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二十九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二十九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缘起品第三之九

已辩无明。当辩名色。色已辩名云何。颂曰名无色四蕴。

论曰。佛说无色四蕴名名。何故名名。能表召故。谓能表召种种所缘。若尔不应全摄无色不相应法。无所缘故。不尔表召唯在无色。如释色名所说无过。佛说变碍故名为色。去来无表。及诸极微。虽无变碍。而得名色。以无色中无变碍故。变碍名色。非不极成。如是无色中容有表召。非色中有故。理亦无违。故不相应名摄无失。又微细故。彼彼义中。随理立名。摽以名称。非无表等亦可称名。以彼所依现量得故。又于一切界地趣生。能遍趣求故立名称。非无漏无色不得名名。虽非此所明而似此故。又于无色随说者情。总说为名不劳徵诘。上座意谓顺成彼彼有情相续。故说为名。是能为因。顺成彼义。若尔色法应亦是名。亦能为因顺成彼故。佛说地等成有情身。经说士夫即六界故。又无经说。唯无色蕴。成有情身。然有经言。因色等起。有情相续。故彼释名。无所凭据。岂不佛说此伽他言。

 名能映一切  无有过名者
 是故名一法  皆随自在行

此中引彼。何所证成。为彼颂中显有情相续。唯用无色法为能成因。为显无色。强能引有色。于有情相续为能成因。若谓一切有情相续。无不皆以无色为因。理亦不然。诸无心者。但以有色成相续故。无心有情。前已成立。彼无得等。为能成因。又一一有情。三界诸蕴。成一相续。故诸色法。亦是一切有情相续因。不尔则应不作而得。或作已失。便成太过。若一有情相续诸位。色不遍者。无色亦同。又应审思。此伽他意。为说受等四蕴名名。为说能诠诸别相义。如牛色等言依名名。然于此中唯应说彼能诠一切色非色名。唯此力能映一切法。以无一法非名所诠。异此何名能映一切。又十二处名一切法。受等何能映十二处。若谓皆是受等所缘。则此中名。唯目意识及相应法。若谓所余是名类故。无斯过者。则不应引此颂证名。为因顺成有情相续。谓若唯意识及相应品。正是此伽他所说名者。则不应引证为因义。以五识身及相应品。亦为因顺成有情相续故。又如何说无过名者。若谓名中施设多蕴。色不过者。色中施设多界多处。名岂能过。若谓名通无色有者。诸不通者。应不名名。若谓不通是通种类。无斯过者。理亦不然。前说不应引为证故。谓不通者。亦为因成有情相续。与通等故除所执名。有何余法。可说彼诸法皆随自在行。若谓此名色随行者。亦不应理。非极成故。谓许名色展转相依。如何但言色随名转。若谓名遍色。色不能遍名。理亦不然。非情无故。又前已说。有无心有情故。亦非名色外有法随名转。经说所知法总有二。谓名与色。更无第三。又理不应四蕴名一。设许对色说一法言。然不见有定随行法。不可自体随自体行。故知此名。唯能诠想。若作此解。无假劬劳。释此伽他。义皆明了。引之将证四蕴名名。成有情身。定不应理。上座于此假设难言。若名色言。总摄五蕴。世尊说识依名色故。识则应有二。谓能依所依。即自释言。此难非理。已于名中。间出识故。谓已举识。说为能依。准知识所依但取余名色。今详彼难。理自不成。等无间缘。依识定依识故。然彼上座。不许同时识与名色有相依理。彼宗不许有同时因果故。如何以识无二俱生。遂令识无还依识义。又设许有俱生相依。但可识为受等所依。性不可受等与识为所依。如何识所依可取余名色。故彼问答。皆不应理。今于此中。应更思择。佛于城喻大缘起经说。识与名色。更互为缘义。为据前后。为约俱生。识缘名色。亦据前后。名色缘识。唯约俱生所以者何。识入母胎故。与羯剌蓝合。成有情身。故识缘名色。亦得有前后。非名色合已更结余识。非识未已起名色为缘故。唯约俱生。有名色缘识。识支唯一故。又一刹那故谓次第说缘起支中。但一识支。此唯一念。如何可执识与名色定约前后说互为缘。又契经说。如芦束故。谓契经言。如二芦束立在空地。展转为依。若一倒时。余亦随倒。如是具寿。二法相依。谓识缘名色。及名色缘识。若离俱起展转为缘。与芦束喻。云何相似。谓于识位。名色位未生。名色位生时。识位已灭。定无似芦束更互相依义。况拨过去未来无者。可言如彼更互相依。随一有时。随一无故。非无与有或有与无。可有展转互相依义。唯有与有。可互相依。故执相依。定前后者。是圣教外。非佛法宗。又契经说。无明作意俱时而起。展转为缘。谓说无明因非理作意。及非理作意从痴所生。及说此二俱时而起。故契经说。眼色为缘。生痴所生染浊作意。此中痴者。即是无明。乃至广说。言此中者。意显即此作意生时。或即所摽。缘和合位。非同属缘法可前后生。以二俱时起无障碍故。又如灯明同时而起有因果义。前于思择俱有因中。已曾具辩。如是因果俱起极成。而有救言。灯明非异。此不应理。灯之与明。触量色处用各别故。世间唯说焰为灯故。如说灯光灯能烧物。阿笈摩说。明依于灯。如日月光。明依日月轮起。又如大地依于水轮。水与地俱生方有为依义。灯明性别。由是极成。因果俱生。于斯义显。明虽依自大种而生。然于生时。非离灯焰。若谓明焰同一因生。以即焰因是明因者。亦不应理。有差别故。非从一和合有非一果。亦非一果非一和合生。岂不一击火声俱起。宁无一和合有非一果生。理亦不然。依各别故。又自类因。各别生故。由此彼救。但有虚言。故灯与明。因体各别。若识与名色。展转为缘。何故经多言识缘名色互为缘性。其理虽通。显识用强。是故偏说。识用强者谓识为所依受等用心为所依转故。识持精血。成羯剌蓝。成有情身。其用胜故。如王臣等。虽互相依。而王得名。以最胜故。识与名色。应知亦尔。又识缘名色。据前生缘说。展转为缘。唯约俱起。以识缘名色。通前后及俱。名色缘识。唯有俱起。以结生识无别位故。又识缘名色。据分位名色。说展转为缘。据刹那名色。大德逻摩率自意说。若从中有。结生有时。中有名色。为缘引起无间刹那结生类识。中有名色灭。独有识生。此方能引起生有名色。如是推寻非应正理。所言中有名色为缘。引无间刹那结生类识者。为中有识。亦能为缘。为但余名除中有识。若中有识亦为缘者。何理中有最后刹那心心所色为缘。但引后识令生非心所色。若谓除识余名为缘。何理俱生识非缘性。若谓彼位无识俱生。应结生识无所依起。不应心所为心所依。复以何缘。彼位心所。但与异类识作生因。不能引生同类心所。非于诸色未得离贪。可有暂时识不依色。故中有色。定能为缘。牵续生时心俱起色。如何此位。独有识生。若谓此时虽有色起而但说识。则应此位亦有心所。而但说心。是故不应复作是说。中有名色灭独有识生。此方能引起生有名色。又应此独识非中有生有。中有已灭故。生有未生故。非中有灭有位非生。故彼所言。出自邪执。又心心所前后生论。如何计度前后而起。眼识无间。眼触所生受等生时。为与余识俱时而起。为独受等。若有余识受等俱生。为是意识生即缘彼境。为别是余识缘余境生。且非意识生即缘彼境。眼触生受等。既依眼根。与此意识境时别故。非依眼根所生受等。可以过去为其所缘。亦非眼触所生受等。可以意法为缘而生。说意法为缘生意识等故。若以意法为缘生者。不可说是眼触所生。亦非余识缘余境起。若依境异。可俱时生。则应一时得一切境。若无诸识受等独生。则后识生。无所依。意识流断已。复更续生。下界曾无。彼全不许。入灭定等。识相续生。曾无间断。彼宗许故。由此彼说。中有后心。名色无间。独有识起。后方引起生有名色。但有虚言。违理教故。上座于此。假设难言。经不应言识缘名色。由展转力。方得生故。即自释言。此难非理。约生住缘有差别故。谓识能作名色生缘。由识託胎。令彼生故。彼生以后。为识住依。展转为缘。而得安住。故亦说识名色为缘。此亦不然。违理教故。谓佛未得大菩提时。求识生缘知即名色。如契经说。菩萨寻求老死生缘。乃至名色知生至识。次第为缘求识生缘知即名色。若彼名色非识生缘。菩萨所知便为颠倒。又彼所说。彼生以后。为识住依。展转为缘。而得安住。故亦说识名色为缘。有言无理。此所说识。名色为缘。即是为缘生名色识。如何以后方为识依。又彼经但言识依名色住。故契经说。告阿难陀。识不依名色为得住不。不也世尊。此经不言名色依识住。如何展转。又汝不许识名色俱生。如何可言展转为缘住。又如先说。拨过未宗。随一有时随一无故。非无与有。或有与无。可有展转互相依义。唯有与有可有相依。如何俱生有相依义。若随阙一。一不立故。又佛于彼大缘起经。不说有支次第因果。亦不唯说十二有支。彼说名色为触缘故。及说寻求等为得等缘故。然佛于彼。为阿难陀。显示甚深缘起理趣。故彼经义。约所依缘。但说识依名色而住。意识唯託意为所依。法为所缘。而得安住。眼等五识。眼等为所依。色等为所缘。而得安住。如是意识。所依唯一。所缘通二。五识翻此。唯除意识。所依必异时。余所依所缘。有俱生理。有支诸位。此义皆通。详上座宗。说识名色互为缘义。理必不成。然契经说。我观缘起至识便还过此。于余心不复转。此言何义。菩萨尔时。逆观缘起。诸支展转所从生缘。先观九支生缘各别。最后观识无别生缘。故至识还于余不转。然结生识。有二生缘。一者前生。二者俱起。识生行有。义无别故。先观生支。生缘谓有。即已观识。前生缘行。今观名色。为俱生缘。故至识还心不复转。已具观识二生缘故。以见今世结生位识。从前俱起二缘力生。准知余支。如应皆尔。一一念起。各具二缘。故唯于识支具显二缘观。如何名色为识俱缘。以于此中识住着故。如经说识住除识余名色。前以住着释识住义。故契经说。喜爱润识。令于蕴中增长广大。又大缘起经亦作是说。识不依名色。为得住不。不也世尊。乃至广说。此说识住着俱生名色中显识俱生缘故。说四识住。是故菩萨至识便还。虽老死支即名色等。前观老死。以生为缘。已显识支缘生名色。而非老死。皆识为缘。为定识为缘。唯生名色故。复观名色。以识为缘。毗婆沙师说。彼菩萨厌怖生故。再度观生。由菩萨心厌怖流转。不遍观察诸流转支。诸流转支。皆生为本。再观生故。为已遍知。无明行支。即爱取有。已观爱等。故不重观。于还灭门。菩萨欣慕。故遍观察十二有支。已辩名当辩触。颂曰。

 触六三和生

论曰。触有六种。所谓眼触。乃至意触。此复是何三和所生。谓根境识三和合故。有别触生。虽第六三有各别世。而因果相属。故和合义成。或同一果。是和合义。虽根境识未必俱生。而触果同。故名和合。触体别有。大地中已成。虽三和生。而定识俱起。以如识说二缘生故。谓契经说。内有识身。及外名色。二二为缘。诸触生起。乃至广说岂不此即说触从三和生。谓内有识。身即六根六识。及外名色即六境故。二缘生故。因不极成。经义不然。佛说二故。谓此经说。二二为缘。诸触生起。不言三故。观此经义。有识身言。显六内处。外名色言。显六外处。余经亦说二缘所生。故伽他言。眼色二等。如前已说。又经说识触俱名色为缘。生缘既同。时岂前后。缘具必起。无能障故。由此即证。眼等触所生受等诸法。眼等识俱起。与眼识等生因同故。由此经言。是受是想是思是识。如是诸法。相杂不离。执触是假。宗亦应许受等与触俱起。由此经说。识杂受等故。识是触分故。既无有识。不杂受等证成受等。是大地法。彼作是言。大地法义。非要遍与一切心俱。若尔何名大地法义。有三三地。有寻伺等善等学等。地差别故。若法于斯一切地有。名大地法。余随所应。此但有言。违前经故。彼作是说。应审前经。彼经复言。诸所受即所思。诸所思即所想。诸所想即所识。未了于彼为约所缘。为约刹那。作如是说。有何未了。前约刹那。后约所缘。其理决定。宁知决定以余经中。约俱生法说相杂故。如契经言。寿煖与识。如是三法。相杂不离。非于此中约不俱起。及约所缘。作如是说。三必俱起故。二无所缘故。由此所说受等相杂言。定约刹那。异此不成故。谓若计彼无间而生。名为相杂。一无一有。相杂不成。如前已辩。亦不可谓同一所缘说名相杂。勿有意识与眼识等。有相杂义。故缘一境。有识生时。必有俱生。触受等法。定无有识离触等生。由所引经。已善成立。如何触受二法俱生。说触缘受。非受缘触。故契经言。非缘种种受有种种触。但缘种种触。有种种受。又经但说眼触为缘。生眼触所生受。曾无经说。眼受为缘生眼受所生触。岂不现见。灯明芽影。二虽俱生。但因灯芽生于明影。触受亦尔。此例不平。随行住变。有无有故。无有定因。证触与受二虽俱起。而触缘受非受缘触。虽无现相而理必然。受必随触。有差别故。若犹不了。更以别门。方便开示。令义易解。谓触有二。一假二实。所言假者。谓三和触。如契经言。如是三法。聚集和合。说名为触。所言实者。谓心所触。如契经言。眼色二缘。生于眼触。乃至广说。又契经说。内有识身。及外名色。二二为缘。诸触生起。又契经说。名色缘触。六处缘触。诸如是等。无量契经。此中假触为缘生受。非受为缘。非根境识三法和合从受生故。非唯眼识为眼触体。心所皆由所依显故。虽受生位识为胜因。而说受等生亦因于眼色。是故但说眼触为缘生眼触所生受。曾无有说眼受为缘生眼受所生触。此中实触。是心所故。可说与受展转为缘。是故二经不相违背。又约别义说亦无违。谓由此门。因触生受。非即由此因受生触。如契经言。我不见一法如是断贪欲如修身念。此约异门。遮诸余法。非谓通约诸对治门。以次后复言如修身念息念佛念死想等亦尔。言如是者。显异门义。如何知受。亦为触缘。余契经说。受缘触故。如契经言。由身受触。此意显有触身受为缘起。何故眼等亦为受等缘。但依说触不依说受等。以和合中触义显故。此彼和合。得相触名。非于自体得名为触。世于和合。立相触名。如二木合时。说为木相触。是故眼等三和合中。但可说触。非说受等。又非眼等是生触因。故依之说触名。何得难言亦受等因故应依说受等。若必尔者。应许一切触因所生皆名为触。然实一切触果法中。多分立名。随差别想。一随总想。以立别名。如色处界。及行蕴等。由此善释余处说言一切心所皆触引发。若尔想等皆触为缘。何故但言触为缘受。亦说想等用触为缘。如了达经不应为难。于触后位。受用最强。故以受声。总说诸行。然于缘起所说受因。但取实触。非三和假所以者何。说所依故。谓唯实触。就所依显。非诸假有。于假依中。可得品量。此胜此劣。若随阙一。无容有故。由是知此中说实触缘受。此中所说。缘起定义。谓随何位随何法强即说为缘。生次后位胜法为果。故无有失。或复当来。大杂染聚。所有根本。受为近因。故缘起中。次第说触为缘生受。令避缘故。受不现行。绝彼根本。诸心心所法。皆六处为缘。何故但言六处缘触。此位触胜。故说触名。理实应知。诸心心所。无不皆以六处为缘。复以何缘。实触胜位。唯说与彼胜受为缘。不说为缘生胜想等。虽触与彼亦俱时生。而顺受强。是故偏说。譬如胜解。偏顺决定轻安勤等。顺止观强其理法然。不应为难。名色二六处缘触。何差别。名色缘触。说在何经。大缘起经。有如是说。诸有行相。诸有摽举。施设名身。无彼行相。无彼摽举。可得了知。增语触不。不尔大德。诸有行相。诸有摽举。施设色身。无彼行相。无彼摽举。可得了知。有对触不。不尔大德。若一切种名身色身。皆无所有。可得了知。触或施设触不。不尔大德。是故庆喜。触之由绪。触因触缘。所谓名色。此所引经。欲辩何义。辩名与色。为触生因。名谓意法处。色谓眼色处。乃至身触处。此中名身名增语触。名为身故。得名身名。如是色身名有对触。色为身故。得色身名。是名为体。色为体义。此中意说。增语触因。名增语触。有对触因。名有对触。非二触体。由此说言。诸有行相。诸有摽举。施设名身。施设色身。言行相者。谓诸外处。行所行相。得行相名。言摽举者。谓诸内处。由此摽举。诸触名故。谓名眼触。乃至意触。此意说言。于诸有名体。施设增语触。于诸有色体。施设有对触。随有所阙所施设触。皆不得成。此上经文。且辩假触为辩缘。此所生实触。复作是说。若一切种名身色身。皆无所有。乃至广说。此义意言。若一切种。假触非有。则心所触。于三时中。自名难了。体不生故。不可了知。既不可了知。亦不可施设。若作如是分别经义。名色缘触。即二缘触。然名色缘触。分位决定。若二为缘触。分位不定。虽六处缘触。分位亦定。而偏就有情所依显示。名色缘触。通就所依所缘显示。故有差别。复有别义。此中名身名增语触。即是以名为所依义。此以意识为所依故。此中色身。名有对触。即是以色为所依义。此以五根为所依故。由是诸触所依力故。摽别其名。如眼识等。所谓眼触。乃至意触。意识与意。是一义故。若一切种名色所依六触非有。则定无有余无依触。而可了知。既无可了知。亦不可施设。此义意言。离六所依等。假触无故。离六触体外实触亦无。若作如是分别经义。即六处缘触。说名色缘触。此中显名色即六处差别。为辩缘起种种义门。令阿难陀知甚深义。有余师说说名色缘触。显三和生。显根境功能。说二缘触。说六处缘触。显不共因用。有说三种依界处缘起门。如其次第。即前六触。复合为二。其二者何。颂曰。

 五根应有对  第六俱增语

论曰。眼等五触。说名有对。以有对根为所依故。唯有对法为境界故。第六意触说名增语。增语谓名。名是意触所缘长境。故偏就此名增语触。意识通用名义为境。五不缘名。故说为长。如说眼识但能了青不了是青。意识了青亦了是青。乃至广说。故有对触名从所依境。就所长境立增语触名。有说意识名为增语。于发语中。为增上故。有言意识语为增上。方于境转。五识不然。是故意识。独名增语。与此相应。名增语触故。有对触名。从所依境。就相应主。立增语触名。即前六触。随别相应。复成八种。颂曰。

 明无明非二  无漏染污余
 爱恚二相应  乐等顺三受

论曰。明无明等相应成三。一明触。二无明触。三非明非无明触。此三如次。应知即是无漏染污余相应触。余谓无漏及染污余。即有漏善。无覆无记。无明触中。一分数起。依彼复立爱恚二触。爱恚随眠。共相应故。总摄一切。复成三触。一顺乐受触。二顺苦受触。三顺不苦不乐受触。云何顺受触。是乐等受所领故。或能为受行相依故。名为顺受。如何触为受所领行相。依行相极似触。依触而生故。又与乐等受相应故。或能引生乐等受故。名为顺受。如是合成十六种触。已辩触当辩受。颂曰。

 从此生六受  五属身余心

论曰。从前六触生于六受。谓眼触所生受。至意触所生受。此合成二。一者身受。二者心受。六中前五说为身受。依色根故。意触所生说为心受。但依心故。颂曰。

 此复成十八  由意近行异

论曰。于前所说一心受中。由意近行异。复分成十八。云何十八意近行耶。谓喜忧舍各六近行。此复何缘立为十八。由三领纳。唯意相应。六境有异。故成十八。非一受体意识相应境异成六。领纳异故。意近行名。为目何义。喜等有力。能为近缘。令意于境数游行故。若说喜等。意为近缘。于境数行。名意近行。则应想等亦得此名。与意相应。由意行故。若唯意地。有意近行。岂不违经。如契经言。眼见色已。于顺喜色。起喜近行。乃至广说。此不相违。如依眼识引不净观。此不净观。唯意地摄。然契经言。眼见色已。随观不净。具足安住。此亦如是。依五识身所引意地。喜等近行。故作是说。由彼经言。眼见色已。乃至广说。故意近行。五识所引意识相应。不应为难。何缘身受。非意近行。与意近行。非同法故。以意近行唯依意识。故名为近。分别三世等自相共相境。故名为行。一切身受。与此相违。故非意近。亦不名行。岂不身受亦有此相。身受领纳色等境已。意识随行。由身受力。意识于境。数游行故。此亦不然。已说相故。谓诸身受。不依意识。无分别故。由彼不能分别境界功德过失。故非彼力。令意于境数数游行。又不定故。谓身受后非决定有。意识续生意受俱时。必有意识。故唯意受。名意近行。又生盲等类。虽无见已。乃至触已。而有近行故。第三静虑。有意地乐。亦应摄在意近行中。此责不然。初界无故。又凝滞故。谓欲界中。无意地乐。第三静虑。虽有不立。又彼地乐。凝滞于境。近行于境。数有推移。不滞一缘。方名行故。又无所对。苦根所摄。意近行故。若尔应无舍意近行。无所对故。不尔忧喜。即舍对故。第三静虑意地乐根。无自根本地舍根为对故。然无近分等无舍等近行失。以于初界中有同地所对故。或复容有。不容有故。谓意舍等。容有同地。所敌对法。意乐定无同地敌对。故无有失。然十八中。前之十五。色等近行。名不杂缘。以各别缘色等境故。三法近行。皆通二种。若唯缘法及六内处。名不杂缘。若缘此七及五外处。或别或总。名为杂缘。若虽非见。乃至触已。而起喜忧舍。亦是意近行。若异此者。未离欲贪。应无缘色界色等意近行。又在色界。应无缘欲香味触境。诸意近行。若尔何故。契经中言。眼见色已。于顺喜色。起喜近行。乃至广说。随明了说。故不相违。或眼等所引易可分别故。又诸近行。亦异建立。谓眼见色已。起声等近行。至意知法已。起色等近行。随无杂乱。经如是说。于中建立。根境定故。于顺喜色。起喜近行等。此举现在令类解所余。续生命终。唯舍近行。非忧与喜。舍任运得故。及顺彼位故。唯有杂缘。诸舍近行。能正离染。以意近行。但有漏故。唯舍非余。诸加行道中。亦有喜近行。非无间解脱。根本定摄故。最后解脱道。容有喜近行。诸意近行中。几欲界系。欲界意近行。几何所缘。色无色界。为问亦尔。颂曰。

 欲缘欲十八  色十二上三
 二缘欲十二  八自二无色
 后二缘欲六  四自一上缘
 初无色近分  缘色四上一
 四本及三边  唯一缘自境

论曰。欲界所系。具有十八。缘欲界境。其数亦然。缘色界境。唯有十二。除香味六。彼无境故。缘无色境。唯得有三。彼无色等。五所缘故。缘不系境。亦唯有三。说欲界系已。当说色界系。初二静虑。唯有十二。谓除六忧。若说所缘。定无染污。能缘下境。善缘欲境。亦具十二。除香味四。余八自缘。二缘无色。谓法近行。缘不系法。亦唯二种。三四静虑。唯六谓舍。缘欲界境。善亦具六。除香味二。余四自缘。一缘无色。谓法近行。缘不系法。亦唯一种。说色界系已。当说无色系。空处近分。唯有四种。谓舍但缘色声触法。缘第四静虑。亦具有四种。此就许有别缘者说。若执彼地。唯总缘下。但有杂缘。法意近行。缘无色界。唯一谓法缘。不系法亦唯一种。四根本地。及上三边。唯一谓法。但缘自境。无色根本。不缘下故。彼上三边。不缘色故。不缘下义。如后当辩。此缘不系。亦唯有一。诸意近行。通无漏耶。颂曰。

 十八唯有漏

论曰。无有近行通无漏者所以者何。增长有故。无漏诸法。与此相违。有说近行。有情皆有。无漏不然。故非近行。有说圣道任运而转。故顺无相界故非近行体。近行与此体相违故谁成就几意近行耶。谓生欲界。若未获得色界善心。成欲一切。初二定八。三四定四。无色界一。所成上界皆不下缘。唯染污故。若已获得色界善心。未离欲贪。成欲一切。初静虑十舍具六种。未至地中。善心得缘香味境故。喜唯有四。以但有染不缘下故。岂不意近行眼等识所引。彼既无鼻舌二识。应无缘香味近行。此责不然。生盲聋等。自性生念。及在定中。皆应无有色等近行。故非一切。五识所引成二定八。三四静虑。无色如前。已离欲贪。若未获得二定善心。彼成欲界初定十二。谓除六忧。二静虑等。皆如前说。若已获得二定善心。于初定贪未得离者。成二定十。谓喜但四。唯染污故。舍具六种。已获得彼近分善故。余如前说。由此道理。余准应知。若生色界。唯成欲界一舍法近行。谓通果心俱。经主此中。假为异说。谓说如是。诸意近行。毗婆沙师。随义而立。然我所见。经义有殊。所以者何。非于此地已得离染可缘此境起意近行。故非有漏。喜忧舍三。皆近行摄。唯杂染者。与意相牵。数行所缘。是意近行。云何与意。相牵数行。或爱或憎。或不择舍。为对治彼。说六恒住。谓见色已。不喜不忧。心恒住舍。具念正智。广说乃至。知法亦尔。非阿罗汉。无有世间缘善法喜。但为遮止杂染近行。故作是说。未审经主以何相义。为意近行。蕴在心中。执阿罗汉。缘诸善法。有漏善喜。非意近行。非阿罗汉。有意近行。少与正理契经相违。如何定知。于诸境界。或爱或憎。或不择舍方是近行。非如先说。诸离欲者。或阿罗汉。于有漏事。虽全分断。而有有漏喜等现行。不名近行此有何理又以何缘。唯六恒住。远分所治。贪等相应杂染喜等。方名近行。非余有漏善喜等受。又彼自说差别言故。非染近行。定有极成。谓彼自言。但为遮止杂染近行。故作是说。既已许有非染近行。非六恒住。正所遮遣。故毗婆沙所说近行。非与正理契经相违。又诸有漏。皆名杂染。既许杂染皆名近行。与此宗义。有何相违。又彼所说。然我所见经义有殊。诚如所说。经义与彼所见别故。谓彼契经。为显无学眼见色已。非如昔时起贪瞋痴。言不喜等。不言见色已不起意近行。故毗婆沙所说为善。此诸近行。获得云何。谓离欲贪。前八无间。八解脱道。获得初定近分地中。六舍近行。第九无间解脱道中。获得欲界通果心俱。法舍近行。获得初定十二近行。此初定言。兼摄眷属。由此理趣。离上地染。如应当思。然有差别。谓离第四静虑贪时。第九无间。及解脱道。必不获得自地下地通果心俱法舍近行。离空处等诸地贪时。一切无间及解脱道。唯获得一法舍近行。得无学时。获得欲界初二静虑十二近行。三四静虑。六舍近行。空无边处。四舍近行。上地各一。舍法近行。于受生位。从上地没。生下地时。获得当地所有近行。生诸静虑。亦兼下地舍法近行。又即喜等十八意行。由为耽嗜出离依别。故世尊说。为三十六师句。此差别句。能表大师是师摽[愔*戈]。故名师句。如是诸句。唯佛大师。能知能说。余无能故。有说此受应名师迹。由是诸邪师行所依地故。有说此受应名刀路。或名怨路。由此能为爱刀爱怨所着处故。有说此受应名刀迹。以契经说。意为刀故。耽嗜依者。谓诸染受。出离依者。谓诸善受。无覆无记。顺善染故。随应二摄。更不别说。此三十六界地定者。谓欲界中。具三十六。初二静虑。唯有二十。谓耽嗜依八。出离依十二。三四静虑。唯有十种。谓耽嗜依四。及出离依六。空处近分。若许有别缘。便有五种。谓耽嗜依一。出离依四。若执唯总缘。但有二种。谓耽嗜依一。出离依一。无色根本。及上三边。各唯有二。如前应知。此约界地。所缘定者。欲缘欲境。具三十六。缘色界境。唯二十四。除缘香味二依各六。缘无色境。唯有六种。谓法近行。二依各三。缘不系境。亦唯此六。由此道理。色无色界。缘境差别。如应当思。如契经说。以六出离依喜近行。为仗为依。为建立故。于六耽嗜。依喜近行。能舍能弃。及能变吐。如是便断。乃至广说。此中所说。断十八种。耽嗜依言。显暂时断。喜为依故。断出离依。忧近行言。显离欲染。舍为依故。断出离依。喜近行言。显离第二静虑地染。一种性依舍为依故。断种种性。所依舍言。显离色染。非彼性类为依故断一种性依舍言。显究竟离无色界染。如是所说。受有支中。应知义门无量差别。何缘不说所余有支。颂曰。

 余已说当说

论曰。所余有支。或有已说。或有当说。如前已辩。若尔何缘更兴此颂。为于后颂遮广释疑。由后颂中说烦恼等。勿有于此生如是疑。前已广明四支义讫。次应广释其余有支。为显后文依惑业事。寄喻总显十二有支。故轨范师。更兴此颂。如前已说。十二有支。略摄唯三。谓惑业事。此三用别。其喻云何。颂曰。

 此中说烦恼  如种复如龙
 如草根树茎  及如糠裹米
 业如有糠米  如草药如花
 诸异熟果事  如成熟饮食

论曰。如何此三种等相似。如从种子芽叶等生。如是从烦恼生烦恼业事。如龙镇池水恒不竭。如是烦恼得相续镇生池。令惑业事流注无尽。如草根未拔。苗剪剪还生。如是烦恼根。未以圣道拔。令生苗稼断断还起。如从树茎频生枝花果。如是从惑数起惑业事。如糠裹米能生芽等。非独能生烦恼。裹业能感后有。非独能感。如米有糠能生芽等。业有烦恼。能招异熟如诸草药果熟为后边。业果熟已。更不招异熟。如花于果为生近因。业为近因。能生异熟。如熟饮食。但应受用。不可转生成余饮食。异熟果事。既成熟已。不能更招余生异熟。若诸异熟。复感余生。余复感余。应无解脱。

说一切有部顺正理论卷第二十九

 

上篇: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下篇: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佛说罪福报应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

【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晚课蒙山施食仪...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五事毗婆沙论

五事毗婆沙论卷上 尊者法救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一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

舍利弗阿毗昙论

舍利弗阿毗昙论序 释道摽撰 阿毗昙。秦言无比法。出自...

阿毗昙心论

阿毗昙心论卷第一 尊者法胜造 晋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

佛说义足经

佛说义足经卷上(八双十六辈)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桀贪...

佛说马有三相经

佛说马有三相经(出杂阿含别译) 后汉沙门支曜译 闻如是...

五方便念佛门

五方便念佛门 天台智者大师撰 一凝心禅、二制心禅、三...

佛说阿鸠留经

佛说阿鸠留经 僧祐录云安公古典经今附汉录 闻如是:...

佛说菩萨修行经

佛说菩萨修行经(亦名威施长者问观身行经) 西晋河内沙...

佛说菩萨十住经

佛说菩萨十住经一卷 东晋三藏祇多蜜译 佛说菩萨戒十二...

大乘悲分陀利经

大乘悲分陀利经卷第一 失三藏名今附秦录 转法轮品第一...

【注音版】佛说灭十方冥经

佛说灭十方冥经...

力庄严三昧经

力庄严三昧经卷上 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如是我闻:...

本来什么都没有,只是循业发现而已

《楞严经》把我们一念心性的体用做一个说明,如来藏简...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无常,对于所有佛弟子,甚至是丝毫没有佛教信仰的社会...

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最近新加坡《联合早报》报导了这样一则新闻:伊朗一个...

去寺院拜佛必知的十大礼仪

很多信众喜欢去寺庙进香拜佛,但对相关礼仪并不是很清...

菩提心所引生的出世间利益

我们看第二个,出世间的利益。 胜生无罪,乃至安坐妙菩...

【推荐】我们今生的使命是什么

你知道我们今生的使命是什么吗?有两件事,人生只有做...

无怒则无敌

在中国武术界中有句俗话:练拳不炼功,到老一场空。因...

【推荐】送别公公——我所亲见的死亡过程及思考

今年二月二十六日,久病于榻的公公病逝于长沙。最后的...

不净羹

从前,有人种了很多的棉花,如果过时不采的话,就会成...

如何将中道之理运用于实际修行中

十番显见的道理,就是在说明我们一个菩萨在行菩萨道的...

【推荐】调整心态有三个方向

从大乘的角度呢,心主要的调整啊,有三个方向: 第一个...

在家居士怎样正确称呼出家人

关于居士对出家师父的称谓 所谓佛法于恭敬中求,身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