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七十五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七十五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智品第七之三

如是已辩诸智差别。智所成德今当显示。于中先辩佛不共德。且初成佛尽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种。何谓十八。颂曰。

 十八不共法  谓佛十力等

论曰。佛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为十八不共法。唯于诸佛尽智时修。余圣所无。故名不共。且佛十力差别云何。颂曰。

 力处非处十  业八除灭道
 定根解界九  遍趣九或十
 宿住死生俗  尽六或十智
 宿住死生智  依静虑余通
 赡部男佛身  于境无碍故

论曰。佛十力者。一处非处智力具以如来十智为性。为依何义立此力名。佛于经中自作是说。苾刍谛听。如来于处如实知处。如来于非处如实知非处。乃至广说。知一切法自性功能理定是有。名为处智。知一切法自性功能理定非有。名非处智。此智通缘情非情境。与一切智皆不相违。恐于略说少功难悟。故复此中析出余九。如薄伽梵多界经中自广分别。处非处义身等恶行。感非爱果。定有是处。感可爱果。必无是处。乃至广说。于彼经中所未说者我依余教复略分别。谓诸如来犹有误失。诸应分别而一向记。无力无畏三念住等不共功德。必无是处诸圣犹起见所断惑。覆罪堕恶。必无是处。造无间者现身见法堕邪性者现入正性。外道法内有真沙门。有虽受生而无有死。有不还者复欲界生。有阿罗汉更受后有。有舍二种识犹现行处。有十三界有十九蕴有第六世。有第四谛有第五。必无是处。如来所使有能遮遏。世尊使者事未究竟。正在慈定灭尽定中。随信法行者有能为损害。北俱卢死堕恶趣中。及有中殀。必无是处。诸行不灭涅槃非常。异生有能断有顶惑于一相续二心俱行无漏为因招异熟果。五识得与觉支相应。眠梦位中有生有死。得果退等。必无是处。有五识身无寻无伺。缘名过未离世为境。有鼻舌识有覆无记。有生上界入现观者。有耳见色有眼闻声。舌嗅香等。必无是处。如是等类得非处名。与此相违皆名是处。岂不处智已知非处。诸非处智亦已知处。何劳双说处非处名。虽理实然而双说者。为欲遮止无因论故说是处名。为欲遮止恶因论故说非处名。依一智体双说无失。宁知于一处非处力中。恐略难悟析出余九力。以余皆有此力义故。谓如实知恶行能感可爱异熟。妙行能感非爱异熟。必无是处。与此相违定有是处又如实知顺退分定能逮胜德。顺胜进分能引退堕。必无是处。与此相违定有是处。又如实知若此品根能证此果。此根未满此界已证。必无是处。与此相违定有是处。又如实知下劣胜解。鄙恶喜乐能逮胜德。必无是处。与此相违定有是处。又如实知诸有情类界性各别而情契合。必无是处。与此相违定有是处。又如实知趣生死行能证涅槃。趣涅槃行能招生死必无是处。与此相违定有是处。又如实知前际有始必无是处。与此相违定有是处。又如实知未断生结死已不生。或彼已生毕竟不死。或彼不往善趣恶趣必无是处。与此相违定有是处。又如实知非理作意能得漏尽必无是处。与此相违定有是处。我于如是一一力中。略举方隅显处非处。若尽其事言论无穷。故应皆名处非处力。恐略难悟别立异名。二业异熟智力。八智为性除灭道智。谓善分别如是类业。感如是类诸异熟果。无罣碍智名业异熟智力。或说名为自业智力。谓善分别如是类果。是自所造业力所招。非妻子等所能与夺。如是类业必招自果不可贸易。无罣碍智名自业智力。又佛自说此力相言。苾刍谛听。佛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业法受别处别因别事别果皆如实知。乃至广说。诸业有三法受有四。业及法受故名为业。法受或业之法故名业法。即是诸业之品类义。此显如来于过去等。诸业品类处等差别。及所受果能如实知。此中别处者是别方所义。知于某处造如是业。当于某处此业方熟。谓知此业天等处造。此业当于人等处熟。是名如实了知别处。言别因者。是别缘义。知如是业遇此缘熟。或知此业由此缘造。是名如实了知别因。言别事者。是别物义。知如是业至成熟时。力能引生色等别物。或即知业自性不同名知别事。谓知此业此物为性。余则不然。是名如实了知别事。言果别者。是别异熟义。知如是业定感异熟果。此业不定能感异熟。此业异熟经尔所时有不尔者。此业异熟尚有所余有无余者。如是等类异熟差别。极细难了而能了知。是名如实了知别果。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四根上下智力。五种种胜解智力。六种种界智力。如是四力皆九智性。唯除灭智。谓如实知诸静虑等自性名得。方便摄持味净无漏。顺退住进决择分等无罣碍智。名静虑等智力。又佛自说此力相言。苾刍谛听。佛于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杂染清净安立皆如实知。乃至广说。静虑等相定品当辩。杂染谓能障证静虑等。清净谓即此诸法清净。诸净法住名为安立。或顺退分名为杂染。顺胜进分顺决择分名为清净。顺住分名安立。若如实知诸有情类能逮胜德根品差别无罣碍智。名根上下智力。又佛自说此力相言。苾刍谛听。佛于有情诸根上下皆如实知。乃至广说。此意显佛知诸有情诸根胜劣无有谬误。虽有中根而待胜劣。是劣胜摄故不别显。此中根名为目何法。谓目信等断善根者。总相续中亦有去来信等善法。或目意等。若如实知诸有情类喜乐差别无罣碍智。名种种胜解智力。又佛自说此力相言。苾刍谛听。佛于有情种种胜解皆如实知。乃至广说。此意显佛知诸有情喜乐种种品类差别。喜乐胜解名差别故。若如实知诸有情类。前际无始数习所成。志性随眠及诸法性。种种差别无罣碍智。名种种界智力。又佛自说此力相言。苾刍谛听。佛于世间种种界非一界皆如实知。乃至广说。种种界者显各别义。非一界者显众多义。应知此中界与志性。随眠法性名之差别。如是四力并缘有为。故十智中唯摄九智。七遍趣行智力。或声显此义有二途。若谓但缘诸能趣道。九智除灭。若谓兼缘道所趣果。十智为性。谓如实知生死因果。及知尽道无罣碍智。名遍趣行智力。又佛自说此力相言。苾刍谛听。佛于一切遍趣行中皆如实知。乃至广说。此意显佛能如实知趣生死行趣涅槃行。趣生死中有趣地狱。乃至趣天。趣一一中复有多种。趣涅槃行有三乘别。趣一一中复有多种。依总说一遍趣行名。八宿住随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如是二力皆俗智性。此二力相有差别故。谓如实知自他过去宿住差别无罣碍智。名第八力。若如实知诸有情类于未来世诸有续生无罣碍智。名第九力。又佛自说此二相言。苾刍谛听。佛于过去种种宿住一生二生。乃至广说。佛天眼净超过于人见诸有情。乃至广说。广辩此二如六通中。十漏尽智力。或声亦显义有二途。若谓但缘漏尽为境。六智除道苦集他心。若谓兼缘漏尽方便。十智为性。理应如是以辩相中言于尽及为尽无罣碍。智二种俱名漏尽智力。又佛自说此力相言。苾刍谛听。佛漏尽故于诸无漏心慧解脱。自现通达具证领受。能正自知我生已尽。乃至广说。此后三力即是三通。以六通中此三殊胜。在无学位立为三明。在如来身亦名为力。神境天耳设在佛身。亦无大用故不名力。且如天眼能见有情。善恶趣中异熟差别。由此能引殊胜智生。亦正了知能感彼业。由此建立死生智名。神境天耳无此大用。是故彼二不立为力。然不别说他心力者。义已摄在根等力中。以他根等中有心心所故。又薄伽梵具一切智。于工论等亦得自在。而于佛事齐此已成。余智于中无别胜用。是故虽有亦不别说。唯依遍觉十种所知。佛所应为皆圆满故。何等名曰十种所知。谓诸法中因非因义。多分散地业果差别。定地功德品类不同。所化有情根解界异。所治能治因果差别。前际后际经历不同。离染不续方便有异。但由觉此佛事已成。余设有无不致益损。故唯十种得名为力。又佛观察所化有情。设教应机唯须十智。谓由初智观所化生。于诸乘中堪无堪异。由第二智观所化生。于相续中业障差别。由第三智观所化生。于静虑等有味无味。烦恼为障轻重差别。由知此二因亦知异熟障。由第四智观所化生。趣清净品功能差别。由第五智观所化生。于证净品加行差别。由第六智观所化生。于证净品禀志性别。由第七智观所化生。诸所施为有益无益。种种差别正观修止。由第八智观所化生。过去世中所集差别。由第九智观所化生。当来世中结生差别。由第十智观所化生。所证解脱方便有异。于此十智若随阙一。便不具足化有情事。多复无用故不增减。已辩自性依地别者。第八第九依四静虑。余八通依十一地起。欲四静虑未至中间并四无色。名十一地。诸胜德地总有尔所。已辩依地。依身别者。皆依赡部男子佛身。唯此堪为力所依故。如是十智二乘亦有。何故在佛方受力名。夫受力名谓无碍转。佛智于境无碍转故。得名为力。余则不然。以诸二乘尚不能见诸有情相续顺解脱分善。况复能知所余深细。如舍利子舍求度人。不能观知鹰所逐鸽。前后二际生多少等。大目乾连不能观见。业风所引诸鬼差别。是故二乘天眼通等。观界远近与佛有殊。非无碍故不名为力。二乘与佛漏尽既同。彼智何缘唯佛名力。唯世尊有遍达有情。一切漏尽别相智故。谓薄伽梵于诸有情。一切漏尽品类差别。智无罣碍。二乘不然。是故力名唯属于佛。又唯诸佛智勐利故。如何勐利。佛智力能速断烦恼并习气故。如强弱力补特伽罗。执利钝刀斩截草等。诸有情类蕴相无别。佛如何观有种种界。诸有情类蕴相虽同。而于其中非无差别。谓彼诸蕴体虽无异。而有无量品类不同。佛如量知都无罣碍。故世尊得有种种界智力。或诸如来名称高远。希有智慧妙用无边。唯佛能知非余所测。于余所了无别相中。何怪如来能知别相。已辩诸佛心力方隅。当辩菩萨时亦所成身力。颂曰。

 身那罗延力  或节节皆然
 象等七十增  此触处为性

论曰。佛生身力等那罗延。有余师言。佛身支节一一皆具那罗延力。理实诸佛身力无边犹如心力。能持无上正等菩提大功德故。大觉独觉及转轮王。支节相连如其次第。似龙蟠结连鎻相钩。故三相望力有胜劣。那罗延力其量云何。十十倍增象等七力。谓凡象。香象。摩诃诺健那。钵罗塞建提。伐浪伽遮怒罗。那罗延。后后力增前前十倍。有说前六十十倍增。敌那罗延半身之力。此力一倍成那罗延。有余师说。此量如千蔼罗伐拏天象王力。此象王力其量云何。三十三天将游戏苑。象王知已化作诸头种种庄严。往天宫所。诸天眷属数有多千。乘已腾空如持桦叶。速至戏苑随意欢娱。天大象王力势如是。此力千倍等那罗延。于诸说中唯多应理。如是身力触处为性。此应总是诸触差别。有说。唯是大种差别。有说。是造触离七外有。有说。力是重劣者是轻。如是名为佛生身力。佛四无畏相别云何。颂曰。

 四无畏如次  初十二七力

论曰。佛四无畏如经广说。一正等觉无畏。十智为性。犹如初力。二漏永尽无畏。六十智性。如第十力。三说障法无畏。八智为性。如第二力。四说出道无畏。九十智性。如第七力。何缘诸佛无畏唯四。但由此量显佛世尊。自他圆德俱究竟故。谓初无畏显佛世尊自智圆德。第二无畏显佛世尊自断圆德。此二显佛自利德满。为显世尊利他圆德。是故复说后二无畏。第三无畏遮行邪道。第四无畏令趍正道。谓佛处处为诸弟子。说障法令断除即是令修断德方便。又于处处为诸弟子。说出道令正行。即是令修智德方便。此二显佛利他德满。但由此四随其所应。显佛自他智断圆德。至究竟故唯立四种。如何可说无畏即智。应言无畏是智所成。理实应然。但为显示无畏以智为亲近因。是故就智出无畏体。夫无畏者谓不怯惧。由有智故不怯惧他。故智得为无畏因性。唯佛四妙智是四无畏因。谓诸如来于一切法一切相妙。智是初无畏因。若诸如来一切烦恼并习气断妙智。是第二无畏因。唯我世尊由具此故。侵毁不慼供赞不欢。虽恒违拒而常饶益。虽加斫刺而深怜愍。虽有殊胜辅翼神通智慧技能而不傲慢。于欲离背不起瞋嫌。于乐亲承不偏怜爱。虽行摄事不求辅翼。虽行诃责不愿乖离。虽暂驱摈不以麁语。虽永摈黜不令堕邪。虽无所畏而不麁犷。虽常亲爱而不生贪。虽显自德不殉名利。虽显他过不为耻辱。虽摄门徒不成自党。虽诃邪侣不坏他朋。族望有情数来亲附。但示正法不与交游。此等皆由漏尽妙智。故此妙智为第二因。若诸如来知弟子众。有损有益妙智。是后二无畏因。或无畏体即四妙智。怯惧名畏。此即于法无所了达。怀恐怖义。智于此畏有近治能。与畏相违故名无畏。岂不非无智即是畏体。如何说智体即是无畏。此责不然。智与多法为近治故如即无疑。谓智如能近治无智。亦于怖畏有近治能。故得智名。亦名无畏。如治无智亦能治疑。故得智名。亦名决定。所治无智虽不即疑而智无疑。名二体一。如是无智虽与畏殊。而无畏名即目智体。一善能断多恶法故。有说。无智亦摄畏体。故于此中不应为难。力与无畏有何差别。此无差别体俱智故。然于智体别义名力。复依别义立无畏名。谓不屈因说名为力。不怯惧因说名无畏。或初安立说名为力。立已不动说名无畏。或非他伏说名为力。能摧伏他说名无畏。有余师说。譬如良医遍达医方。说名为力。善疗众疾。说名无畏。有说骁健。说名为力。勇悍不怯。说名无畏。如是二种义亦有别。谓成办事义是力义。不怯惮义是无畏义。佛三念住相别云何。颂曰。

 三念住念慧  缘顺违俱境

论曰。佛三念住如经广说。诸弟子众一向恭敬能正受行。如来缘之不生欢喜。舍而安住正念正知。是谓如来第一念住。诸弟子众唯不恭敬不正受行。如来缘之不生忧慼。舍而安住正念正知。是谓如来第二念住。诸弟子众一类恭敬能正受行。一类不敬不正受行。如来缘之不生欣慼。舍而安住正念正知。是谓如来第三念住。虽有所化不敬受行。而佛世尊亦雨法雨。由此方便彼于余时或余有情入正法故。非前说四今复说三。可总说言念住有七。今三摄在前四中故。谓在缘外法念住摄。然此三种体通念慧。谓由安住正念正知。于三境中不生欢慼。不可见有诸大声闻。于三境中不生欢慼。便谓此三种非佛不共法。唯佛于此并习断故。善达有情种性别故。或弟子众随属如来。有顺违俱应甚欢慼。佛能不起可谓希奇。非属诸声闻不起非奇特。故唯在佛得不共名。诸佛大悲云何相别。颂曰。

 大悲唯俗智  资粮行相境
 平等上品故  异悲由八因

论曰。如来大悲俗智为性。普缘一切有情为境。作苦苦等三行相故。非无漏智有如是理。此大悲名依何义立。依五义故此立大名。一由资粮故大。谓大福德智慧资粮所成办故。二由行相故大。谓此力能于三苦境作行相故。三由所缘故大。谓此总以三界有情为所缘故。四由平等故大。谓此等于一切有情作利乐故。五由上品故大。谓最上品更无余悲能齐此故。有余师说。由大加行所证得故。唯大士身所成就故。入大功德珍宝数故。能拔有情大苦恼故。立大悲名。悲与大悲有何差别。此二差别由八种因。一由自性。无瞋无碍自性异故。二由依身通余。唯佛依身异故。三由行相。一苦三苦行相异故。四由所缘。一界三界所缘异故。五由依地。通余第四静虑异故。六由证得。离欲有顶证得异故。又悲为先离染时得。唯离染得有差别故。七由救济。希望事成救济异故。八由哀愍。平等不等哀愍异故。有余师说。诸佛大悲远细遍随。能普饶益。声闻等类所起悲心。不能悲愍色无色界。佛于上界起极悲愍。心过于二乘。悲愍无间狱。已辩佛德异余有情。诸佛相望法皆等不。颂曰。

 由资粮法身  利他佛相似
 寿种姓量等  诸佛有差别

论曰。由三事故诸佛皆等一。由资粮等圆满故。二由法身等成办故。三由利他等究竟故。由寿种姓身量等殊。诸佛相望容有差别。寿异谓佛寿有短长。种异谓佛生刹帝利婆罗门种。姓异谓佛姓乔答摩迦叶波等。量异谓佛身有小大等。言显诸佛法住久近等。如是有异。由出世时所化有情机宜别故。诸有智者思惟如来三种圆德深生爱敬。其三者何。一因圆德。二果圆德。三恩圆德。初因圆德复有四种。一无余修。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修无遗故。二长时修。经三大劫阿僧企耶修无倦故。三无间修。精勤勇勐刹那刹那修无废故。四尊重修。恭敬所学无所顾惜修无慢故。次果圆德亦有四种。一智圆德。二断圆德。三威势圆德。四色身圆德。智圆德有四种。一无师智。二一切智。三一切种智。四无功用智。断圆德有四种。一一切烦恼断。二一切定障断。三毕竟断。四并习断。威势圆德有四种。一于外境化变住持自在威势。二于寿量若促若延自在威势。三于空障极远速行。小大相入自在威势。四令世间种种本性。法尔转胜希奇威势。威势。圆德复有四种。一难化必能化。二答难必决疑。三立教必出离。四恶党必能伏。色身圆德有四种。一具众相。二具随好。三具大力。四内身骨坚越金刚。外发神光踰百千日。后恩圆德亦有四种。谓令永解脱三恶趣生死。或能安置善趣三乘。总说如来圆德如是。若别分析则有无边。唯佛世尊能知能说。要留命行经多大劫。阿僧企耶说乃可尽。如是则显佛世尊身具有无边。殊胜奇特因果恩德如大宝山。有诸愚夫自乏众德。虽闻如是佛功德山及所说法。不能信重。诸有智者闻说如斯。生信重心彻于骨髓。彼由一念极信重心。转灭无边不定恶业。摄受殊胜人天涅槃。故说如来出现于世。为诸智者无上福田。依之引生不空可爱殊胜速疾究竟果故。如薄伽梵自说。颂曰。

 若于佛福田  能殖少分善
 初获胜善趣  后必得涅槃

已说如来不共功德。共功德今当辩。颂曰。

 复有余佛法  共余圣异生
 谓无诤愿智  无碍解等德

论曰。世尊复有无量功德。与余圣者及异生共。谓无诤愿智无碍解通。静虑无色等至等持。无量解脱胜处遍处等。随其所应。谓前三门唯共余圣。通静虑等亦共异生。虽佛身中一切功德。行相清净殊胜自在。与声闻等功德有殊。然依类同说名为共。且共余圣。三功德中。无诤云何。颂曰。

 无诤世俗智  后静虑不动
 三洲缘未生  欲界有事惑

论曰。有阿罗汉忆昔多生。受杂类身发自他惑。由斯相续受非爱果。便作是念。有烦恼身缘之起惑。尚招苦果。况离烦恼具胜德身。思已发生如是相智。由此方便令他有情。不缘己身生贪瞋等。此皆但以俗智为性。缘他未来修断惑故。非无漏智此行相转。若无诤体是智所摄。如何说习无诤等持。此不相违一相应品。有多功德随说一故。如一山中有种种物。随举一种以标山名。理应无诤。是智所摄护他相续。当来惑生巧便为先事方成故。然一切诤总有三种。蕴言烦恼有差别故。蕴诤谓死。言诤谓斗。烦恼诤谓百八烦恼。由此俗智力。能止息烦恼诤故得无诤名。此智但依第四静虑违苦因故。第四静虑乐通行中最为胜故。不动应果能起非余。余尚不能自防起惑。况能止息他身烦恼。此唯依止三洲人身。非北及余性勐利故。缘欲未起有事惑生。勿令他惑缘我生故。诸无事惑不可遮防。内起随应总缘境故。已辩无诤。愿智云何。颂曰。

 愿智能遍缘  余如无诤说

论曰。以愿为先引妙智起。如愿而了故名愿智。此智自性地种性身与无诤同。但所缘别。以一切法为所缘故。如何愿智能知未来。审观过现而比知故。如观稼穑有盛有微。比知其田有良有薄。若尔何故立愿智名。有学异生亦能知故。不尔所知定不定故。而闻传说诸大声闻。记未来事有不定者。非起愿智有此谬知。余俗智观所记别故。惑彼所记无不定失。但观于始不观终故。如先降雨未至地间。为罗怙罗之所承弃。先所怀孕其实是男。彼于后时转形成女。王舍城鬼初战得胜。后为广严诸鬼摧伏。人欲相伐鬼先战故。或实愿智方见未来。然加行时先起比智。观过现世准度未来。引愿智生方能真见。即由此故能知无色。谓先观彼因行等流。有比智生引真愿智。或观欲色死生时心。比度而知所生从处。引生愿智方能实知。或比智知亦无有失。以证比智所缘必同。若比不知如何能证。是则愿智应不可言。力能遍缘三界三世。不时解脱诸阿罗汉。欲于彼境正了知时。先作要期愿我知彼。后入边际第四静虑。以为加行。从此无间。如先愿力引正智起。于所期境皆如实知。边际定言如后当释。此愿智力能知过去。与宿住智差别云何。愿智通知自相共相。诸宿住智知共非余。知共相中亦有差别。愿智明了宿住不然。于现所缘对他心智。辩差别相如理应思。

说一切有部顺正理论卷第七十五

 

上篇: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下篇: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时与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注音版】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佛说盂兰盆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乾连始得六...

阿毗昙心论经

阿毗昙心论经序 今欲解释阿毗昙心利益弟子故。问曰。...

众事分阿毗昙论

众事分阿毗昙论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

鞞婆沙论

鞞婆沙论卷第一 阿罗汉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

施设论

施设论卷第一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上 萧齐沙门释昙景译 如是我闻:...

佛说腹中女听经

佛说腹中女听经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佛在罗阅祇,与...

【注音版】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御製无量寿佛赞  西方极乐世界尊,  无量寿佛世希...

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裴相公问师曰。山中四五百人。几...

佛说缘本致经

佛说缘本致经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闻如是: 一时,佛...

【注音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四恩品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四恩品...

八识规矩补注

八识规矩补注序 八识颂凡八章。文略而义深。乃集施颂...

佛说见正经

佛说见正经(亦名生死变识经) 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译...

清净光明真富贵

在波罗奈城有一位长者之子耶舍,非常聪明且富贵胜人,...

12条小故事

1、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

饭要自己吃才能饱,道要自己修才能成

最近听了一个故事,说是有个老居士半夜家里突然有人敲...

昌臻法师《地藏经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同修: 今天下午想讲的问题是《地...

《善生经》的启发

《善生经》的缘起是有一天早上,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看...

生老病死时如何放下心身

问: 生老病死有很多痛苦,我们应如何放下心身。 答:...

修忏悔应该兼具事理并行

我们讲到忏悔的种类有两种:一个是事忏,一个是理忏。...

西兰花和胡萝卜比猪肝更护眼

很多人为了明目而经常摄入猪肝,还有不少幼儿园规定每...

信仰是物质存在还是一种理念

问: 佛作为众生的信仰,到底是一种物质存在,还是一...

修行人心不要急躁,也不要生卑劣心

《华严经》里讲: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所...

佛说世上有七种妻子

佛说世上有七种妻子: 一、 象杀士夫那样,不尊重爱护...

妙湛老和尚法语开示集

1、勿忘世上苦人多。 2、于平常处见禅境。 3、为人要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