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净界法师  2023/05/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八讲)

我们看第二段,随缘显现。

这一大科讲到《法华经》内观的智慧跟净土宗的持名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

我想,净土宗在整个大乘里面是很特别的。它的特别在哪里呢?印光大师说它是“他力门,果地教”。在因地上,它有他力,就是佛力的摄受;在果地上,它是现成的。也就是说,我们到了极乐世界以后,我们所受用的一切的色声香味触这些五尘的境界,七宝池、八功德水、宫殿、楼阁、宝树,没有一个是我们修来的,没有一个。如果以因果的思想来说,没有一个是你修来的。那我们没有修,它怎么就有了呢?因为感应道交而来。所以我们净土宗的功德是通过一种同体的心性,通过弥陀的本愿摄受,然后,“能念所念性空寂”,所以“感应道交难思议”,是感应而来的。这是很特别的。那么,这感应道交就变成净土宗的核心思想了,因为你所有的东西都是通过感应而来。所以我们对感应道交这件事情就要有所了解了。

基本上感应道交有两块:一个叫做平时的感应道交,一个叫临终的感应道交。平时的感应道交,每一个人都有这么一些宗教体验。你遇到痛苦了,这个痛苦超越你的范围能力了,所以你祈求佛菩萨的加被。你靠了一个信仰,就靠一个叫皈依:我业障深重,求出无门;弥陀功德庄严,一定可以救拔我。你靠一念的信仰,然后忆念一句的圣号,很快就会有感应了,就迈过去了。因为它处理的问题不大,它并没有对我们生命产生根本上的改变,你轮回照旧,只是处理一个生命的小障碍而已。就是这个道路还是照走,把这个小石头搬开而已。所以,平时的感应道交,你去看净土宗的感应故事,它可以列出十本还不止,多了去了。但是,这种离苦得乐式的念佛,不难,因为它只要信心就好。

但是,往生式的念佛就不容易了。就是,你念佛能够让你跨越三界的业力,而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那对不起,就不是靠信心而已,没那么简单。

为什么呢?因为这件事情的出现是在临命终的时候。稍微有一点佛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临命终跟平时那是不同的概念。临命终是干什么?临命终就是除夕夜。你懂吗?除夕了,算账了,腊月三十算总账了。不只是算你今生,无量劫的账咱们一起算。所以,阿赖耶识的可怕就是你平常不知道它存在。你平常就是第六意识的思想去攀缘六尘,什么事都没有。第八识最坏,坏就坏在它只有在两个时候出现,“去后来先作主公”,临终的时候出现,投胎的时候出现,投胎以后它就消失了。

很多人忽略了阿赖耶识的可怕,就是它主导你的业力。说这个人念得好好的,临命终怎么起颠倒了?废话,阿赖耶识出来了嘛!阿赖耶识不跟你客气的,它会现很多中阴身来引导你,它不会跟你开玩笑的。它如果要把你引到三恶道去,它不会现三恶道的相状,它不会那么傻。它会现出你喜欢的境界,让你自己投进去。所以,我们每一个人投胎都是自己找的,爱取!哦,这个东西很不错,投下去,结果是三恶道。这个就是阿赖耶识可怕的地方。

所以,这个时候临终的正念就很复杂了,因为你不是面对第六意识的妄想而已,你这个叫做内忧外患。你内有第六意识一天到晚打妄想,外有第八识的生死业力。

这个时候,如果你修过《法华经》的内观思想,这个帮助就很大了,养兵千日,用在一朝了。一个内观的人,他对外境的感受比较淡泊,他也不容易受任何外在影像的牵动。经常内观的人,你所有的东西都是向内安住的,就是你本具的东西。所以从一念心性来看,这一切法都是如梦如幻。我们不容易像一般人能弄假成真,我们是借假修真,我们是借而不住。凡夫是就住在上面,那就完了,那被它牵动了。

所以,经过《法华经》的内观思想的人,第一个,你容易保持正念;第二个,你的正念也不容易破坏。就算有人来刺激你,你也不容易受到伤害。就这么一个差别。如果你一个人没有经过法华内观的训练,你的修行完全是外缘,向外攀缘。你说,欸,我攀缘的可是佛法界!当然,你攀缘佛法界好过攀缘众生法界,是的但是你这个心态有问题,你是向外求来的。向外求来的东西就很容易破坏,因为你落入诸法因缘生,就变成诸法因缘,你没办法超越因缘。

所以诸位!你现在开始,是时候检讨你的佛号了。你的佛号是怎么建立的?

如果你完全是向外攀缘建立的,我要提醒你:平常可能还没有问题,临命终的时候你可能会过不了关。因为你是向外攀缘而来的,心外求法,你就很容易受到外在的干扰。因为你跟它是同一类的,你是从那边拿过来的,你的法跟它的法是性质相同的。

如果你的佛号是由内而生的,是称性而起的,你一开始的因地跟这个外缘就没关系了。两个是不同道路的,一个是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建立起来的,一个是外在的因缘建立起来的。这个怎么会一样呢?所以,你的佛号如果是由内而生的,是通过你观想十法界十如是而有的,只是你把佛法界改成净土的法界,由极乐世界的相状带动你自性本具的功德。恭喜你!你的佛号不容易破坏。

所以说,法华的内观会让你的佛号超越因缘,就这一句话:它能够离一切相而又即一切法。它虽然在成长过程中假借因缘让你成长,但它是假借因缘又超越因缘,它厉害在这里。因为它是从内而生,称性起修,全修在性。

丙二、随缘显现。

我们看第二段,蕅祖的开示,随缘显现。

约佛释。明上住处生处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

蕅益大师解释《弥陀要解》,主要就讲两件事情而已:第一个,极乐世界是怎么来的,就是阿弥陀佛因地怎么来的;第二个,它怎么就能够让你受用,就是怎么转他成自。这是讲两件事:第一个,佛力;第二个,心力。就是说,极乐世界是怎么创造的?这很重要;第二个,它创造以后,它怎么就能够让你受用呢?它是讲两件事。

我们先看第一件事:极乐世界是怎么来的?从佛陀的本愿功德来说,前面的住处,就是宫殿、楼阁、宝树这些住处的庄严,或者是生处:七宝池、八功德水、莲花这些种种的庄严,都是阿弥陀佛因地的时候发了广大的四十八愿,然后用长远劫六度的修学,有愿有行,这种称性的功德所成就的。所以能够“遍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

极乐世界为什么能够让我们受用?因为佛陀因地的时候,他把众生考虑进去了。你看,十方三世佛都有净土,但是你去不了。你听过哪一个佛说:我的净土,你往生的时候,我来带你走?没有。你看药师佛,他临终有来接引你吗?没有。你有本事,你自己过来。那就不简单了,那你阿罗汉都去不了。印光大师说,要是阿弥陀佛没有发临终接引愿——十八愿,那不要说凡夫,十万亿佛土,连目犍连尊者都去不了,那是法身菩萨才能去的。

所以,为什么极乐世界能够得到三世诸佛赞叹呢?因为它的普遍性,它摄受凡夫。你现在看哪一个净土有摄受凡夫的?你有本事你自己过来,我不障碍你。只有一尊佛陀是:你来的时候,我亲自在你临终时把你接走。所以,极乐世界的殊胜,来自于它能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

当然,就这个地方来说,佛陀已经怎么样?作为一个佛陀,我们看这一段经文,他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无论谁,无论哪一个佛陀,再发愿,也不过如此了。他能够接引所有的众生,乃至于五逆十恶,只要临终能够一念的回光返照,都有希望。

那这样讲,极乐世界是佛陀成立的,那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看众生法界,看第二段。

约生释。复次,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

前面我们说过极乐世界是怎么来的: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创造出来,而且他这个大愿大行是把苦恼的凡夫考虑进去的,他不是只是考虑法身菩萨而已。那对我们众生来说,我们怎么就能够去把他转他成自呢?因为佛陀以大愿作我们的多善根,以大行作我们的多福德。

往生要多善根多福德嘛,而这些事情,阿弥陀佛都准备好了。然后呢,然后把它放在一句佛号上。只要我们以信愿的心去启动佛号,就能够转他成自,“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这个功德是怎么样?是已成,不是你现在才成就的,是早就成就了,我们只是把它感应出来。“非今非当”,也不是现在成就,也不是当来成就。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弥陀发愿成就,我们信愿持名把它感应出来。

我们看总结,到底是怎么成就。看第三段。

约不二释。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阿弥陀经》它有四处“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有没有?有这一段吧?有四段。它讲到依报庄严有四段。“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蕅益大师分两块:第一个,阿弥陀佛是怎么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我们前面说过,大愿大行;第二个,众生是怎么成就?这个我们关心,我们看看众生是怎么成就。

总结: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当做一种增上本质,就是增上缘,来带动众生自心本具的种种庄严,所以是“全佛即生”;在因地上,我们是一念心性的启动,所谓站在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角度去接受,所以果地才能够“全他即自”,才能够转他成自。这就是所谓的“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句话,诸位!消息读出来没有?因为“全佛即生”,所以才有办法“全他即自”!

有一个公案,说是东晋有一个刘程之居士。这位居士他本来是做官的,后来学净土宗以后,觉得做官没意思了,就到庐山东林寺跟慧远大师学净土。那个时候,其实东林寺很多人是持名跟观想兼修的,外念佛号、内修止观的。他是修莲花观的。修莲花观的其实不少,因为我们第一个到极乐世界受生的是莲花。

他修莲花观。当然莲花不能单独存在,它一定要七宝池、八功德水。结果他有一天在佛堂念佛、修莲花观的时候,突然间在佛堂里面八功德水现前。他说,哎哟,八功德水现前!然后空中还说,欸,你可以拿功德水过来尝一尝。他还真拿出来尝一尝,特别的甘美!他就知道他净业成就了。结果没有多久,就真的是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现在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就好。这个问题你要答对了,那就恭喜你,你已经上路了,表示你《法华经》的思想已经建立起来。如果你没有答对,你还有进步空间。我问你一个问题就好。这八功德水是怎么来的?请你告诉我。如果你说,阿弥陀佛加持的!你还有进步空间,因为你还是心外求法。标准答案是,因为你自性本具,阿弥陀佛只是一个增上缘。你讲这个回答表示你已经启动内观了。这样懂吗?

就是说,为什么他有八功德水呢?弥陀本愿摄受!我不能说你错。但是从你这句话,我看不到你有启动自性功德力。所以合理地推论,你的心是向外攀缘的,那么你这个佛号就危险了。

我们看蕅益大师怎么回答。怎么就有八功德水呢?因为阿弥陀佛的种种庄严当做增上缘,带动自心本具的庄严,所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这就是所谓的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功德就是这样成立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蕅益大师的念佛处处有内观的力量在里面,所以他提出三力,“三力不可思议”:

佛力,弥陀本愿功德力。

法力。本愿功德力四十八愿太大了,临命终你不可能忆念全部四十八愿。谁忆念得住呢?哦,我要把它浓缩,浓缩成一句佛号,就法力不可思议。一句弥陀念、诵、听,创造一个音声,再把它听回来。下手易,成就高。

一般人解释就解释到这了,因为你念佛才往生。其实,你净土宗是不及格了。还有一个叫自性功德力,你临终要处在内观的状态才会往生。理由在哪里?请看下一段,你就知道如果没有内观后果多严重。

丙二、圆满佛号。

问,西方去此十万亿土,何得即生?

就是说,如果你不内观,你向外攀缘,好了,你要讲因缘所生法,我就跟你讲因缘所生法。如果你不内观,那我问你,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是差十万亿佛土,你怎么去呢?你告诉我你怎么去的?所以,你不内观,你就障碍重重:时间有障碍,空间有障碍,法界也有障碍。你一个生死凡夫,你凭什么受用佛的法界?

如果你从因缘所生法来看,问题重重,你很难建立信心。我随便问你一个问题你的信心就动摇了:第一个,你距离怎么处理?第二个,法界,你是一个业障生死凡夫,弥陀是功德庄严,你怎么就能够受用他的功德?请你告诉我,你怎么去的?你怎么受用?所以,你要向外攀缘,我不相信你会建立信心,除非你自欺欺人。你想过这个问题没有?如果你向外攀缘,你想想,你这个信心怎么建立起来?

你说,欸,我什么都不想。你什么都不想,叫做迷信。你没有办法断疑生信,你只是逃避问题。

但是,你内观的时候,那问题就很简单了: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咱们是一家人。所以你看蕅益大师,他是从内观的角度回答,他是从《法华经》的内观思想回答。我们看,就是十万亿佛土这么远怎么去。十万亿佛土,是你从向外攀缘的角度去讲十万亿佛土;从我们内观的角度,没有什么十万亿这种概念,没有十万、二十万的概念。请看蕅益大师的回答。

答: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是。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

这么多的生死业力没有处理,为什么这个人他能够带业往生呢?他的理由只有两个:第一个,十万亿佛土,因为从一念心性的角度,它是没有离开我们一念心性,它是我们心性本具的。所以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内观真如,他是一种安住的状态,他启动了自性功德力。第二个,我们也不要执理废事,内观真如还得要怎么样?外顺弥陀。他理观还得事修。他能够一方面内观真如,安住一念心性,又能够启动佛号的音声,仗自心的佛号,所以他是把心力跟佛力结合。

这种情况就好像一个明亮的镜子。镜子当然是寂静的,就像一个人内观真如、启动一念心性一样的清楚。那么你又带动了佛号,又忆念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那么它自然能够照了十层的山水楼阁。而且这个是怎么样?“层数宛然”而没有远近的差别。在空间上没有远近;在时间上,“一照俱了,没有前后。”所以,你如果是把所有的净土宗的修学都拉到一念心性,那叫做超越时空;或者说超越因缘所生法,就是这样完成的。

从这个譬喻,我们看合法。

临命终的时候,当你内观真如、外顺弥陀的时候,那极乐国土,“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依报的世界——极乐世界现前;“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正报的佛陀现前;“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也是成就;临命终的时候,“心不颠倒”也成就。这个就是所谓的海印三昧,大圆镜智。当你的心像平静的大海,当你的心像一个圆满的镜子,所有的功德就能够坚固地显现出来。当你的心准备好了,阿弥陀佛自然能够跟我们感应道交。所以你不要管阿弥陀佛来不来,你只管你自己准备好没有。

我们看这个内观的思想。诸位!如果大家佛号都念得差不多,我们假设每一个人对阿弥陀佛的皈依、对净土的好乐是相同的,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会不会往生,那成败就在你内心的心理素质了。心理素质,临命终有一句话很重要,诸位!请你记住:往事不堪回首!这句话你要永远记住!我们每一次失败就是失败在这几个字!第八识这个坏东西,它有无量的业力,它很想让你去启动它。但是第八识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它不能主动地去引导你,因为它是种子位。就是说,它要诱惑你,它自己不能启动开关。如果第八识这个东西它能够启动开关,那完蛋了!那没有什么带业往生这件事情,你把业消完再走!就是,第八识再强大,它有一个问题:它不能主动地去把你带走,它只能够变现一个假相来引诱你,让你自己去启动这个开关。

诸位!其实临终主动权还是在我们身上。我们有无量无边的业力,但是这个业力是一个业种子。你可千万不要把业种子变成业力,你可千万不要这样做。那关键在哪里呢?关键就是这句话:往事不堪回首!诸位,临命终的时候,第八识不管丢什么影像,记住一句话:不要处理是最好的处理!这句话你们听懂吗?你说,欸,我现在处理完再走!你只要跑到这个妄想,你就回不来了。你懂吗?我们以前就是想要去处理,结果就继续轮回了。不要处理是最好的处理。

所以,我们很反对子女在一个临命终人面前讲一些感性的话。说,妈妈,你一辈子太辛苦,我们感激你。你觉得子女这样对她有好处吗?你觉得呢?你是想害她,你知道吗?明明是往事不堪回首,结果你把她带到往事去了,那她怎么往生呢?除非她是法身菩萨。所以,为什么临命终的时候都要把亲人拉开,因为触景生情嘛。

诸位!到晚年的时候,有两个指标可以看得出你会不会往生:第一个叫都摄六根,另一个叫净念相继。你对往生的愿力有多强,这个还不是重点;你对娑婆世界的心,你那个心是不是收起来,这是指标。很多人忽略了都摄六根这个观念,说我佛号念得挺好的!你佛号念得再好,也禁不起一念的失去正念。你知道吧?往生,什么叫往生?其实叫带业往生。你要把业带走,你可别刺激它。你懂吗?所以,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其实你不要说临命终了,一个人到六十岁,你跟他讲几句话,就知道他会不会往生了。你相信吗?我跟他讲几句话就知道。如果这个人的心还在攀缘,六根没有收起来,我跟你讲,你不会往生了。你的心都没收,你的业力都没有收,那你怎么往生呢?你的生死业力这么强,尽管你有往生的愿力,对不起,业力是熟境界!所以我只要看你晚年,你的心有没有收起来,这个六根有没有往内收,你是不是启动内观的智慧,我就知道你会不会往生的了。知道吧?一个往生的人,他不一定要躲到深山去,他不必。你躲到深山,一天到晚打妄想,也没用。如果你的六根往内收,心已经没有住在外境了,恭喜你!你的业已经沉淀了。你知道吗?这时你的生命当中是愿力强过业力!

所以,很多人不知道是心理的素质影响往生,他以为只有佛号。蕅益大师讲得很清楚了,我们把这句话再复习一下、强调一下。这句话很重要。

当知,离开了现前一念的清净心——内观的心,何处有阿弥陀佛的功德?而离开了阿弥陀佛的功德,又何处能够亲证清净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你没有建立一种内观的心性的平台,阿弥陀佛救你,非常困难的。问题是你根本就没办法救,你在因缘里面,因缘所生法。你离家出走,阿弥陀佛怎么救你?就算你没有证得真如,你至少应该是顺从真如,六根是往内收的。

所以说,我们学了《法华经》,开始内观以后,不但是开展了成佛之道,其实也打开了往生之道。只要跟佛陀有关系的,你都打开了。不管是你自性的佛,不管是“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这个极乐世界的佛,所有的佛陀只有一个平台,叫做一念心性。把这个平台展开以后,你就可以迎接弥陀的到来,就这么简单!所以你说《法华经》跟净土宗有没有关系?当然有关系!它提供你一个往生的捷径,它让你的佛号更加坚固,更加圆满,而不受伤害。是这个概念。

那么我们这个修行宗旨讲完了。我们来看经文。

伍、随文释义。

现在我们正式进入经文了。请看第五大科,随文释义。

随文释义,我们先把这个大科说明一下。我们这次《法华经》的大科,没有根据智者大师的大科,我们根据蕅益大师的大科,它比较简要一点。蕅益大师的大科当然分得很细,我们在小科细的地方有做一些开合,把那个细的部分往上做一个整合,但是大方向是根据蕅益大师的。

蕅益大师是把本经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个,通叙迹本二门。整个本经就是讲迹门、本门。通叙迹本二门就是我们说的六种成就。通叙,就叫证信序。这是第一段。

第二个,别说迹本二门。就是从别叙乃至于正宗分,都叫“别说迹本二门”。其实本经的正宗就是两块:一个,约迹门开权显实;第二个,约本门开近显远。本经的核心思想当然就是内观了,内观真如。内观真如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开显佛慧;第二个,宏赞佛德。一个是佛的智慧,一个是赞叹佛陀的功德。

那么佛陀的智慧是从哪里去开显呢?当然从迹门,从佛陀的应化身。就是,你怎么知道佛陀的智慧呢?当然是从丈六比丘相。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四十九年,权法、实法去开显。你如果说从法身,那么法身会说法吗?就算会说法,我们也听不懂。是吧?我们所有的智慧,是从释迦牟尼佛的应化身留下的经典学习得来。所以从佛陀的智慧角度,当然从迹门下手。

那么,要了解佛陀的功德,你就不能看丈六比丘相了,那你就太狭隘了。释迦牟尼佛也可以显神通,但那是小境界。你看过法身功德没有?那叫个“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一一微尘,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那才是一个佛陀的功德。

所以诸位!学习佛陀的智慧叫做迹门,就是佛陀一期的应化;学习佛陀的功德叫做本门,就是从法身去学习佛陀的功德。这两块就是正宗分。

最后我们看流通。流通分,当然就是流通迹本二门,从《法华经》的二十一品到二十八品。正宗分是从第二品到第二十品<常不轻菩萨品>。流通分是从二十一品<如来神力品>到二十八品<普贤菩萨劝发品>。

蕅益大师分为序、正、流通这三块。

甲一、通叙迹本二门(分二)。

我们先看第一个,序,序分,<序品>。

什么叫序品,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解释。我们在进入序品之前,先解释它的品目。

一、解释品目。

序者,其义有三:一、次序。如是等五事冠于经首。二、由序。放光六瑞,起发之端。三、叙述。问答释疑,正说弄引。

<序品>这个“序”有三层意思:

第一个,次序。它是表达一种先后的次序。就是“如是我闻”等五事放在前面,它是一个前面的叙述,来取信于后人,所以这个序有一种先后次序的意思。

第二个,由序。这个“由”就是原因。本经是怎么说呢?事出必有因,佛陀说法一定有原因的。因为放光现瑞,现出六种瑞相。这当做本经发起的原因。

第三个,叙述。这个叙述就是大纲说明。我们从这个问答释疑,从弥勒菩萨请问、文殊菩萨回答,他们一问一答之间,你大概可以看得出来本经的一些核心思想,当做一个弄引,一个前导。

所以这个<序品>有三层意思:第一个,它是整部经的第一个次序;第二个,它是本经发起的原因;第三个,它把本经的核心思想做一个大纲的叙述,所以叫做序。

这个就是序的意思。

那这样这个<序品>有什么样的核心思想呢?我们看第二个。

二、经文要义:

一、文中佛先入三昧,后放光现瑞,表显此心须先定而后有慧也。二、于放光现瑞中,白毫光表一心中道妙智。光中所现事相,表示十法界相用。彼此互含互具,意在显此实心境,乃诸佛所证,众生本具,欲令众生现证也。三、弥勒发问,文殊引答,即显一心真如虽众生本具,然非大智莫知莫见,是故世尊慈悲出定,假言说方便以启发之。

整个序品其实有三个重点,蕅益大师说有三个:

第一个,文中佛陀是先入三昧——无量义处三昧,然后在三昧当中放光而现出种种瑞相。表示修习内观的智慧,一定是先空,再入假。先即空,要安定,入空三昧,然后再生起假观。一定要先离相清净,然后才借相修心。如果你不离相,你带着妄相来修真,你所有的东西都带妄。

诸位!开始内观以后,你对自己过去无始劫来的思想,不管来自生活经验,不管通过教育,所有的思想要全盘否定,这些都不能用。那都是错吗?这不是对错的问题,这里面有我法二执。就是它形成的过程有问题,这不是对错的问题。它叫有漏,它是有漏。所以,一个人要先全盘地否定自己,才有办法重新开始。你不归零,你《法华经》就修不起来了。就是你从现在开始,对你过去由打妄想所累积的思考,全盘否定。这就是佛陀为什么先入三昧再放光的意思。

第二个,放光启动一念心性以后,就现出假观来。有十法界的因缘果报——有佛菩萨的功德,有众生法界的惑业苦,而且是互含互摄。佛法界有众生法界的功能,众生法界有佛法界的功能,互含互摄,关键在迷悟的差别。他的目的干什么呢?就是一心真如是诸佛所证、众生本具,我们要赶快把它启动起来。

看第三,弥勒发问,文殊回答。表示一心真如虽然众生本具,但是如果没有大智慧的佛陀来启动,我们也不能够成就,所以要假言说相来启动之。如果说,既然我一念心性本具,那我就等着它来救我就好了。对不起!它现在在昏睡状态,请你把它叫醒。就是,你不观它,它就没有。你说,那我到底有没有自性功德力?答案是很难讲。你要不观它,对你就是没有。

就是说,我们是一个乞丐,但是我们又同时是大富长者的儿子。那你说你到底有没有钱?你要没有回家,你就是个乞丐;你要回家,你就不是乞丐。这样懂吗?所以众生本具,可不是说现成,你要去启动它,你要内观。就像禅宗说的:主人翁啊,你要醒一醒!就是说,它虽然本具,但是它有迷悟的不同。你一迷,一念迷那就离家出走,就生死浩然,那有跟没有是差不多,那等于没有;一念的回光返照,那就是轮回顿息。虽然本具,但是要理观去启动。

整段经文有这三个意思。

我们看它的大纲。

三、大纲说明。

一、通叙迹本二门;二、别说迹本二门。

一、约迹门开权显实。一、众集叙;二、现瑞叙;三、疑念叙;四、发问叙;五、答问叙。

二、约本门开近显远。

——糅合《法华会义》——

它的整个大纲就是这样来的。第一个我们先看序。通叙有六种成就,“如是我闻”等等;第二个就进入正宗了,别说迹本二门。别说迹本二门又分成:迹门,约佛陀一期的应化来学佛的智慧;本门,约佛陀本门法身的功德来学法身,从法身来看功德。

序品有五个主题:第一个,众集,就是大众集合。其实这个大众集合,一开始不是为了听《法华经》的。大众是怎么集合?其实是听《无量义经》。听完以后,大众本来是要散开的,但是佛陀没有下座,反而入定而现瑞,所以弟子们就不敢走,就看后面肯定是有事情。所以它这个大众的集合是,本来是听《无量义经》的,叫众集;然后佛陀入定,现出瑞相,启动大家的疑惑,那么大家就请弥勒菩萨来发问;最后请文殊菩萨来回答。一问一答,就构成了整部经的序品,就是这个概念。它有五个主题:众集、现瑞、疑念、发问、答问。蕅益大师分成这五大主题。

这个就是序品的品目的解释跟大纲说明。我们下一堂课就正式进入经文。

0:00 / 0:00
妙法莲华经1
妙法莲华经2
妙法莲华经3
妙法莲华经4
妙法莲华经5
妙法莲华经6
妙法莲华经7
妙法莲华经8
妙法莲华经9
妙法莲华经10
妙法莲华经11
妙法莲华经12
妙法莲华经13
妙法莲华经14
妙法莲华经15
妙法莲华经16
妙法莲华经17
妙法莲华经18
妙法莲华经19
妙法莲华经20
妙法莲华经21
妙法莲华经22
妙法莲华经23
妙法莲华经24
妙法莲华经25
妙法莲华经26
妙法莲华经27
妙法莲华经28
妙法莲华经29
妙法莲华经30
妙法莲华经31
妙法莲华经32
妙法莲华经33
妙法莲华经34
妙法莲华经35
妙法莲华经36
妙法莲华经37
妙法莲华经38
妙法莲华经39
妙法莲华经40
妙法莲华经41
妙法莲华经42
妙法莲华经43
妙法莲华经44
妙法莲华经45
妙法莲华经46
妙法莲华经47
妙法莲华经48
妙法莲华经49
妙法莲华经50
妙法莲华经51
妙法莲华经52
妙法莲华经53
妙法莲华经54
妙法莲华经55
妙法莲华经56
妙法莲华经57
妙法莲华经58
妙法莲华经59
妙法莲华经60
妙法莲华经61
妙法莲华经62
妙法莲华经63
妙法莲华经64
妙法莲华经65
妙法莲华经66
妙法莲华经67
妙法莲华经68
妙法莲华经69
妙法莲华经70
妙法莲华经71
妙法莲华经72
妙法莲华经73
妙法莲华经74
妙法莲华经75
妙法莲华经76
妙法莲华经77
妙法莲华经78
妙法莲华经79
妙法莲华经80
妙法莲华经81
妙法莲华经82
妙法莲华经83
妙法莲华经84
妙法莲华经85
妙法莲华经86
妙法莲华经87
妙法莲华经88
妙法莲华经89
妙法莲华经90
妙法莲华经91
妙法莲华经92
妙法莲华经93
妙法莲华经94
妙法莲华经95
妙法莲华经96
妙法莲华经97
妙法莲华经98
妙法莲华经99
妙法莲华经100
妙法莲华经101
妙法莲华经102
妙法莲华经103
妙法莲华经104
妙法莲华经105
妙法莲华经106
妙法莲华经107
妙法莲华经108
妙法莲华经109
妙法莲华经110
妙法莲华经111
妙法莲华经112
妙法莲华经113
妙法莲华经114
妙法莲华经115
妙法莲华经116
妙法莲华经117
妙法莲华经118
妙法莲华经119
妙法莲华经120
妙法莲华经121
妙法莲华经122
妙法莲华经123
妙法莲华经124
妙法莲华经125
妙法莲华经126
妙法莲华经127
妙法莲华经128
妙法莲华经129
妙法莲华经130
妙法莲华经131
妙法莲华经132
妙法莲华经133
妙法莲华经134
妙法莲华经135
妙法莲华经136
妙法莲华经137
妙法莲华经138
妙法莲华经139
妙法莲华经140
妙法莲华经141
妙法莲华经142
妙法莲华经143
妙法莲华经144
妙法莲华经145
妙法莲华经146
妙法莲华经147
妙法莲华经148
妙法莲华经149
妙法莲华经150
妙法莲华经151
妙法莲华经152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要用哪种思考模式来离开娑婆世界呢

在《法华经》的思想,天台教观有三种方法离开三界,会...

道人与正常人之间如何做个平衡

问: 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

《高僧传》记录的诵经感应

梁代慧皎法师所撰《高僧传》,将梁代以前的高僧大德,...

造佛像有什么功德

造佛像是一个因缘,就是本经这个地方说的更以异方便,...

观心的时候有十个重点

这个《法华经》的十如是,是整个〈方便品〉的关键的核...

不能忽略权法的重要

我们看第三个,辛三的说法教化。看经文。 华光如来,亦...

法华会上为何会有五千人退席

这段经文,几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两个重点在解释:第...

要先「离一切相」,才有资格谈「即一切法」

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 我们不净观,第一个观,观我...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往生论

往生论...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

临终是超凡入圣,还是继续轮回

民国十二年阴历五月廿八日,大师收到会稽道尹黄涵之居...

弘一法师的弥陀净土思想初探

弘一大师毕生钻研、探索、整理、流通南山律典籍,处处...

趁年轻时赶快修行

莲花生大士云:趁年轻的时候努力的修持是极为重要的!...

有情众生的四个层次

佛教讲,人是有情众生,甚至一切有情识、有生命的众生...

【佛教词典】诸法寂灭相

诸法的实相,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叫做寂灭相。...

【佛教词典】一来果补特伽罗

一来果补特伽罗者,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六品烦恼安住...

提前释放出狱的比丘

想一想善导大师,在盛唐之际,最好的时候,他都有那么...

《六祖坛经》与生活禅

时间过得很快,七天的生活禅夏令营,今天就要结束了。...

知生灭变异虚伪无主,息心达本源

我们的生命体,它是会生灭变异的,它是诸行无常的,你...

不杀生的内涵

很多人对杀生的内涵不能正确理解,或是认为,牛马猪羊...

李炳南居士与印光大师的因缘

一、乱世学佛,皈依印光大师 李炳南(18901986)居士,...

哪种类型的人婚姻痛苦较多

问: 请问,哪种类型的人婚姻痛苦较多? 了幻法师答:...

佛门里的大孝

佛教里说的大孝,就是自己能够真正地学佛。自己学佛,...

净界法师:修净土的人不要想着你造的善业

这个颠倒的有情众生,对于「摄藏此识」,这个第八识的...

此念佛四法,能令心归一处

学佛应念佛,念佛当一心。蕅益大师开示:得生与否,全...

在生活和职场中要做到口和无诤

生活和职场里难免有不少纷争,但如果能掌握六和敬的口...

为什么菩萨要历事炼心

为什么菩萨要历事炼心?因为要改造你的想象力。其实布...

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

一切众生就是妄心生灭永远不停的,妄心生灭不停干什么...