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全站文章(第9页)  【随机推荐】

蕅益大师:选佛谱—净土横超门

按选佛谱分十五门,第十四、净土横超门,明四土九品位次,至为简要,故今录入...

蕅益大师:净土十要问答撷录

序 如来圣教,虽则法门无量,随依一法,以菩提心修持,皆可就路还家,复本心...

对立心强的人,妄想就打的重

要改变自己就先了解自己,楞严经的七处破妄,十番显见,就是教我们去判定真跟...

莲池大师以十重法义别释净土教法兴起所因

序文 别则专就此经,复有十义:一、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故;二、特于无量...

持戒清净者能得五种功德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

定境到了一定程度,这一切的障碍都不存在了

经典上讲: 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

【荐】往生不是靠善业力,而是靠临终正念

什么是带业往生呢?从唯识的角度来说就是,我们造了业以后(当然造业是一种身...

如果不忏悔,罪业会增长广大

《龙舒净土文》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 前面...

在任何急难恐惧的时候就是一句阿弥陀佛

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远在生死轮回中受苦,永无出苦的时期了。印光法师《示华...

调适四大,除众病的方法

有师言: 常止心足下,莫问行住寝卧,即能治病。所以者何?人以四大不调,故...

用功办道这件事,心要细,胆要大,气要刚

你们听《楞严经讲义》,你们应该把这个讲义销归自心,销归自己当下这一念。七...

受戒没学戒,犯了戒算「真犯戒」吗

问: 在多年前我受过菩萨戒,可戒场对戒条只字不提,从开始到结束都不知道戒...

受了菩萨戒,能否为生病的家人杀生做荤食

问: 弟子学佛多年,已受菩萨戒,吃长素。但家中老伴不吃素,平时相处是分锅...

梵网菩萨戒为何如此殊胜

从教理上来看 天台祖师把佛一代时教分为四种教,叫藏、通、别、圆四种教。 ...

这么多人用功办道,怎么没有开悟的呢

我们这么多人用功办道,怎么没有开悟的呢? 第一,我们对这个路途可能还没有...

积德才能延寿

【原文】 龙眼 宗伯陆公①寿九十七而嗜龙眼,龙眼遂价贵一方。又吾乡一老叟...

【荐】佛教十宗略述

释迦世尊住世之时,说法四十九年,皆随众生根机,方便立说,初无所谓宗派。大...

临终时,没有一个妄想可以对治的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自性功德力。自性功德力跟六根,它们两个是汉贼不两立的...

你一造新殃,等于又添了一层污染

那时候在云居山,也有人偷懒,晚上也好白天也好,早板香、午板香不愿来,虚云...

用功办道这件事,应分分秒秒皆如是才行

用功办道这件事,不论是几个七,天天如是、时时如是、分分秒秒皆如是才行呐。...

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我想,我们读《阿弥陀经》,有两句话是非常重要的,是核心的思想: 第一个,...

无量劫来都被自己的妄想误导了

你想想看,一个人好端端的,谁愿意去造罪呢?肯定是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一定...

大安法师慈母往生记

关于助念问题,我可以把我一次助念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二零零八年九月份...

【荐】如何修阴德

其大要不出老氏之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而以忠信出之。报人之德...

「中阴身」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佛经里面常常讲中阴身,这是表达什么意思?中阴身是表达众生临死的时候,神识...

念观音菩萨圣号为何便能离欲

问:《普门品》中云: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何...

出世法是身后事,何不等晚年再修习

问:淫欲固是生死之根,不可不断。但出世之法,乃身后事耳,晚年修习,未为迟...

男胎女胎形成的依据是什么

男中阴入胎,于母生爱,于父生瞋。女中阴入胎,于父生爱,于母生瞋。理则然矣...

生命入胎疑

男女未会以前,从无产乳之事。一经配合,便有子女。试问彼投胎者,日在男女之...

专心一致,才能统摄你的心

各位同学在学佛过程中,切莫蹉跎岁月,一定要懂得如何时时刻刻把握时间,锻炼...

这一念的清净心就这么大的福德

什么叫无念的清净心呢?就是不执着,什么都看破了,什么都放得下。只是一念放...

持戒的方法次第

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则于世...

把离苦得乐的念想提升为往生净土的念想

我们一般净土宗的人,因为平常把佛号念得很多感应,就得少为足,所以一直活在...

五蕴活动越炽盛,你的业力就越重

众生追求五欲,他是用什么方式来追求?他就是用五蕴,身、受、心、法,尤其是...

净土宗人要往生,一定要做好人生的收尾

净土宗的人要往生,一定要把人生好好地收尾。我绝对不相信,你平常这么攀缘,...

佛教不是说的,而是行的

古来的人,修道的人多,得道的人也多,这现在出家的人很多,真正的修行人没得...

【荐】第八识,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第八识,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好,我们看下一段。那么到这里,我...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原文】 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

刘公真菩萨人

【原文】 刘公讳宽①,其治郡也,有过者以蒲鞭示辱。夫人欲试其怒也,使婢故...

虚云老和尚经历的十次劫难

一难 生为肉球 人生总要经历生、老、病、死四种痛苦,尤以生苦影响母体最大...

这个寿命对我们的意义非常重大

我们看《阿弥陀经》说,他的寿命是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阿僧...

人的生命动力是否都来自于欲望

昨天有位居士问我:人是不是活在欲望之中,靠着欲望来支持生命?他说:因为看...

对我们功德最破坏的两件事

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就是你有志于要出...

我们心中的真如跟佛陀的真如差在哪里呢

空性的智慧跟净土事修的佛号,应该怎么融通呢?这就要谈一谈性相圆融的问题。...

为什么你用功没用功,老修行一看就知道

以前我住禅堂的时候,有些老师父,他走一个圈子,你哪个人用功没用功他都知道...

靠自力了生死之难

如来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皆令众生修戒定慧,断贪瞋痴。了幻妄之生死,证真...

净土阐教圣众之首——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梵语阿那婆娄吉低输,现在西方极乐世界,为补处菩萨。按悲华经,往昔...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

阿弥陀佛因地发愿之因缘

阿弥陀佛因地发心修道,启建大愿的过程,在诸多净宗经典,尤其在《无量寿经》...

怎么理解这三种回向

回向有三种。 回己向他, 把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给其他的众生;第二是 回因...

悉达多太子的成道之相

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天案树枝,得攀出池。灵禽翼从,往诣道场。吉祥感征,表...

依四圣谛来发心

首先来看 依苦谛发心 。这是要用圆教的智慧来观照三界六道一切众生为生老病...

末法众生的障深慧浅

障就是障碍我们修行的东西。这个障有外面的障碍,有里面的障碍。外面的障碍有...

虚云老和尚睡觉打呼噜,但外边的境界都瞒不过他

一般我们只能看到经书上所记述的,五阴净了是何等何等的境界。实际上到了真净...

悉达多太子见老病死而出家

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遣之令还。 ...

感念施主恩德

贫穷布施难,这里特别谈到贫穷的人对于僧人的布施,我们更要念他们的恩。彼则...

睡梦中念佛不断,方有出苦分

僧诲洲参,师问曰:汝出家为什么? 曰:为求出苦。 师出:以何法而求出苦?...

迦旃延尊者为婆罗门除瞋

昔日,摩诃迦旃延尊者住在古印度阿磐提国的湿摩陀江边,一处名叫猕猴室的石窟...

普能嵩禅师净土诗

我佛慈悲大愿王。劝人念佛往西方。娑婆界内轮回苦。极乐国中寿命长。七日持名...

憨山大师:净土法门法要

示优婆塞结念佛社 惟吾佛出世,说法利生,四众人等,各皆得度,随机教化,各...

受持菩萨戒的心得体会

我受菩萨戒的经历和感受 某天,引领我入佛门的大师兄说,他终于庄重地受了菩...

他走他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在佛法中,有人讲佛法不离世间法,即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

「空、假、中」三观的具体操作

一心三观,它第一个,回归到一念心性,这是第一个思想。就是找到生命的原始点...

五浊恶世的煎熬

首先看劫浊。劫浊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就是所有的浊法都聚集在这个时代里面。那...

不持戒修行是为魔业

戒为无上菩提本。佛弟子必须持戒,不持戒一切修行,是为魔业。所以一定要去受...

相信佛的寿命无量

那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这个理念是出自《法华经》。无量劫来早...

你很会念佛,但不一定就能往生

当你提起佛号的时候,我们只能够说你很会念佛,但是不一定你就能够往生。因为...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

六度当中有精进波罗蜜,先布施、持戒、忍辱,这三种还属于积累一些福德,那第...

如来禅与祖师禅

谛老在的时候,观宗寺冬参夏学,宗教兼修。因为谛老最初讲经的时候,外人都说...

附佛外道与神通

我们一般最难分辨的是附佛法外道。就是依附在佛法里,但说的是外道的道理,表...

因布施而起的贪爱执着

布施如果附带不合理的条件,是可以不接受的。这是为了要帮助对方,舍弃不好心...

【荐】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

今天是打七的最后一天,我们打七的目的,是用参禅的方法或是念佛的方法,离却...

怎样随喜才能真正获得功德

时下流行随喜一词,很多学佛人嘴上有事没事总喜欢挂著「随喜二字。别人供养三...

须跋陀罗--佛度化的最后一位弟子

古时在印度阿那跋达多的水池边,住着一位已经一百二十岁的五通仙人,名为须跋...

虚云老和尚住世的最后一日

九月初十午,公命侍者撤退佛龛,供奉在别室中。侍者知公有异,银屏往报方丈及...

禅诗三百首

1、无相偈六祖惠能大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莲池大师:僧训日纪

法师省己之训 《法炬陀罗尼法师品》云:夫法师者,常应慈愍,爱语谦下。若怀...

莲池大师警策

伤足自规(四条) 一、自今已往,得一时筋骨轻安、行坐随意,即当思及六道众...

龙树菩萨:往生十二礼偈

稽首天人所恭敬,阿弥陀仙两足尊,在彼微妙安乐国,无量佛子众围绕。愿共诸众...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整部经典的修行内涵,只有两个字,就是妙法。我们怎么样能够通过正确的方法来...

工作特别忙,没有时间念佛怎么办

按:印祖在《文钞》里讲信愿行中的持名正行,主要是从两方面介绍的:一般情况...

情执放淡一分,功夫前进一分

古人说:嚼得菜根香,修道方有分。其实这个话是从果上讲的,重点是为什么嚼得...

如何分辨虚妄与真实

虚妄的东西是变化的。你看到这个东西,看起来非常庄严,但明天就产生变化了。...

由施能生他世乐,不施现法亦生苦

由施能生他世乐,不施现法亦生苦。人间诸财如流星,定无不舍诸财物。 第二段...

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轮回顿息

我们看《唯识学》是怎么去解释十二因缘? 第一个无明,跟前面的无明是一样的...

内心有正念跟妄念二个念头

我们凡夫的虚妄分别心,当我们没有遇到佛法的时候,我们内心是搞不清楚东西南...

从顽劣凡夫骤然摇身成为一代高僧的澍葊法师

澍葊法师在清朝道光(公元18211850年)和咸丰(公元18511861...

蕅益大师的心路历程

蕅益大师是一个发了大菩提心的人,出家之后径山参禅就开悟,以后他给自己写的...

示现灭度,拯济无极

示现灭度,拯济无极。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具足功德,微妙难量。游诸佛国,普...

供养地藏菩萨,所住的地方就能得这十种利益

这些未来和现在众生在他所住的地方,在南方清洁之地南方是指光明的地方。地藏...

相信六道轮回会给我们什么样的观念呢

六道轮回确实是我们业力凡夫的真实的生命现象,但我们在这个分段生死的过程当...

用意识心想出来的,这完全是牛头不对马嘴

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所以说到禅这个问题,有些人来禅堂里,叫我...

八十八佛的忏悔意义与方法

在我们的修学当中,拜忏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课。我们在修行当中,除了我们念佛以...

诵经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在《六祖坛经》说,有一个法达法师,他去参访六祖大师,顶礼的时候头没有着地...

安住一念心性会让念佛的档次提高吗

问: 师父慈悲,关于这个安住大乘一念心性的安住,那结合到念佛的话是不是会...

悭贪的烦恼对治下去,内在心性的宝藏就打开了

一个修行人要修福,但是怎么去修?从哪里下手?这不得不加以讨论。菩萨的六度...

忆佛念佛就是真如熏无明

这个忆佛就是忆念佛的功德,忆念佛的慈悲,忆念佛的光明,忆念佛的神通,忆念...

穷微极妙的莲华座

《观经》讲那个莲华座,你看看它穷微极妙到什么程度?超出我们想象,但我们可...

昼夜经行念佛需要注意什么

乾陀诃提菩萨是《佛说阿弥陀经》中的四尊菩萨之一,乾陀诃提是不休息的意思。...

凡修净土之人,当念无常迅速,时不待人

摄心念佛,欲得速成三昧,对治昏散之法,数息最要。 凡欲坐时,先想己身在圆...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第一段是说明,既然心外...

你凭什么离开三界

净土宗的带业往生,诸位你想想看,净土是一个清净庄严的地方,你没有修行也就...

实法为安住,权法为调伏

这感受是怎么回事? 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 快乐跟痛苦是不能主宰的。四...

往生西方,如出粪坑监牢,何可怕死

我们在世间,犹如蛆在粪坑里,囚在监牢里,苦得了不得。往生西方,如出粪坑监...

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

得人身感天福的行为规范

人天福有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得人身、感天福...

五欲不能给人真正的快乐

五欲就是前面讲的财、色、名、食、睡,或者是色、声、香、味、触,所引发的我...

信敬如来 功德不失

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鹫峰山,在大众前,为诸天魔王、梵王、沙门、婆罗门、天、...

各种葬礼的方式

鸟葬 葬礼依各地习俗、信仰各有不同,约而言之有四,即:土葬、火葬、水葬与...

【荐】一念虔诚皈依的心启动了弥陀本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

修行想快速、超近、想超过别人,这一念魔障就来了

一个人从幼儿园小班大班、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二十多年...

如何把极乐世界的莲花念出来

在宋朝有一个越国夫人,这个《净土圣贤录》有讲到。这个夫人福报很大,她领着...

功夫用得纯熟的人没有妄想

《金刚经》上有这句话,何谓须陀洹,须陀洹就是初果,须陀洹者不入色声香味触...

九华山百岁宫后面有个老虎洞,洞里住着一位宏开老和尚

一九五六年,我从江西回来办户口,办好了以后,回归九华山,那时候九华山全山...

从身安道隆的角度,一定要断除这五种辛菜

那么这一段佛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生命的变化跟饮食是有关系的。你吃什...

上求下化皆不离的妙法

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这样的...

平心静气阅读思惟净土经论

凡有阐扬净土者,平心和气读之。使扬禅抑净之心,无丝毫芥蒂。《与大兴善寺体...

这些祖师为何要把参禅放下而转修净土

自后蕅益,截流,省庵,梦东等,诸大祖师,莫不皆然。盖以因时制宜,法须逗机...

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凡所受用,无不如意

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凡所受用,无不如意。而诸凡用度,皆是化现。非如此土,...

比丘顶上的宝珠缘

昔日,佛在迦毗罗卫国的尼拘陀树下教化众生。当时城中有一位长者拥有无量财宝...

觅心了不可得

参禅人,不信参禅之人开悟,不信自有佛心,更不信心是谁个。自疑曰:若我有心...

要先「离一切相」,才有资格谈「即一切法」

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 我们不净观,第一个观,观我们身体的内相。就是把...

为什么会有十二类众生

这一大科叫作约因标名。这个因指的是众生的五阴,叫作因。因为众生的内心,他...

想要主宰你的子女,这地方就有问题了

问: 弟子现在已经六十九岁,应以自己的往生为重,还是继续地为子女操心?如...

地下入定七八年,但生死还未了

明朝有一位皇帝要到紫京山的寺院上香,当时是一个下大雪的冬天,路上满目霜雪...

持戒的金刚种子,不会因为造了罪业而破坏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尼叫莲华色比丘尼,这个比丘尼是在整个尼僧团当中...

阿罗汉内心的境界

阿罗汉修无常观,他得到的智慧,古德用四个字来形容:我空法有!阿罗汉没有本...

【荐】念佛行人病重时不能有的念想

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

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为何还要愿往生

问曰:大乘经论中,处处说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云何天亲菩萨言愿生耶? 答曰...

阿弥陀佛光明遍照,为何我们感知不到

问曰:若言无碍光如来光明无量,照十方国土,无所障碍者,此间众生,何以不蒙...

止恶扬善——由孝产生的人生态度

现在有的子女也比较孝,然而他有时候就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我都曾经听几个...

无心的阿赖耶识「犹隔一重关」

修学佛法跟修学世间法这当中的差别,蕅益大师有一段的开示,说:世间学问,义...

修行应从心性的观照下手

大家进到学院来修学佛法,除了要清楚自己的方向及步骤,还要检视实践的成效,...

真正用功的人,有功夫的人看一眼就知道了

再说调心。这个心就是当下这一念,我们在堂中用功办道,就是要把这一念摆在念...

如何消除跟佛陀之间的距离障碍

心空如太空,豁然无所住。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 这个是天台的禅师,他开...

念佛时可否观想无量光是莲花,妄念是黑暗

问: 请法师开示,当我们念佛的时候,可否观想无量光是莲花,而妄念是黑暗,...

打坐要学会调理,不然就会出毛病

打坐要学会调理,调理什么呢?调理行动,调理出入息,调理念头,就是外调身、...

圆瑛法师为什么能从禅堂里穿门而出

佛法是不二法门。怎么叫不二呀?《心经》大家都会背诵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心念不清净想入定是不可能的

宋徽宗致和三年,四川峨眉山在四月间刮起了大风,刮倒了一棵老树,里面现一个...

阿弥陀佛为什么能够随机应现

尽虚空界元同体,极一微尘总是真 阿弥陀佛为什么能够随机应现?只要有众生的...

世间人为什么怀疑善恶因果的存在

又三业殊体,自同有定。报定则时来必受,非祈祷之所移,智力之所免也。将推而...

何必国界无赀,乃称广大

问曰:如维摩方丈,包容有余,何必国界无赀(zī),乃称广大? 答曰:所言...

驶离娑婆生死苦海,安稳抵达涅槃彼岸

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期。虽曰教启多门,凡惑无由遍揽。遇因韦提致请,我今...

为什么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佛第一呢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

云居山博雅老和尚的外三件、内三件

博雅老和尚在云居山打七出定回来后,一个小和尚跑去求开示。他说:什么开示不...

为什么会有望夫石这类「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的无想相众生

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

为什么会有「神鬼精灵」这类众生

由因世界罔象轮回,影颠倒故,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

念佛人的心中,要有两个相状

但净土宗的修行方法──它是从一个无相的心性当中,重新出发,可以说是从空出...

释迦弥陀此遣彼唤,岂容不去

又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所弗窥测。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仰惟...

《无量寿经》不可思议的独特的地位

由于释迦牟尼佛以悲愍心特别地留这部《无量寿经》作最后的救度,就能够知道这...

为什么古代禅师一句话就能令人开悟

问: 修行要长期熏修,可是为什么古代禅师往往只是一句话就能让行者开悟? ...

太虚大师:八识规矩颂讲录

【开 题】 八识规矩颂,将八识分成四类说明:第一类是前五识,第二类是第六...

念佛行人不能希冀的念想

若其未生净土之前,纵令授以人天王位,亦当视作堕落因缘,了无一念冀慕之想。...

菩萨布施,等念怨亲

菩萨知道贫穷之人就心怀多怨,所以首先要行财布施,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布施给...

把注意力放在正在做的事情上面

大家出入佛门,要懂得什么叫修行。修行,就是要清净收摄我们的三业。 很多人...

地藏菩萨曾用十三劫来勤修苦行

【于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以颂问曰。我曾十三劫。已勤修苦行。为一切有情。除三...

这时显现出来才叫真正业障重

在临终救亡修法时,《地藏经》是讲事,普度一切众生,因此你对社会上一般没信...

转生复仇的黑狗

小时候,我常常缠着父亲讲故事,一次他便给我讲了一个关于木鱼的故事。 因饼...

断烦恼的时候,不能错损菩提

修行要靠见闻觉知,你要靠见去缘佛像,要靠闻的功能去听音声,听梵呗,听佛说...

有修行跟没修行的人,差别在哪里呢

持戒也是一样,你经常忆念你的戒体。因此当你受完戒之后,你不是就放着不管,...

最严重的颠倒就是「常见」

我们的五根、六尘种种的色法,其实是一念的心所相续变现、相续转生的,不是离...

净土初学者能够拜佛是最好的

净土宗初学者,你如果能够拜佛是最好,我觉得拜佛对初学者比念佛好,因为你有...

不生退怯厌倦,如是发心才名之为真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

持名念佛,殊恩中之殊也

疏文:而于其中,复出念佛一门。不论大根小根,但念佛者,即得往生。亦不待根...

大慈悲心是佛道的正因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者,平等大道也。平等道所以名为正道者,平等是诸法体...

禅与净土殊途同归

疏文: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意盖如是。是则禅宗、净土,殊途同归,以不离自心...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

佛法修学的目的,主要是使令我们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当中的修学有两个重点:...

为什么走上修行之路

大家要时时反观内心:为什么走上修行之路?对佛法的信念是为什么而生起的?如...

在病患中发明心地

念头未起,灵然清净,本无我人,此其所以一切病患奈何他不得。岂惟病患奈何他...

在「眷属爱」与正见之间做出抉择

做为一个有情众生,有些生命上的需求,是绝对不可少的,比方说:吃饭、睡觉,...

在家庭工作中修行

汝上有老母,下有眷属,当以勤心照顾店铺为事。所言修持,随人身分。若身无有...

时空为何是我们的错觉

问: 顶礼法师!弟子在学习《复盛机师书》这篇文章时,印祖从空间上来讲事事...

不求生净土,会产生两种过失

假设我们今天不考虑求生净土,菩萨会产生两种过失: 第一个,由邪师恶友的误...

把心调整像镜子一样

临命终的人往生,他必须把心调整像镜子一样,这个很重要!诸位你们知道镜子的...

第六意识是众祸之门,但也是众妙之门

我们如果没有深入的研究唯识,对我们内心的状态很容易作出错误的判断。假设没...

须知真妄原同体,迷悟由来总在人

须知真妄原同体。 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真和妄是同体的。真就类似于那个水,...

信此六字洪名,乃一切佛法行门之总持陀罗尼

疏文 举名者,佛有无量德,今但四字名号,足以该之。以弥陀即是全体一心,心...

发心的去取标准

省庵大师就告诉我们:舍就是去去掉邪的发心。邪的发心,前面就讲,不要去向外...

何事劝人生彼国,只缘此土道难成

为什么只是劝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历代祖师大德有智慧的人都在做这桩事情,...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

《楞严经》在大乘佛教当中,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因为它探讨的是我们生命...

正思惟与邪思惟

【原文】 禅那者,此云思惟修,故称禅思比丘,是贵思也。经又言:有思惟心,...

越用功越精进,魔障就越大

妄想就是自己做不了主,念念佛,妄想又来了,念念又来了。你不要管它。但是有...

一定有要恭敬心,才能在佛法当得到利益

你看玄奘大师那么艰辛去印度取经求法,我们今天佛法送到我们的身边,我们对佛...

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但是心不要住在上面

先把心从外在的六尘带回来!因为我们的心,虽然五阴都是一种执取,但是要从外...

转念念佛,直到妄想消灭,佛号独存

这个佛号的操作,是在一个什么情况之下操作? 我们在两个情况之下念佛:一个...

此中缘相差别者,谓即意中我执缘相

【此中缘相差别者,谓即意中我执缘相。】这个缘相差别是属于意,这个意就是第...

苦乐双忘名极乐,死生俱尽说无生

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又称为极乐?我们一般谈乐,都马上会跟一个苦来对待,透过...

菩提心的发起需要因缘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首先是...

心佛众生一体之圆顿法义

疏文: 心、佛、众生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盖心即是佛,佛即是...

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

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此四句,名庄严地功德成就...

偏激式的修行没办法持久

这个精进有两个内涵:第一个,专一;第二个,相续。但我个人觉得相续更重要。...

得病的因缘与疾病出现的相状

【原文】 复次,有三种得病因缘不同:一者、四大五藏增损得病,如前说。二者...

天岂有厚于彼,而薄于此之命令乎

【原文】 人每谓现生所享受苦乐吉凶者为命,谓天所命令,不知乃自己前生所作...

性相二宗之争

【原文】 相传佛灭后,性相①二宗,学者各执所见,至分河饮水,其争如是,孰...

不要以为有了这张纸,你就有资本了

今天下午,几个老沙弥、沙弥尼,来求戒。都六七十岁了。我说:你们先别慌求戒...

信解和胜解的区别,怎样对佛号产生胜解

我们先把信解跟胜解做一个说明。信解其实就是闻慧,闻所成慧。他听闻以后知道...

我们没办法改变外在的共相,只能改变自己的不共相

阿赖耶识的相貌差别,是就着阿赖耶识,因为不同的我见、名言跟业力的熏习,有...

一心念佛就在即心即佛

离相是谈空,离一切相,当下是要即一切法的。宗门下的人常常讲即心即佛。什么...

到达心佛双忘时,才会会得真实义

在理和事的圆融方面,真正要了解,一定要到达心佛双忘的时候,才会会得那个真...

舍自心污秽的娑婆,取自性清净的极乐

知道这个真心和妄心,我们就了解,原来我们的缘影心之外的极乐世界也恰好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