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教故事
虚云法师
大安法师
净界法师
印光大师
梦参法师
佛经咒语
阿弥陀佛
观音菩萨
地藏菩萨
佛法入门
佛学问答
念佛
智慧
福报
放生
因果
修行
戒淫
忏悔
全站文章(第14页)
【随机推荐】
净界法师:禅净双修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一讲) 我们有这...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提起佛号,你也提起佛号,他也提起佛号,那么为什么有些人...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念佛篇)
净土宗目前念佛的人,最大的问题点就是只重数目而不重质量。那么,我们要怎么...
以戒为师的底线是什么
戒是佛亲制的,我们后人,现在也有人提倡说要改戒相,修理戒相。现在有大德,...
欲修六度,当净六根,先降六贼
问曰: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言...
出家僧人的四威仪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
在凡圣同居的世间,还有这么一种感应
我们这个世间也是凡圣同居,这世间有圣人,但我们是凡夫,虽然有圣人,我们没...
众生心若有垢,法身则不现故
【又问曰。若诸佛有自然业。能现一切处。利益众生。一切众生。若见其身。若睹...
「无声」也是一个声音
我们现在再做一个实验:心在哪里。现在大家把眼睛闭起来,我给大家听一个钟声...
这样去布施功德很大
像我们一般的布施,是供养三宝,有的他功德感受得很大;有的虽然也布施了,一...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人的相貌本来很好看,但是一起瞋恚心,马上就变了,对人常起瞋恨心是不好的,...
《观无量寿佛经》第十观:观音观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
佛陀所谓的两阶段救拔
这一段是讲到〈譬喻品〉,所谓的三界火宅。那么三界火宅佛陀用两段来说明,一...
千手千眼大悲忏法仪轨
(凡礼忏者。外之威仪、内之观想。必须先期习熟。免得临时讹扰。有乖轨范。如...
天台六即佛义
《六即佛颂》的作者是宋法云大师(10861158),字天瑞,号无机子,原...
虔诚读诵《法华经》的不可思议感应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因经中宣讲法义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
【荐】
佛教疗养之法
吾人铸形父母,寄迹乾坤,随业受身,依因感果,是身不实,四大假合所成。有病...
地狱是你自己的业所现,实际上没有
《地藏菩萨本愿经》云:狱中有床。遍满万里。一人受罪。自见其身遍卧满床。千...
【荐】
《杂阿含经》中居士的修行方法
《阿含经》是佛灭度后首次结集的教法,属于佛教的根本圣典。《杂阿含经》为汉...
抱着惭愧二字,可作入圣阶梯
印祖有一笔名常惭,一生自称常惭愧僧。 常思己过,对不起自己叫惭,对不起别...
【荐】
内心不平静,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始终不平静,问题出在哪里?】 从前我和其他比丘同住,但感觉不太对劲...
生死到来,如何预知时至
承问:生死到来,如何预知时至?此则不难。若能念念了达目前生灭,凡起一念,...
佛教不是迷信,迷的人绝不信
古来是有十行并下看书,他一看光翻。咱们看一行,字还没看清楚,他那眼睛一看...
为净业者守护信心,说此二河白道喻
一、喻旨 为修持净业者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说此二河白道之喻,以明...
「降伏其心」有二个方法
古人说:你上路了没有?如果你没有找到高速公路,一直在市区打转,一辈子就在...
整个《法华经》譬喻品就讲这两件事
这个地方是第一个,火宅喻。其实火宅喻是包括了两个部分:一个是三车一车,还...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1讲 我们这一次...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禅观与净土,它的重点就是把大乘的禅观跟净土的念佛做一个结合。为什么念佛的...
净界法师:临终关怀
我们今天有两堂课,来跟大家讨论有关临终关怀的理论,还有它操作的方法。 佛...
净界法师:如何为往生做准备
首先,学人欢迎大家来到佛学院参访。我们早上参加海公师父的告别式,在回程的...
净界法师:净土宗修学法要
学人这次奉和尚尼的慈命,来跟大家讨论,我们净土宗的一些修学重要的观念。在...
净界法师:五戒修学法要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1讲 我们从今天开始有四堂课的时...
净界法师:皈依的意义与方法
我们今天跟大家讨论的主题是关于皈依的意义与方法。在讲主题之前,我们先简单...
净界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1讲 我们从今天起跟大家学习净土...
净界法师:唯识与净土
这次跟大家共同学习唯识跟净土这两个思想的交互应用的关系。佛法的重点:行门...
净界法师:修道宗范
今天学人跟大家研究的主题是《修道宗范》。很多人都会认为:所有的宗教都是劝...
净界法师:净土教观学苑开示
我们大家谈一谈净土宗的一些基本观念。 我想净土宗在我们大乘的修学当中,是...
净界法师:三皈五戒开示
阿弥陀佛,请放掌。我们简单讲几句话,因为待会不能过午,十二点之前要吃饭,...
净界法师:念佛止观修学法要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1讲 《念佛止观修学法要》诸位法...
净界法师:念佛法要
我们今天要跟大家共同学习的重点是念佛法要。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主题,以一种比...
净界法师:忏悔法门
(第一讲) 今天学人跟大家共同学习的主题是佛教的《忏悔法门》。在讲这个主...
净界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
这个生命的改造,简单的说,就是破除我们的邪执,使令我们离苦得乐。要达到这...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第9讲 ...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1讲 《净土十疑...
净界法师:菩提心修学述要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1讲 诸位法师慈...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1讲 这次学人受...
净界法师:闻法仪轨
(第一讲) 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今天是我们佛学...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应用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1讲 我们这次的...
梦参老和尚:占察善恶业报经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第9讲 ...
梦参老和尚:妙法莲华经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1讲 跟法华经有一定...
《观无量寿佛经》第九观:真身观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阿难当...
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身功德妙用是怎么来的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是名指的是...
蒙山施食仪白话解释
蒙山,在四川省雅州府名山县。这座山的前面,有一个最高的山峰,叫上清峰,产...
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
如何用《地藏经》来指导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地藏经》提出了指导人生、指导生活的具体修法。本来佛法就是指导人生、指导...
人生短暂须自警,放逸懈怠生死径
我年青的时候接触过一些老和尚,一说到修行他们常常会流泪,感慨人身难得,佛...
《观无量寿佛经》第八观:像观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
赵州禅的两个特色
赵州和尚,法号从谂,他生活在公元778年到公元897年,中国的中晚唐时期...
虚空藏菩萨如何观虚空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
云何念父母恩
【原文】 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
《阿弥陀经》与诸大乘经意义相通
复明通诸经者,与诸大乘经意义相通。如《净名》《法华》等,旁通如是。乃知此...
观世音圣号应何而得名
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这句俗语千百年来的广泛流传,可知观音信仰早已深入民...
不要觉得人生亏欠了我们
不是说我们观了无常观、观了因缘观就能够放下,但至少比较淡薄。一个人,只要...
打坐时出现幻境,该怎么办
打坐时如果有任何善恶境界现前,都不要执着。告诉自己,这是识心幻现,要坚住...
何谓「涅槃寂静」
我们修行无常无我以后,最后的结果很重要涅槃寂静,这是解脱道的一个很重要的...
历经尘世千般苦,才知一句阿弥陀佛的珍贵
信 相信阿弥陀佛 意味着相信智者的觉悟 常常与人感叹,暇满难得,快去净土...
人一忙起来就会糊涂,过去的习气种子就会起现行
前面第一段讲的是凡夫众生求取世间的声名,到最后声名显著,身已故矣没有意义...
中道实相是佛所要说的真实义
佛陀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那就是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今天就讲到中道...
堕胎对往生西方有否影响
问: 请问堕胎对往生西方有否影响?日常修持该怎样做?我是一个学佛居士,曾...
五逆谤法不能往生,是否意味佛的慈悲不够普遍
问: 五逆加上谤法,不能往生。这是否意味佛的慈悲不够普遍? 大安法师答:...
天底下最难的问题就出在自己身上
佛教的是非观 天底下,我们最不能正确面对的就是是与非这个问题。我们在生活...
一念佛名,能净身口意三业
念佛一法,切切不可看轻,乃是最简单、最圆妙之无上法门。可谓大陀罗尼(译大...
五常之戒,治世之善
已上所举话头工夫动静节次,与初机入道四众安顿手脚处一一具陈,向下正与学人...
参禅人在修行中会出现的种种境界
真实用功办道的人,首先要明了佛法的道理,尤其是参禅的人,应该清楚明白参禅...
名利,求之既不可得,却之亦不可免
【原文】 荣名厚利,世所同竞,而昔贤谓:求之既不可得,却之亦不可免。此却...
痛念生老病死苦,真发无上菩提心
大家都知道,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调难伏。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就是这个样子...
观音菩萨用功的方法
今日是两个七的第二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各位来参加的日益增多,可见上海地...
如果有功夫的话,哪还有个情色动
这用功,昏沉大的人,话头不得力,是没有用力参,没有在不明白上面来着手。心...
《观无量寿佛经》第七观:华座观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
曾修无量福,今得礼尊足
【我闻遍知海。真实德无边。度脱诸有情。心欢喜敬礼。曾修无量福。今得礼尊足...
看人家都没有德,其实是你自己没德
如果皈依三宝的弟子连坚定的信心都没有,对佛、对法没有信心,他又抱怨了,说...
害怕恐怖是如何招感来的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恐怖是怎么招感来的?恐怖是业,贪求名利,贪求财富,患...
阿赖耶识的可怕,很多人都忽略了
阿赖耶识的可怕,就是你平常不知道它存在。你平常就是第六意识的思想去攀缘六...
怎样面对生病
有人问:怎样面对生病? 下面就这个话题谈谈我的一点认识,给大家作个参考。...
应切实布施于别人,扬弃沽名钓誉之心
当我们给人以好处,做有利于人的事情的时候,不要存在受人赞扬、得到回报的心...
《观无量寿佛经》第六观:总观想
【经文】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
东林高贤记——佛驮跋陀罗尊者
佛驮跋陀罗尊者,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其塔现存庐山东林寺。2018年7月,...
闭关念佛截住妄念流
这句佛号一定要如香象过河,要截得住意识流,截住它。如果截不住,有时候就是...
真正皈依三宝了,哪有这些魔难
我们一般的佛弟子,你得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说我自学看很多经论,你不...
众生轮回的三大根本原因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
修供养者,应忆念三宝体常遍满,无所不在
【修供养者。忆念一切佛法僧宝。体常遍满。无所不在。】 修完了供养,你要静...
人生要经营的是你的「内心」
楞严经把生命分成二个根本:一个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就是我们心中的妄想;一个...
如何判断自己能不能往生
到晚年的时候,有两个指标可以看得出你会不会往生: 第一个叫都摄六根,另一...
玉琳国师前生是个苦恼的和尚
玉琳国师的前生是个最苦恼的和尚,相貌长得相当丑,也没有人供养他,衣服破破...
唐密阿阇黎一行和尚的故事
释一行,俗姓张,为巨鹿人氏。本名张遂,于嵩山皈依剃度在普寂禅师门下。是传...
在日常生活起心动念中修行
不仅是天天在念佛就算修行了。因为修行就是用佛法的道理来修正我们的身、口、...
逞强好胜,终非道人资格
参禅人,只顾真参,只忙努力工夫,打失时,用头触柱,或用头碰地,眼泪挂脸上...
每一天都在增上,那你的生命就有意义
我们现在是活在无始的妄想中,那要怎么转成真如而趋向于大佛顶呢?这就是楞严...
念佛必须持戒
不管修什么法门,都必须持戒,当然念佛也不例外。 戒律对于我们学佛的人,不...
欲求长生,莫如净土
佛眼见无量劫事,故自古及今,无所不见,又戒人妄语,必不自妄语以诳人,又戒...
念佛就是开佛知见,恢复自己的本觉性
因为人心本来是觉悟的、光明的,其体周遍法界。只因无始暗动,被六尘所蔽,人...
不修功德、多有罪过
不修功德、多有罪过,看见天、看见云彩也忧愁,听见其他的声也烦恼。多念佛、...
发心和正见是所有修证的基础
我们把整个佛法分成四个主题: 发心,正见,修行,证果。 发心、正见这两科...
如何念诵准提神咒
若求智慧得大智慧,求男女者便得男女,凡有所求无不称遂,似如意珠一切随心。...
观世音菩萨的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
这个地方是讲到,观世音菩萨证得耳根圆通以后所成就的不可思议的这种无作的功...
在家人可以披袈裟吗
在佛门里,袈裟是代表佛陀的传承,佛法的正传。所以没有受过戒,是不能披袈裟...
学佛的失独老人很痛苦,应该如何面对
问: 弟子跟您学佛十年,并皈依,已60岁。最近独子不幸意外去世,我很伤心...
忏除三障诸烦恼,是哪三障呢?
第四行愿:忏悔业障愿。 这个忏,原来也叫忏摩,是梵文和中文结合,翻译中文...
《梁皇宝忏》十卷都说了些什么
礼拜《梁皇宝忏》是佛门中修忏悔的主要法门之一,流传千载,经久不衰,感应无...
阿难示现的是凡夫,还是初果的圣人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
人生路上,请远离这六种人或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路上,要多亲近佛法僧三宝,多亲近真正的师长益友,...
学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我们大家都在学佛,究竟学佛为什么?不少人对这问题认识模糊,不加重视,有的...
觉得唯识学很沉重,可以看看《楞严经》
我个人学《法华经》有一段因缘,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读佛学院的时候,其实我喜...
《观无量寿佛经》第五观:宝池观
【经文】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
这放不下,那丢不开,哪会相应啊
这人呐!在佛法中就怕没有一点染,没有一点信心,那就不好办。我们前生也可能...
离开一切幻灭就是真实
【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在六道众生一切过程当中,不...
至心精进,何愿不得
【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譬如大海。...
往事不堪回首,这句话你要永远记住
我们看这个内观的思想。诸位!如果大家佛号都念得差不多,我们假设每一个人对...
出家看着简单,实际上不简单
(有一个姑娘失恋以后到庙里来要出家,师父和她说出家要考察一年以上,你能吃...
念佛的秘诀与方法
我们修念佛法门,有没有秘诀?印光大师这样告诉我们,如果有人说:我有一个念...
自律管好自己,慎独切莫放逸
我年轻时有一次前去看望一位老和尚,他房间的墙上贴着作息表和功课表,旁边写...
《观无量寿佛经》第四观:宝树观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
佛教放焰口的由来
饿鬼又称焰口、面燃等,属于三恶道众生之一, 其体枯瘦,咽细如针,口吐火焰...
学佛可以不求生极乐世界吗
我们经常说我们的业障重,其实我们的业障还不重,原因是什么呢?业障重了我们...
这些在家居士团体,易养成我慢之心
优婆塞与优婆夷是佛门四众弟子,译为近事男与近事女,即亲近奉事三宝和受持五...
从妄想转向真如,就靠这六个字
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过程当中,倓虚老和尚提出了六字真言:不迷、不取、不动。...
把地藏圣号念好了,这些法就都会了
我们中国汉地修的禅定,都是修的祖师禅,问念佛是谁,直接消灭我执,找真我。...
念诵《法华经》的六种功德利益
佛陀说,如果有人想要舍离懈怠心,应当用心听《妙法莲华经》。听闻此经后,再...
高谈玄妙拨无净土之失
世有专于参禅者云:唯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
修楞严三昧,开显智慧光明
二、佛,了了常知,不可昏昧。 佛者觉也,修持首楞严王三昧,你的智慧光明会...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
《观无量寿佛经》第三观:地观
【经文】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
从公子哥到吃苦的小和尚丨佛慧法师的出家经历
从初次接触佛法,到一步步走上出家的路,从高高在上的自傲和两指不沾阳春水的...
「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是什么意思
整部《楞严经》的修学重点,就在破妄显真。那么在整个过程当中,就是修学不迷...
三生石的故事
唐代有一个叫李源的,他的父亲是东都的一位地方官做官的。当安禄山造反的时候...
阿弥陀佛的因地|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经文】 法藏比丘,于其佛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①大众之中,发斯弘誓,建此...
丛林参学中的警策格言
自古以来,丛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过去中国大陆的四大名山、四大丛林、四...
佛法的修学,一定要靠你自己觉悟
二,真、妄。 当你把心拉回来的时候,就要处理真妄的问题。你不是心拉回来就...
想学《楞严经》,要先放下这些
你要想学《楞严经》,放下识心,放下一切执著。就像一张白纸,原来什么都没有...
《观无量寿佛经》第二观:水观
【经文】 次作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
凡夫的六根就是轮回的根源
人有六根,有六尘,有六识,这是我们身心的一种组合。六根就是我们有眼耳鼻舌...
业感缘起——业果
业果 业力万殊,招感果报亦各别。此果报不外有漏果和无漏果二种。有漏果是有...
佛陀是如何来统理大众的
处众能伏说,远离二杂染,无护无忘失,摄御众归礼。 这讲到佛陀调御众生的方...
《观无量寿佛经》第一观:日观
【经文】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
生命的十个阶段
再看人一生的情形,人有十时,就是把人的一生分为十个阶段。唐代的道世法师作...
何谓「一实相印」
一实相印是大乘不共之教理。《大智度论》云:三世诸佛,皆以诸法实相为师。《...
参禅人最重要是的细行
参禅人,最关重要是细行。缺细行,难入那伽。全细行,动行即定。我人由一念不...
真如本性的功德一切都在
总而言之,大白牛车的启动,我们讲过有三个次第:安住、观照、发愿。先安住一...
菩萨所行法门无量,以六度为其根本
大乘菩萨发菩提心是其根本,以大悲为基础,以方便为究竟。《华严经》云:发菩...
何谓「三法印」
印者,印定义。法相楷定不易之义。内外之分,真伪之辨,正邪之别,皆以法印印...
修悟兼顾莲品上上
在通途教理当中,靠自力在这个浊恶的秽土修行,别说一般修行功夫不得力的,就...
佛学之宇宙论——四劫
佛典分世界之成坏为成住坏空四期,或称四劫。劫者,译云时分、大时、长时,此...
佛学之宇宙论——欲界
欲者贪欲,淫食二欲强盛之有情所居住之世界为欲界。此界有地狱、饿鬼、畜生、...
佛教徒可以吃「香菜」吗
是否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对香菜这一词有些忌讳?尤其是在佛教徒之间,大家往往...
往生西方可以自己预知时间吗
问: 人往生西方能预知自己临终年、月、日、时吗?在同修居士佛友中,女性人...
唯识学里的二种色法
在《唯识学》上,色法有二种:一个叫业果色,一个叫定果色。 一、业果色。 ...
国土有哪三种
我们要知道,极乐国土不是业力所感,我们再三强调──这是阿弥陀佛的法身所变...
理观智慧所带动的六个阶段
这个理观的智慧所带动的有六个阶段。 一、理即佛。一切众生但有性德佛乘。 ...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古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此之谓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在一些细...
如何诵《地藏经》
诵经他有一个规矩的,按照这个诵经的规定呢,上来一般就是唱《炉香赞》就行了...
佛并没有涅槃
圆教和禅宗是一致的,佛说的法是对机不同,目的都是明心见性,不管是学禅、学...
存什么心太重要了,这是保持人身的条件
有人曾经问过一位僧人:人的身体为什么是直的,站着走路,而这些畜生的身体为...
助念他人,启示自己
张奶奶老人家舍报了,家属不同意为她助念,即便是免除助念场所的租金也不行,...
一个人的个性脾气很重要
一个人的个性、脾气很重要,个性好的,到哪里都会跟人家和合,能随顺人家。不...
已生的恶法令断,未生的恶法令不生
当我们修习四念处之后,接下来应该要修助行四正勤。四正勤有四个法门,能使我...
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
凡夫之所以遭受痛苦,归根结底是因为贪图欲望,正如一位大德所言:众生欲除苦...
三界之中,无非牢狱;暂时快乐,终归无常
三界之中,无非牢狱。暂时快乐,终归无常。众生燕雀处堂,罕思出离,惟逆境当...
九品往生之中品下生
中品下生者,这是世善上福凡夫人也。世善,就是他不是修出世间的善法,只是修...
修净土的重点,就是要对极乐生起真实的信心
修习净土第一个重点,就是你要对极乐世界生起真实、而不可破坏的信心。这个信...
如是等辈,常得百千鬼神日夜卫护
【复次。普广。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对菩萨像前。作诸伎乐及歌咏。赞叹。香...
我今恳切念佛,佛必转更念我矣
【原文】 今且知佛以大慈大悲,于念念中忆念摄化于我,则我今者深感佛恩,故...
极乐的五尘境界,就是弥陀的三身四德
关于积集智慧的资粮,本经讲到有二种因缘:第一个是有情的声音,是指有明了性...
造了很多的罪,临终闻到佛的名号能解脱吗
【长者。未来现在诸众生等。临命终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一辟支佛名。不...
行住坐卧把持一句佛号
我们打的是佛七。就是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佛号,行、住、坐、卧、睡觉、乃至于...
【图】佛教常用法器的持用姿势
在早晚功课和日常佛事当中,有几样法器比较常用,其持用的姿势可概括为:对口...
慧远大师《三报论》之大略
《三报论》: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本经的修行重点在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它是一种本尊相应的法门。谁代表...
在医院往生没有道友助念怎么办
前面那品,我们讲过,人临命终的时候,不问他有罪无罪,如果在他临命终最后那...
83岁的老母很怕死,如何帮她进入信愿念佛的正轨
问: 我母亲八十三岁了,精神不是很好,时而抑郁,时而焦虑,总怕自己死掉。...
彼佛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我们修净土...
净土修行为何也需要明师、看经教
【原文】 或曰:参禅须近明师,若无明师,须看经教。念佛只贵深信力行,既能...
极乐世界的鸟是怎么来的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
《阿弥陀经》三种注疏的特点
第三个结构段是谈《阿弥陀经》三种注疏的特点。 古圣先贤,都有慈悲心,都深...
对名号不了解,真的能够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吗
如果我们对名号不了解,你敢说临命终时,这句佛号你能提起来?你真的能够一心...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罗蜜多...
信佛力的同时,也要注重信自力
前面从大乘通途佛法的角度阐述了信心的内涵及其功能作用,具体到净土法门,信...
佛知见与众生知见
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也就是在法华会上才把他实际的事情说出来,其他的经也说了...
禅宗五家七宗——沩仰宗
沩仰宗是中国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唐代沩山灵祐禅师(771-853)和仰山...
只隔了一世见面,就彼此不知不识
佛在过去生行菩萨道时,曾经是帝释天,虽居崇高显荣之位,而恒常作苦、空、无...
禅宗五家七宗——曹洞宗
曹洞宗宗名之由来 曹洞宗创始人良价(807-869)及其弟子本寂(840...
阿赖耶识把种子转成果报时,有哪三种差异
前面的一科是讲到阿赖耶识的因相。阿赖耶识的因地,主要是分别自性缘起,就是...
阿赖耶识的种子有六义
刹那灭俱有,恒随转应知,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 大乘佛法一再强调,宇宙...
病苦是对治我们贪欲的良药
对于自身的健康方面,不要总是希望永远没有病苦。 身体的四大不调就会有病,...
佛门孝子通琇国师度化母亲
清朝玉琳通琇国师,俗姓杨,是江苏延陵望族。明朝万历四十二年(1614),...
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只是暂时的拥有
我们这种身体存在的现象,是由什么来组成的呢?地、水、火、风四大组成。 每...
普劝为人必修净土
天如《净土或问》云:今禅者见修净土,鄙之为愚夫愚妇。此非鄙愚夫愚妇也,乃...
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唐石头希迁) 进步非近...
白衣居士可以说法吗
一、僧人和白衣的本分 (白衣,指俗人、在家人、居士。) 僧人的本分:依法...
心很散乱,念圣号是最好的方法
地藏菩萨能令我们的善根不坏。如果我们现在已经种下种子,有了善根;或者来生...
这四种行业的罪业无量无边
【善男子。譬如有人压油为业。一一麻粒皆有虫生。以轮压之。油便流出。汝当观...
上一页
第14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第47页
第48页
第49页
第50页
第51页
第52页
第53页
第54页
第55页
第56页
第57页
第58页
第59页
第60页
第61页
第62页
第63页
第64页
第65页
第66页
第67页
第68页
第69页
第70页
第71页
第72页
第73页
第74页
第75页
第76页
第77页
第78页
第79页
第80页
第81页
第82页
第83页
第84页
第85页
第86页
第87页
第88页
第89页
第90页
第91页
第92页
第93页
第94页
第95页
第96页
第97页
第98页
第99页
第100页
第101页
第102页
第103页
第104页
第105页
第106页
下一页
随机推荐
真如自性
净界法师
大势至菩萨
佛教故事
普贤菩萨
健康素食
因果报应
达摩大师
明海法师
佛教仪轨
文殊菩萨
释迦牟尼佛
五戒
楞严经
佛经咒语
出家
本性法师
菩萨戒
星云大师
佛弟子文库 http://m.fjwz.org/
文库首页
佛经原文
全部栏目
网站邮箱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