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三十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三十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贤圣品第七之二

如是已说入修二门。由此二门心便得定。心得定已复何所修。颂曰。

 依已修成止  为观修念住
 以自相共相  观身受心法
 自性闻等慧  余相杂所缘
 说次第随生  治倒故唯四

论曰。已修成止以为所依。为观速成修四念住。非不得定者能如实见故。如何修习四念住耶。以自相共相。观身受心法。谓修观者专心一趣。以自共相于身等境。一一别观修四念住。分别此法与所余法有差别义。名观自相。分别此法与所余法无差别义。名观共相。且身念住观自相者。谓观察身诸处别相。观共相者。谓观诸处同是身相。成色相同。或观自相者。谓观身别相。观共相者。谓观察身与余有为皆非常等。受等念住准此应知。此四各三。谓自性等自性谓慧唯闻等三。相杂谓余此俱有法。所缘谓此三慧所缘。何故此三皆名念住。由念令慧得住所缘。念慧相资胜定等故。由此于慧立念住名。此相杂所缘。故亦名念住。何缘故说三种念住。为愚行相资粮所缘三种有情。故说三种。或根胜解分位各三机宜不同。故说三种。三中相杂能断烦恼。非二能断。太减增故。然相杂言亦摄慧体。慧与俱有互相杂故。若言自性应无所待。显有所待说相杂言。唯修所成法念住摄。能断烦恼要在定中。能断惑故缘四五蕴。或缘涅槃能断惑故。法念住中共相作意。能断烦恼自相作意。缘少分境故无此能。四念住内前之三种唯不杂缘。第四通二。然三谛智唯有杂缘能断烦恼。唯灭谛智虽不杂缘。亦断烦恼。身等念住各有三种。缘内外俱有差别故。且身念住有三种中。缘自相续说名为内。缘他身等说名为外。双缘二种说为内外。以有我爱而慢缓者。应观内身犹如外故。或内如前缘无执受。说名为外。缘他相续说为内外。待无执受及待自身。得二名故。或缘根境及俱名三。或缘有情及非情数。通缘二种差别为三。或缘有情外非情数及毛发等。差别为三。以彼皆从内身生故。离根住故具得二名。或缘有情现在名内。缘外非情三世名外。缘情去来说为内外。有情类故。堕法数故。又彼未来当堕情数正堕法数。彼过去时曾堕情数正堕法数。彼不生法是生类故。受等三种一一各三。随其所应准前应释。此四念住说次随生。生复何缘次第如是。生次如是相随顺故。有情多分于诸色中。好受用故不逮胜法。好受用色以何为缘。谓于受中情深欣乐。欣乐于受由心不调。心之不调由诸烦恼。心由信等可令调伏。随观此理四念住生。或随所缘麁细生故。然非由此心最后观法中涅槃极微细故。彼想思等循观受时。准义已能了知其相。同依心起等安危故。有余师说。色可聚散可取可舍。相似相续不净苦等。易了知故。多分缘身生贪等故。男女展转起贪处故。不净观持息念及分别界三入修门一切多缘身为境故。修念住位应最初观。此观为因生轻安触。由轻安触引乐受生。经说身安便受乐故。如是乐受依心而生。净心为因得解脱果。由是受等随次而观。故念住生如是次第。此四念住不增不减。能治净等四颠倒故。观身不净治于不净谓净颠倒。虽净颠倒通缘五蕴。然但观身自性非净。便能总伏。如人已观粪体不净。亦不欣乐从粪所生。如是已观身体不净。亦不欣乐从身所生。由此观身为不净者。于五取蕴皆不欣乐。以有为身净想迷者。彼方欣乐依身所生。是故观身为不净者。于身所起亦不欣乐。如有安住不净观时。虽不亲观声等为境。而于歌等弃如粪秽。如是安住身念住时。虽不亲观受等为境。观身自体为不净故。终不欣乐受等三境。又虽不观色无色境以为不净。而于彼境非不引生不乐行相。是故净倒虽缘五蕴。身念住成便能总伏。后三念住虽各别观。例此应思能总伏理。观受是苦能治于苦。谓乐颠倒。谓若有法真可欣欲。是为乐义。于多过患所杂行中。见有可欣殊胜功德。是名于苦谓乐颠倒。此倒必用耽受为先。以于受中深耽着已。方于一切逼恼所依有漏行中妄生乐想。是故观受为苦性时。便能总伏计乐颠倒。观心非常能治非常谓常颠倒。谓观行者憎厌受故。于所依心见有众多品类差别。引非常观令现在前。便于有为不生常想。故能总伏计常颠倒。观法非我能治非我谓我颠倒。谓有一类。闻我非常心不生喜。遂作是念。谁令此心有多差别。彼即是我。为遮彼计复应谛观。除三所余亦唯是法。便于一切不起我想。故能总伏计我颠倒。或为对治段触识思食。如次建立身等四念住。数唯有四不增不减。如是熟修不净观持息念二加行已。能次第引所缘不杂身受心法念住现前。复于不杂缘法念住。无间引所缘杂法念住生。次应修总缘共相法念住。此法念住其相云何。颂曰。

 彼居法念住  总观四所缘
 修非常及苦  空非我行相

论曰。杂缘法念住总有四种。二三四五蕴为境别。故唯总缘五名此所修。彼居此中修四行相。总观一切身受心法。所谓非常苦空非我。然于修习此念住时。有余善根能为加行。彼应次第修令现前。谓彼已熟修杂缘法念住。将欲修习此念住时。先应总缘修非我行。次观生灭。次观缘起。以观行者先观诸行从因生灭。便于因果相属观门易趣入故。或有欲令先观缘起。此后引起缘三义观。此观无间修七处善。于七处善得善巧故。能于先来诸所见境。立因果谛次第观察。如是熟修智及定已。便能安立顺现观谛。谓欲上界苦等各别。于如是八随次第观。修未曾修十六行相。彼由闻慧于八谛中初起如斯十六行观。如隔薄绢覩见众色。齐此名为闻慧圆满。思所成慧准此应说。次于生死深生厌患。欣乐涅槃寂静功德。此后多引厌观现前。方便勤修渐增渐胜。引起如是能顺决择。思所成摄最胜善根。即所修总缘共相法念住。从此无间生何善根。颂曰。

 从此生煖法  具观四圣谛
 修十六行相  次生顶亦然
 如是二善根  皆初法后四
 次忍唯法念  下中品同顶
 上唯观欲苦  一行一刹那
 世第一亦然  皆慧五除得

论曰。从顺决择胜思所成。总缘共相法念住后。有修所成顺决择分。初善根起名为暖法。是总缘共相法念住差别。如是所起是当所修。能烧烦恼薪。圣道火前相。如鑽火位初暖相生。法与暖同故名暖法。此善根起分位长故。能具观察四圣谛境。由此具修十六行相。观苦圣谛修四行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观集圣谛修四行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缘。观灭圣谛修四行相。一灭。二静。三妙。四离。观道圣谛修四行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此相差别如后当辩。然诸暖法虽缘四谛。而从多分说厌行俱。以起彼时蕴想多故行者修习此暖善根。下中上品渐次增进。于佛所说苦集灭道生随顺信观察诸有。恒为勐盛焰所焚烧。于三宝中信为上首。有修所成顺决择分。次善根起名为顶法。是总缘共相法念住差别。顶声显此是最胜处。如吉祥事至成办时。世间说为此人至顶。谓色界摄四善根中。二是可动。二不可动。可动二中。下者名暖。上者名顶。动中上故。不动二中。下者名忍。于四谛境极堪忍故。上者名为世第一法。世中胜故。犹如醍醐。闲居者言。修此善品其相至顶。故名顶法。此境行相与暖法同。谓观四谛境。修十六行相。如是暖顶二种善根。初安足时唯法念住。后增进位四皆现前。初安足言。显以行相最初游践四圣谛迹。后增进言。显从此后下中上品次第数习。诸先所得后不现前。于彼不生钦重心故。以胜加行引此善根。故已得中不生钦重。然此顶法虽缘四谛。缘三宝信多分现行。此顶善根下中上品。渐次增长至成满时。有修所成顺决择分。胜善根起名为忍法。是总缘共相法念住差别。于四谛理能忍可中此最胜故。又此位忍无退堕故。名为忍法。世第一法。虽于圣谛亦能忍可。无间必能入见道故。必无退堕而不具观四圣谛理。此具观故偏得忍名。故偏说此名顺谛忍。此忍善根安足增进。皆法念住与前有别。此与见道渐相似故。以见道位中唯法念住故。然此忍法有下中上。下中二品与顶法同。谓具观察四圣谛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上品有异。唯观欲苦与世第一相隣接故。由此义准暖等善根皆能具缘三界苦等义已成立。无简别故。忍下中上如何分别。且下品忍具八类心。谓瑜伽师以四行相观欲界苦名一类心。如是次观色无色苦。集灭道谛亦如是观。成八类心。名下品忍。中忍减略行相所缘。谓瑜伽师以四行相观欲界苦。乃至具足。以四行相观欲界道。于上界道减一行相。从此名曰中品忍初。如是次第渐减渐略行相所缘。乃至极少。唯以二心观欲界苦。如苦法忍苦法智位。齐此名为中品忍满。上忍唯观欲界苦谛。修一行相。唯一刹那。此善根起不相续故。上忍无间有修所成。初开圣道门。世功德中胜。是总缘共相法念住差别。顺决择分摄最上善根。生此即说名世第一法。此有漏故名为世间。是最胜故名为第一。有士用力离同类因引圣道起故名最胜。是故名为世第一法。此如上忍缘欲苦谛。修一行相唯一刹那。如是减略行相所缘。如是如是渐近见谛。故世第一唯缘欲苦。修一行相唯一刹那。谓无间入离生位故。此位决定无相续理。然色界系有九善根。下下下中下上名暖。中下中中中上名顶。上下上中名忍。上上名世第一。暖等四法以何为体。暖等自性皆慧为体。若并助伴皆五蕴摄。定俱必有随转色故。然除彼得勿诸圣者。暖等善根重现前故。然已见谛不许暖等重现在前。已见谛者。加行现前成无用故。此中暖法初安足时。于三谛中随缘何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四。唯修同分非不同分。缘灭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一。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四。非初观蕴灭能修缘蕴道后增进位。于三谛中随缘何谛。随一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缘灭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此初安足唯修同分者。先未曾得如是种性故。于诸谛中行未广故。后增进位与此相违。故彼能修同分异分。顶初安足。于四谛中随缘何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后增进位于三谛中随缘何谛。随一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缘灭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忍初安足及后增进。于四谛中随缘何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此依忍类总相而说。差别说者。略所缘时。随略彼所缘。不修彼行相。谓具缘四具修十六。若缘三二一。修十二八四。世第一法缘欲苦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四。唯同分修无缘余谛世第一法。是故唯修尔所行相。有余师说。近见道故。似见道故。唯修尔所。谓苦法忍。唯缘欲苦谛修四行相。世第一亦然。已辩所生善根相体。今次应辩彼差别义。颂曰。

 此顺决择分  四皆修所成
 六地二或七  依欲界身九
 三女男得二  第四女亦尔
 圣由失地舍  异生由命终
 初二亦退舍  依本必见谛
 舍已得非先  二舍性非得

论曰。此暖顶忍世第一法。四殊胜善根名顺决择分。由下中上及上上品。分为四种。如前已说。决谓决断。择谓简择。决断简择。谓诸圣道。以诸圣道能断疑故。及能分别四谛相故。分谓分段。即是见道。是决择中一分摄故。暖等为缘引决择分。顺益彼故得顺彼名。故此名为顺决择分。如是四种皆修所成。非闻思所成。远决择分故。此四善根皆依六地。谓四静虑未至中间。欲界中无。阙等引故。余上地亦无。见道眷属故。又无色界心不缘欲界故。欲界先应遍知断故。于三界中彼最麁故。此四善根能感色界五蕴异熟为圆满因。不能牵引众同分故。极厌诸有欣圆寂故。或声为显二有异说。谓暖顶二。尊者妙音说。依前六及欲七地。对法诸师不许彼说。非闻思所成。顺决择分故。此四善根依欲身起。人天九处除北俱卢。唯依欲九身容入离生故。除增上忍世第一法。余三善根三洲初起。后生天处亦续现前。所除亦依天处初起。有余师说。若于先时曾已修治此四加行。彼于天处皆得初起。此四善根唯依男女。前三男女俱通得二。第四女身亦得二种勿后得男身。不成暖等故。依男唯得男身。善根圣转至余生。亦不为女故。暖顶忍位容有转形故。二依善根展转为因住。世第一法依女身者能为二因。女得圣已容有转得男身理故。依男身者。但为一因已得女身非择灭故。圣依此地得此善根。失此地时善根方舍。失地言显迁生上地。异生于地若失不失。但失众同分必舍此善根。圣身见道力所资故。此四善根无命终舍。宁知命终舍。唯异生非圣。以本论说卵胎中异生。唯成就身不成身业故。岂不异生先依下地起暖法等。后生上地亦必定舍。暖等善根无如是失。以彼异生尔时舍善根由舍同分故。谓住死有无圣道资。舍诸善根非由上地中有等起。若诸圣者住死有中。由圣道资不舍暖等。但由上地中有等起舍下善根。舍时虽同而所由别。是故异生无失地舍。圣者必无由命终舍。异生命终虽舍忍法。而定无有堕诸恶趣。得恶趣生非择灭故。身是忍法曾所居故。能感恶趣诸业烦恼。不复能在身中行故。如师子窟杂兽不居。初二善根亦由退舍。如是退舍异生非圣。后二异生亦无退舍。依根本地起暖等善根。彼于此生必定得见谛。以根利故。厌有深故。依未至中间起暖等者。于此生不必得入见谛。有余师言。依根本定起暖等者。此生必定得至涅槃。厌有深故。若先舍已后重得时。所得必非先之所舍。由先舍已后重得时。亦大劬劳方得起故。于先所舍不钦敬故。如先已舍别解脱戒。后重受时得未曾得。暖等亦尔。后得非先。若先已得暖等善根。经生故舍。遇了分位善说法师便生顶等。若不遇者。还从本修失退二舍非得为性退舍。必因起过而得失舍。或有由德增进。得此善根有何胜利。颂曰。

 暖必至涅槃  顶终不断善
 忍不堕恶趣  第一入离生

论曰。四善根中若得暖法。虽有退断善根造无间业堕恶趣等。而无久流转必至涅槃故。若尔何殊顺解脱分。若无障碍去见谛近。此与见道行相同故。是等引摄胜善根故。若得顶法虽有退等。而增毕竟不断善根。观察三宝殊胜功德为门引生净信心故。若得顶已不断善根。如何经说。天授退顶。由彼曾起近顶善根。依未得退密作是说。若得忍法虽命终舍住异生位。而增无退不造无间不堕恶趣。然颂但说不堕恶趣。言义准已知。不造无间业。造无间业者。必堕恶趣故。忍位无退如前已辩。得忍不堕诸恶者。已远趣彼业烦恼故。得恶趣生非择灭故。由下忍力已得一切恶趣无生。由上忍力复得少分生等无生。少分生者。谓卵湿生。由此二生多愚昧故。等言为显处身有惑。处谓无想大梵北洲无想大梵僻见处故。北俱卢洲无现观故。身谓扇搋等。多诸烦恼故。有谓第八等圣必不受故。惑谓见断惑。必不复起故。得世第一法。虽住异生位。而能趣入正性离生。颂虽不言离命终舍。既无间入正性离生。义准已成。无命终舍。何缘唯此能入离生。已得异生非择灭故。能如无间道舍异生性故。此四善根各有三品。由声闻等种性别故。随何种性善根已生。彼可移转向余乘不。颂曰。

 转声闻种性  二成佛三余
 麟喻佛无转  一坐成觉故

论曰。未殖佛乘顺解脱分。依声闻种性。起暖顶善根。容可转生佛乘暖顶。是经长时方能起义。若起彼忍无向佛乘。以声闻乘加行最久。经六十劫自果必成。菩萨专求利他事故。为欲拔济无边有情。弘誓庄严经无量劫。故往恶趣如游园苑。若不尔者。无成佛义。起忍得一切恶趣非择灭。故起彼忍无向佛乘。断绝众多利他事故。若时菩萨已殖佛乘。顺解脱分为遮恶趣。展转坚摄施戒慧三。尔时无劳起余乘忍。故声闻暖顶可转向佛乘。起忍则无转成佛义。依声闻种性起暖顶忍。三皆可转生独觉乘道。非声闻种性忍法已生于独觉菩提有能障义。故起彼忍亦成独觉。此在佛外。故颂言余。起独觉乘种性暖顶。为有转向余乘理不然。独觉乘总有二种一。麟角喻二。先声闻。若先声闻如声闻说。麟喻及佛俱不可转。以俱一坐成菩提故。第四静虑是不倾动。最极明利三摩地故。堪为麟喻大觉所依。故彼俱依第四静虑。从身念住至尽无生。唯于一坐能次第起。故麟角喻及佛种性。暖等善根皆不可转。颇有初殖顺解脱分。此生即能起顺决择分耶。不尔云何。颂曰。

 前顺解脱分  速三生解脱
 闻思成三业  殖在人三洲

论曰。顺决择分今生起者。前生必起顺解脱分。诸有创殖顺解脱分。极速三生方得解脱。谓初生殖顺解脱分。次生成熟。第三生起顺决择分。即入圣道。若谓第二生起顺决择分。第三生入圣乃至得解脱。彼言便与前说相违。谓依根本地起暖等者。彼必于此生得入见谛。或彼应许极速二生。谓第二生依根本地起暖等者。彼于现生必入圣道得解脱故。顺解脱分闻思所成。非修所成。诸有未殖顺解脱分者。彼不能殖故。顺解脱分三业为体。最胜唯是意地意业。此思愿力摄起身语。亦得名为顺解脱分。有由少分施戒闻等。便能种殖顺解脱分。谓胜意乐至诚相续。厌背生死欣乐涅槃。与此相违。虽多修善而不能殖顺解脱分。由意业胜殖此善根故。唯人中三方能殖。厌离般若余处劣故有佛出世。若无佛时。俱能种殖顺解脱分。已因便说顺解脱分。入观次第是正所论。于中已明诸加行道。世第一法为其后边。应说从斯复生何道。颂曰。

 世第一无间  即缘欲界苦
 生无漏法忍  忍次生法智
 次缘余界苦  生类忍类智
 缘集灭道谛  各生四亦然
 如是十六心  名圣谛现观
 此总有三种  谓见缘事别

论曰。从世第一善根无间。即缘欲界苦圣谛境。有无漏摄法智忍生。此忍名为苦法智忍。宁知此忍是无漏摄。从世第一无间而生。以契经中言世第一无间入正性决定。或正性离生。尔时名超异生地故。此忍既是决定离生一分所摄。定是无漏。从世第一无间而生。说无漏言。为欲简别世第一法。所从世忍此无漏忍。以欲苦法为其所缘。名苦法忍。谓于苦法无始时来。身见所迷执我我所。今创见彼唯苦法性。忍可现前名苦法忍。此能引后苦法智生。是彼智生障之对治。故复名曰苦法智忍。即此名入正性决定。亦复名入正性离生。由此是初入正性决定。亦如初入正性离生故。经说正性。所谓涅槃。或正性言目诸圣道能决趣涅槃。或决了谛相。故诸圣道得决定名。至得决定说名为入。若尔何缘于无漏慧。唯初见谛得决定名。以于尔时于诸谛理初得难毁决定见故。或于尔时望余位道有非一种决定相故。烦恼名生。如契经说。何谓生臭。谓诸烦恼见位初越。故名离生。有说。生言目根未熟。见位初越。故名离生。至得离生。说名为入。舍异生性诸说不同。有言。世第一有言。苦法忍。有言。共舍。由此二种如无间道解脱道故。此忍无间即缘欲苦有法智生名苦法智。于唯是苦法得决断慧故。应知此智亦无漏摄。前无漏言。遍流后故。如缘欲界苦圣谛境。有苦法忍苦法智生。如是复于法智无间。总缘余界苦圣谛境。有类智忍生。名苦类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此境有类智生。名苦类智。最初证知诸法真理。故名法智。此后境智与前相似。故得类名。是后随前而证境义。或从前生故。后得前类名。如世间言子是父类。即是从欲界苦决定觉所生。余界苦决定觉义。如缘苦谛欲界及余生法类忍法类智四缘。余三谛各四亦然。即缘一一有四心义。如是次第有十六心。总说名为圣谛现观。以于三界四圣谛境次第现前如实观故。初习业地于诸谛境多返旋环已淳熟故。今于此位能如是观。余部有言。唯顿现观。彼言既总。理或无违。以谛现观总有三种。其三者何。谓见缘事唯无漏慧于诸谛境如实觉了。名见现观。是即由见分明现前。如实而观四谛境义。即无漏慧。并余相应同一所缘。名缘现观。是即由见等心心所法同。能取所缘四谛境义。即诸能缘并余俱有同一事业。名事现观。是即由见等心心所法并余俱有戒及生相等。于诸谛中同所作义。戒生相等是现观因。于现观中彼有事用。故亦于彼立现观名。如是应知不相应法唯一现观。除慧所余心心所法。有二现观。唯无漏慧具足有三。诸说名为顿现观者。谓于一谛得现观时。于余谛中亦得现观。故于前说顿现观宗。应审推徵依何现观。若言依事应赞言善。以于苦谛得现观时。于苦具三。于余唯事。谓初观见苦圣谛时。尽烦恼故即名断集。得择灭故即名证灭。起对治故即名修道。以见苦位于集等三有断证修事现观故。约事现观名顿无失。若言依见应拨言非。此现观必渐诸谛相别故。一见理无多行相故。随彼自相一一谛中。世尊说言。各别见故。已辩现观具十六心。此十六心为依何地。颂曰。

 皆与世第一  同依于一地

论曰。随世第一所依诸地。应知即此十六心依。彼依六地如前已说。谓四静虑未至中间。何缘必有如是忍智。前后次第相杂而起。颂曰。

 忍智如次第  无间解脱道

论曰。十六心中四法类忍名无间道。四法类智。名解脱道。名如前说。能忍可先来未见欲苦初念无漏慧。名苦法忍。以契经中世尊自说。若于此法以下劣慧或增上慧审察忍可。名随信行。随法行故。应知此忍即无间道。何处说此无间道名。经说。一法难可通达。名为无间。心等持故。又世尊说。有苦法智有苦类智乃至广说。非此二智同缘三界苦等境起。如顺理辩。故于苦法忍所见欲苦中决断解生。名苦法智。前忍能断十烦恼得。后智能与彼离系得俱生。经说。智生随于前忍。故知后智名解脱道。从此无间忍色无色。未曾见苦第三刹那。无漏慧生。名苦类忍。是见欲苦忍种类故。次于苦类忍所观上苦中决断解生。名苦类智。忍智如次断烦恼得。名无间道。离系得俱。名解脱道。准前应说。于余三谛准苦应知。故前八忍名无间道。后之八智名解脱道。复以何缘说断对治。名无间道。说离系得俱时起智。名解脱道。无间隔故名为无间。无间即道名无间道。是无同类道能为间隔令于解脱道不为缘义。诸无间道唯一刹那。诸解脱道或相续故。于自所治诸烦恼得已得解脱。与彼断得俱时起道。名解脱道。自所治言欲显何义。苦类忍等诸无间道。亦与他所治离系得俱生。勿彼亦名解脱道故。此十六心皆见谛理。一切皆说见道摄耶。不尔云何。颂曰。

 前十五见道  见未曾见故

论曰。见未曾见四圣谛理。名为见道。故于现观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是见道摄。道类忍位于诸谛中见圆满故。至第十六道类智时。虽亦有一先未知谛。而无一谛先未见者。以一切忍皆见性故。由此尔时不名见道。岂不亦见曾未见谛。谓道类智见道类忍。相应俱有一念道故。诸有唯见曾未见者。名为见道。尔时通见曾未曾见。故无此失。或此约谛不约刹那。非尔时观未曾见谛。非于一谛多刹那中未见一刹那可名未见谛。如刈畦稻唯余一科。不可名为此畦未刈。故见未见名为见道。是见道相义善成立。故我宗说现观后边道类智品是修道摄。兼修异境智行相故。

说一切有部显宗论卷第三十

 

上篇: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下篇:中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注音版】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

永嘉证道歌

君不见。绝学无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卷第一 提婆设摩阿罗汉造 三藏法师玄...

萨婆多宗五事论

萨婆多宗五事论 大番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于甘州修...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序 婆须蜜菩萨大士。次继弥勒作佛...

阿毗达磨俱舍论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一 尊者世亲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

省庵法师语录

省庵法师语录 清 彭际清重订 省庵法师遗书叙 省庵法师...

佛说放牛经

佛说放牛经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佛说呵雕阿那鋡经

佛说呵凋阿那鋡经 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卷上 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一 大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 诏译...

【注音版】佛说稻秆经

佛说稻秆经...

佛说佛十力经

佛说佛十力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

念佛的时候,你有没有做这样的观想

当大家念经或者拜忏的时候,心总不能够跟法、佛融合在...

「巴掌」天地念佛修行

正确分别和不分别 当今社会,金钱万能论为人们普遍接...

净土法门为什么殊胜

问: 净土法门为什么殊胜? 大安法师答: 要了脱分段...

杀生戒解说

杀生戒:不杀生戒。生是有情生命,杀是用各种器具,断...

不是业障消不了,而是虔诚心不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怎么样来修行礼拜的功德呢?我...

老人是宝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国对比丘们说:恭敬老人有很大的利...

慈济的十条戒

也许人都知道参加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的会员,就是为了...

律航法师:念佛要注意些什么

问: 念佛,要注意些什么? 律航法师答: 有些人,口...

这些杀生的场所都不会有吉祥的事情

我们看现在世间的众生,残酷无情地杀害生灵,引取无厌...

如何获得佛法正见

佛教各乘各宗都把得到正见作为修行最重要的前提。如《...

婚葬要置办杀生酒席,学佛人该怎么办

问: 我是一个农村人,村里的习俗,婚葬要置办酒席,杀...

寄于残生,旅泊三界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