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三十四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三十四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贤圣品第七之六

道亦名为菩提分法。此有几种。名义云何。颂曰。

 觉分三十七  谓四念住等
 觉谓尽无生  顺此故名分

论曰。经说觉分有三十七。谓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尽无生智说名为觉。随觉者别立三菩提。一声闻菩提。二独觉菩提。三无上菩提。无智睡眠皆永断故。及如实知已作已事不复作故。此二名觉。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此三十七体各别耶。不尔。云何。颂曰。

 此实事唯十  谓慧勤定信
 念喜舍轻安  及戒寻为体

论曰。此觉分名。虽三十七。实事唯十。即慧勤等。谓四念住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以慧为体。四正断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以勤为体。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以定为体。信根信力。以信为体。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以念为体。喜觉支。以喜为体。舍觉支以行蕴摄舍为体。轻安觉支以轻安为体。正语正业正命以戒为体。正思惟以寻为体。如是觉分实事唯十。前五即是信等五根。由境等殊分为三十。更加喜舍轻安戒寻戒分为三。复总成七。并前合成三十七种。毗婆沙师说有十一。身业语业不相杂故。戒分为二。余九同前。念住等三名无别属。如何独说为慧勤定。颂曰。

 四念住正断  神足随增上
 说为慧勤定  实诸加行善

论曰。四念住等三品善法。体实遍摄诸加行善。然随同品增上善根。如次说为慧勤及定。何缘于慧立念住名。慧由念力持令住故。何故说勤名为正断。于正修习断修位中。此勤力能断懈怠故。或名正胜。于正持策身语意中。此最胜故。何缘于定立神足名。诸灵妙德所依止故。何缘信等立根力名。以增上故。难屈伏故。何缘此五先说为根后名为力。由此五法依下上品分先后故。又依可屈伏不可屈伏故。下品信等势用劣故。犹为所治同类屈伏。上品翻此故得力名。所说觉支为有何义。能觉悟义名为觉支。若尔觉支唯应有一。不尔念等是择法分。皆顺择法从胜为名。或觉之支是觉支义。若尔应许觉支唯六。不尔择法是觉亦觉支。所余六种是觉支非觉。所说道支为有何义。寻求依义名为道支。若尔道支唯应有一。不尔余七是正见分。皆顺正见从胜为名。或道之支是道支义。若尔应许道支唯七。不尔正见是道亦道支。所余七种是道支非道。当言何位何觉分增。颂曰。

 初业顺决择  及修见道位
 念住等七品  应知次第增

论曰。初修业位说念住增。谓此位中。为息颠倒。由念势力。于身等境。自相共相。能审了知。坏二种愚。慧用胜故。于煖法位说正断增。谓此位中见生死过涅槃功德。遂能勇勐发勤精进。不坠生死速趣涅槃。勤用胜故。于顶法位说神足增。谓此位中能制心识。趣不退位。终不匮乏。信等善根。定用胜故。于忍法位说五根增。谓此位中永息恶趣终不退堕。速入离生。增上义成。根义胜故。世第一位说五力增。谓此位中不为烦恼之所屈伏。力义胜故。虽忍位中亦容如是。然非决定。是故不说。或此位中不为一切余异生法之所屈伏。故于此位力义偏增。修道位中近菩提位。助觉胜故说觉支增。或此位中断九品惑。数数觉故觉支义增。见道位中所有道义。皆具足故说道支增。谓寻求依及通往趣。二义具故说名为道。见道位中二义最胜。谓见道位圣慧初生。如实寻求谛理胜故。又于此位不起期心。能速疾行往趣胜故。随数增故。于契经中。先七后八。非修次第。有余于此立次第言。行者最初由慧势力。于身等境自相共相。如实了知导起众善。如有目者将导众盲。是故最初说四念住。由四念住了众境已。于断恶修善能发起正勤。故于第二说四正断。由正勤力令相续中。过失损减功德增盛。于殊胜定方能修习。是故神足说在第三。胜定为依。便令信等与出世法为增上缘。由此五根说为第四。根义既立能招恶趣恶业烦恼不能屈伏。由此五力说为第五。力义既成能如实觉四圣谛境无疑虑故。说七觉支在于第六。既如实觉四圣谛境。厌舍生死欣趣涅槃。故说道支以为第七。于中一一辩其次第。如释经论应正思求。今此论中思择法相。于次第理无劳烦述。三十七觉分中几唯无漏几通二种。颂曰。

 七觉八道支  一向是无漏
 三四五根力  皆通于二种

论曰。此中七觉八圣道支唯是无漏。唯于修道见道位中方建立故。谓修道位七觉支增。隣近菩提。谓治有顶。故觉支体一向无漏。一切觉分皆助菩提。唯此独标觉支名者。以最隣近菩提果故。由此理趣证七觉支。应知但依治有顶说。此为上首类治下地。唯于无漏立觉支名。若不许然宁不通二。或于一切菩提分中。依近菩提立觉支号。道中修道位近菩提。性近菩提唯是无漏。故无漏修道方立觉支名。见道位中八道支胜。故此一向无漏性摄。虽正见等亦通有漏。然彼不得圣道支名。圣道支名目无漏故。又诸论者。许觉分法觉支后说。定是无漏。若说在前。便通二种。既觉支后方说道支。故八道支一向无漏。所余通二。义准已成。谓觉分中前位增者。彼于后位势用亦增。后位增者非于前位。故毗婆沙作如是说。从初业位至尽无生念位常增。乃至广说。此三十七何地有几。颂曰。

 初静虑一切  未至除喜根
 二静虑除寻  三四中除二
 前三无色地  除戒前二种
 于欲界有顶  除觉及道支

论曰。初静虑中具三十七。于未至地除喜觉支。于下地法犹怀疑虑未能保信。故不生喜。又未至定初现前时。未能断除下地烦恼。后虽已断而类同前。故起彼时皆无有喜。有说一切近分地道。皆力励转故无喜义。第二静虑除正思惟。彼静虑中已无寻故。由契经说。彼地无寻。彼上等持转寂静故。由此二地各三十六。第三第四静虑中间双除喜寻。各三十五。前三无色。除戒三支。并除喜寻。各三十二。欲界有顶除觉道支。无无漏故。各二十二。如是诸地随其所应。觉分现前少多无定。谓随位别后必兼前。可一体上义分多种。故有多种俱时起义。唯四念住必不俱生。以约所缘分为四故。尚无二慧俱时而生。况有一时四慧并起。不可一慧约境分多。以若总缘法念住摄。必无一慧于一刹那缘四境生四行相故。由此理趣初静虑中。总而言之具三十七。然于一念顷现在前。极多但容有三十四。如是未至第二静虑。极多但容有三十三。三四中间极三十二。前三无色极二十九。欲界有顶极唯十九。一切皆除三念住故。其中减者随位应思。何故心王不立觉分。理亦摄在念住等中。彼实摄诸加行善故。然不别立如慧等者。心于杂染清净分中。势用均平无所偏党。觉分唯在清净分中。势用增强。是故不立。有余师说。觉分多缘诸法共相。心王多分缘自相生。是故不立。有余复说。修习觉分本为对治一切烦恼。然诸烦恼心所非心。故能治法非心唯所。障治相翻。而建立故。有说觉分辅佐于觉。觉是心所慧为体故。不可心王辅佐心所。如王不可辅佐于臣。所以心王不立觉分。有余师说。心导世间于界趣生轮回无绝。修习觉分为断生死。由此心王不立觉分。有余师说。无始时来心为众多烦恼杂染。驰散诸境[怡-台+龙]戾难调。为调伏心修习觉分。非所调伏即是能调。是故心王不立觉分。何缘诸大心所法中。唯立四法为菩提分。实总摄在念住等中。彼实摄诸加行善故。然别建立念定慧者。由此三种顺清净品。势用增强可立觉分。想思触欲。于染分中势用增强。故不别立。于假想观胜解偏增。觉分唯摄顺真实观。由此胜解非觉分摄。有余师说。至无学位胜解方增。经但立为无学支故。菩提分法有学位增。由此为因。力能引起三菩提故。所以胜解非觉分摄。作意势力能发动心。令于所缘易脱不定。觉分于境。审谛观察。令心专一。与彼相违。是故作意非觉分摄。若尔宁立寻为觉分。寻于境界虽策发心。而欲令心推求至理。非令于境浮飘易脱。于谛观察有策发能。说此力能策正见故。由此作意不可例寻。有余师言。若染若净初取境位。作意力增说为非理。如理作意至境相续。彼势力微故不立为烦恼觉分。烦恼觉分要于至境相续位中方增盛故。受于杂染清净分中。势用俱增故立觉分。由此流转缘起支中立为受支。及于还灭菩提分中立喜觉支。有余师说。受于杂染虽是增上。而与净品作饶益事。亦有功能。如旃荼罗性虽鄙劣。能与豪族作饶益事。故于静虑为饶益支。菩提分中立觉支号。何缘三受皆通无漏。觉分唯喜。非余二耶。觉分所为行相勐利。乐舍行相。迟钝故非。有余师言。乐舍二受为轻安乐。行舍所覆相不明了。是故不立。何缘大善心所法中。唯立四法为菩提分。实亦总是念住等摄。彼实总摄加行善故。然别立信勤安舍者。由此四种顺觉强故。如何此四顺觉用强。发趣菩提信为上首。将修众行信为初基。清净果因以信为本。若无信者修趣不成。故立信根以为觉分。有余师说。如清水珠置浊水中。水便澄洁。令诸有目鉴众色像。如是以信置心品中。能令俱生心品澄净。由此能见四圣谛理。渐次增长成三菩提。故信最应立为觉分。勤于众行遍能策发。令其速趣三乘菩提。若无正勤。虽已发趣。中间懈废终无所成。是故立勤以为觉分。有余师说。无始时来所以不能见四圣谛。都由懈怠不乐听闻。如理思惟四圣谛理。勤能治彼令乐听闻。如理思惟四谛理故。能见四谛速证菩提。故勤亦应立为觉分。轻安息务令心调适。行舍正直令心平等。故能增长诸出世行。令其速趣三乘菩提。故立安舍以为觉分。有余师说。无始时来惛掉乱心不见谛理。由此不证三乘菩提。轻安舍惛行舍止掉。由斯见谛速趣菩提。故此亦应立为觉分。若尔惭愧自性善摄。于众善品得白法名。亦应立为菩提分法。彼不应立。以无惭愧。唯与一切恶心相应。于散戒中为胜障碍。于见谛理为障力微。与彼相违名为惭愧。自性善摄得白法名。虽于散戒有胜功力。而于定善为助力微菩提分中取顺定善。助觉谛理故彼不立。若尔应立无贪无瞋。彼是善根。自性善故。亦不应立。以诸贪瞋六识相应。遍通五部是随眠性。发麁恶业为胜加行。断灭善根障散善强违见谛劣。翻彼故立无贪无瞋。得善根名自性善摄。于散善业功力虽强。助定善中势用微劣。菩提分法取顺定善。助觉谛理故彼不立。若尔不放逸应立为觉分。不放逸故众行皆成。佛每劝令修不放逸。亦不应立。于散位中。放逸令心驰散五欲。能违施等。散善用强。非定位中此障用胜。翻对彼故。立不放逸。但于五欲能防护心。令不驰散专修施等。故于散善力用虽强。助定善中势用微劣。菩提分法取顺定善。助觉谛理。故彼不立。若尔不害应立觉分。害能逼恼无量有情堕三恶趣。彼能治故。亦不应立。害缘事生。恼诸有情。障修散善。不害翻此。助定力微。故亦不应立为觉分。有余师说。大善法中若所治强自性胜者。立为觉分。余则不然。所治强者。谓与一切染心相应。自性胜者。谓助见谛。如先所说信勤安舍具足二义惭愧等六无具二者。谓惭等五二义并无。不放逸一种唯阙自性胜。何缘欣厌非觉分耶。理实亦是念住等摄。彼实总摄加行善故。然不别立为觉分者。由此二种行相相违。俱不遍缘四圣谛境。无一地位容恒现前心品狭少。是故不立。有余师说。夫欣厌者。由慧观境势力引生。觉分谓能顺生觉慧。义相违故不应别立。何缘寻伺二种。皆容有加行善及有无漏。而于觉分一是一非。实亦俱通。义如前说。然别立寻不立伺者。寻于圣道策正见强。由彼起时行相勐利。寻求谛理有助见能。立为道支。伺则不尔。以行相起极微劣故。有余师说。二俱行时寻行相麁映蔽于伺。唯伺起位行相转微。故觉分中不别立伺。策发正见自有正勤。何更立寻以为觉分。勤策正见有异于寻。故道支中应并建立。谓勤策彼令速进修。寻力策令速观圣谛。何缘表业不立觉分。觉分唯是顺定善法。心俱无表有胜顺能。表业不然。是故不立。何缘不立不相应行以为觉分。彼于助觉无别胜能。不相应故。非如无表虽不相应而于道轮有为毂用。故于觉分不别建立。有余师说。二无心定。能灭心故。与觉相违。四相及得。于所相成有迁成用。此于染净起用平等。菩提分法顺净用增。故不别立。何缘不立信为觉及道支。初发趣时信用增上。已入圣位立觉道支。信于尔时势用微劣。故不立在觉道支中。何缘于觉支立喜轻安舍。非亦立彼在道支中。彼偏顺觉不顺道故。云何顺觉。且修道中。地地各修九品胜觉。如如于谛数数觉悟。如是如是发生胜喜。由生胜喜复乐观谛。如人掘地获宝生喜。由生喜故复乐更掘。故喜于觉随顺力增。要由轻安息诸事务。及由舍力令心平等。方能于境审谛觉察。故立安舍在觉支中。云何此三不顺于道。速疾运转是圣道义。此于速运少有相违。并能令心安隐住故。何缘于道立寻戒支。于觉支中非亦立彼。彼偏顺道不顺觉故。云何顺道。且见道中寻策正见。令于上下八谛境中速疾观察。戒能为毂成见道轮。令于谛中速疾回转。故寻及戒俱立道支。此复云何不顺于觉。且寻于谛不寂静转。于圣谛理寻求相故。觉已见谛安静而转。故寻于觉少有相违。觉是相应。有所缘境。有依有行。戒此相违。故于觉支不建立彼。通运名道。不可为例。何缘觉分不摄圣种。分别论者。许觉分摄。故彼宗建立四十一觉分。我许摄在念住等中。而不立为别觉分者。以诸觉分在家出家俱能受行及有欣乐。圣种唯有诸出家人受行欣乐。在家有乐必无受行。故不别立。有余师说。若许圣种总是无贪。如前已释。若许第四体即是勤。在觉分中无劳徵诘。何缘证净非觉分摄。实亦摄在念住等中。而不立为别觉分者。以诸觉分进修义增。数习方能证菩提故。四种证净证得义增。见圣谛时渐顿得故。由此证净非觉分摄。有余师说。此即信戒随应亦在觉分中摄。修觉分时必获证净。此有几种。依何位得。实体是何法。有漏无漏耶。颂曰。

 证净有四种  谓佛法僧戒
 见三得法戒  见道兼佛僧
 法谓三谛全  菩萨独觉道
 信戒二为体  四皆唯无漏

论曰。经说证净总有四种。一于佛证净。二于法证净。三于僧证净。四圣戒证净。且见道位见三谛时。一一唯得法戒证净。见道谛位兼得佛僧。谓见苦时得圣爱戒及法证净。于何等法如何而得法证净耶。谓唯于苦达唯有法。无实有情生决定信。如是次第见集谛时。亦唯如前得二证净。达唯集法能为苦因。无内士夫生决定信。从此无间见灭谛时。亦唯如前得二证净。达唯灭法是真涅槃。诚可遵求生决定信。从此次后见道谛时。兼于佛僧得二证净。于佛相续诸无学法得佛证净。于僧相续学无学法得僧证净。兼言为显见道谛时。亦得圣戒及法证净。达唯道法是证灭因。诚可遵求生决定信。然所信法略有二种。一别二总。总通四谛。别唯三谛。全菩萨独觉道。菩萨道者。唯有学法。独觉道者。通学无学。若无漏信缘别法生。名不杂缘。于法证净。若无漏信兼缘佛僧。名为杂缘。于法证净。故见三谛唯得二种。见道谛时具足得四。见道谛位为于现前得佛法僧三证净不。非皆现得见道谛时。现行总缘诸道谛故。应知现在惟有杂缘一法证净。乘此势力修得未来多刹那信。于中有别缘佛法僧。或有总缘二三宝者。诸别缘者名三证净。诸总缘者法证净摄。道类智时修八智故。亦得三谛。法戒二种。道法忍等。三刹那中。未来唯修。道谛四种。由所信别故名有四。应知实事唯有二种。谓于佛等三种证净。以信为体。圣戒证净。以戒为体。故唯有二。若七支戒实唯一者。如何觉分中实事有十一。应唯有十种。或十六或多。以觉分中身语二业。说有差别及相有异正命一种虽有别说。离身语业无别体相。依有别相。前觉分中。说言实事。有十一种。虽身语业。一一有多然种类同。故各立一。如四念住。前三证净。谓慧与信。若不杂缘。随所缘别。虽有多种。而类同故。各立为一。此亦应然。今证净中。依身语业。圣戒相等。及契经中。同说不缺不穿等故。总立为一。随身语业类别分二。圣戒相同总立为一。故二与一无相违过。为依何义立证净名。如实觉知四圣谛理。故名为证。正信三宝及妙尸罗。俱名为净。由证得净立证净名。正信是心清净相摄。可名为净。尸罗不是清净相摄。宁立净名。此四皆是清净相摄。离不信垢破戒垢故。又此四种唯无漏故。离垢无漏故立净名。此四何缘次第如是。余三以佛为根本故。佛于正说有功能故。于彼证净立在最初。正说功能由悟法故。于彼证净立为第二。现观法藏唯圣僧故。于彼证净立为第三。观法藏能依圣戒故。圣戒证净立在最后。有言佛是正说法师。是故最初立佛证净。佛何所说爱尽涅槃。是故第二立法证净。为谁说法为向果僧。是故第三立僧证净。僧依圣戒而得建立。是故第四立戒证净。有说此四犹如导师。道路商侣及所乘乘。故说此四次第如是。经言学位成就八支。无学位中具成就十。学位亦成正脱正智。何缘于彼不建立支。正脱正智以何为体。颂曰。

 学有余缚故  无正脱智支
 解脱为无为  谓胜解惑灭
 有为无学支  即二解脱蕴
 正智如觉说  谓尽无生智

论曰。有学位中尚有余缚。未解脱故无解脱支。非离少缚可名脱者。非无解脱体可立解脱智。故有学位不立二支。谓立支名依胜助用。在有学位既有余缚。虽有解脱无胜助用。况胜解脱故。彼胜智亦无。故此二支非在有学。无学已脱一切缚故。依内解脱生二智故。有胜助用理可立支。有学不然。故唯成八。解脱体有二。谓有为无为。有为解脱胜解为体。无为解脱惑灭为体。前复有二。谓学无学。依七圣身说名为学。依第八圣立无学名。唯有为中无学解脱。可得建立为解脱支。惑灭无为无支用故。支摄解脱复有二种。谓时不时。有差别故。有说慧心有差别故。应知此二即解脱蕴。如是已说正解脱体。正智体者谓离正见。如前觉说。即尽无生。前名菩提。今名正智。所言无学心解脱者。心于何位正解脱耶。为于未来现在过去。颂曰。

 无学心生时  正从障解脱

论曰。如本论说。初无学心。未来生时。从障解脱。且应思择。本论此文。说未来言。应成烦重。说生时言。义已显故。此责不然。随问答故。谓先问者问无学心于何世中正得解脱。是故今答言在未来。恐彼谓通未来一切。复为简别言是生时。或但应言生时解脱。然或有谓生时是现在。为遮彼故言未来生时。现是已生。非生时故。或就相续立解脱名。则一切未来皆名正解脱。若就行世立解脱名。则唯生时名正解脱。为别显二义。说未来生时。诸烦重言。必显别义理应推究。无容非拨。依如是义故有颂言。

 文于义已足  而复说余言
 非无义有文  应思求别义

虽于此位诸所有蕴皆得解脱。而但说心。然不可言有缺减失。以心所等随从心故。染净法中心为主故。虽无有我。而可于心假说缚者脱者等故。若已说胜义已说余。或于此中如举喻法。举心一法令类思余。虽诸学心亦于生位从障解脱。而论但说初无学心生时脱者。据无余断证解脱故。又此唯说纯解脱故。此中有心是自性解脱。非相续解脱。应作四句。有学无漏无学世俗。无学无漏余世俗心。如次应知四句差别。此中虽举正生刹那。而实未来皆得解脱。与正生者生障同故。依此势力所修未来世俗善根。亦得解脱。依净相续彼得生故。为重显示初无学心未来生时从障解脱。是故本论复作是言。谓无间道现趣已灭。及解脱道现趣已生。尔时无学心名从障解脱。无间道者谓金刚定。并定眷属。临过去位立以现名。次后施设过去名故。趣已灭者显在正灭。隣次必入已灭位故。解脱道者谓初尽智并智眷属。临现在位立以现名。次后施设现在名故。趣已生者显在正生。隣次必入已生位故。言尔时者。谓正灭生时。无学心者初尽智俱趣。从障解脱者。非唯烦恼障。色无色界感生果业。亦是尔时所脱慞故。此业亦障阿罗汉得。由此古昔诸大论师。咸作是言。业于得忍不还应果。极为障碍。作如是释本论所言。则已释经心解脱义。道于何位令生障断。颂曰。

 道唯正灭位  能令彼障断

论曰。唯言为显正灭非余。如生未生道俱解脱。非灭已灭俱令障断。宁知正灭位能断障非余。以说道正生正从障脱故。道未生位未得解脱。道已生位已得解脱。俱不可立正解脱名。若道正灭时不能断障。如何道生位得正脱名。故正灭时道能断障。于前后位断用定无如何未生亦名解脱。与正生者生障同故。如世现见开水路时。近水远水皆言离障。如是既见能断惑道身中已生。亦应可说近心远心皆得解脱或如正起初无学心。有得正生名正解脱。如是彼类未来所修。无漏心等有得起故。定不生法。尚得名为正得解脱。况当生者。此中所说正解脱言显已解脱心今正得解脱如是所说岂不相违。已解脱言据自性解脱。今解脱言据从障解脱。所望各异。何义相违。或已解脱言。据本有解脱据在身行世。说今解脱言。由此所言无相违失。诸行世者皆解脱耶。不尔。要勤破生障者有余师说。正解脱时。亦得名为心已解脱。性是已舍烦恼障故。理必应然。以解脱道依无烦恼相续转故。已出障故名已解脱。今行世故名今解脱。由此所说互不相违。经说心从贪。今得解脱此。所言解脱其义云何。为是令心与贪相离。为令贪性不复缘心。心名有贪。为相应故。为所缘故。为得随故。若相应故。应唯染心。名得解脱。便违自宗。说离贪心得解脱故。又若此法与彼相应。必定无容令此离彼。心应毕竟不解脱贪。若所缘故。应染污心亦得解脱。理不应说贪相应心名为解脱。又彼贪性若缘此心。无暂不缘及余缘义。如何可说心脱彼贪。若得随故。应有学心亦名有贪。依止贪得所随相续而现起故。正理论者作如是言。唯离贪心今得解脱。何等名曰有贪离贪二种心相。谓心若与贪相应者名有贪心。若不相应亦不为贪。同类因者名离贪心。乃至有痴离痴亦尔。既说离贪心得解脱。即立解脱唯不染心。然不染心总有四种。谓有漏中分善无记。及无漏中分学无学。言离贪心今解脱者。今解脱有二。谓行世相续诸有漏心。一切皆有相续解脱。加行得者亦许兼有行世解脱。诸无漏心。一切皆有行世解脱。无学摄者。亦许兼有相续解脱。如契经中。说有三界。谓断离灭。于前所说二解脱中。此何为体。如是三界。差别云何。颂曰。

 无为说三界  离界唯离贪
 断界断余结  灭界灭彼事

论曰。断等三界即分前说。无为解脱以为自体。然三界体约假有异。若就实事则无差别。云何名为约假有异。谓离贪结名为离界。断余八结名为断界。灭余一切贪等诸结所系事体名为灭界。何缘三界如是差别。谓有漏法总略有三。一者能系而非能染。二者能系亦是能染。三者非二顺系染法。断此三法所证无为。如次名为断等三界。有余师说。唯断能系。别有无为。断余不尔。彼说能系有缘八结。有缘爱结。有缘余事。断此三种所证无为。如次名为断等三界。有余师说。唯断能染别有无为。断余不尔。彼师说爱有缘八结。有缘爱结。有缘余事。断此三种所证无为。如次名为断等三界。随所系事别得择灭。故三说中初说为善。准此已释诸契经中断离灭想三相差别。或初业地我当断想。名为断想。若离染地我正断想。名为离想。若已办地我已断想。名为灭想。或于已受蕴重担中。见不舍过起欲舍想。名为断想。以舍与断名差别故。若于余蕴不复生中。见胜功德起欲求想。名为灭想。不生与灭名差别故。既得离染清净相续。于诸蕴法无所顾恋。于般涅槃见静妙想。名为离想。无恋与离名差别故。若事能厌必能离耶。不尔。云何。颂曰。

 厌缘苦集慧  离缘四能断
 相对互广狭  故应成四句

论曰。唯缘苦集所起忍智。说名为厌。余则不然。四谛境中所起忍智。能断惑者皆得离名。广狭有殊故成四句。有厌非离。谓缘苦集不令惑断所有忍智缘厌境故。非离染故。应知此中先离欲染后见谛者。苦集法忍及见道中苦智集智。但名为厌。缘厌境故。忍不名离。惑先断故。智不名离。非断治故。并修道中加行解脱。胜进道摄。苦智集智。但名为厌。缘厌境故。不名为离。非断治故。有离非厌。谓缘灭道能令惑断所有忍智能离染故。缘欣境故。应知此中未离欲染。入见谛者灭道法忍。及诸所有灭道类忍。并修道中无间道摄灭智道智。但名为离。是断治故。不名为厌。缘欣境故。有厌亦离。谓缘苦集能令惑断所有忍智。应知此中未离欲染入见谛者。苦集法忍及诸所有苦集类忍。并修道中无间道摄苦智集智。有非厌离。谓缘灭道不令惑断所有忍智。应知此中先离欲染后见谛者。灭道法忍及见道中灭智道智。并修道中加行解脱。胜进道摄灭智道智。

说一切有部显宗论卷第三十四

 

上篇: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下篇:中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卷第一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闻如是...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说一切有部) 世亲菩萨造 三藏法师...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200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二...

五事毗婆沙论

五事毗婆沙论卷上 尊者法救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一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

佛说象头精舍经

佛说象头精舍经 隋天竺三藏毗尼多流支译 如是我闻:...

出曜经

出曜经序 《出曜经》者,婆须密舅法救菩萨之所撰也,...

阿弥陀佛百颂

普陀三圣禅院逸人述 昔彻悟禅师,以教义宗乘,作念佛...

须摩提女经

须摩提女经(a) 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佛...

佛说栴檀树经

佛说栴檀树经 失译人名,今附汉录 闻如是: 一时佛从...

【注音版】南本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

八大人觉经略解

明 蕅益释智旭解 大文为三。初总标。二别明。三结叹。...

佛说大自在天因地经

佛说大自在天子因地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

【注音版】佛说拔除罪障咒王经

佛说拔除罪障咒王经...

初学者怎样保持道心不退

无常的道理,对初学者来讲,是很重要的观念。比方说,...

这样的念佛方法正确吗

问: 在念佛的时候一直用法师所教授的方法,创造念佛...

用恒河水洗澡

罗阅祗国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儿子长大后问母亲:我...

今之外道,遍世间皆是

原文: 今之外道,遍世间皆是。以佛法深妙,人莫能知。...

心律法师:不要自寻烦恼

周一,孩子赖着不愿意上幼儿园,萧萧好不容易才哄着送...

净业行人如何勤修戒定慧

问: 净业行人如何勤修戒定慧?戒定慧有次第吗? 大安...

我所鸟的故事

这个在佛经里,有一个叫本生经的故事里面记载。在无量...

寺院由谁管理才是最如法的

寺院原本就是十方布施所成,三宝所依,本来就是出家师...

是今生重要还是来生重要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法国百货公司的店员,有一...

遇到事情不随妄转,断相续心

阿赖耶识就是我们生命无量劫来善恶的业力、无量劫来所...

阴鬼变佛光—念佛不怕阴鬼

一句「鬼话」,人心惶惶,花草变色 有一天,一个念佛会...

修行还是以念佛为稳当

大家只要看看《楞严经》中讲的修禅定,色受想行识五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