰。生欲界中。于欲界系五识身。而得增长。亦有缘现在欲界意识身而得增长。然微细难现。于色界三识无量解脱胜处一切处。而得增长。无色界唯一切处。生色界中。欲界五识身。而得增长。意识亦得增长。然微细难现。色界三识无量解脱胜处一切处。而得增长。无色界唯一切处。生色界中。于欲界五识色界三识无量解脱胜处一切处。而得增长。

问曰。圣人生色界中。于欲界系。何法中得非数灭耶。答曰。初禅命终。生二禅中。初禅果。欲界变化心。得非数灭。若生三禅中。初禅二禅果。欲界变化心。得非数灭。若生第四禅中。初禅二禅三禅果。欲界变化心。得非数灭。乃至第三禅命终。生第四禅中。第三禅果。欲界变化心。得非数灭。问曰。色界命终。生无色界中。于欲界系何法中。得非数灭耶。答曰。若初禅命终。生无色中。四禅果。欲界变化心。得非数灭。第二禅命终。生无色中。三禅果。欲界变化心。得非数灭。第三禅命终。生无色中。二禅果。欲界变化心。得非数灭。第四禅命终。生无色中。一禅果。欲界变化心。得非数灭。圣人生无色界中。于欲色界系法。不得非数灭。所以者何。先已得故。

问曰。先入涅槃阿罗汉。得非数灭多。后入涅槃阿罗汉。得非数灭多耶。答曰。前入涅槃者多。迦叶佛时。入涅槃者则多。释迦牟尼佛时入涅槃者。释迦牟尼佛时。入涅槃者则多。弥勒佛时入涅槃者。问曰。何等阿罗汉。成就非数灭最多。答曰。生无色界阿罗汉。住最后心者。于一切法。得非数灭多。颇有阴界入永灭而不得非数灭耶。答曰有。谓阿罗汉住最后心。评曰。不应作是说。所以者何。无有阴界入永灭而不得非数灭者。问曰。阿罗汉住最后心时。非是不得非数灭耶。答曰。非不得。所以者何。阿罗汉。若决定欲入涅槃时。尔时除。若五心六心。当起现在前。余阴界入悉得非数灭。

世尊说。有二涅槃界。谓有余身涅槃界。无余身涅槃界。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上说。云何数灭。答曰。若灭是解脱。彼数灭有二种。一是有余身涅槃界。二是无余身涅槃界。未说云何有余身涅槃界无余身涅槃界。今欲说故而作此论。复有说有余身涅槃界有体。无余身涅槃界无体。复有说有余身涅槃界是善。无余身涅槃界是无记。复有说有余身涅槃界是道果。无余身涅槃界非道果。复有说有余身涅槃界是谛所摄。无余身涅槃界非谛所摄。复有说有余身涅槃界是有为。无余身涅槃界是无为。有漏无漏亦如是。为止如是说者意欲明此义俱是无漏。以是事故。为止他义欲显己义。乃至广说而作此论。云何有余身涅槃界。答曰。阿罗汉住寿。四大未灭。乃至广说。四大者即四大是也。诸根者造色是也。相续心者是心心数法也。若此四大造色。心心数法未灭。是有余身涅槃界。复有说者。四大是四大身。诸根即诸根。相续心是觉性。若身诸根。觉性未灭。是有余身涅槃界。如是等诸有余故。名有余身涅槃界。身有二种。一烦恼身。二生身。虽无烦恼身。而有生身。复有说者。身有二种。有染污不染污。染污已尽唯有不染污。是故说四大等。有余故言有余。四大为生何法。谓生造色。依造色能生心心数法。乃至广说。彼断一切结得作证。是名有余身涅槃界。云何无余身涅槃界。若阿罗汉。已入涅槃四大灭。乃至广说。四大者即四大。诸根者是造色。相续心者是心心数法。若此四大诸根心心数法灭。是名无余身涅槃界。复有说者。四大身。诸根即诸根。相续心是觉性。若身诸根觉性灭。是名无余身涅槃界。问曰。此文不应作是说。身诸根觉性灭。名无余身涅槃界。应作是说。阿罗汉断一切结尽入于涅槃。是名无余身涅槃界。而不说者有何意耶。答曰。彼尊者依世俗言。说信经故而作是说。阿罗汉死时。风大能损火大。火大损故饮食不消。饮食不消故四大羸。四大羸故诸根亦劣。诸根劣故不能与心心数法作所依。心心数法无所依故则不生心心数法不生便是无余身涅槃界。身有二种。一者生身。二烦恼身。彼二种身俱灭是名无余身涅槃界。复有说者。身有二种。谓染污不染污。二种身俱灭一切结使断。是名无余身涅槃界。问曰。此中何以不说断一切结得作证耶。答曰。以现在得作证故。言得作证。彼时现在得灭故。不言得作证。复有说者。有众生处有得谁得此得言是提婆达多延若达多。彼中无如是众生差别故。唯此法性。是故不说得作证等。

问曰。凡夫人学人断。为是有余身涅槃界。为是无余身涅槃界耶。答曰。亦不名有余身涅槃界。亦不名无余身涅槃界。但名为断。亦名无。亦名为灭。亦名为谛少分。是断智少分。非断智少分。是沙门果少分。非沙门果。

问曰。颇有阿罗汉不住有余身涅槃界不住无余身涅槃界耶。答曰。如经本所说有。如说。具三事者。名有余身涅槃界。无三事者。名无余身涅槃界。生色界阿罗汉。入灭尽定。唯有四大诸根。无相续心。生无色界阿罗汉。唯有相续心。无诸根四大。生欲界阿罗汉。唯有四大相续心。有诸根不具者。评曰。如是诸阿罗汉。皆当言住有余身涅槃界。经文应如是说。云何住有余身涅槃界。答曰。阿罗汉住寿。一切结尽得作证。云何无余身涅槃界。答曰。阿罗汉一切结尽入涅槃。若作是说。尽摄生欲界生色无色界有心无心具根不具根者。

涅槃当言学耶。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先说数灭是二种涅槃界。乃至广说。未说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今欲说故。而作此论。复次何故作此论者。为止并义者意故。如犊子部说涅槃有三种。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若学断诸结得作证。是名学。若无学断诸结得作证。是名无学。若非学非无学断诸结得作证。是名非学非无学。为止如是说者意欲显己义故。而作此论。

涅槃当言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耶。答曰。涅槃当言非学非无学。复有说者。涅槃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此是犊子部所说。所以者何。彼说涅槃有三种性。若学断诸结得作证是名学也。无学非学非无学。说亦如是。作如是说者则有大过。云何一解脱体为三。得所得便有三性。如我义者。如此文。如此义。如此论。如我等意。涅槃是非学非无学。此是尊者迦旃延子。欲显己义经本应齐作是说。不应作余说。所以者何。若作余说。育多婆提所说有过。复有说者。应作余说。所以者何。毗婆阇婆提。问育多婆提。如是汝说涅槃是非学非无学耶。此是问亦是定言。所以者何。若不定他言说。说他过者。是则不可。育多婆提答言。如是。毗婆阇婆提。复作是难。于意云何。若先以世俗道断结作证。乃至广说。得阿那含果。彼是学耶。育多婆提答言。不也。所以者何。我说涅槃是非学非无学。育多婆提欲说毗婆阇婆提过。若当先以世俗道断结得作证。乃至广说。乃至得阿那含果彼是学者。本应是学。若不得果而是学者。此事不可。趣阿罗汉断结作证。阿罗汉断结作证退。说亦如是。育多婆提。于他法中。不顺义者。集置一处。而说其过。若当涅槃是非学非无学。复作学学作无学无学作学者。是则不定。若不定者。则是无常。若无常者。有为无为。无有差别。所以者何。涅槃未曾作非学非无学复作学学作无学无学作学。以是故。涅槃于一切时。是常是寂灭。是非学非无学。广说如经本。复有说者。育多婆提。欲说毗婆阇婆提过。毗婆阇婆提。有二种过。一说涅槃是非学非无学复作学。学作无学无学作学。二说涅槃是非学非无学者常是非学非无学。学常是学。无学常是无学。育多婆提。难毗婆阇婆提言。涅槃是非学非无学复作学。学作无学。无学作学者。如是汝说涅槃是非学非无学。然后作学耶。毗婆阇婆提答言。如是。育多婆提。复难毗婆阇婆提言。于意云何。若先以世俗道。乃至广说。后见四圣谛。得阿那含果。彼是学耶。毗婆阇婆提答言。如是。所以者何。我说涅槃是非学非无学复作学故。育多婆提复问毗婆阇婆提言。汝意云何。先以世俗道。断结得作证。是非学非无学。即彼非学非无学作学耶。毗婆阇婆提答言。如是。所以者何。我说非学非无学后作学故。育多婆提。复说毗婆阇婆提过。若先以世俗道。断结得作证。后得阿那含果。当是学者。本应是学。若不得果。而是学者。是则不可。育多婆提。复难毗婆阇婆提言。趣阿罗汉。断结得作证。是学后作。无学阿罗汉。断结得作证。退作学。说亦如是。育多婆提。于他法中。不顺义者。集置一处。说过如上。若说涅槃是非学非无学常是非学非无学乃至无学常是无学者。育多婆提。难毗婆阇婆提言。汝说涅槃有三种耶。答曰。如是。育多婆提。难毗婆阇婆提言。于意云何。若先以世俗道。断欲爱恚。未见真谛。欲得见故。勤修方便。修方便时。得见真谛。得阿那含。彼是学耶。答曰。如是。所以者何。我说涅槃有三种故。育多婆提。难毗婆阇婆提言。于意云何。若先以世俗道。断结作证。是非学非无学。后得阿那含果。即是学耶。答言。不也。所以者何。我说涅槃是非学非无学常是非学非无学。乃至广说。毗婆阇婆提。反难育多婆提。若当涅槃是非学非无学。后作学者。未得阿那含果时。本应是学。育多婆提。欲去此过故。若不得阿那含果。而是学者。此则不可。育多婆提。复难毗婆阇婆提。若趣阿罗汉果。断结作证。阿罗汉断结作证退。说亦如是。育多婆提。于他法中。不顺义者。集置一处。而说其过。若当涅槃是非学非无学后作学学作无学无学作学非学非无学常是非学非无学乃至无学常是无学者。是则不定。若不定者。则是无常。若无常者。有为无为。无有差别。涅槃未曾作非学非无学后作学学作无学无学作学非学非无学常是非学非无学乃至无学常是无学。以是事故。涅槃于一切时。是常是寂灭。非学非无学。广说如经本。问曰。所说得。复有得不耶。若当有者。得复有得。便为无穷。若无穷者。无成就此得者。答曰。应作此论。得复有得。问曰。若然者是则无穷。答曰。无穷有何过。未来世宽。能容此得。以生死法无穷故。得亦复然。是故难断难除难过。众苦相续。犹如连锁。复有说者。以俱在一世一刹那中故非无穷。评曰。应作是说。法生时。三法俱生。谓法得得得以得故成就彼法及得得以得得故成就得。是故非无穷。以是事故而作此论。

颇有行阴色阴同于一得耶。答曰有。所谓色得得是也。乃至行阴识阴。说亦如是。有为无为。亦同一得。所以者何。无为得得无为及得得。是名有为无为同共一得。问曰。有成就过去未来得不。若成就者。云何非是无穷。所以者何。法生时。法得得得俱生。此三灭已。便生六得。三是得。三是得得。是六生十二。十二生二十四。乃至无量无边。若不成就者。定揵度又云何通耶。如说无色界命终。生欲界中。所得阴界入四大。善不善无记根结缚使缠烦恼。当言本得得本不得得。答曰。善染污。当言本得得报。当言本不得得。彼得亦有善。亦有染污。复有说者。有成就过去未来得者。问曰。若然者。云何非是无穷。答曰。假令无穷复有何过。未来世穷无容处耶。以生死是无穷故。难断难除难过。众苦相续。犹如连锁。复有说者。无有成就者。问曰。若然者。如说无色界命终生欲界。乃至广说。此文云何通耶。答曰。此文不说得。说得所不摄法。评曰。不应作是说。应作是说。有成就过去未来得者。所以者何。以得故。沙门果有差别。若不成就过去未来得者。一一刹那沙门果。亦得亦舍。修梵行者。则无休息心。复更有过。以三事故。舍于圣道。一退。二转根。三得果。不因此三。亦舍圣道。然无是处。是故有成就过去未来得者。苦法忍有十五得。一是苦法忍俱。二是苦法智俱。乃至道比忍俱有十五。乃至无学初智。除其自体。尽是因。广说如上。苦集谛得。苦集谛摄。灭谛得。三谛摄。道谛得。即道谛摄。苦集道谛三世摄。彼得亦三世摄。灭谛不在。三世得。三世摄。苦集谛。是善不善无记。彼得亦是善不善无记。灭道谛是善。彼得亦是善。苦集谛是三界系。彼得亦三界系。灭谛是不系。彼得是色无色界系。亦是不系道谛是不系。得亦是不系。苦集谛是非学非无学。彼得亦是非学非无学。灭谛是非学非无学。彼得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道谛是学无学。彼得亦是学无学。苦集谛是见道修道断。彼得亦是见道修道断。灭谛是不断。彼得是修道断不断。道谛是不断。彼得亦是不断。欲界见道修道所断。乃至无所有处。见道修道所断解脱得有三种。学无学非学非无学。非想非非想处。见道所断修道所断八种解脱得有二种。学无学。第九种解脱得是无学。所以者何。彼得与尽智俱生故。

问曰。欲界见道修道所断。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见道修道所断。彼解脱得几地所摄耶。答曰。或有说者。随其断对治道在何地。彼得亦尔。诸作是说。随其断对治道所在之地。彼得亦尔者。欲界见道修道所断解脱得。未至禅所摄。初禅解脱得。三地所摄。谓未至初禅中间禅。第二禅者。四地所摄。第三禅者。五地所摄。第四禅见道修道所断无色。见道所断者。是六地所摄。空处修道所断者。七地所摄。识处八地。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九地。复有说者随彼过患对治所在之地。彼得亦尔。诸作是说。彼随有过患对治所在之地。彼得亦尔者。欲色界见道修道所断解脱得。六地所摄。空处见道修道所断。七地识处。见道修道所断八地。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见道修道所断九地复有说者。随地有法智分。彼地亦有欲界见道修道所断解脱得。若地有比智分。彼亦色无色界见道修道所断解脱得。诸作是说。随彼有法智分。彼地亦尔者。欲界见道修道所断解脱得。六地所摄。色无色界见道修道所断解脱得。九地所摄。评曰。不应作是说。如前说随地有断对治道。彼得亦尔者好。

问若以灭道法智。离色无色界欲。彼色无色界修道所断解脱得。为是法智分。为是比智分耶。答曰。或有说。是法智分。所以者何以是法智所证故。评曰。不应作是说。是比智分。

问曰。是法智所证。云何是比智分耶。答曰。虽是法智所证。而以比智所知。然皆是色无色界根本对治。随以何断。而皆是比智分。

问曰。若离五种欲入见道者。苦法忍灭苦法智生。彼前所断欲界见苦所断五种欲。彼刹那中所断四种欲。彼九种尽是与苦法忍俱。生无漏得作证。如是乃至道法忍灭道法智生。彼前所断欲界见道所断五种欲。彼刹那中所断四种欲彼九种尽是与道法智俱生无漏得作证。若道比忍灭道比智生。是时得三界见道所断。与道比智俱生解脱得。彼得欲界修道所断五种欲。无漏解脱得不。尊者僧伽婆修答曰得。所以者何。以是须陀洹。亦是斯陀含向故。评曰。不应作是说。言不得者好。所以者何。不可说住果时复得趣果道。彼不得趣果道。为以何事言是趣果问曰。为以何时得彼解脱得耶。答曰。或有说者若修向斯陀含果方便是时便得。评曰。不应作是说言是时得解脱得。应作是说。若得斯陀含果是时便得。

问曰。圣人以世俗道离欲。此道为是曾所得道。为是未曾得道耶。答曰。或有说者。是曾所得道。所以者何。如无始以来所用离欲道。今所用道。即是彼道。若以曾所得道。离欲界上上欲时。于离上上欲中。得二种解脱得。一是世俗以曾得者。二是无漏道未来修故。亦得欲界见道所断上上烦恼解脱无漏得。问曰。若作是说。是共对治。亦是不共对治。所以者何。以曾所得道。断见道修道所断烦恼。同在一处。如断草束。亦如刻契。断九种欲。是名共对治道。若圣人以此道断修道所断结时。是名不共。答曰。所曾得道。唯是共对治。所以者何。以见道所断结已断。若当不断。此亦能断。复有说者。圣人所用世俗道。是未曾得道。所以者何。无始以来所用道异。今所用道异。若作是说。以未曾得道。离欲界上上欲时。得二种解脱得。一是世俗。二是无漏。世俗者。以未曾得道故。无漏者。以未来修故。于欲界见道所断上上烦恼非对治。所以者何。以未曾得此道故。若作是说。则是不共对治。第九解脱道。若未曾得道。已曾得道。一时悉得。亦得欲界见道修道所断漏无漏二种解脱得。问曰。以何等故。第九解脱道。已曾得道。已未曾得道修。余无碍解脱道。何以不修耶。答曰。离欲得地时修异。断欲道时异。第九解脱道时。是离欲得地。是故以曾得道未曾得道修。断欲道时不得地。是故未曾得道修。曾得道不修以是事故。智揵度所说善通。如说。若成就现在他心智。亦成就过去未来耶。答曰。如是。评曰。如是说者好。以未曾得道离欲已曾得道未曾得道修。若作是说。以未曾得道离欲已曾得道未曾得道修者。离欲界修道所断上上欲时。得三种解脱得。一是世俗曾得道。二未曾得道。三无漏。于见道所断上上欲。得一解脱得。以曾得道故。以是义故。善去不共对治过。亦作过说。

颇有不退不得果不转根。而于见道所断结。得作证耶。答曰有。如此所说者是也。如上上烦恼。乃至下下烦恼说亦如是。如离欲界欲。乃至离无所有处欲。说亦如是。

问曰。颇一刹那顷。当得信等五根。得而不舍。舍而不得。乃至广作四句。答曰。有初句者。向阿那含果。住最后无碍道时。当得初禅地善有漏诸根是也。第二句者欲界悔忧俱根是也。第三句者无漏诸根。舍无碍道所摄。当得解脱道所摄。第四句者除上尔所事。问曰。诸得过去。彼法亦过去耶。若法过去。彼得过去耶。乃至广作四句。答曰。有初句者。数灭非数灭。得在过去。彼法非过去是也。第二句者。过去世非众生数法是也。第三句者。过去世众生数法是也。第四句者虚空未来现在非众生数法是也。未来现在亦应如是作四句。

问曰。若法修彼法。得亦修耶。答曰。若法修彼法得亦修。颇法得修彼法不修耶。答曰。有数灭是。

问曰。若法无得。彼法非不有解脱得耶。若无解脱得。彼法非不有得耶。乃至广作四句。答曰。有初句者。非众生数法。是谓无得非不有解脱得耶。第二句者有为无漏数灭非数灭。是谓无解脱得非不有得也。第三句者虚空。是谓非有得非有解脱得也。第四句者。众生数有漏法。是谓非不有得。非不有解脱得也。问曰。若法有得。彼法无解脱得耶。若法有解脱得。彼法无得耶。乃至广作四句。答曰。有初句者。有为无漏。及数灭非数灭是也。第二句非众生数法是也。第三句者众生数有漏法是也。第四句者虚空是也(此是句应在非句前)。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十七

 

上篇:阿毗昙毗婆沙论

下篇:鞞婆沙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印光大师校印本)...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阿毗昙五法行经

阿毗昙五法行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苦法黠可苦法黠...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一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正教本宗。文唯三藏。梵音所阐。...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一 尊者舍利子说 三藏法师玄奘...

阿那邠邸化七子经

阿那邠邸化七子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大庄严法门经

大庄严法门经卷上(亦名文殊师利神通力经,亦名胜金色...

道地经

道地经一卷 天竺须赖拏国三藏僧伽罗刹汉言众护造后汉...

【注音版】佛说法灭尽经

佛说法灭尽经...

菩萨戒本经笺要

菩萨戒本经笺要 慈氏菩萨说 北凉天竺三藏 昙无谶第二...

分别善恶报应经

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上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啰国密林寺三藏...

最无比经

最无比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 一时...

【注音版】佛说施灯功德经

佛说施灯功德经...

佛说八部佛名经

佛说八部佛名经 元魏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闻如是...

把「谢谢」带回去

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时,法缘非常兴盛,每次讲经时,...

损己利人,虽损而不损

【原文】 智者入灭,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由损己利...

为什么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

我们看丁七的普等三昧愿。 这一段我们讲到本尊的功德。...

在家佛弟子该如何修行诵哪些经

问: 在家佛弟子该如何修行?早晚课该诵哪些经?时间...

年轻是培养福报的好时​光

每次共修,看到大悲殿的观音菩萨,庄严面相,两耳垂肩...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礼,德之范也。即礼是指规范,尊卑有序。《曲礼》曰:...

不管哪一宗都要见性,不见性你弄的还是生灭

禅宗没有什么语言,他的问话就是实际,问在答处,答在...

人生的试金石

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在一次火灾中被毁之后,人们在废...

希求往生极乐世界是一种贪心吗

【原文】 客曰:弟子忆昔念佛,被人呵云,修行之人,当...

路边的「阿弥陀佛」

在台湾参学其间,我发现一个现象,在台湾的道边路旁,...

谦卑的力量

谦卑的力量,不在于形体的大小、气势的强弱,而是用柔...

味精能挽劫运说

饮食于人,关系甚大。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故曰食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