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净界法师  2023/05/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一三八讲)

丙二、勖受法弟子分二:丁一、妙音说法;丁二、普门圆应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百三十九面,我们看丙二的“勖受法弟子”。

这一科是“乙二、流通分”的“约化他劝流通”,就是佛陀讲完《法华经》的内涵以后,在流通分当中,举出了在利他的因缘当中所产生的种种功德,来赞叹《法华经》的殊胜。约化他劝流通,这当中有四科,这是第二科“勖受法弟子”,就是勉励修学《法华经》的弟子,应当以妙音菩萨跟观世音菩萨作为学习的榜样,就是勉励以这两位菩萨作为榜样。

这一科的内涵我们简单地说明一下。《法华经》的核心思想,简单地说只有两个字,就是妙法。这个妙法所代表的意思就是十法界的生命的真相,它的内容就是从一念心性开展出即空即假即中的妙理。这个道理既然是一个真理,它当然就放诸四海皆准。佛陀的功德庄严是即空即假即中,众生法界也是即空即假即中。这个叫做真理,在这十法界放诸四海皆准。

但是,我们凡夫众生在操作生命的时候出了差错,我们不是根据真理在走的。那么,这个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我们在实际操作这个生命的时候,哪里出差错呢?在这个即空的地方出差错了。因为,我们在轮回当中每一次得到生命的时候,我们的心不是安住的,说“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我们面对生命不是用清净心来面对的,我们是用攀缘心,有所得的攀缘心。这个攀缘心就有很多问题了。它有三个层次的问题:

第一个,感受。我们面对人事的时候,第一个会产生快乐、痛苦的感受。这感受是很简单的,因为它是一种业力的显现。你过去跟他是结善业,他会给你快乐;你过去跟他结的是恶缘,他自然是给你痛苦。这个本来很合理的,但是我们凡夫面对这个感受的时候,他会打妄想,他打各式各样的妄想,那么就把这个感受的力量无限地扩大。本来这个感受只是瞬间而已,但是,这个感受透过我们妄想的加持以后,它的时间、空间就不断地扩展、延长。这个妄想跟感受结在一起,时间久了以后,就变成了一种执著,你就抓着不放。从此以后,这个影像在我们的心中就挥之不去。

诸位!镜子本来是没有灰尘的,偶然会飘来一个灰尘,但这个灰尘本来是生灭的。当我们把这个灰尘抓住不放的时候,我们从此以后就失去了镜子。因为我们只看到灰尘,我们只看到生命当中某一个单一的现象的影像。然后,我们每一期生命当中或多或少都收集很多的影像。时至今日,我们内心已经不再清净,失去了本来面目,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自我意识。你有你的个性,他有他的性格。

这个问题就是说,在一念心性即空的真理当中,我们违背了一念心性本来清净的真理,我们自己在清净当中捏造很多的我相、人相的执著。所以第一个,我们背离了一念心性本来清净的真理。

那这样子有什么后果呢?

后果就是,你背离了一念心性即空,你就障碍了一念心性即假。因为这个体跟用是有关系的。所以,我们面对因缘果报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生死的业力,使令我们在即假……这个即假本来是十法界因缘果报。你看诸佛菩萨那叫做自在,他要投生到哪一胎,他要现什么身,“佛为法王,于法自在”,因为他安住在一念心性本来清净。而我们今天安住在自我意识,我们的整个即假,这个十法界十如是,它就有一定的范围了——我们的因缘果报只有在六道中活动。要么好一点,人天;差一点就是阿修罗、三恶道。所以,我们的生命再也变不出佛菩萨的庄严,我们变现不出来,没法子了。因为你今天背离了一念心性本来即空,你就障碍了即假。所以这样讲的话,我们的即空即假即中全部都失掉了。

那怎么办呢?

佛教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很多种。以权法来说,你看人天乘,他也知道我们因缘果报出了差错,所以他是用业力,从业力下手,断恶修善。但这个不是根本,因为,你一开始就是由即空的迷惑而产生了颠倒,所以产生烦恼业力,最后再影响到即假。所以《法华经》好就好在它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因为你的因缘果报是受到你的清净心的迷惑所引起的,所以《法华经》很简单,直接地去处理自性清净心。

它处理的方式很特别。它不是去把妄想消灭掉,不是;它要你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既然这个清净是本来清净,它就不可能失掉。就好像说,你衣服里面有一个摩尼宝珠,就算你一时迷失了,没有拿出来用,但是摩尼宝珠并没有失掉。也就是说,我们无始劫来打了很多的妄想,我们离家出走,我们不喜欢住在自己的家里面,就是舍父逃逝,远居他国,但是家还是在的,摩尼宝珠还在的。所以,《法华经》的意思就是说,你一定要把你的清净心找出来。找的方法就是逆向操作。我们过去是向外攀缘,心随境转;现在叫做回光返照。就逆向,逆流照性。

当我们去探本求源,知道我从什么地方来——欸,我今生从前生而来。那你前生怎么来的呢?再从前生而来。所以你一次次地逆向去照了的时候,总有一天,你就——啪!觅心了不可得!原来我生命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从空性,从清净心变现出来的,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无中生有的。当我们把这个根源的清净心找到以后,生命就产生变化了,因为我们无始劫来所产生的那种自我意识,被你从根本上破坏了,“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就是十二因缘里面的“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这个“无明”被你破了以后,你的生命这个转盘,从顺生死流开始逆转。从名字位的自性清净心,到观行位的自性清净心,到相似位的自性清净心……到有一天,你在打坐当中一念相应,破无明、证法身,到分证自性清净心,你成佛了,成就法身了。

成就法身以后,你的生命的因果还在,你以前跟谁结了善缘,你以前跟谁结了恶缘,这因缘果报是丝毫不爽的。但是你在操作因果的时候,那不一样啊。我们凡夫有很多的因缘果报,佛菩萨也有很多因缘果报,他这因缘果报也没全了,但是差在哪里呢?差在你成就法身以后,你面对因果那叫做自在,普门示现。你要现什么身、说什么法,你该报恩报恩,该跟众生结缘结缘,你这个时候用大悲愿力来引导你的生命,你不是用业力,是用愿力。所以,法身菩萨有没有因果?他也是有因果,他也有过去的无量经验。但是他把即空的真如本性恢复以后,他面对因缘果报的即假的时候,那叫做“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他的生命就是一种三昧神通的显现。

这个三昧神通展现在四个方向,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悲、智、行、愿。这根据个人的发愿而有不同。你看有些人,他成就法身以后显现的是一种大悲的相状,比方说观世音菩萨;有些人成就法身以后显现的是苦行的相状,比方说我们前面一段的药王菩萨,他就修苦行来感动众生,来摄受众生;这一品的妙音菩萨是用智慧,用智慧来摄受众生。所以,当我们从即空的真如突破以后,这个时候我们要做什么事呢?从空出假,用三昧神通,表现在悲、智、行、愿这四个方向。

我们上一品讲到药王菩萨是讲到行门,菩萨的行门,用苦行的精神——“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来感动对方。这一科是讲到妙音菩萨的智慧所展现的三昧神通。

我们看附表第五十,<妙音菩萨品>。这一品当中有两个重点:第一个,解释品目;第二个,经文要义。我们先看第一个,解释品目。

一、解释品目

“妙”者殊胜微妙,“音”即文句名声。此菩萨过去行菩萨道时,在云雷音王佛所,以十万种音乐供佛。后证等觉果位,得“解一切语言三昧”及“现一切色身三昧”,能随类现身,并善以微妙音声说微妙法,利益众生。如此因缘与果报,行业与胜德双彰,故名“妙音菩萨”。

我们加以解释,首先解释这个菩萨的名号的由来。这个名号叫做妙音。这个“妙”就是特别的殊胜、微妙,不可思议。是什么东西不可思议呢?音声。这个音声特别指的是能够诠释文句所发的声音,也就是说法的声音。这个菩萨他说法的声音特别的殊胜、微妙,不可思议。

当然,“名以召德”,这个功德一定是有因缘,它怎么来的呢?这个菩萨过去在因位行菩萨道的时候,遇到了云雷音王佛;他用十万种美妙的音乐来供佛,用音乐来供佛,因地。当然他也要修三昧,也要修止观。供佛只是一个助行,他的事修。理观跟事修结合以后,他成就了法身菩萨,乃至于等觉菩萨,就成就两种的基本的三昧。

我们在因地修一心三观,我们前面说过,在名字位、观行位、相似位的时候,你的重点要放在即空,强调破无明、证法身。成就法身以后,你就能够成就两种的基本的三昧:一个是“解一切语言三昧”,这是说法;第二个是“现一切色身三昧”,就是能够在十法界现各种身相,这个是现身。这两种三昧都是跟你的理观——一心三观有关系的。

他能够随类现身,这是一般的法身菩萨的总相功德。别相的功德就是,他不但能够现身说法,还能够用微妙的音声来说法。所以他的因地,因缘跟果报——所谓的因位的行业跟果位的胜德——双彰,就叫妙音菩萨。就是把他的因地展现在果报。

我们一般不学《法华经》,讲因果,那就是从业力来讲因果,就你过去造了布施的业,你今生成就了富贵的果报……这个有个问题:从业力来谈因果,你造业的处所跟果报的处所是不一样的,因为它没有会归心性。所以,你前生造业,你的时空是在前生造了业,结果你今生得果报,这个时空是不一样,内涵也不一样。这样解释因果是方便说,不是真实义。

其实《法华经》解释因果,它认为妙因妙果不离一心。我解释一下这什么意思。就是说,你过去生把这个物资送给贫穷人家,从你外表的行为来说你做了一个布施的善业,但是重点是借相修心。其实重点是你在施舍的时候,你那个布施的心念念的造作。就我们讲“唯心所具”,我们本来就具足十法界。好了,你在修布施的时候,“唯心所造”,你念念去造作布施的心,那么布施的心就激发你人天的快乐的果报,你本来就有这个种子嘛。到来生的时候变成“唯心所现”。有三个重点:唯心所具,唯心所造,唯心所现。

有人说,我今生修那么多布施,既然都是唯心所现,那我每天在造作,我为什么没有显现富贵呢?时间还没到,你现在叫做积集资粮。你现在只是在唯心所具、唯心所造,你还没有达到唯心所现。你现在所现的,可能是你过去的内心的造作。

所以,到《法华经》的时候,它不看你的行为了,看你内心的造作。当然,有可能你的行为跟你内心造作是一致的,当然也可能你是虚伪的,也可能你的行为跟你内心是不一致的,但是在算结果的时候,论心不论境。

就是,为什么一个贫穷的人他布施一根蜡烛的果报,会超过一个大富长者布施一万根蜡烛的果报?如果从业感缘起,这是没办法解释的。你看,他布施了一万根蜡烛,他的果报怎么输给这个贫穷的女子布施一根蜡烛呢?

从业感缘起,他造的业强,他施舍的范围广。但是从《法华经》,它不看外境的,它是讲唯心所具、唯心所造,看你布施的造作。因为她贫穷,她能够在贫穷当中,用她仅有的东西去布施这个蜡烛。她那个布施的造作是应该很强的,才做得出来。

这个地方套回来,就是妙音菩萨不但修理观成就三昧,他还供佛。

当然诸位,你说我现在修布施,我平常除了诵《法华经》修理观,我还兼做义工,那我有一天成就法身菩萨的时候,我这个修布施的善业,表现在最后普现色身三昧的时候,有没有可能我跟别人不一样?因为我多了一点布施。

那要看你的习性。这个十法界的假观,它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不是说你偶尔做了一个善业,你在得果报的时候它就显现。他必须要养成习性,数数现行、深生好乐。经典上说,妙音菩萨在用十万种音乐供佛,他不是一次,他是在一万两千岁这么长的时间,相续地用十万种音乐供佛。也就是说,你这个善业要变成是你的习性,你不是偶一为之。这样子,妙因妙果,你这个因地会在你的果报的法身的时候显现出来,这个就是你的特色了。

所以每一个法身菩萨都是常同常别。修理观的时候,不可能说你修自性清净心跟我的清净心不一样,不可能。清净心不是捏造出来的,它是本来就清净,它是离一切相的,所以它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所以,你成就普现色身三昧应该跟他的三昧是一样的。但是旁边的庄严点缀,那就看个人的事修了。妙音菩萨的事修,他就是特别喜欢供佛,用音乐来供佛,所以他普现色身三昧多了一个微妙的音声。就这样来的,就这样子。

我们看第二段,经文要义。

二、经文要义

前品宿王华菩萨问佛:“药王菩萨云何游于娑婆世界?”以娑婆秽恶苦恼,众生刚强难化,难以弘通妙法,故药王菩萨以“难行苦行”教化之。但恐初心菩萨又执著“苦行”为究竟,则必堕边见及苦行外道中,如此非但无益,更加有损。故佛特“放光东召”妙音大士来会,以此菩萨不仅在娑婆苦恶世界随类现身,说此妙法教化众生,同时亦在十方安乐净土现种种身,说是妙法,于其神通智慧,无增无减。因其以“善巧中道”行化,故能令与会大众,皆得成就非空非有、非苦非乐的现一切色身三昧。有此胜益,故说此品。

我们解释一下这一品的主要内涵。

前面一品<药王菩萨本事品>的由来,是因为法华会上有一个宿王华菩萨,他问佛陀,说药王菩萨是怎么在娑婆世界度化众生的?所以等于是佛陀回答与会菩萨的问题。药王菩萨当初的摄受对象是娑婆世界的众生,而娑婆世界的特点,因为他在污秽、苦恼的环境成长,他的个性特别的刚强。刚强,简单地说就是我法二执特别重。个性刚强,这种人大好大坏。如果你有正知见,你坚持你的智慧,坚持你的理想,你有大成就;但如果你没有正知见,你的刚强就很糟糕了,就使令你堕落得特别快。娑婆世界众生的特点,他这个个性刚强,你说什么他不当一回事的,所以你跟他讲道理没有用。你跟他讲中道实相,说一切唯心造,你要注意你的思想活动,因为你的念头正在创造你的未来,他不会听的。那怎么办呢?药王菩萨就用苦行先感动你,把手臂烧掉来感动你。

但是这样做也有问题。初心菩萨看到药王菩萨的苦行这么的自在,他能够把这个身体烧掉以后又能够恢复,就以为是苦行有这么多的功德。其实,他能够把自己身体恢复,是普现色身三昧,而这个三昧是修理观来的。所以很多人就会堕入边见跟苦行的外道当中,以苦行为究竟。这样子就产生了心外求法,增长无明。

为了要纠正这样的一种偏差,佛陀是怎么样?主动放光东照。前面的<药王菩萨品>佛陀是被动地回答问题,这是佛陀主动地放诸光明,召请东方的妙音菩萨来参加这个法华会。因为这个菩萨他不但在娑婆世界能够随类现身,演说妙法,而且他在十方的清净国土也能够演说妙法,而他这个神通智慧不增不减。这是普现色身三昧的特点。妙音菩萨的特点在于中道智慧,所以能够成就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非苦非乐的普现色身三昧。“有此胜益,故说此品。”

它的意思就是说,佛法的修学,你今天学《法华经》,你一定要知道什么是权法,什么是实法。

比方说苦行。你一个人太过安逸了,不能激发你的出离道心,所以适当的苦行对我们的出离心非常必要。尤其是什么人要修苦行?身见特别重的人,福报大的人。他把这个身体养得非常的健康,临终的时候要放弃这个身体,他会比一般人痛苦。你念念地把你的执著都放到你的身体上,跟身体绑在一起,那你离开的时候就是生龟脱壳。贫苦人家他没所谓,他平常对这个身体就已经放弃了,所以死不死对他没什么关系。

苦行对某些人是良药,但是苦行跟神通是一个道理,都是权法,就是一时的对治,它不是常法。什么是常法呢?就是观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是常法,放诸四海皆准。你不管福报大,你不管贫穷,你要破无明,你要恢复你的本来面目,你一定要修一心三观。这是每一个人都要经过的,除非你不想成就法身。

所以,佛陀前面讲了药王菩萨的苦行以后,他必须要补充这一品,就是<妙音菩萨品>。因为它适合于娑婆世界的苦恼世界,也适合于十方世界的清净国土。它是一个常法,究竟的实法。所以佛陀主动地放光来召请妙音菩萨,与会来作证。

这一段等于是把这一品的要义做一个说明。

丁一、妙音说法 分六:戊一、放光东照;戊二、奉命西来;戊三、十方弘经;戊四、二土得益;戊五、还归本土;戊六、闻品进道

我们看讲义。讲义当中“丙二、勖受法弟子”有两品,一个是妙音说法,一个是普门圆应。普门圆应就讲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我们先看妙音菩萨的智慧的说法。

戊一、放光东照

先看戊一的“放光东照”。

尔时,释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明,及放眉间白毫相光,遍照东方百八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世界。

过是数已,有世界名净光庄严,其国有佛,号净华宿王智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为无量无边菩萨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释迦牟尼佛白毫光明,遍照其国。

这一品等于是,这个“放光东照”就是这一品的发起序,就这一品的缘起。

尔时,释迦牟尼佛放出了两道光明:第一道光明就是在三十二大人相当中的肉髻光明,就头顶的肉髻光明。这肉髻的光明表示果地的功德,就表示法身的功德,因为它是无上,它是果地的功德。第二道光明是眉间的光明。他眉间的光明在两个眼中间,表示中道的智慧,表示因地的智慧。

诸位!你把法身的功德跟一心三观的智慧结合在一起,那叫什么?蕅益大师给一句话,叫做“果后行因”。你本来修智慧是一个因地,但是他已经成就法身了,他是成就果地以后再生起的智慧,不是我们一个凡夫众生因地的智慧。所以它这个表法就是赞叹妙音菩萨的智慧——它可不是你在佛堂里面修的智慧!虽然本质上也是一心三观,但是你的一心三观跟他的一心三观不一样,人家是成就法身以后的一心三观,果后行因。

其实,蕅益大师说,果后行因这种所谓的从本垂迹,也包括前面的药王菩萨、这一品的妙音菩萨、下一品的观音菩萨跟最后一品的<普贤菩萨劝发品>,都是果后行因。他们都是法身菩萨以后再重新示现的,再来到人世间示现的。

这个果后行因,佛陀用两道光明来照这个东方一百零八万亿那由他恒河沙诸佛世界的这么多的距离,他到底想要照哪一个国土呢?其实他是要照净光庄严国土。这个国土,他因地因为用清净心来修习广大的福德,所以他招感这个国土是清净的庄严。

这个国土有一尊佛,叫净华宿王智如来。净华,表示一种福德;宿王,表示慈悲;智,当然智慧了。这个佛具足了慈悲、智慧、福德,和佛陀的如来、应供等等这十种的通号。这个时候佛陀为无量无边的菩萨大众所恭敬围绕,而为其说法。正在说法的时候,释迦牟尼佛两道光明就照到整个净光庄严国土,当作一个发起。

这个“果后行因”我们说明一下。

智慧有两种,一种是因地的智慧,一个是果地的智慧。这两种智慧最大的差别就是它所依止的根本不一样。

比方说你回去佛堂,把《法华经》打开来,你学习过《法华经》一心三观的道理,所以你开始诵《法华经》。诵着诵着,你就能够由文字般若转成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生起实相般若,你也能够有少分的相应。你说你是不是在修智慧?也是在修智慧。但是你的智慧是在无明妄想的基础之下生起的智慧,你这个智慧里面带有业障,有障碍。所以我们一般因地的修智慧是在破障用的,自受用;你的智慧不能去加持别人,不可能。就是凡夫的智慧只能自受用,就内心世界破除你的妄想,让你的心慢慢地趋向于清净,就这个功能。

但是,法身菩萨的智慧那可不一样了。法身菩萨的智慧不是从无明妄想发动的,它是从一念的清净心发出来的。那种智慧叫做什么?叫做三昧力、神通力,那是自在的。

举一个例子,比方说我们下一品讲到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发个愿说,你哪一个人在痛苦的时候,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你这么一称念,你就能够消灾免难。他发这个愿。

当然了,你也可以发愿。你说,欸,我也发个愿:谁称念我的名号,也可以消灾免难。当然这个愿也是一个愿。但是你发这个愿没有用的,别人称你的名号一点效果都没有。但是你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他所发的愿是能够心想事成,寻声救苦。为什么?因为他的愿是法身的功德发动的,而我们的愿是无明妄想发动的,这两个有自在跟不自在的差别。

所以,它这个地方强调为什么两道光明呢?就是因地的智慧得到法身功德的加持,所以他这个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所以你看,诸位!我们在修智慧叫做什么?叫做积集智慧的资粮。是吧?说,欸,你在诵《法华经》。不错,你今天的资粮比昨天还好。但是法身菩萨显现智慧,那不是智慧资粮,那智慧叫做庄严,他具足智慧的庄严。这庄严是可以他受用的。

这个地方就是佛陀主动地放光,来召唤妙音菩萨,希望他能够来到《法华经》的现场,来作证:你修学《法华经》,你总有一天就能够像妙音菩萨这样子,显现各种的智慧庄严、三昧神通来教化众生。来做一个证明。

戊二、奉命西来 分二:己一、发来之缘;己二、正明发来

我们看戊二的“奉命西来”,妙音菩萨奉佛陀慈命从东方而来。这个地方有两段,先看他来的一个过程,看“发来之缘”。

己一、发来之缘 分五:庚一、经家叙德;庚二、被照辞佛;庚三、彼佛垂诫;庚四、妙音受旨;庚五、先现来相

庚一、经家叙德

在来之前,经家叙德,结集经典的人先赞叹妙音菩萨在智慧的显现当中所成就的三昧神通。

尔时,一切净光庄严国中,有一菩萨,名曰妙音,久已植众德本,供养亲近无量百千万亿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华三昧、净德三昧、宿王戏三昧、无缘三昧、智印三昧、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集一切功德三昧、清净三昧、神通游戏三昧、慧炬三昧、庄严王三昧、净光明三昧、净藏三昧、不共三昧、日旋三昧,得如是等百千万亿恒河沙等诸大三昧。

我们看妙音菩萨有什么特殊的功德。

尔时,一切净光庄严国土当中,有一位菩萨,这个菩萨叫做妙音。这个菩萨他过去生当中,“植众德本,供养亲近无量百千万亿诸佛”。

一般你成就法身菩萨以后,你要做的只有两件事:

第一个,来到娑婆世界,来到凡夫的世界跟众生结缘。因为你以后要成就自己的国土,你一定要跟众生结缘,人才会投生到你的国土做你的眷属。第一个,广结善缘。

第二个,就是很重要了,亲近十方诸佛。因为你还有很多事要做的。你只是成就清净心而已。你成就了即空,你这个即假才刚开始启动,就是十法界,十如是。你要广学无量的三昧、陀罗尼,这个都要学的,所以他亲近诸佛。当然也可以供养诸佛,也是修福,但更重要是植众德本。这个德本,所有的功德的根本当然是智慧。你今天没有智慧,你修的福报就是有漏因,这可惜了,可能还会让你造业。你福报越大,可能问题更大。所以,你没有智慧引导,这个福报是有问题的。所以,所有的福报、所有的德行,以智慧作根本,就是,德本就是智慧。

一方面供佛,一方面成就智慧,所以他在果地上成就甚深中道的智慧。

我们前面说过,圣人的智慧叫做三昧。我们来解释一下这个三昧的差别。我们看附表第五十一,这十六种三昧。

我们先解释三昧这两个字。一般神通妙用有三种的层次,一个是外道的神通妙用,一个是二乘的神通妙用,一个是法身菩萨的大乘的神通妙用。

凡夫外道的神通妙用主要来自于禅定,他没有智慧。比方说,你看那个吕洞宾。吕洞宾他修仙术,他也可以点石成金,把石头变成黄金。他以他的禅定力,也可以心想事成。但是外道所变现的黄金有一定的时间性,时间过了这个黄金又会变回来,所以他没有自在力。所以第一个神通妙用来自于凡夫的禅定。

第二个好一点,来自于二乘的三昧。二乘的禅定有我空的智慧加持,但他的缺点是,他只能够自受用。他这个三昧不能够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没这回事。他的三昧只在他的心中,不能进入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去加持别人,不可以的。所以二乘的三昧,自受用。

大乘的三昧就不一样了。其实大乘的三昧不是只有禅定跟智慧,它是三个元素构成的,智慧、慈悲、禅定,三个功德的结合,所以他可以自受用,也可以他受用。这个三昧,当然我们今天谈的主要以智慧为主,其实这个智慧含摄了慈悲跟禅定。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这以下讲到妙音菩萨的十六种三昧。先看第一个,总相。

所有三昧当中这两个是根本:一个是妙幢相三昧,它重点在断惑;法华三昧在证真。你从凡夫位到成就圣位,一定要成就这两个三昧,就是先断惑再证真。

我们看断惑这一块。断惑就是修学一心三观里面的一心的即空,修这个离相的力量,证得清净的本体。这个本体特别的高贵庄严,就像那个高高的幢相一样,所以叫妙幢相三昧。因为所有的功德都是以清净心作根本,所以清净心是高贵庄严的。他是先断除无明,恢复清净。

成就清净以后,开始从空出假,开始修即假,就因果不二,你开始修因地去庄严你的果德。说法的时候,权法、实法,权中有实,实中有权。

所以因果不二是约自利,权实不二是约利他。这是法身的妙用。所以这个妙幢相三昧跟法华三昧,两个结在一起就是断惑证真,这两个合起来就叫做真如三昧。真如三昧当然是先修一心即空,成就清净心,再修一心即假,修各种的功德妙用,能够现身说法等等。

这是一个总相。

我们看别相当中有十四个,十四个分成七对。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我们前面讲到真如三昧,是所有法身菩萨的一个共同的三昧。从这个三昧当中开出它的分支,有七对,先看第一对。

第一个,净德三昧,是一种清净的力量。法身菩萨内心当中能够任运产生清净的力量。所以法身菩萨不管投生到什么污秽的地方,对他来说都不可能被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所染污。他这种清净的力量,不必做功课,任运现前,任运自在地现前,就是因为他成就净德三昧。

第二个,宿王戏。这个宿王就是慈悲,戏就是自在。菩萨在面对因缘所生法的俗谛的时候,一方面能够用假观的智慧来观察众生的根机,一方面能够作各种的现身。不管是盈——盈是现出四圣的庄严相,他也可能现出六凡法界的亏,卑贱相,总而言之他能够现身说法。

宿王戏三昧是约着慈悲来说的,净德三昧是约着清净。他在修慈悲的时候不会影响他的清净;他修清净的时候也不忘了慈悲。

无缘三昧跟智印三昧。

无缘三昧指的是慈悲,智印三昧是偏重智慧。

“平等大悲,不缘诸法”,法身菩萨的慈悲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像我们凡夫的慈悲是有因缘的,他是要缘一个境界。比方说你是我的好朋友,你是我的儿子,所以我对你慈悲。他是缘诸法的。但法身菩萨的慈悲不需要任何理由,他也不要缘诸法,他任运生起的。不管你是谁,只要跟我有缘,我就可以度化你。

智印三昧,这个智就是一心三观的智慧,能够通达一切的法门,这个是约智慧来说的。

他既有慈悲又有智慧。

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这个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是说法用的。法身菩萨在说法的时候,他不要去学英文、法文……他很自然地讲一句话出来的时候,每一个众生“随类各得解”。他能够对整个语言通达,这才有办法沟通。这个是约利他。

从自利的角度,集一切功德三昧。这个是约自身的修行,他在修习法门的时候,能够互含互摄。比方说我们修布施,我们凡夫修布施那就只能修布施了,就是只能够富贵了。但是法身菩萨修布施的时候,他的布施的心含摄了持戒的心,含摄了忍辱的心,含摄了禅定的心,含摄了智慧的心。所以法身菩萨随修一法,他的功德是互含互摄的。他这是成就总持了,他成就修一个法的时候“万德悉入”。他这个法能够摄其他的法,那个法又能够摄其他的法,所以他能够“集一切功德三昧”,这是不可思议的。

清净三昧。清净三昧指的是清净心的本体。一个人成就清净心以后,他会成就清净三昧。他六根能够互用,他眼睛能够听,耳根也能够看。这我们前面讲过了,在六根清净位讲过了。

第二个三昧,神通游戏三昧。这个游戏就是自在,他能够在神通的时候特别的自在。那么什么情况自在呢?简单地说,他能够一为无量,他能够不动道场,在一个地方同时身现十方,在十方世界同时现身。这个都是法身菩萨才做得到的,普现色身三昧。我们到后面会讲到<妙庄严王本事品>,妙庄严王就是被神通度化的。

诸位!法身菩萨的神通跟外道神通不一样,它多了游戏这两个字。凡夫的神通只能讲神通,而法身菩萨的神通叫做游戏神通。举一个例子,他能够水中出火、火中出水,外道做不到。因为水跟火的体性是相克的,凡夫的因缘所生法是对立的,有水就不能有火。而法身菩萨,因为他安住清净心的时候他离相,所以他能够让水跟火并存。这种神通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后面再说,讲到<妙庄严王本事品>再说。所以他对人世间叫做游戏神通。

我们看慧炬三昧。慧炬三昧是约着观慧,“平等大慧,普照昏衢”。他这个智慧偏重在观察众生的根机。他看你一眼,就能够知道你这个人应该怎么办。说你为什么修行都不得力呢?因为你没有拜忏。你因为什么不得力呢?因为你没有持戒。他一眼看到你,就知道你的障碍在哪里。这个很重要。修行,你不是方法对了就可以往前走,你还要善知通塞。你修了半天,但没有进步,你一定知道,你前面一定有东西,此路不通,已经挡住了。你一定要把前面的石头搬开来。当然你可能自己知道,自己反省;或者找善知识,这个善知识他一看就知道,哦,你的问题在哪里,你为什么卡在这里。你修了三五年都没什么进步,就是这个地方出问题了。他能够“慧炬三昧”,他能够善知你的差别根机。

庄严王三昧。前面是观慧,就像眼睛;这个讲修行,就像脚。“随举一法,统一切法”,就跟前面的那个三昧很像,跟那个集一切功德三昧很像,他能够修一个法含摄一切法。

净光明三昧。净光明三昧是显现在外的,这个一心三观的智慧,智慧是显现在外。净藏三昧是含藏在内的体性,它一念心能够含藏法身、般若、解脱三种功德。

不共三昧。这不共三昧为什么叫不共?这是法身菩萨独有的。你看,“三乘共坐解脱床”,声闻、缘觉、菩萨,他们都能够修空观,但是没有一个人可以修假观,除非你能够修一心。你如果没有修一心三观,你用业感缘起来修,你顶多就是修到七方便人。

七方便人,我们讲一下。七方便人,藏教的声闻、缘觉,两种;通教的声闻、缘觉、菩萨,三种;别教的菩萨跟圆教的菩萨。当然,圆教菩萨包括名字位、观行位、相似位,只要没有破无明证法身,都叫七方便人。也就是说,他的重点在修空观,修一心即空,修清净心。那么假观是什么时候修呢?你要破无明证法身以后才能够去操作十法界十如是,然后现身说法。

日旋三昧。日旋三昧就是相同的。就是你是法身菩萨,你修一心即空,成就清净心。三乘的圣人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成就了空性。这两个是相同,但是浅深不一样。

我们前面<化城喻品>讲过,说声闻人,欸,那我没有修《法华经》,我一开始就接触《阿含经》,我观无常无我,我照见五蕴皆空,在五蕴当中没有一个我,那么我了生死了。那请问你,我遇到《法华经》以后,开始从因缘观转到修真如观,开始用一念心性来修学,那我要不要重修呢?不必重修。佛陀既然敢为你为实施权,他一定有办法把你对接起来。所以佛陀说,你不用怕,也不用悲伤,也不要自责,你前面所修的都算。就是你前面修的是三百由旬,你后面把一念心性这一块补上就好了。

你说,我一开始没学《法华经》,我走错了,那我前面是不是要全部重来?不必。这是佛陀高明的地方,就是,只要你学的是佛法,当然你学外道那不说了,不管人天乘、声闻、缘觉、菩萨,到最后是可以串起来的,就所谓的同。

佛法的修学有同有别。你修空观也好,修无常观也好,你到最后都能够会归到一念的清净心,只是浅深不同。就是智慧里面有不同的,就是假观是不同的,但空观是相同的。

0:00 / 0:00
妙法莲华经1
妙法莲华经2
妙法莲华经3
妙法莲华经4
妙法莲华经5
妙法莲华经6
妙法莲华经7
妙法莲华经8
妙法莲华经9
妙法莲华经10
妙法莲华经11
妙法莲华经12
妙法莲华经13
妙法莲华经14
妙法莲华经15
妙法莲华经16
妙法莲华经17
妙法莲华经18
妙法莲华经19
妙法莲华经20
妙法莲华经21
妙法莲华经22
妙法莲华经23
妙法莲华经24
妙法莲华经25
妙法莲华经26
妙法莲华经27
妙法莲华经28
妙法莲华经29
妙法莲华经30
妙法莲华经31
妙法莲华经32
妙法莲华经33
妙法莲华经34
妙法莲华经35
妙法莲华经36
妙法莲华经37
妙法莲华经38
妙法莲华经39
妙法莲华经40
妙法莲华经41
妙法莲华经42
妙法莲华经43
妙法莲华经44
妙法莲华经45
妙法莲华经46
妙法莲华经47
妙法莲华经48
妙法莲华经49
妙法莲华经50
妙法莲华经51
妙法莲华经52
妙法莲华经53
妙法莲华经54
妙法莲华经55
妙法莲华经56
妙法莲华经57
妙法莲华经58
妙法莲华经59
妙法莲华经60
妙法莲华经61
妙法莲华经62
妙法莲华经63
妙法莲华经64
妙法莲华经65
妙法莲华经66
妙法莲华经67
妙法莲华经68
妙法莲华经69
妙法莲华经70
妙法莲华经71
妙法莲华经72
妙法莲华经73
妙法莲华经74
妙法莲华经75
妙法莲华经76
妙法莲华经77
妙法莲华经78
妙法莲华经79
妙法莲华经80
妙法莲华经81
妙法莲华经82
妙法莲华经83
妙法莲华经84
妙法莲华经85
妙法莲华经86
妙法莲华经87
妙法莲华经88
妙法莲华经89
妙法莲华经90
妙法莲华经91
妙法莲华经92
妙法莲华经93
妙法莲华经94
妙法莲华经95
妙法莲华经96
妙法莲华经97
妙法莲华经98
妙法莲华经99
妙法莲华经100
妙法莲华经101
妙法莲华经102
妙法莲华经103
妙法莲华经104
妙法莲华经105
妙法莲华经106
妙法莲华经107
妙法莲华经108
妙法莲华经109
妙法莲华经110
妙法莲华经111
妙法莲华经112
妙法莲华经113
妙法莲华经114
妙法莲华经115
妙法莲华经116
妙法莲华经117
妙法莲华经118
妙法莲华经119
妙法莲华经120
妙法莲华经121
妙法莲华经122
妙法莲华经123
妙法莲华经124
妙法莲华经125
妙法莲华经126
妙法莲华经127
妙法莲华经128
妙法莲华经129
妙法莲华经130
妙法莲华经131
妙法莲华经132
妙法莲华经133
妙法莲华经134
妙法莲华经135
妙法莲华经136
妙法莲华经137
妙法莲华经138
妙法莲华经139
妙法莲华经140
妙法莲华经141
妙法莲华经142
妙法莲华经143
妙法莲华经144
妙法莲华经145
妙法莲华经146
妙法莲华经147
妙法莲华经148
妙法莲华经149
妙法莲华经150
妙法莲华经151
妙法莲华经152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要用哪种思考模式来离开娑婆世界呢

在《法华经》的思想,天台教观有三种方法离开三界,会...

道人与正常人之间如何做个平衡

问: 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

《高僧传》记录的诵经感应

梁代慧皎法师所撰《高僧传》,将梁代以前的高僧大德,...

造佛像有什么功德

造佛像是一个因缘,就是本经这个地方说的更以异方便,...

观心的时候有十个重点

这个《法华经》的十如是,是整个〈方便品〉的关键的核...

不能忽略权法的重要

我们看第三个,辛三的说法教化。看经文。 华光如来,亦...

法华会上为何会有五千人退席

这段经文,几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两个重点在解释:第...

要先「离一切相」,才有资格谈「即一切法」

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 我们不净观,第一个观,观我...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往生论

往生论...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

临终是超凡入圣,还是继续轮回

民国十二年阴历五月廿八日,大师收到会稽道尹黄涵之居...

弘一法师的弥陀净土思想初探

弘一大师毕生钻研、探索、整理、流通南山律典籍,处处...

趁年轻时赶快修行

莲花生大士云:趁年轻的时候努力的修持是极为重要的!...

有情众生的四个层次

佛教讲,人是有情众生,甚至一切有情识、有生命的众生...

【佛教词典】诸法寂灭相

诸法的实相,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叫做寂灭相。...

【佛教词典】一来果补特伽罗

一来果补特伽罗者,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六品烦恼安住...

提前释放出狱的比丘

想一想善导大师,在盛唐之际,最好的时候,他都有那么...

《六祖坛经》与生活禅

时间过得很快,七天的生活禅夏令营,今天就要结束了。...

知生灭变异虚伪无主,息心达本源

我们的生命体,它是会生灭变异的,它是诸行无常的,你...

不杀生的内涵

很多人对杀生的内涵不能正确理解,或是认为,牛马猪羊...

李炳南居士与印光大师的因缘

一、乱世学佛,皈依印光大师 李炳南(18901986)居士,...

哪种类型的人婚姻痛苦较多

问: 请问,哪种类型的人婚姻痛苦较多? 了幻法师答:...

佛门里的大孝

佛教里说的大孝,就是自己能够真正地学佛。自己学佛,...

净界法师:修净土的人不要想着你造的善业

这个颠倒的有情众生,对于「摄藏此识」,这个第八识的...

此念佛四法,能令心归一处

学佛应念佛,念佛当一心。蕅益大师开示:得生与否,全...

在生活和职场中要做到口和无诤

生活和职场里难免有不少纷争,但如果能掌握六和敬的口...

为什么菩萨要历事炼心

为什么菩萨要历事炼心?因为要改造你的想象力。其实布...

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

一切众生就是妄心生灭永远不停的,妄心生灭不停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