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十五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十五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缘起品第四之四

已辩无明。当辩名色。色已广辩。名相云何。颂曰。

 名无色四蕴

论曰。佛说无色四蕴名名。何故名名。能表召故。谓能表召种种所缘。若尔不应全摄无色不相应法。无所缘故。不尔表召唯在无色如释色名所说无过。又微细故。彼彼义中随理立名。标以名称非无表等。亦可称名。以彼所依现量得故。又于一切界地趣生。能遍趣求故立名称。非无漏无色不得名。名虽非此所明而似此故。又于无色随说者情。总说为名不劳徵诘。余广决择如顺正理。已辩名相。触相云何。颂曰。

 触六三和生

论曰。触有六种。所谓眼触乃至意触。此复是何。三和所生。谓根境识三和合故。有别触生。虽第六三有各别世。而因果相属故和合义成。或同一果是和合义。虽根境识未必俱生。而触果同故名和合。触体别有。大地中已成。虽三和生而定识俱起。以如识说二缘生故。谓契经说。内有识身及外名色。二二为缘诸触生起。乃至广说。有识身言显六内处。外名色言显六外处。此义必然。伽他说故。如伽他说。眼色二等。又经说识触俱名色为缘。生缘既同时岂前后。缘具必起无能障故。由此即证眼等触所生受等。诸法眼等识俱起。与眼识等生因同故。由此经言。是受是想是思是识。如是诸法相杂不离。故识触俱理极成立。即前六触复合为二。其二者何颂曰。

 五相应有对  第六俱增语

论曰。眼等五触说名有对。以有对根为所依故。唯有对法为境界故。第六意触说名增语。增语谓名。名是意触所缘长境。故偏说此名增语触。意识通用名义为境。五不缘名故说为长。如说眼识。但能了青不了是青。意识了青亦了是青。乃至广说。故有对触名从所依境。就所长境立增语触名。有说意识名为增语。于发语中为增上故。有言意识语为增上。方于境转。五识不然。是故意识独名增语。与此相应名增语触。故有对触名从所依境。就相应主立增语触名。即前六触随别相应复成八种。颂曰。

 明无明非二  无漏染污余
 爱恚二相应  乐等顺三受

论曰。明无明等相应成三。一明触。二无明触。三非明非无明触。此三如次应知即是无漏染污余相应触。余谓无漏及染污余。即有漏善无覆无记。染污触中一分数起。依彼复立爱恚二触。爱恚随眠共相应故。总摄一切。复成三触。一顺乐受触。二顺苦受触。三顺不苦不乐受触。云何顺受触。是乐等受所领故。或能为受行相依故。名为顺受。如何触为受所领行相依。行相极似触依触而生故。又与乐等受相应故。或能引生乐等受故。名为顺受。如是合成十六种触。已辩触相。受相云何颂曰。

 从此生六受  五属身余心
 此复成十八  由意近行异

论曰。从前六触生于六受。谓眼触所生受。至意触所生受。此合成二。一者身受。二者心受。六中前五说为身受。依色根故。意触所生说为心受。但依心故。即于所说一心受中。由意近行异。复分成十八。云何十八意近行耶。谓忧喜舍各六近行。此复何缘立为十八。由三领纳唯意相应。六境有异故成十八。非一受体意识相应。境异成六领纳异故。意近行名为目何义。喜等有力能为近缘。令意于境数游行故。若说喜等意为近缘于境数行名意近行。即应想等亦得此名。与意相应由意行故。若唯意地有意近行。岂不违经。如契经言。眼见色已。于顺喜色起喜近行。乃至广说。此不相违。如依眼识引不净观。此不净观唯意地摄。然契经言。眼见色已。随观不净具足安住。此亦如是。依五识身所引意地喜等近行。故作是说。由彼经言眼见色已乃至广说。故意近行五识所引意识相应。不应为难。何缘身受非意近行。与意近行非同法故。以意近行唯依意识。故名为近。分别三世等自相共相境。故名为行。一切身受与此相违。故非意近。亦不名行。岂不身受亦有此相。身受领纳色等境已。意识随行。由身受力意识于境数游行故。此亦不然。已说相故。谓诸身受不依意识。无分别故。由彼不能分别境界功德过失。故非彼力令意于境数数游行。又不定故。谓身受后非决定有意识续生。意受俱时必有意识。故唯意受名意近行。又生盲等类虽无见已乃至触已。而有近行故。第三静虑有意地乐。亦应摄在意近行中。此责不然。初界无故。又凝滞故。谓欲界中无意地乐。第三静虑虽有不立。又彼地乐凝滞于境。近行于境。数有推移不滞一缘方名行故。又无所对苦根所摄意近行故。若尔应无舍意近行。无所对故。不尔忧喜即舍对故。第三静虑意地乐根。无自根本地舍根为对故。然无近分等。无舍等近行失。以于初界中有同地所对故。或复容有不容有故。谓意舍等容有同地所敌对法。意乐定无同地敌对。故无有失。诸意近行中几欲界系。欲界意近行。几何所缘。色无色界为问亦尔。颂曰。

 欲缘欲十八  色十二上三
 二缘欲十二  八自二无色
 后二缘欲六  四自一上缘
 初无色近分  缘色四自一
 四本及三边  唯一缘自境

论曰。欲界所系具有十八。缘欲界境其数亦然。缘色界境唯有十二。除香味六。彼无境故。缘无色境唯得有三。彼无色等五所缘故。缘不系境。亦唯有三。说欲界系已。当说色界系。初二静虑唯有十二。谓除六忧。若说所缘定无染污能缘下境。善缘欲境亦具十二。除香味四。余八自缘。二缘无色。谓法近行缘不系法亦唯二种。三四静虑唯六。谓舍缘欲界境。善亦具六除香味二。余四自缘。一缘无色。谓法近行缘不系法。亦唯一种。说色界系已。当说无色系。空处近分唯有四种谓舍但缘色声触法。缘第四静虑亦具有四种。此就许有别缘者说。若执彼地唯总缘下。但有杂缘法意近行缘无色界。唯一谓法。缘不系法亦唯一种。四根本地及上三边。唯一谓法。亦缘目地。无色根本不缘下故。彼上三边不缘色故。不缘下义如后当辩。此缘不系亦唯有一。诸意近行通无漏耶。颂曰。

 十八唯有漏

论曰。无有近行通无漏者。所以者何。增长有故。无漏诸法与此相违。有说近行有情皆有。无漏不然故非近行。有说圣道任运而转。故顺无相界。故非近行体。近行与此体相违故。谁成就几意近行耶。谓生欲界若未获得色界善心。成就一切初二定八三四定四无色界一。所成上界皆不下缘。唯染污故。若已获得色界善心。未离欲贪。成欲一切初静虑十。舍具六种。未至地中善心得缘香味境故。喜唯有四。以但有染不缘下故。岂不意近行眼等识所引。彼既无鼻舌二识。应无缘香味近行。此责不然。生盲聋等自性生念。及在定中皆应无有色等近行。故非一切五识所引。成二定八三四静虑无色如前。已离欲贪。若未获得二定善心。彼成欲界初定十二。谓除六忧二静虑等。皆如前说。若已获得二定善心。于初定贪未得离者。成二定十。谓喜但四。唯染污故。舍具六种。已获得彼近分善故。余如前说。由此道理余准应知。若生色界唯成欲界一舍法近行。谓通果心俱。云何获得诸意近行。谓离欲贪前八无间八解脱道。获得初定近分地中六舍近行。第九无间解脱道中。获得欲界通果心俱法舍近行。获得初定十二近行。此初定言兼摄眷属。由此理趣离上地染。如应当知。然有差别。谓离第四静虑贪时。第九无间及解脱道。必不获得自地下地。通果心俱法舍近行。离空处等诸地贪时。一切无间及解脱道。唯获得一法舍近行。得无学时获得欲界。初二静虑十二近行。三四静虑六舍近行。空无边处四舍近行。上地各一法舍近行。于受生位从上地没生下地时。获得当地所有近行。生诸静虑亦兼下地舍法近行。是即喜等十八意行。由为耽嗜出依别故。世尊说为三十六师句。此差别句能表大师。是师幖帜故名师句。如是诸句唯佛大师能知能说。余无能故。耽嗜依者。谓诸染受。出离依者。谓诸善受无覆无记。顺善染故。随应二摄更不别说。此三十六界地定者。谓欲界中具三十六。初二静虑唯有二十。谓耽嗜依八出离依。十二三四静虑唯有十种。谓耽嗜依四及出离依。六空处近分若许别缘。便有五种。谓耽嗜依一出离依四。若执唯总缘但有二种。谓耽嗜依一出离依一。无色根本及上三边各唯有二。如前应知。此约界地所缘定者。欲缘欲境具三十六。缘色界境唯二十四。除缘香味二依各六。缘无色境唯有六种。谓法近行二依各三。缘不系境亦唯此六。由此道理色无色界。缘境差别如应当思。所余有支何缘不说。颂曰。

 余已说当说

论曰。所余有支或有已说。或有当说。如前已辩。若尔何缘更兴此颂。为于后颂遮广释疑。由后颂中说烦恼等。勿有于此生如是疑。前已广明四支义讫。次应广释其余有支。为显后文依惑业事。寄喻总显十二有支。故轨范师更兴此颂。如前已说十二有支。略摄唯三。谓惑业事。此三用别。其喻云何。颂曰。

 此中说烦恼  如种复如龙
 如草根树茎  及如糠裹米
 业如有糠米  如草药如花
 诸异熟果事  如成熟饮食

论曰。如何此三种等相似。如从种子芽叶等生如是从烦恼生烦恼业。事如龙镇池水恒不竭。如是烦恼得相续镇生池。令惑业事流注无尽。如草根未拔苗剪剪还生。如是烦恼根。未以圣道拔。令生苗稼断断还起。如从树茎频生枝花果。如是从惑数起惑业事。如糠裹米能生芽等非独能生。烦恼裹业能感后有非独能感。如米有糠能生芽等。业有烦恼能招异熟。如诸草药果熟为后边。业果熟已更不招异熟。如花于果为生近因。业为近因能生异熟。如熟饮食但应受用。不可转生成余饮食。异熟果事既成熟已。不能更招余生异熟。若诸异熟复感余生。余复感余应无解脱。已辩缘起。即于此中就位差别。分成四有。中生本死如前已释。善等差别三界有无。今当略辩。颂曰。

 于四种有中  生有唯染污
 由自地烦恼  余三无色三

论曰。于四有中生有唯染。决定非善无覆无记。由何等惑一切烦恼。诸烦恼染诸生有耶。不尔。云何。但由自地。谓生此地。唯由此地中一切烦恼生。有成染污。诸烦恼中无一烦恼于结生位无润功能。然诸结生唯烦恼力。非由缠垢。所以者何。以自力行悔覆缠等。要由思择方现起故。然此位中身心昧劣。要任运惑方可现行。唯有随眠数习力胜。故诸烦恼能数现行。于结生时任运现起。诸缠及垢数习力劣。非不思择而得现前。是故结生非诸缠垢。故唯自地诸烦恼力。染污生有理极成立。余中有等一一通三。谓彼皆通善染无记。应知中有初续刹那。亦必染污犹如生有。如是四有何界所系。欲色具四。无色唯三。非无色业感中有果。如顺正理。已具思择。有情于此四种有中由何而住。颂曰。

 有情由食住  段欲体唯三
 非色不能益  自根解脱故
 触思识三食  有漏通三界
 意成及求生  食香中有起
 前二益此世  所依及能依
 后二于当有  引及起如次

论曰。经说世尊自悟一法正觉正说。谓诸有情一切无非由食而住。何等为食。食有四种。一段二触三思四识。段有二种谓细及麁。细谓中有食。香为食故。及天劫初食。无变秽故。如油沃沙散入支故。或细污虫婴儿等食。说名为细。翻此为麁。如是段食唯在欲界。离段食贪生上界故。非上界身依外缘住。色界虽有能益大种而非段食。如非妙欲。如色界中虽有微妙色声触境。而不引生增上贪故。不名妙欲。如是虽有最胜微妙能摄益触。而毕竟无分段吞噉。故非段食。虽非段食摄。而非无食义。如喜虽非四食中摄。而经说为食。以有食义故。如契经言。我食喜食。由喜食久住。如极光净天。然段食体有十三事。以处总收唯有三种。谓唯欲界香味触三。一切皆为段食自体。可成段别而吞噉故。谓以口鼻分分受之。以少从多故作是说。虽非吞噉但能益身令得久住。亦细食摄。犹如影光炎凉涂洗。又劫初位地味等食。亦名段食。分段受故。又诸饮等亦名段食。皆可段别而受用故。色处名段不名为食。以不能摄益自所对根故。夫言食者。摄益诸根及诸大种。色处无力摄益自根及诸大种。是不至取根所行故。以契经说。段食非在手中器中可成食事。要入鼻口牙齿咀嚼。津液浸润进度喉筒。堕生藏中渐渐消化。味势熟德流诸脉中。摄益诸虫乃名为食。尔时方得成食事故。若在手器以当为名。如天授名那落迦等。虽彼分段总得食名。而成食时唯香味触。尔时唯此为根境故。又如何知色处非食身内摄益根大功能。如香味触不别见故。尔时不生彼境识故。生自识时尚不损益自根大种。况入身已不生自识能为食事。见日月轮等能损益眼根。是触功能非形显力。岂不苦乐与识俱生。此二能为损益事故。色处于眼亦为损益。理不应然。眼与明等应成食故。然彼为境顺苦乐触能为食事。色处不然。见安缮那筹等诸色眼不增损。要至眼中眼方增损。是故段食定非色处。若尔何故于契经中称赞段食具色香味。为令欣乐兼赞助缘。如亦赞言恭敬施与。岂即恭敬亦名段食。然成段食具正助缘。又举色相表香味触。亦妙可欣故作是说。是故食体唯香味触。非色不能益自根解脱故。夫名食者。必先资益自根大种。后乃及余。饮噉色时于自根大尚不为益。况能及余。由彼诸根境各别故。有时见色生喜乐者。缘色触生是食非色。又不还者及阿罗汉解脱食贪。虽见妙食而不生喜。无所益故。已说段食界系及体触思识三。次当显示触谓根境识三和所生。心所缘起中已广思择。思谓意业。识谓了境。此三唯有漏。通三界皆有。如是四食体总有十六事。唯后三食说有漏言。显香等三不滥无漏。何缘无漏触等非食。食谓能牵。能资诸有可厌可断爱生长处。无漏虽资他所牵有。而自无有牵有功能。非可厌断爱生长处。故不建立在四食中。即由此因望他界地。虽有漏法亦非食体。他界地法虽亦为因能资现有。而不能作牵后有因。故不名食。诸无漏法现在前时。虽能为因资根大种。而不能作牵后有因。虽暂为因资根大种。而但为欲成己胜依。速趣涅槃永灭诸有。自地有漏现在前时。资现令增能招后有。由此已释段食为因招后有义。谓触等食牵后有时。亦牵当来内法香等现内香等。资触等因令牵当有。亦能自取当来香等为等流果是故段食与后有因同一果故。亦能牵有故名为食。然香味触体类有三。谓异熟生等流长养。由外香等觉发身中内香味触令成食事。故所说食其理定成。如契经说。食有四种。能令部多有情安住。及能资益诸求生者。言部多者。显已生义。诸趣生已皆谓已生。复说求生。为何所目。此目中有。由佛世尊以五种名说中有故。何等为五。一者意成。从意生故。是牵引业所引果义。若尔此应有太过失。不尔。中有不揽外缘精血等物以成身故。二者求生。多喜寻察当生处故。生谓生有。中有多求趣生有处。三者食香。身资香食往生处故。四者中有。死生二有无间有故。五者名起。死有无间支体无缺。身顿起故。或复对向当生决定。暂时起故。何缘说食唯有四种。一切有为皆有食用。经说涅槃亦有食故。如契经说。涅槃有食。所谓觉支。虽诸有为皆有食用。而就胜说。谓大仙尊为所化者。就资有胜唯说四食。谓初二食能益此身所依能依。后之二食能引当有。能起当有。如次资益引起名色。二种有身故立四食。所依谓色即有根身。能依谓名即心心所。此中段食资益所依。以有根身由此住故。此中触食资益能依。以心心所由此活故。如是二食于已生有资益功能最为殊胜。思为引业识为种子。引起当有。谓由业故能引当来名色二有。业既引已爱润识种。能令当有名色身起。故契经说。业为生因爱为起因。如是二食于未生有引起功能最为殊胜。故唯说此四种为食。此四食中后二如生母。生未生故。前二如养母。养已生故。余广决择如顺正理。今更应思前释四有。死生二有唯一刹那。于此时中何识现起。此识复与何受相应。定心无心得死生不。住何性识得入涅槃。于命终时识何处灭。断末摩者其体是何。颂曰。

 断善根与续  离染退死生
 许唯意识中  死生唯舍受
 非定无心二  二无记涅槃
 渐死足齐心  最后意识灭
 下人天不生  断末摩水等

论曰。断善续善离界地染。从离染退命终受生。此六位中唯许意识。皆是意识不共法故。五识于此无有功能。生言兼摄中有初念。意识虽具三受相应。而死生时唯有舍受非苦乐受。性不明利顺死生时苦乐二受。性极明利不顺死生。非明利识有死生义。以死生时必昧劣故。由此故说。下三静虑唯近分心有死生理。以根本地无舍受故。虽说在意识得有死生。而非在定心有死生理。非界地别有死生故。设界地同极明利故。由胜加行所引发故。又在定心能摄益故。必由损害方有命终。诸在定心非染污故。必由染污方得受生。异地染心亦摄益故。无命终理加行起故无受生理。异地染心必胜地摄。无容乐往劣地受生。异地无记。以非染污加行起故。亦无生死亦非无心。有死生义理相违故。死有二种。或他所害。或任运终。处无心位他不能害。有殊胜法任持身故。处无心位非任运终。入心定能引出心故。谓入心作等无间缘。取依此身心等果法。必无有别法能碍令不生。若所依身将欲变坏。必定还起属此身心。方得命终更无余理。又有契经证非无心命终故契经说。无想有情由想起已从彼处殁。非无心位可得受生。必由胜心现所引故。住昧劣位而受生故。离起烦恼无受生故。亦有契经证非无心受生。故契经言。识若不入母胎中者。名色得成羯剌蓝不。乃至广说。然死有心虽通三性。而阿罗汉必无染心。虽有善心及二无记。而强盛故不入涅槃。入涅槃心唯二无记。谓威仪路或异熟生。若说欲界有舍异熟入涅槃心。通二无记。若说欲界无舍异熟入涅槃心。但威仪路。必无离受而独有心。劣善何故不入涅槃。以彼善心有异熟故。诸阿罗汉厌背未来诸异熟果。入涅槃故。若尔住异熟应不入涅槃。不尔。已简言厌背未来故。何不厌背现在异熟。知依现异熟永断诸有故。依现异熟证无学果。知彼有恩不深厌患。诸阿罗汉深厌当生。故命终时避彼因善。唯二无记势力劣故。顺于昧劣相续断心。故入涅槃唯二无记。眼等诸识虽依色根而无方所。况复意识。然约身根灭处说者。若顿死者。意识身根欻然总灭。非有别处。若渐死者。往下人天于足齐心如次识灭。谓堕恶趣说名往下。彼识最后两足处灭。若往人趣识灭于齐。若往生天识灭心处。诸阿罗汉说名不生。彼最后心亦心处灭。有余师说。彼灭在顶。正命终时于足等处身根灭故。意识随灭。临命终时身根渐减。至足等处欻然都灭。如以少水置炎石上。渐减渐消一处都尽。必无同分相续为因能无间生所趣后有。唯渐命终者。临命终时有为断末摩。苦受所逼无有别物。名为末摩。然于身中有别处所。风热炎盛所逼切时。极苦受生即便致死。得末摩称。如有颂曰。

 身中有别处  触便令命终
 如青莲花须  微尘等所触

若水火风不平缘合。互相乖反或总或别。势用增盛伤害末摩。如以利刀分解支节。因斯引发极苦受生。从此须臾定当舍命。由兹理故名断末摩。非如斩薪说名为断。如断无觉故得断名。好发语言讥刺于彼。随实不实伤切人心。由此当招断末摩苦。何缘地界非断末摩。以无第四内灾患故。内三灾患。谓风热痰水火风增随所应起。有说此似外器三灾。此断末摩天中非有。然诸天子将命终时。先有五种小衰相现。一者衣服严具绝可意声。二者自身光明欻然昧劣。三者于沐浴位水渧着身。四者本性嚣驰今滞一境。五者眼本凝寂今数瞬动。此五相现非定命终。遇胜善缘犹可转故。复有五种大衰相现。一者衣染埃尘。二者花鬘萎萃。三者两腋汗出。四者臭气入身。五者不乐本座。此五相现决定命终。设遇强缘亦不转故。世尊于此有情世间生住殁中建立三聚何谓三聚。颂曰。

 正邪不定聚  圣造无间余

论曰。一正性定聚。二邪性定聚。三不定性聚。何名正性。谓世尊言。贪无余断。瞋无余断。痴无余断。一切烦恼皆无余断。是名正性。何故唯断说名正性。谓此永尽邪伪法故。又体是善常。智者定爱故。世尊亦说。圣道名正性。经说趣入正性离生故。何名邪性。谓有三种。一趣邪性。二业邪性。三见邪性。即是恶趣五无间业。五不正见如次为体。于二定者学无学法。五无间业如其次第。定趣离系地狱果故。成就此者得此聚名。即名为圣。造无间者。正脱已脱。烦恼缚故说名为圣。圣是自在离系缚义。或远众恶。故名为圣。获得毕竟离系得故。或善所趣。故名为圣。中无间隔。故名无间。好为此因故名为造。正邪定余名不定性。彼待二缘可成二故。非定属一得不定名。

说一切有部显宗论卷第十五

 

上篇: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下篇:中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序 婆须蜜菩萨大士。次继弥勒作佛...

阿毗达磨俱舍论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一 尊者世亲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

阿毗昙心论经

阿毗昙心论经序 今欲解释阿毗昙心利益弟子故。问曰。...

众事分阿毗昙论

众事分阿毗昙论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

【注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地藏十轮经...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拾遗序 宋云间沙门灵鉴述 宋天竺法师...

佛说蓱沙王五愿经

佛说蓱沙王五愿经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

【注音版】金光明忏斋天法仪

金光明忏斋天法仪...

【注音版】雨宝陀罗尼

雨宝陀罗尼...

佛说四十二章经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

【注音版】菩萨睒子经

菩萨睒子经...

【注音版】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

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

大方广宝箧经

大方广宝箧经卷上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如是我闻:...

何时得与圣贤亲

琼枝瑶草色长新,别有乾坤世外春。红藕华藏金砌鸭,绿...

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事业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

弥勒菩萨的象征意义

到寺院朝拜过的善男信女都知道,在汉传佛教寺院的天王...

忧波毱多尊者的教化

有位族姓子出家学佛,修习禅定,证悟四禅,却以为自己...

如何判断自己能不能往生

到晚年的时候,有两个指标可以看得出你会不会往生: 第...

每天坚持诵五遍大悲咒,是对应着五佛部

接下来,这个出世间功德的第三条:就是能够灭罪和消业...

邪淫会带来三种严重的障碍

邪淫手淫会对人带来诸多的障碍,这些障碍都是可以感觉...

慧律法师《猫咬死老鼠与人打死老鼠有何不同》

有一位信徒这么问我:猫咬死老鼠,是不是在造业?还有...

死尽偷心 宝此一行 当生往生

如果我们不能深知五浊恶世很难出离,就会在心里打妄想...

禅师巧劝吝妇:有舍才有得

有位居士向禅师诉苦:我的妻子非常吝啬,不但对慈善事...

佛陀出世必做的五件事

云何为五? 一者当转法 轮, 二者当度父母, 三者无信...

业难尽情难空,求生极乐得解脱

在《文昌帝君阴骘文》中,文昌帝君自述,由于他遇佛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