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二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二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本事品第二之二

如上所言。色等五蕴名有为法。色蕴者何。颂曰。

 色者唯五根  五境及无表

论曰。此中色言显色蕴义。五根谓眼耳鼻舌身。五境谓色声香味触。眼等所摄所行名境。及无表者。谓法处色。唯者唯此所显十处。一处少分名为色蕴。如是诸色其相云何。颂曰。

 彼识依净色  名眼等五根

论曰。彼谓前说眼等五根。识即眼耳鼻舌身识。依者眼等五识所依。如是所依净色为体。如是即显眼等五识。所依净色名眼等根。故薄伽梵于契经中说眼等根净色为相。本论亦说。云何眼根。眼识所依净色为性。如是广说诸圣教中。以根别识不以境界。故知彼言显根非境。有说。彼者是境非根。而无意识。缘色等故。名色等识。彼识所依。名眼等过。由净色言所简别故。已辩根相。当辩境相。颂曰。

 色二或二十  声唯有二种
 味六香四种  触十一为性

论曰。言色二者。是二种义。谓显与形。此中显色有十二种。形色有八。故或二十。显十二者。谓青黄赤白烟云尘雾影光明闇。于十二中青等四种是正显色。云等八种是此差别。其义隐者。今当略释。地水气腾说之为雾。障光明起于中余色可见名影。翻此为闇。日焰名光。月星火药宝珠电等诸焰名明。形色八者。谓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此中正者。谓形平等。形不平等名为不正余色易了。故今不释。已说色处。当说声处。能有呼召。故名为声。或唯音响。说之为声。善逝圣教咸作是说。声是耳根所取境界。是四大种所造色性。此声二种。谓有执受。或无执受。大种为因执受大种。谓现有情长养等流异熟地等。与此相违名无执受。由此所发为二种声。色等亦应作如是说。然由声处自性难知。故但就因说有二种。无一声性以有执受。及无执受大种为因。二四大种各别果故。非二四大同得一果为俱有因成过失故。虽二大种有相扣击。而俱为因各别发声。据自依故不成三体。虽有手鼓相击为因。发生二声而相映夺。随取一种相别难知。是故声处唯有二种。已说声处。当说味处。越次说者显彼境识。生无定故味谓所噉。是可尝义。此有六种。甘酢醎辛苦澹别故。已说味处当说香处。香谓所嗅。此有四种。好香恶香等不等香有差别故。等不等者。增益损减依身别故。有说。微弱增盛异故。本论中说。香有三种好香恶香及平等香。若能长养诸根大种。名为好香。与此相违名为恶香。无前二用名平等香。或胜福业增上所生。名为好香。若胜罪业增上所生。名为恶香。若四大种。增上所起。名平等香已说香处。当说触处。触谓所触十一为性。即十一实以为体义。谓四大种及七造触。滑性澁性重性轻性。及冷饥渴有差别故。此中能触所触者谁。应知都无能触所触。相触则失。刹那性故。但于身识所依所缘无间生时。立触名想。依此根识得彼境时。假说此根能触彼境。触非身识所依止故。不说彼触能触身根。触与身根极相隣近。故说所触能触非余。色等虽非所触法性。所依坏故而亦有损。已说境相。唯余无表此今当辩。颂曰。

 作等余心等  及无心有记
 无对所造性  是名无表色

论曰。言作等者。等取离作无对造色。略有二种。一者依表。二者依心。依表起者复有二种。谓与作俱转。及作息随转。为摄如是无表差别体相无遗。故说作等。言余心等者。等取同类心。谓善心作近因等起或俱有因。彼所发善无对造色不善无记名余心。善心名同类。不善心作近因等起。所发不善无对造色善及无记名余心。不善名同类。及无心者即心灭位。谓定非生。生位无故。及言乘上及此非余。于三位中此容随转。谓定唯等不善兼余散善通于三位转故。言有记者。谓善不善可记为爱非爱品故。言无对者。非极微故。所造性者。不简大种。以大种性非无对故。但简非色。显是色性即五蕴中色蕴摄故。是者是前所说诸相。具前诸相名无表色。如是已辩无表色相。于中所说大种所造。大种云何。颂曰。

 大种谓四界  即地水火风
 能成持等业  坚湿煖动性

论曰。此诸大种何缘名界。一切色法出生本故。亦从大种大种出生。诸出生本世间名界。如金等矿名金等界。或种种苦出生本故。说名为界。喻如前说。有说。能持大种自相及所造色。故名为界。如是诸界亦名大种。何故言种。云何名大。种种造色差别生时。彼彼品类差别能起。是故言种。由四大种有差别故。造色差别。有说。有情业增上故。无始时来未甞非有。是故言种。由四大种总相种类无间绝故。或法出现即名为有。生长有性。是故言种。即是生长诸法有性。或是生长有情身义。或能显了十种造色是故言种。由此势力彼显了故。所言大者。有大用故。言大用者。谓诸有情根本事中。如是四种有胜作用。依此建立识之与空。乃得说为有情根本。又于诳惑愚夫事中。此四最胜。故名为大。如桥贼中事业胜者。别余故名大桥大贼。又此四种。普为一切余色所依。广故名大。有说。一切色等聚中坚等具有。故名为大。风增聚中阙于色等火增聚中阙于昧等。色界诸聚香味俱无。青等聚中阙于黄等。滑等聚中阙于澁等。声等不定。是故唯此四种名大。此四大种虽常和合恒不相离。而非处同。云何得知恒不相离。入胎大造经等说故。又理应然。何等为理。谓石等中现有能摄生火增坠三业可得。故知于此有水火风恒不相离。于水聚中现有持船煖性流动三业可得。故知于此有地火风恒不相离。于火焰中现有任持摄聚击动三业可得。故知于此有地水风恒不相离。于风聚中现有能持起冷煖触三业可得。故知于此有地水风恒不相离。复云何知如是四界。由此因缘恒相随逐。由此能成持等业故。谓地等界如次能成。持摄熟长四种事业。由此因缘于诸色聚。若有持等四业可得。即知此中有地等界互不相离。应知此中言能长者。谓能安布。云何安布。谓令增盛或复流漫。为能持等四业即是界自相耶。不尔云何。如是四界随其次第坚湿煖动以为自相。应知此中说性显体。为明体性不相离故。动谓能引大种造色。令其相续生至余方。何故虚空不名大种。彼大种相不成立故。能损益故。立大种名。虚空不然。故非大种。或于诸法生灭位中性无差别故。非大种现见大种。种等位中其相转变成芽等缘。方令芽等诸位得起。虚空无为则不如是性相常故。作用都无。既不能生。故非大种。又诸大种非一非常。自相众多果别无量。虚空自性是一是常。相无差别。全无有果。非无别因。生有别果。是故虚空不名大种。若谓余因有差别故能助虚空生别果者。即此别因能生别果。何用执此虚空为因。为地等界即地等耶。不尔云何。颂曰。

 地谓显形色  随世想立名
 水火亦复然  风即界亦尔

论曰。地言唯表显形色处。岂不总地四处合成。何故但言显形为地。此中虽有香味触三。而随世想故作是说。由诸世间相示地者以显形色而相示故。虽诸世间亦于香等起地言说谓作是言。我今嗅地甞地触地。而显形色。于地水火能通表示。是故偏说。世不多言我嗅于水。亦不多说嗅甞于火。虽言触地等而即地等界。是故地中虽有香等。而形与显胜故偏说。又显形色表示二界地等无异。是故偏说。若尔显形表示衣等胜香等故。亦应偏说。世起名想无有决定。故随世间差别而说。此随多分世想立名。生等非显声非相续。故不说为地等衣等。如地但用显形为体水火亦然。随世想故。由世现见水青长等。故说显形为水自性。世亦现见火赤长等。故说显形为火自性。然即色触转变生时。名火焰炭。是假非实。无一实物。身眼得故。如是地等与界差别。风即界者。世间于动立风名故。风界无别。岂不世间于显形色亦生风想。世间现以黑风团风而相示故。有通此难。故说言示是如地等与界别义。古昔诸师咸作是说。地于中杂故见如此。为显其风即是风界。故复言尔。尔者定义。此二说中前说为胜。遍处不净无差别故。不净唯缘色处境故。颂曰。

 此中根与境  即说十处界

论曰。已说实物根境无表为色蕴性。此中根境亦即说为十处十界。于处门中立为十处。谓眼处等。于界门中立为十界。谓眼界等。已说色蕴并立处界。当说受等三蕴处界。颂曰。

 受领纳随触  想取像为体
 四余名行蕴  如是受等三
 及无表无为  名法处法界

论曰。随触而生。领纳可爱及不可爱。俱相违触名为受蕴。领纳即是能受用义。云何此受领纳随触。谓受是触隣近果故。此随触声为显因义。能顺受故如随相言。相谓表彰。即能显示。因能显果。故立相名。此随相言。是顺因义。受能领纳。能顺触因。是故说受领纳随触。如世尊言。顺乐受触顺苦受触及顺不苦不乐受触。即是顺生乐受等义。领纳随触名自性受。领纳所缘亦是受相。与一境法别相难知。一切皆同领纳境故。以心心所执受境时。一切皆名领纳自境。是故唯说领纳随触。名自性受别相定故。领纳所缘名执取受。非此所辩相不定故。二受差别如顺正理及五事论广辩应知。此总说三。别说为六。世及所依有差别故。第三想蕴其体是何。此于所缘取像为体。谓于一切随本安立青长等色。琴贝等声。生莲等香。苦辛等味。滑澁等触。生灭等法。所缘境中如相而取。故名为想。此想就世总说为三。若就所依别说为六。第四行蕴其体是何。此用四余诸行为体谓除前说色受想三。及除当说识为第四。余有为法名为行蕴。此有相应及不相应思等得等如其次第。契经唯说。六思身者。由最胜故。所以者何。思是业性为因感果。其力最强。故世尊说。若能造作有漏有为名行取蕴。不可唯说思为行蕴。立总名故如法处界。若异此者应但名思。一法成故。如受想蕴。此中意显。如外第六。法处界声。立总名故。总摄十一十七处界不摄多法。如是行声。立总名故。总摄四蕴不摄多行。故知行蕴体不唯思。如是行蕴非尽有依。故唯约世总说三种。如前分别色蕴体已。便约处界二门建立如是。此中辩受想行三蕴体已。亦应建立为处及界。谓此三蕴及无表色并三无为。如是七法。于处门中立为法处。于界门中立为法界。第五识蕴自性处界其相云何。颂曰。

 识谓各了别  此即名意处
 及七界应知  六识转为意

论曰。识谓了者。是唯总取境界相义。各各总取彼彼境相。名各了别。谓识唯能总取境相。非能取彼境相差别。如世尊言。了者名识。有余师说。唯于法性。假说作者。为遮离识有了者计。何处复见唯于法性。假说作者。现见说影。能行动故。此于异处无间生时。虽无动作而说作者。识亦如是。于异境界相续生时。虽无动作而说了者。谓能了境故亦无失。云何知然。现见余处遮作者故。如世尊告颇勒具那。我终不说有能了者。复有说言。刹那名法性。相续名作者。自意所立思缘起中。当更显示。此识约世总说为三。就所依根别分为六。应知即此所说识蕴。于处门中立为意处。于界门中立为七界。及声显一析为二门。显一一识体分处界。七界者何。六识及意。谓眼识界至意识界。即此六识转为意界。此别建立蕴处界门。应知遍摄诸法皆尽。此中应思。若即识蕴名七心界。前说识蕴。就所依根别分为六。今离六识。说何等法复名意界。更无异法即于此中。颂曰。

 由即六识身  无间灭为意

论曰。即六识身无间灭已能生后识。故名意界。时分异故别立无失。犹如子果立为父种。若尔界体应唯十七或唯十二。更相摄故。何缘建立十八界耶。颂曰。

 成第六依故  十八界应知

论曰。如五识界别有眼等五界为依。第六意识无别所依。如离所缘识无起义离依亦尔。识不得生。为成此依故说意界。如是所依能依境界。应知各六界成十八。如何已灭名现识依。是现识生隣近缘故。如虽有色而要依眼眼识得生。如是虽有所缘境界。而后识生要依前念无间灭意。是故前言无间灭者。为遮前念有间灭心。虽先开避而未生故。由此无间已灭六识为现识依。说为意界。或现在识正成依用。过去已成等无间缘。亦于现在能取果故。虽依彼生而非随彼。故心依心不名心所。心所品类必随心故。已释诸蕴取蕴处界。当于此中思择摄义。诸蕴总摄一切有为。取蕴唯摄一切有漏。处界总摄一切法尽。五蕴无为名一切法。别摄如是。应辩总摄。颂曰。

 总摄一切法  由一蕴处界
 摄自性非余  以离他性故

论曰。一蕴谓色。一处谓意。一界谓法。此三总摄五蕴无为。总是集义。置总言者。令知总三勿谓各一。有余部执。摄谓摄他。处处说言余摄余故。此执非理。无定因故。若有定因非摄他故。我部诸师说自性摄。如是所立摄自性言。是究竟说。不待他故。摄不待因是真实摄。诸法恒时摄自性故。复云何知不摄他性。以一切法离他性故。谓眼根性离耳等性。彼离于此而言此摄。理必不然。故知诸法唯摄自性。如是眼根唯摄色蕴。眼处眼界苦集谛等。是彼性故。不摄余蕴。余处界等离彼性故。如是余法随应当思眼耳鼻根各依二处。何缘界体数不成多。合二为一。故唯十八。何缘合二为一界耶。颂曰。

 类境识同故  虽二界体一

论曰。眼耳鼻根虽各二处。类等同故合为一界。言类同者。同眼类故。言境同者。同色境故。言识同者。眼识依故。耳鼻亦然。故立一界。界体既一。处何缘二。颂曰。

 然为令端严  眼等各生二

论曰。为所依身相端严故。界体虽一而两处生。若眼耳根处唯生一。鼻无二穴。身不端严。此释不然。驼猫鵄等。如是丑陋何有端严。是故诸根各别种类。如是安布差别而生。此待因缘如是差别。因缘有障或不二生。言为端严各生二者。此有别义。非为严身。此端严声显增上义。作用增上。故说端严。若眼等根各阙一处。见闻嗅用皆不明了。各具二者明了用生。是故三根各生二处。为严胜用。非为严身。何故世尊于所知境以蕴处界三门说耶。由此三门义各别故。此蕴处界别义者何。颂曰。

 聚生门种族  是蕴处界义

论曰。积聚义是蕴义。生门义是处义。种族义是界义。何缘故知聚义是蕴。由契经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色蕴。乃至识蕴广说亦然。由此故知聚义是蕴。若以聚义释蕴义者。蕴应非实。聚是假故。此难不然。于聚所依立义言故。非聚即义。义是实物。名之差别。聚非实故。聚义者何。谓聚之义。聚之义者。谓聚所依。此释显经有大义趣。谓如言聚。离聚所依无别实有聚体可得。如是言我。色等蕴外不应别求实有我体。蕴相续中假说我故。如世间聚我非实有。蕴若实有经显何义。勿所化生知色等法三时品类无量差别各是蕴故。蕴则无边便生怯退。谓我何能遍知永断此无边蕴。为策励彼。蕴虽无边而相同故总说为一。又诸愚夫于多蕴上生一合想现起我执。为令彼除一合想故。说一蕴中有众多分。不为显示色等五蕴多法合成是假非实。又一极微三世等摄。以慧分析略为一聚。蕴虽即聚而实义成。余法亦然。故蕴非假。又于一一别起法中亦说蕴故。蕴定非假。如说俱生。受名受蕴。想名想蕴。余说如经。于一切时和合生故。蕴虽各别而聚义成。何缘故知门义是处。由训词故。处谓生门。心心所法于中生长。故名为处。是能生长彼作用义。如契经说。梵志当知。以眼为门唯为见色。此经唯证门义有六。然心心所有十二门。故契经说。眼及色为缘生于眼识。三和合触俱起受想思。乃至广说何缘故知族义是界。与世种族义相似故。如一山中有诸雄黄雌黄赤土安膳那等众多种族。说名多界如是一身或一相续有十八类。诸法种族名十八界。如雄黄等展转相望体类不同。故名种族。如是眼等展转相望体类不同。故名种族。由义相似得为同喻若尔意界望六识身无别体类。不应别立所依能依。体类别故无斯过失。何故世尊说蕴处界三门差别虽佛世尊意趣难解而审思忖。颂曰。

 愚根等三故  说蕴处界三

论曰。所化有情愚根等三故佛随宜为说蕴处界三。等言为明乐位过病等。三言为显一一各有三。所化有情愚有三种。有愚心所总执为我。有唯愚色。有愚色心。根亦有三。谓利中钝。乐谓胜解。此亦三种。谓乐略中。及广文故位谓弟子。已过作意。已熟习行。初修事业。三位别故过谓有情。怀我慢行。执我所随。迷识依缘。三过别故。病谓所化恃命财族而生憍逸。三病异故。由此等缘如其次第。世尊为说蕴处界三。何故世尊诸心所内别立受想为二蕴耶。颂曰。

 诤根生死因  及次第因故
 于诸心所法  受想别为蕴

论曰。世间诤根略有二种谓贪着欲及贪着见。初因受起。后由想生。味受力故贪着诸欲。倒想力故贪着诸见。又生死法以受及想为最胜因耽乐受故。执倒想故。爱见行者生死轮回。由此二因及后当说次第因故。应知别立受想为蕴。其次第因次后当辩。及声兼显诸心所中。唯此受想能为爱见。二杂染法生根本故。各别显一。识住名故。依灭此二。立灭定故。诸如是等多品类因。何故说无为在处界非蕴。颂曰。

 蕴不说无为  义不相应故

论曰。诸无为法若说为蕴。立在五中或为第六。皆不应理。义相违故。所以者何。彼且非色乃至非识。故非在五。聚义是蕴。非无为法。如彼色等有过去等。品类差别可略一聚。名无为蕴。故非第六。又无为法与颠倒依及断方便义相违故说有漏蕴显颠倒依。说无漏蕴显断方便。无为于此两义都无。义不相应。故不立蕴。已辩诸蕴废立因缘。当辩次第。颂曰。

 随麁染器等  界别次第立

论曰。五蕴随麁随染器等及界别故次第而立。随麁立者。五中最麁。所谓色蕴有对碍故。五识依故。六识境故。五中初说四中最麁。所谓受蕴虽无形质。而行相用易了知故。四中初说三中最麁。所谓想蕴取男女等行相作用易了知故。三中初说二中麁者。所谓行蕴贪等现起行相分明易了知故。二中初说识蕴最细故最后说随染立者。谓从无始生死已来。男女于身更相染爱由显形等。故初说色。如是色爱由耽受味。故次说受此耽受味由想颠倒。故次说想。此想颠倒由烦恼力。故次说行。此烦恼力依能引发后有识生。故后说识。随器等者。谓色如器。受所依故。受类饮食。增益损减有情身故想同助味。由取怨亲中平等相助生受故。行似厨人。由思贪等业烦恼力。爱非爱等异熟生故。识喻食者。有情本中为主胜故识为上首。受等生故。即由此理。于受想等随福行中。但说识为随福行者。又由此理说行缘识。由此复告阿难陀曰。识若无者不入母胎。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于受想等俱起法中。如是等经但标主识。随界别者。谓欲界中色最为胜。诸根境色皆具有故。色界受胜。于生死中诸胜妙受具可得故。三无色中想最为胜。彼地取相最分明故。第一有中行最为胜。彼思能感最大果故。此即识住。识住其中。显似世间田种次第。是故诸蕴次第如是。由此五蕴无增减过。即由如是诸次第因。于心所中别立受想。谓受与想于心所中相麁生染类食同助。二界中强故别立蕴。已随本颂。且就转门说次第因。四种如是当就还门复说一种。谓入佛法有二要门。一不净观。二持息念。不净观门观于造色。持息念门念于大种。要门所缘。故先说色。由此观力分析色相。刹那极微展转差别。如是观时。身轻安故心便觉乐。故次说受。受与身合定为损益。损益于我理必不成。由斯观解我想即灭法想便生。故次说想。由此想故达唯有法烦恼不行。故次说行。烦恼既息心住调柔有所堪能。故次说识。已说顺次。逆次应说。恐厌繁文。故应且止。

说一切有部显宗论卷第二

 

上篇: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下篇:中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注音版】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正教本宗。文唯三藏。梵音所阐。...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一 尊者舍利子说 三藏法师玄奘...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说一切有部) 世亲菩萨造 三藏法师...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200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二...

般若心经指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此云智慧,即神悟玄奥,妙契...

月灯三昧经

月灯三昧经卷第一 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如是我闻...

【注音版】佛语法门经

佛语法门经...

【注音版】六字神咒经

六字神咒经...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西晋居士聂道真译 如是我闻:...

佛说信解智力经

佛说信解智力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

杨岐方会和尚语录

杨岐方会和尚语录 袁州杨岐山普通禅院会和尚语录 江宁...

佛说寂志果经

佛说寂志果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 一时...

商主天子所问经

商主天子所问经 隋北印度三藏阇那崛多译 尔时婆伽婆住...

往生时为何只见莲花不见佛

问: 往生时,为什么只看见莲花,不见阿弥陀佛来也要...

地藏菩萨誓愿宏深,常居幽冥界救拔地狱众生

原文: 地藏菩萨,誓愿宏深。虽则久已证穷法性,而复不...

憨山大师醒世歌

红尘白浪两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 终...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

在本经当中,结集经典的人先列出十六位代表性的大弟子...

一与二

在中国佛教史上,道教的道士和佛教的出家法师,时常辩...

大安法师:如何明辨是非邪正

问: 近来,有些居士专弘净土的音像与书籍在东北地区...

生命中有这六种状态出现,就要小心了

你如果看到你的生命有六个现状,这个业力就是即将圆满...

改变你的思想,使令业果不成

我讲一个净土宗的公案,诸位体会一下,在念佛法要中讲...

你愿意做哪种游戏玩家

一个居士玩网络游戏上了瘾,天天俯首键盘,通宵达旦,...

倓虚法师开示烦恼的由来

六种根本烦恼 这烦恼有多少种呢?可就多啦,略略地我就...

所有的身心世界都是无常变化的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诸行无常。这是无常概念的建立。 一...

极乐世界的四土生因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悉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