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七十六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七十六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智品第七之四

已辩愿智。无碍解云何。颂曰。

 无痴解有四  谓法义词辩
 名义言说道  无退智为性
 法词唯俗智  五二地为依
 义十六辩九  皆依一切地
 但得必具四  余如无诤说

论曰。诸无碍解总说有四。一法无碍解。二义无碍解。三词无碍解。四辩无碍解。此四总说如其次第。以缘名义言及说道。不可退转智为自性。谓无退智缘能诠法。名句文身立为第一。趣所诠义说之为名。即是表召法自性义。辩所诠义说之为句。即是辩了法差别义。不待义声独能为觉。生所依託说之为文。即是迦遮吒多波等。理应有觉不待义声。此觉不应无所缘境。此所缘境说之为文。文谓不能亲目于义。但与名句为诠义依。此三能持诸所诠义。及轨生解。故名为法。即三自性说之为身。自性体身名差别故。三与声义极相隣杂。为境生觉别相难知。故说身言显有别体。若无退智缘一切法。所有胜义立为第二。义即诸法自相共相。虽名身等亦是义摄。而非胜义。有多想故。谓有如义有不如义。有有义有无义。有依假转。有依实转。了此无间。或于后时诸所度量名为胜义。为欲显示义无碍解。所缘之境非语及名。故此所缘说为胜义。谓此但取依语起名。名所显义非取汎尔。心之所行说名为义。若无退智缘诸方域。俗圣言词立为第三。即能了知世语典语。于诸方域种种差别。若无退智缘应正理无滞碍说。及缘自在定慧二道。立为第四。即于文义能正宣扬。无滞言词说名为辩。及诸所有已得功德。不由加行任运现前自在功能。亦名为辩。此能起辩立以辩名。了辩及因智名辩无碍解。即前所说能正宣扬。善应物机不违胜义。所有言说名应正理。即前所说无滞言词。不待处时及有情等。辩析自在。名无滞碍。即上所言已得功德。不由加行任运现前。名为自在定慧二道。又能所诠相符会智。名初二无碍解。谓达此名属如是义。及达此义有如是名。名能所诠相符会智。达时作等加行言词。名第三无碍解。达所乐言说及自在道因。名第四无碍解。又色等六所知谓义。即此善等有为无为。色非色等差别谓法。即诠此二言说谓词。三智即前三无碍解。即缘三种无罣碍智。名第四无碍解。又达世俗胜义二谛。名初二无碍解。此即行者自利圆德。能善宣说如是二谛。名第三无碍解。于此善巧问答难通。名第四无碍解。此即行者利他圆德。有说愚痴犹预散乱。是于宣辩有滞碍因。由解脱此三得现法乐住。及由此故利他行成。此智名为辩无碍解。若得如是定能宣说。符会正理无滞言词。及得现前自在功德。又于名等胜义言词。无滞说中各得善巧。如次建立四无碍解。前三善巧说名为因。由境不同故有差别。第四名果能说无滞。又由四分别他事成。谓巧于文了达于义。妙闲声韵定慧自在。故无碍解建立有四。此即总说无碍解体。兼显四种所缘差别。契经略举此数及名。诸对法中广显其相。又经列此先义后法。诸对法中先法后义。此为显示二智生时。或义因名。或名因义。故经与论作差别说。谓听法者先分别名。既正知名次寻其义。正知义已欲为他说。次必应求无滞说智。依此次第故名在先。然此四中义智最胜。余是助伴故义在先。谓于义中若正了达。次应方便寻究其名。既已知名欲为他说。次应于说求巧便智。是故此四次第如是。辩无碍解若缘说时。何异第三词无碍解。第三了达训释言词。如有变碍故名色等。此达应理无滞碍说。有说词诠诸法自性。辩能显示诸法差别。有说于法直说名词。展转无滞分析名辩。缘此二种三四有别。四中法词俗智为性。非无漏智缘名身等。及世言词事境界故。法无碍解通依五地。谓依欲界四本静虑。上地中无名身等故。彼不别缘下名等故。词无碍解唯依二地。谓依欲界初本静虑。上诸地中无寻伺故。彼地必无自语言故。此因非理。所以者何。非发语智名无碍解。勿无碍解定中无故。由此不应作如是说。无寻伺故上地中无。无斯过失。因义异故。何谓因义。谓此意言寻伺二法能发语故。相不寂静自性麁动。上无此故寂静微细。词无碍解缘外言词。亦不寂静麁动类摄。是故此解上地中无。初静虑中亦有寻伺。故于定内亦有此解。由此极成但依二地。义无碍解十六智性。谓若诸法皆名为义。则十智性。若唯涅槃名为义者则六智性。谓俗法类灭尽无生。辩无碍解九智为性。谓唯除灭缘说道故。此二通依一切地起。谓依欲界乃至有顶。辩无碍解于说道中。许随缘一皆得起故。通依诸地。亦无有失。然于其中但缘说者。唯依二地与第三同。有说尽无生非无碍解摄。以无碍解是见性故。彼说第二或四或八。第四唯七。准上应知。此四应知如四圣种。随得一种必具得四。非不具四可名为得。随欲现起或具不具。有余师言。有不具得无理得一必令得四。有说此四无碍解生。如次串习算计佛语。声明因明为前加行。若于四处未得善巧。必不能生无碍解故。理实一切无碍解生。唯学佛语能为加行。要待前生久习名等。四种善巧今乃能修。无碍解名释有多义。谓于彼彼境领悟无碍名无碍解。或于彼彼境决断无碍名无碍解。或于彼彼境正说无碍名无碍解。有余师说。钵剌底是助声目现前义。如钵剌底日火蝩来。是日火蝩现前来义。三目无倒毗陀目智。此言意显于境现前。无颠倒智名无碍解。四无碍解三乘俱得。何故经说唯我世尊。独名成就四无碍解。无相违失。经自释故。谓彼经言唯佛无谬。成就无上故作是说。声闻独觉自分境中。智无退故名无碍解。诸佛世尊于一切法。圆满知故名无碍解。有余师说。无别第四即依前三总集建立。此说非理。缘法义词与缘说道智相别故。此四依地自性所缘。与无诤别。前来已辩种性依身如无诤说。谓不动种性依三洲人身。如是所说无诤智等。颂曰。

 六依边际得  边际六后定
 遍顺至究竟  佛余加行得

论曰。无诤愿智四无碍解。六种皆依边际定得。边际定力所引发故。边际静虑体有六种。前六除词余五少分。及除此外复更有余。加行所得上品静虑。名边际定。故成六种。词无碍解虽依彼得。而体非彼静虑所摄。边际名但依第四静虑故。此一切地遍所随顺故。增至究竟故得边际名。由此不应亦通余地。云何此名遍所随顺。谓正修学此静虑时。从初静虑次第顺入乃至有顶。复从有顶次第逆入至初静虑。从初静虑次第顺入。展转乃至第四静虑。名一切地遍所随顺。云何此名增至究竟。谓专修习第四静虑。从下至中从中至上。如是三品复各分三。上上品生名至究竟。如是静虑得边际名。此中三乘非无差别。而各于自得究竟名。此中边名显无越义。胜无越此故名为边际言。为显类义极义。如说四际及实际言。如是二言显此静虑。是最胜类定中最极。殊胜功德多此引生。乐通行中此最胜故。有言无诤体即是悲。哀愍有情修无诤故。趣入无诤以悲为门。如何异悲别有自体。此说非理。不决定故。谓修无诤非定由悲。于诸有情拔苦行相。但为令彼烦恼不生。寂静思惟为门而入。设许决定以悲为门。亦不可言以悲为体。勿慧由定发体即是定故。若住无诤能息他惑。则应世尊不住无诤气嘘。指鬘等缘佛生惑故。实非无诤恒现在前。以佛世尊具无量德。随时所欲起一现前。宁一切时偏住无诤。佛于圣住多住于空。先由此门入离生故。能引舍故。极微妙故。最难修故。是不共故。佛于梵住多住于悲。最能济拔有情苦故。无诤不然。故多不起。世尊对彼具寿善现。饶益他志虽胜无边。而不恒时住无诤者。为欲永拔彼烦恼故。初纵令起后方调伏。如是可谓真实哀愍。愿智为先方起无诤。非起愿智无诤为先。谓要先知诸有情类。由我安住如是威仪。烦恼便生。余则不尔。然后方起无诤现前。愿智无缘由无诤起。虽俱边际静虑为先。加行有殊得有差别。有说此二展转相摄。理不应然。行相别故。谓别行相为息他惑。起别行相为了所知。若加行中为息他惑。后从定起他惑不生。如是即名无诤事办。若加行位为知所了。后起定时了所知境。如是名曰愿智事成。行相既殊如何相摄。如是所说无诤智等。除佛余圣唯加行得。非离染得。非皆得故唯佛于此。亦离染得。诸佛功德初尽智时。由离染故一切顿得。后时随欲能引现前不由加行。以佛世尊于一切法自在转故。已辩前三唯共余圣德。于亦共凡德且应辩通。颂曰。

 通六谓神境  天眼耳他心
 宿住漏尽通  解脱道慧摄
 四俗他心五  漏尽通如力
 五依四静虑  自下地为境
 声闻麟喻佛  二三千无数
 未曾由加行  曾修离染得
 念住初三身  他心三余四
 天眼耳无记  余四通唯善

论曰。通有六种。一神境智证通。二天眼智证通。三天耳智证通。四他心智证通。五宿住随念智证通。六漏尽智证通。虽六通中第六唯圣。然其前五异生亦得。依总相说亦共异生。如是六通解脱道摄。慧为自性如沙门果。解脱道言显出障义。胜进道中亦容有故。如是通慧无间道无。此位定遮他心智故。勿阿罗汉舍无间道。即名亦舍漏尽通故。品类足说。善慧是通二应非通。无记性故。义各别故。此彼无违。彼说所知及所通法。举诸智慧为能知通。以显所知及所通法。虽诸智慧皆能知通。而且说善胜遍缘故。所知所通虽无广陕。而能知外有别能通。故说所知已复说所通法。此所辩通唯胜定果。通无记慧。与彼何违。又彼但言通谓善慧。不言唯善。故亦无违。如说能知谓诸善智。岂恶无记皆非智摄。彼此通别应作四句。有彼非此。谓除四通所余善慧。有此非彼。谓解脱道二无记慧。有彼亦此。谓即四通。有非彼此。谓除前说。除他心漏尽。余四俗智摄。西方诸师说。宿住通六智。谓俗法类及苦集道。俗智能了过去俗事。余随所应各缘自境。然观经意唯俗智摄。如说随忆无量宿住。谓或一生乃至广说。非无漏智此行相转。他心通五智摄。谓法类道世俗他心。漏尽通如力说。谓或六或十智。由此已显漏尽智通。依一切地缘一切境。前之五通依四静虑不依无色。近分中间彼无五通所依定故。要摄支定是五通依。非漏尽通亦不依彼。诸地皆能缘漏尽故。不待观色为加行故。前三通境无色不能缘。由此三通但别缘色。故修他心通色为门。故修宿住通渐次忆念。分位差别方得成满。于加行中必观色故。依无色地无如是能。若尔中间及五近分。亦容缘色应有五通。不尔由前所说因故。谓摄支定是五通依。若不摄支等持劣故。又彼止观随一减故。若尔何缘有漏尽通。乐苦迟速地皆能尽漏。故五是别修殊胜功德。要殊胜地方能发起。若宿住通不依无色。应不能忆无色界事。契经何故说佛世尊无上法中。言佛能忆过去有色无色等事。此是决定比智所知。非宿住通。故无有失。谓诸外道。若见有情欲色命终不知生处。执有情类死已断灭。见生欲色不知所从。便执有情本无而有。声闻独觉见彼命终。二万劫中不见所在。便谓彼殁生于空处。而彼或生上不尽寿命终。如是乃至八万劫中不见所在。便谓彼殁生于非想非非想处。而或生下地经二三生等。见生欲色时谓所从亦尔。世尊观彼死时生时。如实比知所生从处。有尽寿量。有中殀者。虽亦比知非不决定。故与余圣比知有别。修神境等前三通时。思轻光声以为加行。成已自在随所欲为。诸有欲修他心通者。先审观己身心二相。前后变异展转相随。后复审观他身心相。由此加行渐次得成。成已不观自心诸色。于他心等能如实知。诸有欲修宿住通者。先自审察次前灭心。渐复逆观此生分位。前前差别至结生心。乃至能忆知中有前一念。名自宿住加行已成。为忆念他加行亦尔。此通初起唯次第知。串习成时亦能超忆诸所忆事。要曾领受忆净居者。昔曾闻故从无色殁来生此者。依他相续初起此通。所余亦依自相续起。如是五通境唯自下。且如神境随依何地。于自下地行化自在。于上不然。势力劣故。余四亦尔。随其所应。是故无能取无色界他心宿住为二通境。即此五通于世界境。作用广陕诸圣不同。谓大声闻麟喻大觉不极作意。如次能于一二三千诸世界境。起行化等自在作用。若极作意如次能于二千三千无数世界。如是五通若有殊胜势用勐利。从无始来曾未得者由加行得。若曾串习无胜势用。及彼种类由离染得。若起现前皆由加行。佛于一切皆离染得。随欲现前不由加行。三乘圣者后有异生。通得曾得未曾得者。所余异生唯得曾得。约四念住辩六通者。约境约体二义有殊。有说二通即天眼耳。所余四种以慧为性。彼说眼耳通是身念住境。余四皆是法念住境。然实六种皆慧为性。经说皆能了达境故。由此皆是法念住境。若约体辩则六通中。前三唯身。但缘色故。谓神境通缘外四处。天眼缘色。天耳缘声。若尔何缘说死生智知有情类。由现身中成身语意诸恶行等。非天眼通能知此事。有别胜智是通眷属。依圣身起能如是知。是天眼通力所引故。与通合立死生智名。他心智通三念住摄。谓受心法缘心等故。宿住漏尽经主欲令一一皆通四念住摄。通缘五蕴一切境故。而实宿住法念住摄。虽契经说念曾领受苦乐等事。是忆前生苦乐等受所领众具。即是杂缘法念住摄。漏尽如力或法或四。不应定言四念住摄。若约善等分别六通。有余师言。六皆是善而实眼耳唯无记性。余之四通一向是善。经主于此作是释言。天眼耳通无记性摄。是眼耳识相应慧故。若尔宁说依四静虑。随根说故。亦无有失。谓所依止眼耳二根。由四静虑力所引起即彼地摄。故依四地通依根故说依四言。或此依通无间道说。通无间道依四地故。此释不然。六通皆是解脱道摄。眼耳二识是解脱道。理不成故。应作是说。四静虑中有定相应。胜无记慧。能引自地胜大种果。此慧现前便引自地天眼天耳。令现在前为所依根发眼耳识。故眼耳二识相应慧非通。但可说言是通所引。如契经说无学三明。彼于六通以何为性。颂曰。

 第五二六明  治三际愚故
 后真二假说  学有闇非明

论曰。言三明者。一宿住智证明。二死生智证明。三漏尽智证明。如其次第。以无学位。摄第五二六通为其自性。六中三种独名明者。如次对治三际愚故。谓宿住智通治前际愚。死生智通治后际愚。漏尽智通治中际愚。是故此三独标明号。又宿住通忆念前际自他苦事。死生智通观察后际他身苦事。由此厌背生死众苦。起漏尽通观涅槃乐。故唯三种偏立为明。又此三通如次能舍常断有见故立为明。又此能除有有情法三种愚故。偏立为明。有余师言。宿住能见过去诸蕴。展转相因次第传来都无作者。由此能引空解脱门。死生能观有情生死。下上旋转犹如灌轮。故不希求三有果报。由此能引无愿解脱门。厌离为门归无相法。故起漏尽无相解脱门。是故三通独标明号。此三皆名无学明者。俱在无学身中起故。于中最后容有是真通无漏故。余二假说体唯非学非无学故。由此最后得无学名。自性相续皆无学故。前之二种得无学名。但由相续不由自性。如施设论作如是言。有等持相应无覆无记慧。不由善故及无漏故得立圣名。由圣身中此可得故。说名为圣。此亦应尔。故名无学。有学身中有愚暗故。虽有前二不立为明。虽有暂时伏灭愚暗。后还被蔽。不可立明。要暗永无。方名明故。契经中说示导有三。彼于六通以何为性。颂曰。

 第一四六导  教诫导为尊
 定由通所成  引利乐果故

论曰。三示导者。一神变示导。二记心示导。三教诫示导。如其次第。以六通中第一四六。为其自性。唯此三种引所化生。令初发心最为胜故。能示能导立示导名。三示导中教诫最胜。定由通所成故。定引利乐果故。谓前二导咒等亦能。不但由通故非决定。如有咒术名健驮梨。持此便能腾空自在。或有药草具胜功能。若服若持飞行自在。复有咒术名伊刹尼。持此便能知他心念。或由观相听彼言音。亦能了知他心所念。教诫示导。除漏尽通。余不能为。故是决定。或前二导外道亦能。第三不然。故名决定。又前二导有但令他暂时回心。不能引得毕竟利益及安乐果。教诫示导亦定令他引当利益及安乐果。以能如实方便说故。由此教诫最胜非余。神境二言为目何义。颂曰。

 神体谓等持  境二谓行化
 行三意势佛  运身胜解通
 化二谓欲色  四二外处性
 此各有二种  谓似自他身

论曰。神名所目唯胜等持。由此能为神变事故。而契经说。神果名神。意为举麁以显细故。又显胜等持是彼近因故。然神变事体实非神。此广如前觉分中辨。诸神变事说名为境。此有二种。谓行及化。行复三种。一者运身。谓乘空行犹如飞鸟。二者胜解。谓极远方作近思惟便能速至。若于极远色究竟天。作近思惟即便能至。本无来去。何谓速行。此实亦行但由近解。行极速故得胜解名。或世尊言。静虑境界不思议故。唯佛能了。三者意势。谓极远方举心缘时。身即能至。此势如意得意势名。如心取境顷至色究竟故。于此三中意势唯佛。运身胜解亦通余乘。谓我世尊神通迅速。随方远近举心即至。由此世尊作如是说。诸佛境界不可思议。如日舒光蕴流亦尔。能顿至远故说为行。若谓不然此没彼出。中间既断行义应无。或佛威神不思议故。举心即至不可测量。故意势行唯世尊有。胜解兼余圣运身并异生。化复二种。谓欲色界。若欲界化外四处除声。若色界化唯二谓色触。以色界中无香味故。此二界化各有二种。谓属自身他身别故。身在欲界化有四种。在色亦然。故总成八。虽生在色作欲界化。而无色界成香味失。化作自身唯二处故。有说亦化四如衣等不成。非神境通能起化事。要此通果诸能化心。此能化心有几何相。颂曰。

 能化心十四  定果二至五
 如所依定得  从净自生二
 化事由自地  语通由自下
 化身与化主  语必俱非佛
 先立愿留身  后起余心语
 有死留坚体  余说无留义
 初多心一化  成满此相违
 修得无记摄  余得通三性

论曰。能变化心总有十四。谓依根本四静虑生。初静虑生唯有二种。一欲界摄。二初静虑。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如其次第有三四五。无上依下。下地劣故。上下地系一静虑果。所依行等地有胜劣。一地系上下静虑果。地虽等所依行胜劣。下系上果下果上系。如次地劣胜所依行胜劣如得静虑化心亦然。果与所依俱时得故。然得静虑总有三时。离染受生加行异故。谓离下染得上静虑时。亦得此定所引化心果。从上地殁生色界时。及由加行起胜功德。但有新得所依静虑。亦兼得彼所引化心。依欲界身得阿罗汉。及练根位得应果时。十四化心一时总得。乃至身在第四静虑。得阿罗汉得五化心。无从化心直出观义。此从净定及自类生。能无间生自类净定故唯从二生二非余。唯自地化心起自地化事。化所发语由自下心。谓欲初定化唯自地心语。上化起语由初定心。彼地自无起表心故。若生欲界第二定等。化事转时如何起表。非威仪路工巧处心。依异界身而可现起。彼必依止自界身故。此无有过。引彼界摄大种现前为所依故。谓引色界大种现前。与欲界身密合而住。依之起彼能发表心。无定地表心依散地身过。或起依定能发表心。如依定生天眼耳识。若一化主起多化身。要化主语时诸化身方语。言音诠表一切皆同。故有伽他作如是说。

 一化主语时  诸所化皆语
 一化主若默  诸所化亦然

此但说余。佛则不尔。诸佛定力最自在故。与所化语容不俱时。言音所诠亦容有别。若上三地所化语时。初定表心现前发者。此心起位已出化心。应无化身化如何语。由先愿力留所化身。后起余心发语表业。故无化语阙所依过。非唯化主命现在时。能留化身令久时住。亦有令住至命终后。即如尊者大迦叶波。留骨锁身至慈尊世。唯坚实体可得久留。异此饮光应留肉等。有余师说。愿力留身必无有能令至死后。圣大迦叶留骨锁身。由诸天神持令久住。初习业者由多化心。要附所依起一化事。习成满者由一化心。能不附所依起众多化事。总有二类能变化心。一修所成。二生得等。所起化果亦如彼说。修所成化摄处如前。不能化为有情身故。生所得等。于欲界中化为九处。色界化七依不离根。言化九等理实无有能化作根。修果无心余化容有。修果起表由化主心。余容自心起身语表。修果饮食若为资身。必在化主身中消化。若为余事吞金石等。或即住彼化事身中。或随所宜置在别处。余化饮食随住所依。修果化心唯无记性。余通三性。谓善恶等。如天龙等能变化心。彼亦能为自他身化。天眼耳言为目何义。为目慧体。为目色根。若慧不应名天眼耳。若色根者不应名通。此前已说前何所说。谓说根本四静虑中。有定相应胜无记慧。名为天眼及天耳通。此所引生胜大种果名天眼耳。其体是何。颂曰。

 天眼耳谓根  即定地净色
 恒同分无缺  取障细远等

论曰。此体即是天眼耳根。谓缘声光为加行故。依四静虑于眼耳边。引起彼地微妙大种。所造净色眼耳二根。见色闻声名天眼耳。如是眼耳何故名天。体即是天。定地摄故。极清净故。立以天名。由此经言。天眼耳者无有皮肉筋缠血涂。唯妙大种所造净色。然天眼耳种类有三。一修得天。即如前说。二者生得。谓生天中。三者似天。谓生余趣由胜业等之所引生。能远见闻似天眼耳。如藏臣宝菩萨轮王。诸龙鬼神及中有等。修得眼耳过现当生恒是同分。以至现在必与识俱。能见闻故处所必具无翳无缺。如生色界一切有情。能随所应取彼障隔。极细远等诸方色声。故于此中有如是颂。

 肉眼于诸方  被障细远色
 无能见功用  天眼见无遗

前说化心修余得异。神境等五各有异耶。亦有。云何。颂曰。

 神境五修生  咒药业成故
 他心修生咒  又加占相成
 三修生业成  除修皆三性
 人唯无生得  地狱初能知

论曰。神境智类总有五种。一修得。二生得。三咒成。四药成。五业成。曼驮多王及中有等。诸神境智是业成摄。有余师说。神境有四。即前行三变化为一。言变化者。如契经言。分一为多。乃至广说。他心智类总有四种。前三如上加占相成。余三各三。谓修生业。除修所得皆通善等。非定果故不得通名。人中都无生所得者。余皆容有。随其所应本性生念业所成摄。人由先业能忆过去。于地狱趣初受生时。唯以生得他心宿住知他心等。及过去生苦受逼已更无知义。彼忆过去以何证知。如契经言。彼自忆念。我等过去曾闻他说诸欲过失。而不厌离。故于今时。受斯剧苦。彼唯能忆次前一生。余趣随应恒有知义。傍生知过去。如蠡声狗等鬼知过去。如有颂言。

 我昔集众财  以法或非法
 他今受富乐  我独受贫苦

天知过去。如有颂言。

 我施逝多林  蒙大法王住
 贤圣僧受用  故我心欢喜

又契经说。诸生天者初生必起三种念言。我从何殁今生何处。乘何业故来生此间。

说一切有部顺正理论卷第七十六

 

上篇: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下篇: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

阿毗昙毗婆沙论

毗婆沙序 释道挻作 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卷上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第一 尊者大目乾连造 三藏法师玄奘...

杂阿毗昙心论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一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

佛说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

佛说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卷上 宋天竺三藏法师求...

诫初心学人文

诫初心学人文 夫初心之人。须远离恶友亲近贤善。受五...

【注音版】佛说无垢贤女经

佛说无垢贤女经...

阿难七梦经

阿难七梦经 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译 阿难在舍卫国,有...

【注音版】授居家二众五戒仪规

授居家二众五戒仪规...

第一义法胜经

第一义法胜经翻译之记 夫爱法者必深善根。《涅槃经》...

佛说自誓三昧经

佛说自誓三昧经(独证品第四出比丘净行中) 后汉安息三...

【注音版】印光大师《德育启蒙》

印光大师《德育启蒙》...

中阴经

中阴经卷上 后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如来五弘誓入中阴教...

不计较与肯吃亏

受人羞辱、亲人离世、三餐不济,因而烦恼,这是合理的...

呜呼!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释迦牟尼佛(前565前486)发现了人生规律缘起性空而因...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修行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修行人每天都在与自己的...

赞佛偈的因缘

久远劫前,娑婆世界的教主名弗沙佛。当时,释迦牟尼是...

【推荐】戒律中对僧人从事占卜算命的观点

佛教的基本义理是反对占卜算命的。那么,这个线索从哪...

自性原来清净住,三界纵恶亦无惧

药师法门是特别特别注重你一定要能实践,光说理论没用...

受持法华经,得往生净土之益

原文 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

为何弥陀一身能接引百千万亿众生

原文: 或曰:阿弥陀佛,安居极乐。十方世界,无量无边...

波尔尼仙人的故事

佛陀涅槃后的五百年,有位阿罗汉从迦湿弥罗国,来到犍...

有情众生的生命为什么会相续

安立此相,略有三种:一者,安立自相;二者,安立因相...

不向阎君去报到,直生西方得解脱

年少者不可以因循!但年少的人常常容易因循。你只要成...

惟念自佛不算是净土法门

起佛号,这就是禅净双修--自他俱念。这三种念佛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